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爱梅画梅论王冕,曲艺精湛马致远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元曲大家马致远,和著名诗人、画家王冕。

公元 1271 年至 1368 年,元代前后历经不到 100 年。马致远和王冕都是元代的大作家,虽然两人相差 60 岁,一个生活在元代的前 50 年,一个生活在中晚期。这 100 年间的时局除了只在前期出现过短暂的稳定外,元朝廷大多时间都在忙着对外扩张,到中期忙着政变,到后期则忙着腐败……可以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始终处在焦灼状态。

元朝的社会等级是这么划分的: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儒生竟然是倒数第二位,仅比乞丐高一点。而且当时的朝廷科举制度飘摇不定,文人没有上升路径,为了谋生,转向了元曲创作。生活在元代的汉族文人士大夫,则常常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操,更为重要的是反映民间疾苦。

一、元曲大家马致远

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生卒年不详,大约在 1250—1321 年之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被称为元曲四大悲剧之一,其他散曲作品收入《东篱乐府》。

加载中…

(一)生逢乱世,功名利禄错付

蒙古定宗五年(1250 年)前后,正如他在《青杏子·悟迷》中所写的那样,「气概自来诗酒客,风流平昔富豪家」,马致远应该是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的,并像他在《拨不断·九重天》中所写的那样,「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在大都度过二十年左右的青少年时期。

1270 年左右,马致远开始了「二十年漂泊生涯」。1273 年,孛儿只斤·真金被立为太子,他在套曲《女冠子·枉了闲愁》中写道:「且念鲰[zōu]生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像历代文人一样,正如李白、孟浩然、柳永等等,他们都曾写干谒[yè]诗给当时的权贵,以期望被举荐,好谋求功名。早期热衷于追求功名以求入仕大展宏图的马致远,似乎也曾向孛儿只斤·真金献诗,且似因孛儿只斤·真金的关系而为官。

加载中…

1285 年,孛儿只斤·真金去世。大概也是因为此,马致远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

元贞年间(1295 年初-1297 年初),马致远参加了「元贞书会」,与李时中、艺人花李郎和红字李二合作创作了《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并和王伯成结为忘年好友。

大德年间(1297 年-1307 年),经过了半世蹉跎的马致远大概在此时明白了「西村最好幽栖」(《哨遍·半世逢场作戏》),于是开始了「绿鬓衰,朱颜改,羞把尘容画麟台。故园风景依然在,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的晚年隐居生活,隐居地点可能是杭州。

皇庆二年(1313 年),元仁宗恢复科举。大概因此,马致远在 1321 年左右创作了套曲《粉蝶儿·至治华夷》来表示对元仁宗的好感。大约在这一套曲完成不久后,马致远便逝世了,时间在 1324 年秋季前。

(二)作品赏析

清代学者焦循说:词之体,尽于南宋,而金、元乃变为曲,关汉卿、乔梦符、马东篱、张小山等为一代巨手。

王国维先生评价马致远:「高华雄浑,情深文明。以唐诗喻之,东篱似李义山;以宋词喻之,东篱似欧阳永叔。」

下面我们选取他的两首小令,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他的风格。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远方。

赏析:

这首小令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加载中…

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

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

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屈原在《离骚》中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虽然马致远这首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寿阳曲·潇湘夜雨》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译文:

舟中灯火昏暗,客居他乡的我从梦中醒来,声声夜雨滴得人心碎难眠。深夜,在这孤零零的小舟中离家万里,仿佛那不是雨滴,是远离故乡的人思乡的清泪涟涟。

赏析:

这首小令与《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羁旅他乡的愁思。

开篇「渔灯暗,客梦回」两句写在水上过夜的情景。潇湘自古为鱼米之乡,故以「渔灯」二字开头,巧妙地抓住了「潇湘夜」的特点。同时,一个「暗」字奠定了全曲暗淡感伤的气氛。「客梦回」的「客」系作者自指,此字为下文的思家作了铺垫。「梦到什么,作者未写。梦回人醒,却是孤舟夜雨,故下面紧接「一声声滴人心碎」。这句写对深夜雨声的感受。

加载中…

「孤舟五更家万里」写了离家之远,孤身之苦。「孤舟」照应「鱼灯」,「五更」照应「梦回」,「家万里」照应「客」。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远离家人的旅客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为「心碎」之第一层烘托和具体内容的揭示。

「是离人几行清泪」,再写出思家的痛苦,它是「心碎」的第二层烘托。

这支曲子将诗词中常有的意境和手法引入曲中,然又自出机杼地描写了特有景色中的特定氛围:雨夜、孤舟、渔灯中离家万里的旅人在点点滴滴的雨声里情不自禁地流下「几行清泪」,这使读者也不由得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景交融,语简意深,堪称马致远散曲小令中的佳作。

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篇幅有限,今天的课程只是为大家介绍了马致远的散曲。关于他和其他名家的元杂剧,大家有时间了可以去翻阅经典篇章,比如《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梧桐雨》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非常值得大家阅读。

