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到底在哪里?
相信全国接受过初等教育的人,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函谷关」这个词,但却少有人知道,这个关口到底位于啥地方。其实也不怪大家,这至少可以证明,那个无数次出现在古籍歌赋中的「函谷」,已经越发地淹没于尘埃中了。
没错,我们就要先把目光放在中国河南省的最西侧——一个存在感颇薄弱的城市——三门峡,函谷关正位于这个城市的辖区内。不知道河南在哪或者分不清东西南北都没事,我们一会会在地图上标记它的位置。
按理说,顾名思义,这里应该有个很漂亮的「三个峡谷」,然而就算你到了这个地方,也只能看到一个巨大的水坝和水库,加上两岸并不好看的土山。
没错,三门峡曾经是存在的,如果我们倒退到 1960 年,你会在这里发现十分漂亮的景象——黄河在大地上劈开三道峡谷汹涌而过,号称「人门、神门、鬼门」,所以合称「三门峡」。
加载中…
图 1:曾经黄河在崤山余脉「劈开」的三道水峡
是的,你应该看到了,就在三门消失之后,却仍留下了一个大家说了上千年却一直不知道在哪里的成语原型——「中流砥柱」,指的就是黄河在越过三门后,所遇到的一个谜之突起,它迎着滚滚黄河的浊流,至今屹立。
加载中…
图 2:如今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只剩下孤零零的「中流砥柱」
那么,三门峡到底处在一个什么位置呢?
加载中…
图 3:三门峡位置示意图
可以看出,三门峡正好处于黄河「几」字的那个弯处。
我们天天总说「大河向东流」,其实,黄河上中游地区大多数时候,都如「几」一样,是在黄土高原上进行漫长的南北流向,其大多泥沙也是在此集聚。
然而正是到了三门峡一带时,情况出现了变化——在北侧黄土高原边缘和南侧秦岭支脉的崤山的最后一道「封堵」后,黄河开始向东流淌——冲出「三门」,等到郑州一带后,开始进入到宽阔的华北平原地带。
至此,便开始了汪洋恣睢的黄泛、改道等历史进程,北侧的海河流域、南侧的淮河流域水网,无一不受到这位母亲河的「垂青」。
那么,按理说,三门峡的峡谷西侧,就应该是逐渐升起的黄土高坡、秦岭山脉,已经成为不适合人类大规模居住的地盘了,但是,上天却赐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宝贝——
如果我们再看一下上图,你就会发现,就在黄河的三门峡拐弯处,黄土高原上,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撕裂」。
加载中…
图 4:汾、渭断陷带
黄土高原正是在这一关键区域,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撕裂」,要知道这可是个大好事,大量的水系在这个撕裂中,形成了山西的母亲河汾河,以及陕西的母亲河渭河两条大河,最后纷纷汇入了黄河的「拐弯」处,又一次丰富了大河的流量。
同时,这两条河同样用自己连年的泥沙,在这里搬运填充出了肥沃的河谷地,如今的西安城,正是在渭河河畔的一个巨大城市。
也就是说,当你进入中原西侧的崤山,遇到三门峡这样的区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一旦穿越它就会发现——偌大的渭河谷地平原,豁然开朗。
不过,西安所在的这个小小的渭河谷地,又为何得名「关中」,最终又成为缔造秦汉、隋唐这种中华民族记忆的存在呢?
我们难道把「白鹿原」写错了?
三门峡虽然没了,但当地人或许也不知道,自己所辖管的一个偏远市区——古称「陕县」的「陕州区」,则比「三门」的影响更为深远,因为他们隔壁的大省「陕西省」,正是源于位于三门峡的「陕塬」以西而得名。
陕塬?这俩字到底是啥意思?
我们先来看这个「陕」字,它一边是一个「夹」,和「峡」同源,表示河谷,这和三门峡的地理位置也吻合。那么,那个「左耳刀」是啥意思呢?
