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李商隐:《锦瑟》究竟该怎么理解?

一、李商隐坎坷与无奈的一生

李商隐(约 813 年-约 858 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nóng]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的一生,就是一个大写的「悲剧」,充满了坎坷、艰辛与无奈。

(一)家道中落,从天堂到地狱

公元 813 年,李商隐在河南的获嘉县出生,成为李家的第一个儿子。父亲李嗣是获嘉县的县令,在先已有三个女儿,妻子多年没有生育,在知天命的年纪获此麟儿,狂喜万分。

父亲给他取名商隐,字义山,希望他以后能像秦汉隐士「商山四皓」般,德才兼备,待时而出,成为帝王之佐。

作为家族的继承人,李商隐从小就被寄予厚望,在父慈母爱的家庭里,安稳而幸福地长大。李父非常重视儿子的启蒙教育,教他读书识字,并早早接触经书。李商隐也非常争气,「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天才之姿」逐渐显现。

但天不遂人愿,这种衣食无忧的生活,在他 9 岁那年戛然而止:父亲因病去世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剥夺」了他的幸福童年,让他扛起了养活全家的重担。

李商隐 3 岁时,全家便跟随父亲到浙江做官。父亲一走,他们家在浙江也失去了立足生存的条件,唯一的办法就是回家乡去,回到他们祖上的老家,郑州荥阳。

从李商隐后来文字记载,我们得知当时的情况:一个年近 10 岁的孩童,身穿孝服,手持丹旐(zhào),侍奉母亲,带领弟妹,一路悲悲切切、恓[xī]恓惶惶护送父亲的灵柩,水陆兼程地走在回乡的路上。

可是,回到家乡,等待他们的是更难的生活,「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家产,也没有可以投靠的亲戚。这样的人生困境,该如何打破呢?

(二)幸遇伯乐,人生依旧是一波三折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家中的长子,李商隐并未被困难压垮。他在《祭裴氏姊文》中说:「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占数东甸,佣书贩舂。日就月将,渐立门构。……」意思是,等到为父亲服丧期满,脱了孝服,最要紧的便是寻找生路来奉养母亲(还包括养活弟妹),于是正式在郑州荥阳占籍,靠着抄写文书或舂米稗贩(指体力劳动)来挣钱养家,日子非常清寒贫苦。

苦难并不是财富,对苦难的思考才是。少年李商隐便深深懂得,对于他来说,读书、应试、登科、入仕、为宦,是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唯一途径。恰好,李商隐有一位关系很近的堂叔,是个饱学的儒生,年轻时还入过太学,对五经很有研究,也乐意教导本家的子弟。于是,大概从十一二岁到十六七岁这几年,李商隐就跟随堂叔学习,在经书、诗文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古体文、古体诗方面,并写出了《圣论》、《文论》这样的惊世佳作。

成功出师的他,决定去洛阳闯荡一番。无奈时世弄人,晚唐创作的主流是今体文(骈文)、今体诗,这是科举之路的敲门砖。但李商隐擅长的是朴拙恣意的古文、古体诗。虽然他才华横溢,但并无人赏识。

就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意外结识了一名伯乐,即当时的骈文大家——令狐楚。一方面,令狐楚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扩充自己的后备力量,所以决定全面培养他。不仅亲自教他写标准的骈文,还带他去参加各种高端的文学聚会,就连出差也带上他,目的是增长他的见闻,提升他的知名度。对于李商隐的科举之路,令狐楚也是亲力亲为,自掏腰包支持他参加科举考试。在李商隐接连几次都落榜的情况下,给他开了「后门」,终让他高中进士。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令狐楚对李商隐的栽培,是为了扩充自己的朋党力量。当时朝堂上,「牛李党争」闹得轰轰烈烈,令狐家是「牛党」的中坚力量。但是李商隐却看不透时局,爱上了政敌李党派王茂元的女儿,王晏媄[měi]。王茂元也十分赏识李商隐的才华,并同意把儿女嫁给他。

(三)颠沛流离,成为最落魄的仕人

李商隐选择了爱情,却也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可以说,他的悟性和灵气,全都给了诗歌,对于官场和政治,他太单纯也太迟钝。世人说他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新旧唐书都评价他「无行」,「德行有亏」,牛党的人看不起他,李党的人信不过他,忽然间,他成了臭名昭著的恶人,受到了各方势力的排挤。

