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雄一生,无用武之地
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创造了晚唐诗歌高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在家族中排行十三,根据唐人的习惯也被称为「杜十三」。
(一)家世显赫,少年得志
当时在京城有个说法:「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帝都长安城南,姓韦和姓杜的,这两家的政治地位相当高,离皇权近在咫尺。
杜牧和杜甫两人都是西晋名将杜预的后人,杜牧的爷爷是杜甫的族侄——杜佑,三朝宰相,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唐朝重要史书《通典》,就是杜佑编的。但杜牧的父亲杜从郁,做官和做学问都不太在行。
加载中…
杜牧大约十岁的时候,爷爷去世。不久,他的爸爸也去世。杜牧这一房的生活就垮掉了。杜牧后来说,他祖父分给他这一房的三十间房子,因还债都归了别人。他和弟弟杜顗[yǐ]居无定所,八年间搬家十次,甚至有时到了要吃野菜的地步。寒冬长夜,连蜡烛都点不起,兄弟俩只好在黑暗中默默背书,长达三年。
但毕竟还是官宦世家,而且家里藏书甚丰,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是这样炫的:
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有这样的书香家庭,再加上天生早慧,十几岁的杜牧就博通经史,20 多岁就为《孙子兵法》作注十三篇。要知道,曹操打了半辈子仗才敢为《孙子兵法》注释,而杜牧仅读了 2 年多就完成了。而且还受到后世军事界认可,被列为注解《孙子兵法》权威之一。
当藩镇军阀刘稹(zhěn)谋反时,他向宰相李德裕献策,建议奇袭叛军,而且他的建议非常具体,具体到了该调动多少部队,该调动什么兵种,「精甲兵五千,弓弩手二千」,结果大获成功。
可以想见杜牧的军事才华是多么出众。让他名声大噪、火遍整个京城的,是一篇充满了同样的政治抱负与才华的文章——《阿房宫赋》。那一年他才 23 岁,就在文章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qūn]囷焉,蜂房水涡,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加载中…
大和二年(828 年),侍郎崔郾(yǎn)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在太学博士吴武陵竭力推荐下,26 岁的杜牧终于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杜牧以为自己有机会大显身手,却被安排在学究满堂的弘文馆,从事校理典籍的闲差。
他初入官场的前十年,从公元 828 年到 839 年,除了有一年多在两京任职外,其余时间都在地方幕府当幕宾。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十年幕府吏,促束簿书宴游间」。除了日常公务,就是宴饮游乐,征逐歌舞声色,看上去真是生活乐无边,了解完杜牧的生平,我们才会真正明白他。
(二)被涉党争,仕途末路
按说早就显示出政治军事才华的杜牧,应当在仕途上大展宏图才是,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唐朝末年,朝廷爆发了「牛李党争」。一方是杜牧曾帮助过的李德裕,一方是牛僧孺。按理说,杜牧和李党更「亲近」,应该通过这条通道往上走。
但是,牛僧孺也十分欣赏杜牧的才能,还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请他辅佐。结果初入仕途觉得没有办法施展抱负的杜牧想也没想,就跑过去给牛僧孺当了幕僚。最后弄得两头不讨好,李党觉得杜牧是个叛徒,不能重用;牛党觉得杜牧和李党藕断丝连,也不重用。
也就是说,双方都承认杜牧很有才华。不过,官还是不要当得太大好。毕竟,不论什么时候,忠诚一直都是被放在入仕第一位的。这其实也变相地为杜牧的政治生涯划上了句号。
也因此,杜牧才会选择在温柔乡里流连忘返。但即便是在扬州偎红倚翠的时候,他也没有停止在文字中的刀光剑影。
那时,他不满朝廷对藩镇的姑息政策,写了一系列重磅的政论文,包括《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从形势、政策、调兵遣将等方面,论证了制伏藩镇的方略,全部被司马光编撰在《资治通鉴》中。
但后世许多人都只记得他写杜秋娘、张好好,写豆蔻年华,只认为他是个风流情圣,却忽略了他骨子里忧国忧民的底色: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这些著名的诗句,都是借古讽今,表达对当朝政治的不满,甚至直接批评皇帝本人,所以后世诗评家说他「樊川忧国之心与少陵同」。
40 岁的时候,杜牧被李德裕逐出京城,贬作黄州刺史。之后便一直在地方做官。此后李党失势牛党得势,牛党的周墀(chí)把杜牧调回京城。但不到一年,杜牧就一再上书要求外放杭州或湖州做地方官。他的理由是,京官收入微薄,无法养活弟、妹等一大家子。
最后一次回京,杜牧被拜为中书舍人,五品官员。但对杜牧来说,他只是想着落叶归根,回故乡而已。他重新收拾了爷爷留下来的宅子,起名「樊川别墅」,与三五亲友优游其间,度过生命中最后一年。
大约唐宣宗大中七年(853 年),杜牧病逝,享年 51 岁。据《新唐书》记载,墓志铭写好后,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家人留下十之二三。
二、莺莺燕燕,十年一觉扬州梦
杜牧曾在扬州,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府下当了三个年头市长秘书,这也是杜牧最风流浪荡的三年。扬州,从当年隋炀帝为观赏琼花而修了大运河开始,就成了「烟花繁盛地,温柔富贵乡」的纸醉金迷场,那些让杜牧有「情圣」之称的诗,也出自此时。
赠别·其一
娉(pīng)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译文:
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举止轻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花。
十里扬州路的春风骀荡,珠帘翠幕中的佳人姝丽没有比得上她。
赏析: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
