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怎样可以使一个人快速成长?

第五节 深度练习:跨越从普通到卓越的分水岭

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想获取人生幸福,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练就一项技能,让自己在某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比绝大多数人都擅长、出色,在成就感的加持下,你做这件事时一定会更加从容和幸福。

然而在获取人生优势的道路上,多少人的心境是求而不得呀!无论自己内心多么希望变好,无论怎么用功努力,有时就是无法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那感觉就像面前横了一道无形的分水岭,难以跨越。

如果你有这种体验和感觉,那很正常,因为普通与卓越之间确实存在一道无形的分水岭,只是大多数人看得并不清楚。现在,就让我用两个人的逆袭故事帮你勾勒它的模样,然后一起想办法跨越它。

史诗般的高考逆袭[4]

某年 5 月的一个下午,一位高二男生在学校操场上焦虑地绕圈踱步。此时上课铃声已经响起,但他没有走向教室,反而走到了更僻静的地方。

他在思考一个问题,而且下定决心要把它想清楚。因为他当时的成绩只有 400 多分(总分 750 分),前程堪忧。让他更焦虑的是,不管他变好的欲望多么强烈,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明显提高成绩。这种「求而不得」的残酷现实让他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而此时距离高考只有 1 年零 2 个月了,所以他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

一番苦思冥想之后,他逐渐把困惑缩小到了这个问题上:「我今天的学习是为了什么?」终于,他得到一个让自己眼前一亮的答案:「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进步!如果明确知道自己努力学习一天不会有任何进步,那还不如去玩!现在之所以听课、预习、做作业、做卷子、看参考书,全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进步。”

想到这里,他的头脑清晰了起来。但是新的问题马上来了:「既然每天学习是为了进步,那如何知道自己每天进步了多少呢?」他发现自己根本回答不出来,但也意识到这就是问题所在:「如果连一天中有哪些进步都不清楚,那说明自己在过去的时间里都是在糊里糊涂地学习。」此时他恍然大悟,确定这就是自己没有明显进步的根本原因,于是当即决定建立一个「进步本」,把每一个学习收获都记下来。

从那天开始,他把每天新学到的各种知识、不会做的题、搞明白了的错题,还有关于学习的一切总结、思考都记录在进步本上。这样,只要一看本子,就知道当天有多少具体的进步,一目了然。

当然,仅仅记录是不够的,因为记录不等于进步。“如果同样的错误再犯,同样的题型又不会了,同样的知识点下次遇到又模糊了,这些都不意味着进步。只有记在脑子里,不忘记,才是真正的进步。”

遵循这样的原则,他每天抽出专门的时间,把本子上面的题拿出来重新做、反复做,不懂就问同学、看参考书,直到把所有学到的知识完全无误地记住、理解了每一个步骤的细节,并达到了任何时候都能快速做出且不出错的程度。

通过实践,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之前听课、做作业、看参考书等学习方式无法让自己真正进步了。因为这些学习过程的效果不能被直接检验,唯有将转化的结果清晰地记录在进步本上,才可以检验学习方法是否有效。

由此,他确认了这样一个事实:进步本的完整操作是快速进步的有效方法。如果犯过的错误下次还犯,做过的题目下次还错,那说明这根本不是学习,或者是效率极低的学习。相反,保证出过错的题不再出错,搞明白之后不会忘记,才是学习的底线。

在进步本的加持下,他的学习成绩和名次开始飞速跃升。最终在高考时考出了全班第一、全校第一、全市第一的好成绩,如愿拿到了北京大学的入学通知书,实现了高考的逆袭。

他就是「核聚老师」(以其公众号名称呼),如今他用自己的方法论帮助很多考生走上了逆袭之路。

「核聚老师」的方法表面上看是个人经验,其实背后有科学的脑神经理论作支撑。所以这样的方法论适用于各个领域,并不局限于在校阶段被动式的有压学习。当然,如果你还想继续了解离校后自主式的无压学习,那就随我一起看看韩国作家张同完的人生翻转之路吧。