我相信这时候肯定有人说,这个不是「城池」的意思嘛,一般表示地名嘛。其实,如果你再想一下,表示城池的「郭」「郡」「郊」,其实都是「右耳刀」,这个偏旁本来自表示城的「邑」字,而这个「左耳刀」,其实是来自「阜」这个字,本意就是低矮且没有尖的山,比如「陵」「陡」「险」等。
陕字是表示河谷地带的山体,那那个塬字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这玩意——
加载中…
图 5:黄土高原以及周边常见地貌「塬」
塬,本身就是黄土高原一带常见的一种地貌,是流水把黄土基底切成了一块块四边陡峭、上面平头哥一般的奇葩地形,而三门峡西侧的「陕塬」,按理说也本是众多塬中不起眼的一块。
奈何到了商朝时,就在陕塬西侧的渭河谷地,曾经貌合神离的周部落,越发强大了。
其实,渭河谷地的情况,无疑是一个扩大版的三门峡,这里自西向东,分布着大量的黄土台塬——比如五丈塬、细柳塬、神禾塬、少陵塬、乐游塬、白鹿塬、铜人塬、阳郭塬、孟塬等等,我相信里面不少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详,而且我们也都给写成了「原」这个字。
当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来到中国,本想顺着古中原的河南省,找到上古时代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没想到反而在偌大的河南边缘——三门峡的仰韶村发现了大量彩陶遗址,在这之后,一个令人惊奇的情况出现了——
相比中原,从三门峡以西的渭河流域,在前面说的「白鹿塬」边,反倒又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半坡遗址」,相信没人不熟悉这个名字了。
至此,这一类在渭河谷地周边的彩陶文化,又被称为「仰韶文化」,成为这片大地最早的文明始祖之一。
那么,如今中国关内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又是什么样呢?很遗憾,作为黄河在下游地区的大型冲积扇,这里曾沼泽遍地,洪涝盛行。
加载中…
图 6:黄河在东部低洼地带的改道
历史上这里曾拥有过河北「巨鹿泽」(大陆泽)、山东「大野泽」等大量泽国,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就是此处,而后来的「梁山泊」,也正是大野泽的残党,直到如今,这里还残留着一个地名——「菏泽」。
不过到了现在,这些曾经的湖泊沼泽都已消失,除了如今「雄安新区」中间的那个白洋淀,作为古代河北地区的活化石而存在。
所以,如今这个人口密度最高的大平原,历史上的遗址却大大少于狭小的渭河谷地。那里虽然平原不多,但都是小型河流所形成的小型冲积扇,在土壤肥沃的同时,又免于洪涝灾害。
更为优秀的是,这些现在看似贫瘠的「塬」,却被逐渐开发为大量的农耕宝地,比如这种——
加载中…
图 7:白草塬乡,塬顶农业
总之,时间一直走到商代,虽然政治经济中心多设立于中原地区,但渭河谷地一直在闷声发大财。尤其到了商后期,来自渭河、泾河上游的姜、姬两部落开始结盟,商王越来越难控制这一区域,最终在末代王帝辛,也就是所谓「纣王」时代,被周武王爆了,开启了 800 年的周天子时代。
但是当时的周朝,虽然把首都定在了自己老家渭河谷地的「镐京」(今西安西南),号称「宗周」,却也在中原安插了一个楔子作为陪都,也就是洛邑(今洛阳),号称「成周」,也就是说,自此中国便开始了西安、洛阳两都轮番上场的滥觞。
而在治理时,周武王又让两个弟弟以「陕塬」为界,命周公旦治理「陕东」,召公奭治理「陕西」,渭河谷地「陕西」之名,大抵自此而起了。
加载中…
图 8:如今陕塬上常见的地坑式建筑
或许在周代时,陕塬还是一个不错的沟通东西的肥沃要道,然而到了西周末年周幽王时代,因为犬戎的入侵,周王室东迁洛邑为都,渭河谷地开始被曾经在甘肃放马的秦人占据,而周王室共主的崩溃,也让其逐渐政令不出洛阳,天下正式进入春秋以及之后的战国,自此「秦国」同崤山以东诸国的对峙正式开始。
也正是在这一时代,在陕塬西部——一个恰到好处的塬——稠桑塬,被建设成「函谷关」,以此开始名垂千古。
加载中…
图 9:稠桑塬位置示意图
在陕塬以西的稠桑塬,正是函谷关依赖的天险。
稠桑塬,顾名思义,这个塬上面有着大量的桑树等乔木,上方通行十分困难,不过也足以看出先秦时期的气候有多温暖。而在稠桑塬的北侧,黄河几乎贴塬壁而过——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通往渭河谷地的天然屏障。
