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知世俗而不世俗:明代才子杨慎、钱福与唐寅

今天我们来到了明朝时期。公元 1368 年,朱元璋建立了统一中国的明朝政权。

明朝初期,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在采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进行严密统治的同时,又实行八股文制度,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元代形成的自由活跃的文学风气,到了这时候戛然而止。因此,明初期的诗歌,缺乏对自我内在感情的切入,对社会生活的关怀,也缺乏艺术创造的热情。

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恢复。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明代中期,出现了封建统治的危机,贪欲滋长、奢靡风行、政治腐败。为了道德的重建,这时候出现了王阳明的学说。之后「吴中四才子」的出现,表明了明朝中期的文学复兴,他们反宋儒理学、要求人性解放、重视「古文辞」的价值。

我们今天介绍的三位文学家都是处于明中期这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四才子之一」的唐寅非常出彩,他喜欢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表达出了狂放和孤傲的心境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与徐渭、解缙合称「明代三才子」的杨慎吟出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而另一个文学家名气并不是很大,但是你肯定也听过他做的这首诗:「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下面我们今天将走近明代才子唐寅、杨慎与钱福。

一、唐寅:人生终究大梦一场

(一)我行我素,行走人间

对于唐寅的形象,我们大多停留在周星驰先生无厘头的搞笑中,潇洒不羁、敢爱敢恨,足智多谋,但同时自带忧郁气质,风流潇洒间流露出一丝不甘与无奈。

加载中…

1.快乐少年初尝社会毒打

明成化六年,公元 1470 年,唐寅出生,自此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艰辛与无奈。

唐寅父亲经商,也希望儿子能够出将入相。唐寅也很争气,少年时代就显露出其过人的读书才华,15 岁的唐寅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府学附生,于是从家乡吴县来到苏州府读书。

18 岁以前,唐寅的生活就是读书写字游山玩水,之后便结了婚。24 岁时,唐寅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妹妹相继去逝。平淡的生活被彻底撕碎,孤独和悲痛日夜侵蚀着唐寅的思绪,只有二十多岁的唐寅就两鬓斑白垂垂老矣。

祝枝山等好友的陪伴让唐寅慢慢走出悲痛,他无法忘记父亲生前的夙愿,期盼着自己能够高中状元光耀门楣。

弘治十年(公元 1497 年),经过多年准备,踌躇满志的唐寅准备参加录科考试。然而,唐寅却迷上了大城市的繁华、女人、美酒,纸醉金迷让唐寅和好友张灵陷在温柔乡里,难以自拔。

明朝规定考试期间,严禁考生出入风化场所,唐寅的放浪行径很快被人举报,至此,他还没考试便名落孙山。

一年后,27 岁的唐寅在应天府乡试得到主考官梁储的欣赏,考取乡试第一名。按照明朝的科考制度,乡试第一名是「连中三元」中的第一元「解元」,这也是很多影视剧中称呼唐寅为「唐解元」的出处。

中举后的唐寅也许是被成功冲昏了头脑,忘记了录科考试被罢黜的事情,在应天府内恣意妄为,骄奢淫逸,好友祝枝山、文徵明都极力规劝他能够安守本分,收敛自己的行为。唐寅不仅不听,还写了一篇《与文徵明书》,大致意思是:我生来原本如此,你若接受则罢了,不接受那咱们就绝交!文徵明难以接受,二人也因此割袍断义,断绝往来。

加载中…

2.被同一块石头绊倒第二次

唐寅很快结交了另一位挚友徐经,他也是徐霞客的先祖,这个江阴富商之子的出现影响了唐寅的一生。

徐经的做派非常高调,马上该进入科场参加会试了,他却毫不掩饰地进出京城的每一座酒楼、舞坊。一起的唐寅虽然有了前车之鉴,但是丝毫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训,他又被徐经传染,恣意进出这种场所。

弘治十二年的二月,有人举报某个官员受贿给江阴县举人徐经、苏州府举人唐寅泄露考试题。这下整个朝野都震动了,明孝宗将徐经、唐寅羁押入狱。后来经过调查发现,泄露考试题的事情都是子虚乌有。

