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

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一言以蔽之,先建立框架,以后的学习,都应该是在往那个框架里面填充东西。

具体来说:

1. 首先,大致了解该领域下面的主要分类,建立框架。
比如:西方美术史,可以按古典时期、基督教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新古典主义、印象派、现代主义等等建立框架。
哲学,可以按照主要哲学家的年代断代。也可以按照上帝是否存在、道德和伦理、外部世界、科学哲学、精神与心理、二元论、艺术哲学等主要论题建立框架。

2. 然后,在每一个模块下面,建立主题,以你的喜好为准。
比如,哲学的「上帝是否存在」模块下, 就可以建立「上帝存在的论证」、「经院哲学时期的主要争论」、「基督教时期的平民生活」、甚至是「神学对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等等。
只要是跟模块的主题相关的,都可以放在下面。

因为,人处理记忆的方式,一是归类,二是「钩子」。
归类,是把拥有大部分共同特征的元素放在一起,每一组这样的元素构成一个环,环与环之间可以有交集;
钩子,是指人提取记忆时,都是通过「联想」的方式提取的。
当你提取某个环里面的 A 元素时,跟 A 元素拥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元素都会被激活,然后,你便可以通过这些被激活的元素,一步步深入到其他的「环」里面进行提取。
当然,能激活多少元素,跟自身的智力相关,也跟它们的「记忆敏感度」相关。
你唤起、激活它们的次数越多,它们就越敏感,越容易进入表层意识。
所以,看出来了吧,这两步,其实就是在模仿记忆的处理方式,增加对不同元素的刺激和敏感度。

3. 拓展知识点,并存放到主题下面。
任何时刻,当你获取了一个新的知识点时,请以它为起点,顺藤摸瓜,查找一切跟它相关的知识,直到你能用自己的话明白流畅地把它讲述清楚。
比如,你看到这句话:
「古希腊有四个民|族,Ionian,Dorian,Achaian,Aeolian。」
你不能把这句话记下就完事。你要去问:
这四个民|族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它们的特点为何?能否简单概括?
它们的时期为何?
它们的分布地点和迁徙路线为何?
在你找资料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Ionian 和 Aeolian 的翻译是笔糊涂账,不同的地方,充斥着伊奥尼亚、伊奥利亚、爱奥里斯、爱奥尼亚,等等,各种不同的译名。
你可能还会发现,这是由于 io 和 aeo 在英语和希腊语中发音的不同所造成的。
那么,你就可以继续发问:哪些地方,用的是 io 的希腊语发音;哪些地方,用的是 io 的英语发音……以此类推。
直到你可以通畅无碍地讲它们讲清楚了,再把这整个东西简要记下来,放到某个模块下的主题下面,或者新建一个主题。
当然,还是以喜好为准。不感兴趣的内容,不用理睬。精力有限,请投入更感兴趣的东西。

4. 建立模块与模块、主题与主题间的联系
比如上文,「神学对西方绘画的影响」,这就是一个「哲学」和「西方艺术史」之间的联系。
再比如,你可能会发现,苏美尔大洪水神话跟诺亚方舟,这俩根本就是一个故事嘛。
那么你就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写下:苏美尔大洪水 – 诺亚方舟
如果你用 EVERNOTE、ONENOTE 或者为知笔记,你可以复制「苏美尔大洪水」这一则笔记的链接,插入「诺亚方舟」里面。
然后,如果你玩过大航海 3,就会想到,大航海 3 的最终任务,就是跟大洪水传说相关的嘛。
同样,也可以放进去。
这一步的原因,跟「2」是一样的。

5. 输出,是最好的内化方式。
「内化」是什么?就是把你建立的这一套东西,融入你的记忆里面,让它成为你思维的一部分。
如何内化?最好的方法,就是输出。
因为:
1)输出的时候,你要调动关于这个知识点的一切积累;
2)写出来的东西,经过提取、提炼、归纳、表达四重加工,效果远甚于单纯的提取;
3)写的过程,你需要再进一步查资料、推敲,又使这个知识点更加完整。
至于方式,可以是在知乎回答问题,写博客,写文章,甚至只是写几段话,也行。只要能说清楚就行。