除了稠桑塬中间的一个狭窄裂缝——
加载中…
图 10:古函谷关复原图
所谓函谷关,正是把守住了稠桑塬的这条裂缝,形成了一目了然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秦以及后来的汉,正是以「崤函之固」,让渭河谷地成为自己的「城堡」。
当然,这个谷地可不止一个「关」——
加载中…
图 11:关中地图示意图
如图,渭河谷地处于函谷关、武关、萧关、大散关之中,所以又号称「关中」,之后再提及这里,我就用「关中」这个名词了。
函谷虽固若金汤,也抵挡不住大自然的微微一动——
到了汉朝时,因为气候不断变冷,不仅稠桑塬变成了稀桑塬,最后成了秃顶塬,如今的 G30 高速公路,就是在塬上肆无忌惮地穿越过去的。
与此同时,随着黄河多年的沉积、下陷,也让本来无路可走的「塬河悬崖」出现了一条狭窄的走廊,所以函谷关的意义大大降低,等到汉末三国时期,就再也无人提及这一关卡,取而代之的,则是函谷关西侧的另一名关——潼关。
潼关所在的位置,同样是黄河南侧的一个塬——「南塬」。
加载中…
图 12:在函谷关(稠桑塬)西侧的南塬,成为了「潼关」的选址地
如果我们放大一些,就是这样的——
加载中…
图 13:汉潼关位置
可以看出,南塬的情况相比稠桑塬更为险峻,想要过关,两侧深险的沟渠难以逾越,必须沿着狭窄的小道登上塬顶,经过潼关城后,从「潼河」这条小河进入渭河和黄河交汇的滩涂,最后进入关中平原。
当年马超素质四连,打得曹操割须弃袍的地方正是此处,足以看出这一关隘之凶险。
然而,到了唐朝时,汉代处心积虑构建的潼关系统就出了问题,和函谷关的臭毛病一样,黄河又一次下沉并冲积出了悬崖边的河床。
加载中…
图 14:唐代以及如今,G30 高速公路无阻地在潼关和黄河的夹缝中穿过
所以,到了唐代时,潼关也只能被迫向北搬迁,守住这一露出的夹缝,但其险峻程度可就大大降低了——直到唐末黄巢造反,这爷们儿从南方一路北上,从南塬西侧的禁沟直接杀入,让潼关彻底形同虚设,最后跑到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自此,只剩下张养浩《潼关怀古》中的「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那关中地区如何衰落,东部如何兴起的呢?
我们先来上一张春秋时期的地图。
加载中…
图 15:春秋简图
我们可以在此图上,把目光移向东边齐国和燕国中间的一个区域(上图标红圈处),这里是如今河北省大部分核心区位置——衡水、沧州等大量内卷人口大区所在地,然而在 2500 年前的春秋时期,这里竟然有着大片的「无主之地」。
正如我们之前内容所说,在黄河下游的冲积扇处,因为洪涝决口频繁,这里本有着大量的沼泽地,但随着气候逐渐变冷、降雨量减少,河北地区的大平原开始展现出其巨大的承载力。
到了汉朝时,中国人口密度就已经变成这样了——
加载中…
图 16:汉代河北地区的人口密度示意图
图中标红的区域正是上图中的「无人区」。
随着两汉对关中地区的过度开发,土地狭小却排污量巨大的关中平原土地开始迅速盐碱化,随之而来的冷期导致渭河流量的减少,让关中地区经济越发困难。
等到三国时期,曹操的基本盘可是妥妥的中原大地,都远不如袁绍的河北冀州富庶,这也就是灭掉袁绍的曹操,为什么能鸟枪换炮,并跑到秦皇岛「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去了。
也正是在此时期,河北一带出现的新城「邺城」,开始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规模一度远超长安——曹操所谓「铜雀春深锁二乔」就是这个地方。
加载中…
图 17:邺城位置示意图(位于如今河北邯郸临漳县,已成为一片农田)
再等到后来的南北朝时期,整个北方被一分为二,分别是占据关中地区的北周,以及占据河北中原的北齐,及其政治经济中心邺城,早已压过北周。
某种程度来讲,关中西安所带来的军事战略价值,已经逐渐被河北地区的经济价值逼平。
不仅如此,从三国时代开始,中原大量的战乱,南部吴国的独立,导致南京首次成为真正的割据王朝首都,再加上之后统一了仅仅 20 来年就被胡人日到东南的司马晋朝廷,中国南北割据的时代整整算来也要 400 多年,大量北方士族南渡,也让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第一次进入人口、经济、文化的大红利时代。