原来,只是因为他们两人在京城的行径太过引人注目,引起了其他考生的猜忌,流言传开形成巨大的舆论,最后他们两人终被诬陷。徐、唐二人以「行为不端,不避嫌疑」为名,被削除仕籍,皆黜充役。

徐经从此继续闭门读书,并作《贲感集》以明志。至公元 1505 年明孝宗死,徐经一心盼望新天子的赦令,希望再返科举仕途。可是事与愿违,几经「上访」并未给他的仕途之路带来希望。常年的路途奔波,加之科场失意后身心日益消沉,徐经最终客死京师,年仅三十五岁。

而愤懑的唐寅以此为耻,拒不入仕。此后一段时间,唐寅以售卖字画为生,沉溺于酒色之中,麻痹自己。经历科考风波后的唐寅,很难放下心中这颗石头,当权者的肆意,人世间的讥讽,亲人的呵斥让唐寅心中积压的怨言无处痛诉,遂做《百忍歌》以舒心中难言之痛。现实的无奈让唐寅没有舞文弄墨的情操,只有痛斥现实的「满纸荒唐言」。通篇的一个「忍」字极为直接地表达了唐寅满腹的不甘和对人生无奈的宣泄。

《百忍歌(节选)》

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忍将奈何?

我今与汝歌百忍,汝当拍手笑呵呵!

朝也忍,暮也忍;耻也忍,辱也忍;

苦也忍,痛也忍;饥也忍,寒也忍;

欺也忍,怒也忍;是也忍,非也忍。

加载中…

3.桃花庵中勾勒大千世界

科举路上的「失败」并不妨碍唐寅后半生的「成功」人生。离开了科举考试,没有了条条框框的约束,唐寅也有着专属自己的人生路。37 岁的唐寅认识到不应该如此浪荡江湖,于是在苏州的江边筑起一座桃花庵,并赋有《桃花庵歌》一首。

唐寅的余生不再将科举之事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面对壮丽河山,唐寅拿起了闲置已久的画笔,一笔笔勾勒出属于他的大千世界。唐寅的绘画作品融宋代院体技巧与元人笔墨韵味为一体,呈现出劲峭而又不失秀雅的品貌风骨。构图简约清朗,画面层次分明,疏密有致,用笔清隽,纤而不弱,力而有韵,寓有刚柔相济之美,超凡脱俗,代表作品有《落霞孤鹜图》《春山伴侣图》《虚阁晚凉图》《杏花茅屋图》《秋风纨扇图》以及《李端端图》《墨梅图》《风竹图》《临水芙蓉图》《杏花图》等。

幼年时的无拘无束,少年时的勤学苦问,青年时的意气风发,中年时的人生受挫,老年时的看淡人生。这些故事多多少少的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看他的经历,因自己的言行不检被诬陷而一生无缘于官场,而放在现代,他的画竟能卖到了 5.9 亿美元。你觉得唐寅的一生算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二)《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加载中…

译文:

桃花坞里有座桃花庵,桃花庵里有个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着很多桃树,他摘下桃花去换酒钱。

酒醒的时候静坐在花间,酒醉的时候在花下睡觉。

半醒半醉之间一天又一天,花开花落之间一年又一年。

我只想老死在桃花和美酒之间,不愿意在达官显贵们的车马前鞠躬行礼、阿谀奉承。

车水马龙是贵族们的志趣,酒杯花枝才是像我这样的穷人的缘分和爱好啊!

如果将别人的富贵和我的贫贱来比较,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如果将我的贫贱和达官显贵的车马相比较,他们为权贵奔走效力,我却得到了闲情乐趣。

别人笑话我太疯癫,我却笑别人看不穿世事。

君不见那些豪门贵族虽然也曾一时辉煌,如今却看不见他们的墓冢,只有被当作耕种的田地罢了。

加载中…

赏析:

唐寅曾中过解元,后来受到科场舞弊案牵连,功名被革,在长期的生活磨炼中,看穿了功名富贵的虚幻,认为以牺牲自由为代价换取的功名富贵不能长久,于是卖画度日,过着以花为朋、以酒为友的闲适生活。