概括一下:

1. 建立并完善知识体系。

2. 将体系中的点联系起来,并通过输出来内化。

3. 总的原则:一切以兴趣为准。

但只要我们思考一下自己平时记笔记的习惯,就会发现我们大多数人以往的笔记方式,是与这样的学习思维背道而驰的。

传统的记笔记方式是什么呢?我归纳了一下,大概有这些特征: 

1) 追求原貌。

笔记以书籍、文章、课程里面的原话和图表为主,把里面的内容原句摘抄、粘贴下来,力求不出错。

2) 提炼内容。

做笔记时,以一本书、一节课、一篇文章为一个基本单位,做成一页笔记。本质上,就是希望把一个完整的内容进行总结提炼,浓缩成一两页纸。

3) 强调分类。

事先在笔记本里建立分类目录,再分门别类地把笔记放进去。比如「经济」「哲学」「艺术」「自我提升」……诸如此类。

这种笔记法为什么是低效的呢?试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1) 如果你做了一页笔记,感觉它可以放在多个分类里面,怎么操作?

比如:你做了一页关于「理查德·塞勒」提出的「助推」的笔记,那么,它应该放在「心理学」这个分类里面,还是放在「经济学」这个分类里面呢?

你做了一页政治哲学的笔记,那么它应该放在「政治学」里面,还是「哲学」里面呢?

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想大家一定都遇到过。

2) 做了许多笔记,却只是停留在纸面,从来没有派上过用场。

笔记的作用是什么?是用来充实自己的笔记本,让自己觉得「啊,我有在好好学习」吗?不是的。笔记的核心是应用。

但有多少人做了笔记之后,就任它放在那边积灰,从来都没用上过?

3) 记笔记的时候觉得自己都懂了,过了一段时间却都忘光了。

甚至,更严重一点,压根就忘了自己看过它、读过它、做过笔记,就算对着笔记,也只能想起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完全找不到当初的触动和感受了。

那么,什么样的笔记方法才是更高效的呢?

14 年我在知乎发表过一个「INK 笔记法」,16 年修改过一版,近两年我又把它重新梳理了一番,修订为「INKP 笔记法」。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启发和思考。

INKP 笔记法的核心是什么?是应用。一切的笔记都必须为了应用而存在,为了应用而组织到一起,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方便我在应用时,能更加便捷地找到我所需要的资料。这就是我设计 INKP 法的核心。

具体而言:

工具:任何一款具备双向链接的笔记工具都可以。比如 obsidian、Roam Research、Logseq、Notion,等等。我自己现阶段的主力是 obsidian。

其实不具备双向链接也可以,我之前的几个版本就是在不具备双向链接的情况下做出来的,只是操作会稍微繁琐一点。

平台:电脑、平板和手机。

核心理念:主要有三条:

1) 以「主题」为核心。主题是什么?就是一切生活、工作中我需要用到的知识领域。举个例子:我要开一场会议,那么可能需要一个「会议全流程」;我要做一个策划案,那么可能需要一个「策划大全」;我要做一门新课,那么可能需要一个「课程设计」,等等。它们就是笔记的核心。

2) 以「流动」为原则。什么意思呢?一条信息进入 INKP 体系之后,一定不要让它停留在原地不动、等着被封存起来。它一定是需要不断流动的。从 I(收集)到 N(储存),再到 K(主题),最后到 P(项目)。只有让信息流动起来,它才能具备价值。

3) 以「整合」为手段。INKP 笔记法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个小的「知识卡片」。这些知识卡片储存在 N 里面,多张知识卡片的组合,就能够形成一个个不同的 K。通过这种模式,我们就可以让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在我们手中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

下面详述。

我的笔记本里面会有四个最基本的文件夹,分别是:

Inbox(收集):收集一切待处理的信息。相当于一个「收件箱」。大部分信息总是先到达这里,在这里等待被我集中处理。

Note(仓库):一条信息进入 I 之后,我会抽空对它进行梳理,把它完善、整理成一张完整的知识卡片,然后放入 N 里面。N 里不设任何分类。当我需要寻找具体的某一张知识卡片时,我会通过主题索引和直接搜索的形式来找。

Knowledge(主题):当我在某个领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知识卡片,我就会把它们整合成一个更大的主题,并在这个主题中引用对应的卡片。因此,当我需要知道「我对这个话题知道些什么」时,我直接打开这个主题,再打开对应的卡片,就一目了然了。

Project(项目):当我需要执行一项任务、开启一个项目时,我就会打开 P,在里面新建一页项目笔记。这样,执行任务过程中所有的必要信息,都可以放入我的笔记库里面,为这个项目提供支撑,也为以后的项目提供经验。

具体而言,我的流程是:

1) 每一天,在阅读、学习时,碰到任何我感兴趣的内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数据、一个名词,我就把它快速记录在 I 里面。随后立刻回来,不打断我的阅读流,继续阅读。

 

2) 我会定期对 I 里面的信息进行整理。一般是每天、每周和每月。

举个例子:我今天记录了一个概念,叫做「长尾效应」,那么,我就会通过搜索,整理出:长尾效应是什么意思?谁提出的?得到了怎样的印证?业界对其态度如何?存在怎样的问题?等等。

然后把这部分内容,在 N 里面新建一个页面,叫做「长尾效应」,把它放进去。

 

3) 当我整理 N 里面的笔记时,我会随时思考:我看到的这页笔记,它能跟别的什么知识点联系起来?

比如:当我看到「长尾效应」这页笔记,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做一个内容产品或内容社区,追求长尾效应是很重要的,应该让好内容能够持续被受众看到 —— 那么,我就可以在 K 里面,新建一个页面,叫做「内容产品」,然后把我刚刚这条想法写进去,同时引用「长尾效应」。

如何引用呢?如果你用的是双向链接工具,那就非常简单。比如在 Roam 和 obsidian 里面,输入[[ ]] 就可以链接到一张现成的卡片。而在 notion 里面,输入@,同样可以链接到一个现成的页面。

那么后面,当我打开「内容产品」这个主题时,我就能看到我关于这个话题的所有思考、积累和资料;而当我想进一步了解「长尾效应」这个具体知识点时,我再打开「长尾效应」,那么我之前所有收集到的信息,也就全都在里面了。

那么,我就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作为我行动的有力支撑,利用它们来帮助我实际地去做一个内容产品。

 

4) 最后,当我需要真的去做一个内容产品了,我就会打开 P,在里面新建一页笔记,比如「读者社群搭建」。

这页笔记里面存放什么呢?一方面,我可以把我关于「读者社群搭建」的所有信息全都放进来,作为备忘和存档。比如:什么时候产生这个想法、为什么;什么时候开始做调研,调研的结果是什么;什么时候跟同行交流,得到了哪些有用的启发……这些跟项目相关的信息,都可以放进来。

另一方面,它可以成为我的另一个「外部大脑」。我需要理清思路的时候,就可以在这里把所有的想法写下来,再慢慢去思考、分析。比如:我想在社群里面做一个功能:点赞高的内容会被筛选出来不定时地推荐给读者。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内容的[[长尾效应]]……

类似这样。一切的思考都有迹可循,一切的资料都可以从 K 和 N 里面找到依据、出处和来源。

那么最终,等这个社群实现了,这页笔记就可以封存起来,归档。而我从中所产生的一切经验、复盘和心得,就又可以进一步放入 K 里面,成为我下一个项目所需要的参考笔记……

 

大致就是这么一个流程。 

希望这套知识管理法,可以更好地帮助你,让知识流动起来,把知识应用起来。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