奈何这一切都由于偏安西北的北周水平高,不仅南下秦岭搞掉了四川盆地,最终通过以关中、陇西为主的「关陇豪族」几代人的努力,先灭北齐,又在杨坚篡权后,把古都邺城付之一炬,然后一路灭掉南朝陈最终统一全国。
但这一切,都和那个古老的函谷关、潼关毫无关系了。
加载中…
图 18:北周(吞并巴蜀后)和北齐、北周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别看隋唐帝国仍以西安为都城,但彼时的人口分布,已然是这样了——
加载中…
图 19: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前)人口分布图
可以看出,河北、江浙已经成为极重要的经济重心,隋炀帝下江南也好,修运河也好,都是希望把这两单元联系于一起——而西侧的关中,则已显得偏远不少了。
加载中…
图 20:隋唐运河示意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还是照顾了一下西边,实际上是一个「三角形」的状态。
其实,如果你看一下中国最著名的三个古都——北京、西安、南京,你就会发现,它们也正好构成了一个「等边三角」,而三角的核心正是邯郸—安阳地区,历史上的殷墟、邯郸、邺城全都位于此处。
加载中…
图 21:中国古都构成的「等边三角」(南京虽然位处江南,但纬度和河南南部其实差不多)
总之,此时的关中地区之战略意义,本在东部的经济核心区已经要压下时,却被西边唐朝日益巨大的领土扩张、丝绸之路的繁荣,给自己续了一命——可以说,整个关中,也正是伴随隋唐这两个沟通东西的内亚帝国,奏出了古都历史上绚丽的绝唱。
加载中…
图 22:唐朝历史上曾统治领土范围(西域领土加在一起已可以和汉地抗衡)
在这之后,就是惨烈的安史之乱了,很多人会好奇,为啥一个最终平定的叛乱,能让唐朝自此一蹶不振。其实,安史之乱的沦陷区正是前面那个密密麻麻人口的河北,而且终唐一朝,这里都成为安史扶植出来的胡汉混合军团的割据地。
加载中…
图 23:唐朝「河朔三镇」位置示意图(唐朝还没灭亡,这里的爷们儿就敢公然祭奠安禄山,并为之立庙)
随着前面所讲,黄巢奇袭禁沟如出入无人之境一般地出入潼关,唐朝以及它的首都关中地区,最终彻底走向了自己的末路,在这之后的北方割据王朝「五代」,基本都把「洛阳」「开封」作为两都存在——开封作为都城的历史时代到来了。
开封之所以能定都,和它处在河北—江东—中原经济连线有着重大的关系,但其四周一马平川的地形,使得它先天站起来就比别人矮半截。等到宋朝重新统一天下时,河北的那些精兵强将基本被杀了个干净,政权才开始稳定,但河北地区的经济,真的彻底抬不起来了。
然而就是此时,河北人自己都看不上的一个边远地区,却开始了自己直到如今的黄金时期。没错,这就是如今的首都——北京。
在宋朝统一前的北方,曾先后出现了号称「五代」的政权,其中沙陀人(突厥)石敬瑭建立的「后晋」政权,更是为了自己能够坐稳江山,直接认比自己小 10 岁的契丹首领耶律德光当爹,并送上了儿子的大贺礼——幽云十六州。
加载中…
图 24:幽云十六州的位置
如今自山西大同、朔州一带起,一直到北京、天津、唐山的大量地区,就这样割给了北方的契丹,这地方对于中原政权来说,因为靠着燕山山脉这个天然屏障,是实实在在的边防重镇,这个送给契丹,就等于把防盗门拆了,直接把自己家客厅送出去了,人家没事就能去卧室睡一下你老婆的感觉。
而对于缺少耕地的契丹人来说,幽云地区,尤其是如今北京、唐山一带,是被他们当成「经济特区」一般来建设,曾经在海边布满沼泽的「河北—辽宁」辽西走廊被疏通,也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京哈高速」,整个辽河流域的经济开始和燕京一带打通。
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曾尚武的契丹开始进入极深的汉化,以至于辽道宗耶律洪基称「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
加载中…
图 25:山西朔州应县木塔,中国古建筑的极品瑰宝,就是契丹人在幽云十六州修的
然而,你不异于中华,我铁血大宋朝可记着仇呢,等到更东北苦寒之地的女真人兴起,契丹被打得亲娘都不认识的时候,宋朝竟然渡海跑到东北,和女真签约「海上之盟」合伙对付契丹,然后派童贯大兵压境,然后被吊打得丢盔弃甲。
契丹:就你这熊样,连已经退化成废铁的我都打不过,女真人打你不是虐待小孩一样?