诗歌前四句有意突出「桃花」意象,借桃花隐喻隐士,鲜明地刻画了一位优游林下、洒脱风流、热爱人生、快活似神仙的隐者形象。

次四句描述了诗人与花为邻、以酒为友的生活,无论酒醒酒醉,始终不离开桃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时光流转、花开花落而初衷不改,这种对花与酒的执著正是对生命极度珍视的表现。

下面四句直接点出自己的生活愿望:不愿低三下四追随富贵之门、宁愿老死花间,尽管富者有车尘马足的乐趣,贫者自可与酒盏和花枝结缘。

接下去四句是议论,通过比较富贵和贫穷优缺点,深刻地揭示贫与富的辩证关系:表面上看富贵和贫穷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但实际上富者车马劳顿,不如贫者悠闲自得。这种蔑视功名富贵的价值观在人人追求富贵的年代无异于石破天惊,尽管贫穷却不失人生的乐趣和精神上的富足,正是古代失意文人的人生写照。

通观全诗,共描绘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汉朝大官和富人的生活场景,一幅是明朝唐寅自己的生活场景。前者只用了「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碌碌」等十几个字,就把汉朝大官和富人的生活场景传神地勾勒了出来。后者则满眼都是花、桃、酒、醉等香艳字眼,然而却毫无低俗之气,画面艳丽清雅,风格秀逸清俊,音律回风舞雪,意蕴醇厚深远。

《桃花庵歌》近乎民谣式的自言自语,然而就是这样的自言自语,却蕴涵的无限的艺术张力,给人以绵延的审美享受和强烈的认同感,是唐寅诗中之上乘者。

二、杨慎:大起大落的才子人生

加载中…

(一)大起大落的一生

1.家学渊源

杨慎(1488—1559)出身新都杨家,祖父为湖广提学佥事杨春,父亲为两朝首辅杨廷和。杨慎深受家风熏陶,小时候就显露出了过人的天分,经常被人夸「神童」。

少年时期的杨慎「无书不读」。他 13 岁随父入京,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其中一首《黄叶诗》轰动了京华。

21 岁时参加会试,文章本来已经被列为了卷首,不料试卷被蜡烛烧毁,导致名落孙山。此后又经几年刻苦努力,终于在正德六年(1511 年)23 岁时考中了状元。

2.耿直为官

杨慎为官耿介,爱憎分明。明武宗贪恋游玩,不理朝政,杨慎就上书说「偏听生奸,独任成乱」,结果皇帝没有理会,一气之下托病辞官回乡。

到了嘉靖年间,他依然多次上书,严正表达了君子小人不两立、正道邪说不同行的态度。结果因为秉性太过刚直,既被皇帝嫌弃,又和奸臣结下了怨,十天之内被杖责两次,苏醒过来之后,又被贬到了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终生流放,永不赦免。

加载中…

3.弘扬文化

此后三十余年的戍边岁月,杨慎游历于四川和云南之间,只要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事务,他都会参加。

杨慎还致力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培育教化兄弟民族士绅子弟及平民。通过文化教育、结社、讲学、题赠、撰写序跋等,实现了西南地区的文化普及与提高,带动了西南地区的讲学之风,提高了云贵人士参加科举的积极性。

为解决当地少数民族缺少史籍的问题,他学习民族语言、了解民俗风情、考察河流山川,编纂多部书籍,极大丰富了云贵方志文献资源,成为研究西南民族历史的宝贵财富。

4.好学穷理

在漫长的流放生涯里,杨慎也始终潜心于做学问。他主张躬身体验、独立思考,贵知重行、知行合一,强调实践致知,尤其注重考据,并开启了明清征实考据学,在一定程度上奠定、引领了清代学术的发展方向。

杨慎不仅在经、史、诗、文、词、曲等方面造诣很高,在医药、民俗、金石、书画、植物、动物、天文、地理等方面都留有著作,留下著述多达 400 余种(今存 174 种),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百科全书式大学者。

杨慎一生命运坎凛,颠沛流离,正因为洞明「是非成败转头空」,才能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深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才能「惯看秋月春风」,其洞穿古今的历史视野和笑看风云的豪迈情怀,令人仰止无穷。

加载中…

(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qiáo]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加载中…

译文:

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

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的。

只有青山依然存在,日头依旧升落。

江上的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

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吧!