二、自学成才的梅花屋主:王冕

王冕(1310—1359 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

(一)放牛郎的逆袭

王冕的远祖是官僚家庭,但传到王冕的父亲已成为一个一贫如洗的农民。王冕也是一个天真质朴的农民,一生都在困境中过活。

王冕自幼好学,白天放牛。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他一顿,但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诵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但屡应试不第,遂将举业文章付之一炬。

加载中…

王冕一生推崇魏晋时期名士们的生活风格,像「竹林七贤」一样,喜欢那种不拘于礼法、清静无为的生活方式。

宋濂《王冕传》中记载:他母亲想归故乡,他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便自造了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买一乘牛车,载了母亲,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挂着木剑,唱着山歌,从村上走过,使得一群孩子跟着他笑,他也不在乎地向他们笑。

王冕还屡次拒绝做官,甚至拒绝了朱元璋。史载,朱元璋平定婺州,攻取越州,屯兵九里山,听闻王冕的大名,想授他谘[zī]议参军,被拒。

拒绝做官的王冕,游历了祖国北方,后来南回故乡,看透时局动荡难安,决定效仿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隐居会稽九里山,种梅千枝,筑茅庐三间,题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以卖画为生。

王冕在自己的《竹斋诗集》中有许多描写他日常生活的诗句:

「九里先生两鬓皤[pó],今年贫胜去年多。敝衣无絮愁风劲,破屋牵萝奈雨何。数亩豆苗当夏死,一畦芦穄[jì]入秋瘥[cuó]……」(《九里山中》)

加载中…

从这些诗句来看,他是亲身参加各种劳动的,读书作画不过是他的一些农余活动,而且是为了生活,以卖画易米糊口和纳租付税。所以,他写诗作画自然与一般士大夫吟风弄月、消愁遣恨有所不同。由于他「耕无寸田,牧无风刍[chú]」,生活一年不如一年,冬天无棉絮过冬,草屋破漏无力修补,庄稼抗不住天旱,家中无粮,妻子忍饥挨饿,不得已只好采野菜充饥。

尽管有此惨苦遭遇,但他宁愿耕作卖画度日,不愿奔走豪门乞食,充分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坚贞不屈的性格。

1359 年东南骚动,朱元璋派胡大海攻绍兴,屯兵九里山,村人奔窜,王冕不为所动,时病卧床上,他说:「我是王元章。」士兵即将他载至天章寺胡大海处,胡大海请王冕指教策略。王冕说:「……我绍兴乃秉义之地,要我教你们杀我父兄子弟,则万万做不到。你能听我,希立即改过以从善。不能听,请立即杀我。」

胡大海被他讲得无话可说,只得再拜领受,叫王冕不要讲话就行了。第二天王冕病遂不起,过几天就逝世,胡大海备丧礼殓葬于山阴兰亭之侧。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说:「冕本狂生,天才纵逸,其体排宕纵横,不可拘以常格。」他的诗,大都收入《竹斋诗集》里。

(二)作品赏析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赏析:

王冕在长途漫游后回到绍兴,隐居稽九里山,此诗就作于此。此时正值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前夕,作者面对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借梅自喻,感慨之下作此诗。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加载中…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

《江南妇》

江南妇,何辛苦!

田家澹泊时将雨,敝衣零落面如土。

饁[yè]彼南亩随夫郎,夜间织麻不上床。

织麻成布抵官税,力田得米归官仓。

官输未了忧心触,门外又闻私债促,

大家揭贴播通衢[qú],生谷十年还未足。

长儿五岁方离手,小儿三周未能走,

社长呼名散户由,下季官盐添两口。

舅姑老病毛发枯,忍饥忍寒蹲破庐。

残年无物做慈孝,对面冷泪空流珠。

燕赵女儿颜如玉,能拨琵琶调新曲,

珠翠满头金满臂,日日春风嫌酒肉。

五侯七贵争取怜,一笑可得十万钱。

归来重藉锦绣眠,罗帏[wéi]暖拥沉麝[shè]烟。

赏析:

本诗开头至「对面冷泪空流珠」写劳动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惨生活。作者从各个侧面,叙写出百姓令人心酸的生活处境:日夜辛劳却衣不蔽体;官府苛税未了,又遭私债追逼;上无法养老,下不能抚幼;税收又将增大……作品将百姓的苦难、悲惨揭示得无以复加。

「燕赵女儿颜如玉」至结尾写统治阶级荒淫奢侈的生活:挥霍无度,醉生梦死。

诗作前后对比,既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当时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极端黑暗、不合理,也深刻地昭示出,统治者与豪门贵族是靠吸取人民的血汗,压榨百姓养肥自己与挥霍纵欲的,他们正是百姓苦难的根源。

因此,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提升了作品关怀民生、抨击黑暗的思想战斗力量。

王冕品行高洁,志趣悠远,长期隐居,却不总是高蹈世外,而能真情关注民生疾苦,对统治者残害百姓的恶行揭露指斥,殊为难得。

学过了唐诗、宋词后,对比今天学习的元曲,你觉得它们的异同有哪些?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爱梅画梅论王冕,曲艺精湛马致远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