果然如此,10 年前,完颜阿骨打还在东北大炕和乡亲们杀鸡吃,10 年后,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吞辽灭宋」,顺带手占领了整个中国的北方。
至此,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又一次大南移开始,而北方的金朝更是 2.0 版的辽国,他们希望统治庞大的中原,又不愿放弃东北的老家,于是,燕京这个踩在东北、中原夹缝的城市,成了金国人定都的最佳选择。
加载中…
图 26:北京市所处的地理单元位置
没错,在这之后的蒙古,也是这样想的。他们又一次把首都定在了金国的燕京,号称「大都」,而这个「大都」所统治的,是一个包含东北、蒙古、西域、青藏的巨大国家,更是没有谁比它更合适了。
总之,政治中心向东北移动、经济中心向东南移动,而大运河作为沟通两者的大动脉,中国自此完成从上古时代的「东西对立」到此时「南北共生」格局的彻底形成。
可以说,在此之后,中国北方的「战略要地」,早已从关中的函谷关、潼关转移到北京周边的居庸关、山海关等等了。那如果放眼中国,还有什么地方承接了战略要地的职能呢?
那就是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省」。
提起楚国,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如今湖北这个省份。
楚的名字,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不过随着那个著名的「清华简」的研究开始,其中一部楚人自己书写的楚国史书——《楚居》,就这么记载了一下自己事实上的开国君主——鬻熊(熊盈)。据说这位大兄弟的妻子妣厉难产剖腹死掉,以换取儿子熊丽的存活。而在妣厉死后,巫师用荆(原本为「楚」,就是一种荆条的意思)包裹其腹并下葬。
鬻熊这个部落,是一个「芈姓(熊氏)」的部落,有可能本就居住在中原新郑一带,后来因为商朝的建立,被迫南迁臣服,因为发现隔壁周部落要灭商,老大鬻熊迅速跳反,以盟友加小弟的身份投靠了周部落,仅仅就被封在自己老家的「子男之田」,而那个地方叫作「丹阳」。
不过这个丹阳,可不是现在的江苏丹阳,而是现在河南南阳的淅川县,因为在丹水(汉江支流)之北才叫「丹阳」——我们来看一下图。
加载中…
图 27:河南、湖北的交界——南阳、襄阳一带
提到南阳,大家最熟悉的肯定还是诸葛亮《出师表》里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其实这个南阳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腹地和长江流域的十字路口,我们在历史上经常能看见的「宛城」「新野」等都属于这里,而它南边不远的汉江流域的襄阳,在《射雕英雄传》里也算是很有名气了,确实也是个军事重镇。
而芈姓熊氏部落被封国在丹阳之后,才算是正式成为了诸侯国,国君熊绎为了纪念自己那个牺牲自己产下后代的祖母,所以立国为「楚」。而这位熊兄弟「筚路蓝缕」,转而沿着汉水向南经营,进入现在的湖北地界,和大量当地蛮族融合,最终成为了周王室无法控制的强权。
等到了春秋,尤其是战国,楚国给人的印象已经是一个以南方为中心,最终已经「问鼎中原」的大国了,但其灵魂所在,其实一直是一个「汉水王朝」。
然而好玩的事出现了,楚国这个汉水王朝,同秦国这个渭水王朝,两方的母亲河,正好分别是长江、黄河的最大支流,它们也都发源自秦岭的大山深处,而这两个大佬,也一直相爱相杀,你永远说不清最后到底是谁赢了。
加载中…
图 28:秦国、楚国之间的关系
所以,汉江流域也同样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文明源头,尤其是汉江的上游以及源头「汉中」,就是刘邦最早被封王的弹丸之地,刘邦也因此自称「汉王」——没想到最后却因他的创业成功,使得「汉」成为了一个朝代,甚至一个民族的名字——而刘邦,作为一个楚人,也算是让「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语成谶了。
而汉江和长江的交汇处,本是沼泽遍地的「云梦泽」,不过随着历史上的开拓,这里已成为一个「三岔口」的三个重镇——武昌、汉阳、汉口,也就是如今「武汉」的前身。
