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是什么让你开始放下手机去读书?

这篇文章绝对能颠覆你的认知,让你脱胎换骨。

我接下来说的内容,可能会戳中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会引起轻微的不适,但它能让你真正去读书。

答应我,坚持看完!

为什么要放下手机?

有这么一个笑话:

戒掉乱剁手的坏习惯难吗?
一点都不难,我都戒过十几次了。

戒手机难吗?不难,很多人一年可以戒个几十次。如果举办一场戒手机大赛,以次数判胜负,人人都是种子选手。

也因为这一点,很多人把锅甩给自己的意志力,认为是意志力不够,才导致这种自己戒了 N 次手机,还没成功。

举几个简单的小例子:

王者、吃鸡里的各个勋章成就——通过及时反馈,让我们能不断获得快感,继续沉迷下去。
某音短视频——通过大数据算法,你喜欢什么就给你推什么,让你无法自拔。
APP 的小红点消息显示——利用红色对心理上的压迫感,让你不自觉地想去点它。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精心的设计在挑战你的意志力,在无数的陷阱下,你可能躲得过王者,却栽在了吃鸡上;不看某手,却有可能沦陷于某音…..

确实,它们都是让我们放不下手机的因素,但还不是最主要、最严重的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玩手机浪费时间,也感受过 Deadline 即将到来的痛苦,但就是停不下来这该死的手。

起床第一件事,不是睁眼,是闭着眼睛摸手机;上厕所,纸可能会忘记带,但手机绝对不会忘;下班后,从坐车回家到闭上眼睛睡觉,基本都在刷手机。

都说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但为什么一到了手机的世界里,我们的注意力好像永远用不完 

有时候,即使拿着手机不知道干嘛,也不愿意放下,双眼无神地从一个 app,转移到另一个 app,消磨着时间。

发现怪异的地方了吗?即使我们不是真的想玩手机,却也不愿意放下它。

papi 酱拍过一个短视频,真实地展现了这一问题:

我在手机上,和未曾见面的朋友畅快地聊天,读着令我捧腹的段子,看大家美好的生活。
我突然发现,我已经沉迷手机。
我决定放下手机,感受身边的世界,果然,我发现了很多。
我发现我身边没有朋友,我周围没有有趣的事,我的生活一点都不美好。
我突然发现,还是手机好,我爱手机!
——papi 酱

是不是超有共鸣?

长期沉迷手机,让我们心理上对手机产生了依赖,像精神上的尼古丁一样,知道吸多了不好,但一停心里就难受得不行。

就和 papi 酱一样,很多人在放下手机后,因为无法接受现实的枯燥,所以又重新回到了手机的怀抱。

比起时间的浪费、注意力的收割,这种依赖性所展现的问题,才是手机带来最严重的危害——它让我们越来越不愿意活在现实,成了一个「现实逃避者」。

尤其这几年,在各大商家不遗余力的「努力」下,手机对我们越来越了解,制造的世界越来越完美。

抖音越来越好看,算法越来越懂我们的喜好。
手游越做越精良,玩家入门变得简单,但耗费在游戏上的心思却变得更多。
网剧、综艺,一波接一波,爽到根本停不下来。
…..

相比于手机,现实没有那么多美好,不会事事顺心,充满了条条框框。

所以每天什么都不想干,对生活没一点动力,只想躺着刷手机的人越来越多,这种「丧」的思维,才是手机带来最可怕的东西。

如何放下手机?

只要方法到位,对自己够狠,很快就可以取得效果。

方法很简单——强制物理隔断。

相信大家都体验过,明明本来打开手机是查资料的,结果叮咚一声——「XX 九折大促!」「XX 新版本已更新」「XX 出轨,老公被绿」一大堆消息通知,一下子就将你的注意力全部割走。

一不小心点开了某一个推送,可能一眨眼,几个小时就溜走了。

很多人试过关机、用 app 限制时间,但效果并不明显。

这是为什么?

因为只要你打破防线的成本,低于设置防线的成本,就很难让你真正放下手机。

比如关机了,你可以再花 3 秒开机;下载 APP,设置了使用时间,但是你可以用一秒轻松解除限制。

破解防线付出的代价,真的太小了,所以我们可以增加这个成本,让你觉得打开手机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来个实操小案例:工作时,把手机放得越远越好。

从视觉上达到眼不见,心不念。从心里上,让你觉得去拿手机是一件很麻烦事。

当手机不再频繁出现在你的眼前和心里,我们慢慢就可以放下它。

不过这只是暂时放下,一不小心,就可能复发。

因为长期沉迷手机,养成的「丧」性思维,就像一根导火索,只要哪天负面情绪一上来,我们就可能被手机尼古丁诱惑,去重新吸它。

放下手机后为什么要去读书?