那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是老友间下酒闲谈的材料啊!

赏析:

这首词是杨慎晚年所作,是他所著历史通俗说唱《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白。

这首词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

「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

正因为杨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既然「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

加载中…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作者经历了 70 多年的人生,看穿了看透了,他就是词中的白发渔樵,坐在历史长河边的沙滩上,他以旁观者的心境,看季节的变化,看时代的更迭,顿觉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你留也好,去也罢,四季照样变化,朝代照样更迭,生命照样老去。面对短短的人生,我们又何必一定要去强求什么呢?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人的一生,你穷也好,达也罢,你得到的、你失去的,不也就在生命消亡的同时烟消云散了吗?所以,只要有一壶浊酒,有几个知己,就应该很满足了。

词中有两句将词的意境即作者的心境推向了极致,其一是「是非成败转头空」,其二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作者总结自己的一生,得出的结论就是:「是非成败于人生而言,只不过都是笑谈罢了。」

三、钱福:短暂却绚烂的一生

(一)太白之仙才,长吉之鬼才

加载中…

钱福(1461—1504),自幼天资聪敏,才思过人,七岁就能写文章了,而且还不打草稿。他也是一个神童,少年时就中了秀才。

钱福在会试中考了第一,殿试时也高中状元,当时他才只有 30 岁,之后,就被分派到了翰林院。

钱福登第后,声名显赫,因其工书法,很多人排队去让他写字。然而,他的性格也十分坦率,尤其是喝酒之后,经常会语出伤人,这让同僚都非常嫌弃他。在弘治六年(1493)的时候,他假托生病回到了家乡,从此放意山水间。

传说,钱福归乡后,有人对他说,扬州有一位姓张的妓女美丽动人,钱福忙整理行装前去扬州。到了扬州,才知道这位美丽佳人已从良嫁给了一个盐商。钱福又去拜访盐商,盐商十分看重钱福的才名,立刻设宴款待。

钱福在酒席之上,借着酒意提出要见一见新夫人,盐商便令张妓出来一见。钱福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她穿着白衣白裙,就像皎洁的秋月。盐商又让她拿出绫帕,请钱状元题诗。于是钱福即题道:「淡罗衫子淡罗裙,淡扫娥眉淡点唇。可惜一身都是淡,如何嫁了卖盐人。」

钱福回乡后,44 岁就去世了,当时有文章称赞钱福,集「太白(李白)之仙才,长吉(李贺)之鬼才」于一身。

(二)《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cuōtuó]。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加载中…

译文:

明天又一个明天,明天何等的多。

我的一生都在等待明日,什么事情都没有进展。

世人和我一样辛苦地被明天所累,一年年过去,马上就会老。

早晨看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坠落才是真正的生活。

百年来的明日能有多少呢?请诸位听听我的《明日歌》。

明天又一个明天,明天何等的多。天天都在等待明日,什么事情都没有进展。

世人和我一样辛苦都被明天所累,无穷无尽的明日马上就会老。

早晨看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坠落才是真生活。

百年来的明日能有多少呢?请诸位听听我的《明日歌》。

赏析:

《明日歌》自问世至今,数百年来广为世人传颂,经久不衰。诗人在作品中告诫和劝勉人们要牢牢地抓住稍纵即逝的今天,今天能做的事一定要在今天做,不要把任何计划和希望寄托在未知的明天。

今天才是最宝贵的,只有紧紧抓住今天,才能有充实的明天,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否则,「明日复明日,」到头来只会落得个「万事成蹉跎」,一事无成,悔恨莫及。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牢牢铭记:一切从今天开始,一切从现在开始。

《明日歌》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思想内容有新意。它不是空泛的珍惜时光的教诲,而是针对人们的拖延症,围绕「明日」二字展开说理。二是语言形象生动。杂言歌谣形式,使用口语化、形象化的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顺耳好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知世俗而不世俗:明代才子杨慎、钱福与唐寅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