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有这一句话,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显然是将花比女子。「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苔花」,常用来比喻少女。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人比得上她。
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诗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歌妓。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的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一并传出。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译文:
想当年,我曾在江南落拓不羁地冶游,酗酒放纵,专爱那纤细的腰身能在掌中起舞,婀娜轻盈。
扬州十年的纵情声色,好像一场梦,到头来,只落得青楼楚馆内一个「薄幸」的声名。
赏析:
诗的前两句是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潦倒江湖,以酒为伴;秦楼楚馆,美女娇娃,过着放浪形骸(hái)的浪漫生活。「楚腰纤细掌中轻」,运用了两个典故。楚腰,指美人的细腰。「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韩非子·二柄》)。掌中轻,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见《飞燕外传》)。从字面看,两个典故,都是夸赞扬州妓女之美,但仔细玩味「落魄」两字,可以看出诗人很不满于自己沉沦下僚、寄人篱下的境遇,因而他对昔日放荡生涯的追忆,并没有一种惬意的感觉。
加载中…
「十年一觉扬州梦」,这是发自诗人内心的慨叹。「十年」和「一觉」在一句中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愈加显示出诗人感慨情绪之深。而这感慨又完全归结在「扬州梦」的「梦」字上:往日的放浪形骸,沉湎酒色;表面上的繁华热闹,骨子里的烦闷抑郁,是痛苦的回忆,又有醒悟后的感伤。这就是诗人所「遣」之「怀」。匆匆十年过去,那扬州往事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
「赢得青楼薄幸名」,最后竟连自己曾经迷恋的青楼也责怪自己薄情负心。「赢得」二字,调侃之中含有辛酸、自嘲和悔恨的感情。这是进一步对「扬州梦」的否定,可是写得却是那样貌似轻松而又诙谐,实际上诗人的精神是很抑郁的。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不能算短暂,自己却一事无成,丝毫没有留下什么。
寄扬州韩绰(chuò)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赏析:
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做事,和当时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这首诗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们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
加载中…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两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
诗人设问: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
三、铁骨铮铮,豪迈风骨底色
赤壁
折戟(j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赏析:
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加载中…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孟子早就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赏析: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此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辱」,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人们历来欣赏「无面见江东父老」一语,认为表现了项羽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的忠言。在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如果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诗人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从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评、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白云生处有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停车坐爱枫林晚」,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加载中…
因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红于」表明这种「红」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作为晚唐诗歌集大成者,杜牧既有注重辞采的一面,又有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二者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杜牧,博古晓今,深谙军法,但英雄一生,却无用武之地。军事才华被埋没,只有不朽诗歌流于后世,且总被人误解只是风流情圣。细细品之,总有诸多遗憾。读完,你会如何看待杜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