令狐楚对他恩断义绝,在政治上,不再帮扶他,且处处设绊。王茂元对他也并未重用。而且,与王晏媄结婚后,他们夫妻二人就搬离了王家,决心靠自己的努力,独自生活。

从此以后,他的仕途坎坷万分。839 年,李商隐满心期待地去参加吏部考试,结果,虽然他的考卷答的完美无缺,还是被手握大权的令狐绹(狐楚之子)一句「此人不堪」,直接淘汰。后来,他好不容易当上一个小县尉,却因私自平反冤狱,触怒了上司,被迫辞职。工作丢了没多久,母亲又离世,他回乡守孝三年。等孝期一满,重回京城时,朝廷早已是「牛党」的天下,这意味着,他的仕途彻底完了。

无奈之中,他去求见昔日的好友,也是当朝的宰相令狐绹,吃了闭门羹;又写信向他哭诉:

《寄令狐郎中》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尽管他道尽内心的苦楚与无奈,仍旧是无一点回音。无奈,为了生计,他开始了辗转漂泊,频繁换工作的生涯。五年奔波了好几个城市,工作地点离家越来越远,最远的地方,去到了桂林。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李商隐本应始终属于牛党,方合当时社会阶级之道德。」这样,他既能得到升迁的机会,也能报答令狐家的恩情。这应该是最明智的选择。但,他没有,他跟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了一生的挚爱。

幸而这一生挚爱没有辜负他。王晏媄没有嫌弃李商隐的出身,十分倾慕他的才华。李商隐也被王晏媄的聪慧、美丽大方吸引。热恋期间,二人在芳香馥郁的荷花池旁约会,李商隐为心上人作诗一首,赞美她如荷花般娇媚美好:

《荷花》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婚后更是发现妻子不仅知书达理,且弹得一手好琴。于是二人,一人作诗,一人弹琴,琴瑟和鸣。但是这种幸福时光是短暂的,为了生计,为了给心爱的人遮风挡雨,李商隐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

但他不知道的是,等待他的是漫长的分离,以及险恶的仕途。他再次参加授官考试,并有幸当上了秘书省校书郎,结果依然遭到了牛党的排挤,被远调到一个小小的地方当县尉。十几年来,从京师校书郎、河南小县尉,到秘书省正字,再到远派桂林。李商隐的仕途跌宕起伏。而她和妻子,也是聚少离多,二人全靠书信来往。

在李商隐远赴桂林任职那年,回家路过巴蜀,被连绵不休的大雨拖住了脚步,无奈只好延迟归期。妻子左等右盼,放心不下,就去了信询问。李商隐读着妻子的来信,哽咽中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他日夜盼望与妻子团聚,但却停不下来奔忙的脚步。大中元年(849 年),他去江西任职,整整一年,到了大中三年底,他又前往江西武宁节度使府当判官,一去又是两年,期间俩人联系全靠书信。

丈夫常年在外,妻子操劳过度,身体越来越虚弱,但是怕丈夫担心,一直没说。直到 851 年的春末,她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临死前,给李商隐去了一封信,希望能见最后一面。但天意弄人,尽管他快马加鞭往回赶,还是没能见妻子最后一面。

这个人间,他最值得珍惜的温暖,已离他而去。往后余生,悔恨、内疚、无尽的思念包围着他,不顺的仕途折磨着他。他一下子苍老了好多。7 年之后,李商隐也离开了这个艰辛的世界。

二、悲剧与坎坷,孕育了不朽的诗篇

回望李商隐这一生,充满了遗憾和无奈,辛酸与苦楚。他不仅背负着骂名,还受尽了排挤。更可悲的是,他与自己的妻子相爱却不能相聚,他们的爱情也留下了千古遗憾。但也正是这些遭遇,成了李商隐在诗歌方面的积淀。

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多种解释,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现存约 600 首,特别是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绝,而最为突出的便是他的爱情诗。李商隐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绝也有不少杰出的作品。清朝诗人叶燮在《原诗》中评李商隐的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一)抑郁不得志——《东还》

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

秋风动地黄云暮,归去嵩阳寻旧师。

译文:

自个儿有仙人的才分自己却竟然不知,十年来常在梦中采摘那名贵的灵芝。

暮色苍茫秋风席卷大地,满天是片片黄云。还是归去吧,回到高山去投我的旧师。

赏析:

据考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李商隐未中第、未结婚之时,即太和九年(公元 835)。近代隋唐史研究专家岑仲勉在《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一文记述,「太和七年乡贡,知举,不取。太和八年病,不试,知举李汉。太和九年乡贡,知举崔郸,不取。开成元年无明文,当是府试已不取,知举高锴。开成二年乡贡,知举高锴,登第。」由此可见,从太和七年(833)至开成二年(837)这近五年的时间内,李商隐多次参加礼部试均落榜,这对他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该诗脍灸人口,赏读该诗,可看出李商隐所表露归去寻师学仙只是一句托辞,所谓学道不过借此疏解自己内心不平与感叹自己命运的不幸,更有面对朝政种种荒淫无道的愤慨以及对正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唐皇朝的哀叹。

首句即自嘲之词,说自己有得道成仙的才分,却浑然不知,实在糊涂的很。这实际是在嘲笑自己,没有考取功名仕途的才分,却盲目去应举,太不安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十分可笑。自己还是老老实实认清自己的本分,不是做官的那块料,乖乖地去修仙访道吧。

次句,说十年来常在梦中采灵芝,道出了自己的实际思想,即归隐山林之心。用世和隐遁,是当时知识分子存有的普遍心理。在自嘲之后又自我超脱,意谓:考试落选也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可难受的,不是早就梦想采摘灵芝的生活吗?考不中就回去学道不也很好吗?所以后二句即承此意说:还是回去吧,去找当年的宗师。不过,尽管如此,这种自我排解还是充满着愁郁。

看第三句所写的景色的萧瑟,动地秋风,入暮黄云是那么凄清,还是可以充分看出诗人心情的无比低沉和郁闷,看来,诗人思想中最理想的还是渴望早日用世,而并不真正愿意隐遁求仙。

清朝屈复《玉溪生诗意》曾评价此诗:此倦游之作。半生疏落,一事无成,故欲寻师访道以求长生。亦浮海之叹耳。

(二)爱情绝唱——《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

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

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如此情怀哪里是现在回忆起来才感到无限怅恨呢?即使在当年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

赏析: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此外还有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诗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的「比兴」方法。「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想象一下: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诗人也一边在感慨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他对逝水流年的喜悦追忆,暗示自己才华出众而年华流逝。

诗的首联以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借助对形象的联想来显现诗人内心深处难于直抒的千般情怀以及诗人沧海一世所有不能明言的万种体验,点明「思华年」的主旨,这是对传统比兴手法创造性的发展。

颔联最能体现李商隐引典精辟、譬喻精深的持点。李商隐以「庄生梦蝶」的典故人诗,又巧妙地设计了两个字:「晓」与「迷」,深层喜悦譬喻溢于言表。「晓」早晨也,喻人的一生则是青年时代。「晓梦」:青春美梦,年轻时立下的宏伟大志,色彩斑斓的喜悦理想。「迷」迷恋,沉溺也不放弃,不可割舍,不懈地追求喜悦。

诗人设字绝妙精巧,赋予典故以新的喜悦哲理,让读者有感于物.有悟于心:使诗句产生了影视效应,再现了诗人为不可割舍的理想进行了不懈追求,无奈却挣扎于权势争夺之中,左右为难受尽欺凌终不得志,到头来只是一场悲苦的梦幻而已。

颈联前一句把几个典故揉合在一起,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一笔而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实不多见。

颔联和颈联共用了四个典故,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庄生梦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寻的执著;沧海鲛泪,具有一种阔大的寂寥;蓝田日暖,传达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诗人从典故中提取的意象是那样的神奇、空灵,他的心灵向读者缓缓开启,华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触等皆融于其中,却只可意会不可言说。

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结束全诗。「此情」总揽所抒之情:「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可待」即「岂待」,说明这令人惆怅伤感的「此情」,早已迷惘难遣,此时当更令人难以承受。

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全诗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回望李商隐这一生,实在太可惜,太遗憾,太令人心疼。儿时,父亲早逝,他饱尝辛酸;中年,以诗人之心揣摩政治,酿成悲剧;后来,妻子猝然离世,更令他万念俱灰。他才华横溢,虽不能在官场施展抱负,却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历史是公正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李商隐:《锦瑟》究竟该怎么理解?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