读书就像戒烟时吃口香糖一样,它能平复没有手机的焦虑。不过与口香糖不同,当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后,能彻底改变以前养成的「丧」,重新接纳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

1. 通过读书,抵消高刺激之后的空虚感

手机给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待得越久,我们对自己透支的越多,越难以接受现实的世界。

没钱买包包?花呗、白条借起来!
被老板骂?没事,手游氪点金,你就是排行榜上牛逼的大佬,想砍谁砍谁,骂谁就骂谁!
身边没一个小鲜肉?打开抖音,小哥哥一个比一个好看!

这些爽感,让我们在虚拟的世界,透支了财富,透支了对生活的热情、动力,以至于一放下手机回到现实,就感觉自己心里空空的,甚至有些焦虑。

读书,自身就带有一种意义感,所以读的过程中,这种意义感可以弥补我们放下手机后心里的落空。

同时,一本好书所带给我们的刺激,并不会低于手机。

一本好的文学小说,里面宏伟的格局,能让我们感到震撼。
一本好的散文,所体验到的文字之美,会让人流连忘返,一读再读。

这种良性愉悦,可以很好地平复手机带来的空虚感,让我们逐渐剥离出手机的世界。

而且通过读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慢慢陶冶情操,用文字修建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渐让我们的内心丰富起来,这种丰富不同于手机带来的丰富,它源自我们的内心,是别人带不走的。

它比手机制造的美好更真实,也更持久。

2. 通过读书,摆脱碎片信息带来的心浮气躁

手机打卡式学习,学的时候只要花十几分钟,过程很短,打卡时,app 又会给你一个即时回馈:一个绿勾+一句你好棒。

这个碎片化的模式,大大满足我们「低投入高收益」的心理,再加上一种高效利用时间的感觉,让我们自以为赚爆了。

加载中…

但从更长远的时间来看,这种碎片化的学习,带来的知识微乎其微,并且通过及时满足把我们变得越来越浮躁,觉得人生必须分秒必争地活着,做什么事都急于看到成效。

读书则是一个需要时间,需要深度思考的过程。

不同于碎片化,读一本书可能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一个安静的内心。这种安静的「慢节奏」,正是我们现代人最缺失的。

读书,可以让我们重新获得它。

它能让你纯粹地去面对知识,面对生活,而非功利性地去索取。

最最重要的,通过阅读获得的体验,能让我们重新养成延迟满足的心理。通过这种锻炼,能极大提升我们面对枯燥时的专注力。

当你学会专注于一件事,这种专注已经远超于事情本身,将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更长远的好处。

3. 通过读书,避开低成本高密度信息带来的无知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乌比冈湖效应。

乌比冈湖效应(Lake Wobegon Effect),也称沃博艮湖效应,意思是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社会心理学借用这一词,指人的一种总觉得什么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倾向,即给自己的许多方面打分高过实际水平。

依托于网络,手机能纳下整个世界的讯息。

手机,让获取信息的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每个人每天都可以轻松获取到数以万计的信息。所以一直使用手机获取信息,很容易我们陷入无知而不自知的状态。

相反,读书获取信息,需要消耗我们的脑力、专注力、时间,它会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获得的信息。

这种珍惜,会让我们获得的信息显得更宝贵,将会让我们更乐于对自己得到的信息,进行深加工。

什么是信息加工?

简单来说,就是把获得的信息,理解吃透,结合自己的人生,变成自己特有的知识。

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察觉自己的进步,而不是一味地接受信息。

举个简单的例子,从手机获取信息,相当于海绵吸水,把海绵往水里一扔,就能吸到充足的水分,但是并不能剔除其中的杂质。

读书获取信息,相当于一个沙里淘金的过程,过程虽慢,但锻炼了淘金的能力(甄别优质信息的能力),也收获了高价值的金子(知识)。

读书还能弥补我们内心的空虚感,让我们重新获取持续学习的心态,真正摆脱低成本高密度信息带来的「瘾」,不仅仅是放下手机,而是重新学会接纳生活。

如果你决定放下手机开始读书,黛西分享一个重新培养读书习惯的小方法给你:

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利用兴趣带来的刺激,填补没有手机的空虚。
最开始每天 5-10 分钟,以最小的压力,重新爱上读书。
找到读书的感觉后,可以利用番茄钟(25-5)的循环模式,培养自己阅读的耐心和专注。
逐渐拓展自己的兴趣,选择更多的书进行阅读。

古希腊剧作家米南德说过:学会学习的人,是十分幸福的人。

同样,会读书的人也是如此,学会读书,学会生活,这才是我们放下手机去读书最主要的原因。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一个幸福指数满满的生活家,而不是躲在手机里的逃避者。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是什么让你开始放下手机去读书?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