等到西汉末年的动乱时期,无论是依靠绿林军力量崛起的刘秀,抑或是到了三国赤壁、大意失荆州,汉江流域逐渐开始了足以「影响全国政治历程」的使命,要知道,前面所讲的曹操,可不是占领如今的河北,而是 2000 年前的河北,这样幸甚至哉的他,被周瑜在赤壁硬生生怼了回去,可想而知孟德兄是什么样的心境。
随着中国面积彻底扩张到如今版图,湖北汉水流域,彻底从中原眼中的南蛮地,变成了事实上的「天下正中」。
加载中…
图 29:汉水流域
它顺下游穿越九江可到江东,溯上游过三峡可到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川盆地,向上可到达中原河南,向南可进入湘赣岭南——这也就是为什么孙权、刘备都如此看重荆州,甚至关羽强时,曹操都想迁都,关羽死后,蜀汉再无复兴希望,只剩下诸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后死在「五丈塬」上了。
在这之后,无论是决定了南北朝政治走向的荆楚军阀桓温,抑或是隋灭陈统一中国之战、南宋襄阳保卫战、朱元璋陈友谅之战,整个汉江流域,尤其是武汉周边,都书写着「浪花淘尽英雄」。
一直到近代,中国人第一次意识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也正是因为武汉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却因为长江极佳的航运条件被割走,虽然国家的衰败不可避免,但汉阳的铁厂仍轰隆隆地跑了起来。
清朝这个朝代,在近代化过程中,其实有一万种方式续命,却大多数选择了最差解,直到最后一根稻草——清朝大量抵押中国民间修建的铁路贷款,导致沟通四川武汉的「成汉铁路」被割,四川发动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军派湖北兵力前去镇压,没想到武汉内部空虚,最终被个武昌起义一声炮响,中国 2200 年的帝制时代彻底终结。
孙中山如此评价武汉——
「武汉者,指武昌、汉阳、汉口三市而言。此点实吾人沟通大洋计划之顶水点,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而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也。
「现在汉阳已有中国最大之铁厂,而汉口亦有多数新式工业,武昌则有大纱厂。而此外,汉口更为中国中部、西部之贸易中心,又为中国茶之大市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四省,及河南、陕西、甘肃三省之各一部,均恃汉口以为与世界交通唯一之港。
「至于中国铁路既经开发之日,则武汉将更形重要,确为世界最大都市中之一矣。所以为武汉将来立计划,必须定一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之前曾听说湖北距离中国任何一个省,都不会超过两个省,当时还在想,黑龙江那么远咋可能也是——结果忘了还有内蒙古这个 bug。我就不放图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地图。
总的来说,西安所在的关中谷地,是中国地形上的一个 bug 一般的「天然城池」,农耕条件和攻防条件都极为优良,所以能成为西周秦汉文明的摇篮,作为这一城池的大门的「函谷关」,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要地。
关中地区因为自然气候变化以及人为土地破坏,承载力大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以如今河北为代表的华北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先后兴起,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在唐代之前就已不可避免。
因为地理因素,构成函谷关、潼关等历史名关的「河塬夹缝」逐渐消亡,两关的实际意义名存实亡。
唐代后,中原政权的费拉不堪加上蒙古高原、东北平原两大游牧、渔猎民族的兴起,让身处华北却踩在这一交叉口的北京不断获得更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也使得湖北彻底取代关中、河洛,成为后世最重要的九省通衢和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