自学英文翻转人生

张同完是《我在 100 天内自学英文翻转人生》一书的作者。在书中,他自曝自己在初中时就是一个差生,对学业丝毫不感兴趣,不懂为什么要读书,成绩落后到差点没机会读高中。后来侥幸上了高中,英文成绩垫底,他对未来没有任何想法,但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下,他萌发了「讲一口流利英文」的强烈愿望。

经过不断摸索,他终于发现了 100LS 训练法,在几乎零基础的状态下,做到了 6 个月开口说地道英文,1 年达到口译水准。这种学习方法与学校的教学完全不同——不学语法、不刻意背单词,但效果惊人,很多母语是英语的人都以为他在国外生活过。凭借一口地道流利的英文,他不仅获得了卡塔尔的高薪工作,之后又以同样的方法学会了法语、日语和汉语,并以特招生的身份进入釜山大学法语系,让自己的人生焕然一新。

张同完的经历听起来非常神奇,就像热播剧里的虚构故事。事实上,他的 100LS 训练法并不神秘,说起来还很简单,就是找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然后跟着听(Listening)和说(Speaking)。

说到这儿,你肯定会认为这不就是「看美剧学英语」的方法吗?有什么神奇的?确实,粗看起来没什么神奇的,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张同完的方法还是与众不同的。

普通的方法通常会带着这样的诱惑告诉你:只要看完这 100 部美剧,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英语达人。但张同完的方法是:只看一部剧,但这一部剧要看 100 遍!

他还提供了这一方法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关掉所有字幕观看第一遍;

第二步,打开母语字幕观看第二遍,确认之前没有听懂的部分;

第三步,换成英文字幕,把刚才没听懂的片段抄下来;

第四步,反复练习听不清楚的片段,听完马上跟读;

第五步,关掉所有字幕,观看剩下的 97 遍。

这其中,关键要领是弄清楚每一句台词的意思,听完马上跟读,对不熟练的片段反复练习,使语气、语速、语调尽可能与剧中一样。换句话说,就是将剧中的情景对话强化为「大脑的肌肉记忆」,直到在类似的场景下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说出极为准确和地道的外语。

张同完直言,这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学习母语的方法。而且用这种方法学习外语并不需要看很多部电影,只需要把几部经典「背下来」,就足够赶超绝大多数人的外语水平。

现实也证实了这一点,我们绝大多数人从小学起就开始接触英语,不断学语法、背单词、做卷子。如此学上十几年,结果可能连十句正常的对话都接不下去,更别提流利、准确、地道了。一些人也用看美剧的方法来学习英语,甚至用海量的影视剧来「浸泡」自己,指望自己的英语水平能在这种无痛的娱乐环境中轻松提高。可惜他们只是沉浸在轻松的剧情里,并不注重扎实的练习和具体的收获,最终的效果往往也是水过鸭背。

如果我们进一步探寻根源就会发现,这正是我们人类急于求成、避难趋易的天性在作祟。所以在默认状态下,我们总是不看现实结果,一味追求轻松、简单、新鲜、快速,以致迷失在没有实效的自我欺骗中而不自知。在这种状态下,即使我们有变好的强烈愿望,就算愿意付出持续的努力,最终收获的结果可能还是两个词:平庸和普通。

学习即练习,有一是一

结合「核聚老师」与张同完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学习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和标准,那就是:学习即练习,有一是一。

「核聚老师」没有沉迷于对各种资料的泛泛复习,张同完也没有醉心于各种美剧的泛听,他们都把知识当成技能去练习,只关注自己能真正把握的那些点滴细节,最终成就了自己。奇怪的是,普通人对这种学习方式往往不屑一顾,而高手们却极力推崇。

比如曾国藩在家读书时,他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因此他也在家书中留下了「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的忠告。事实上,曾国藩年轻时资质非常普通,进步也非常慢,但凭借步步扎实的积累,得以做出一番成就。

再比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教他 14 岁的妹妹琼学习天文学教科书时,曾这样指导她:「你从头读,尽量往下读,直到你一窍不通时,再从头开始,这样坚持往下读,直到你完全读懂为止。」最终,琼成为一名天文学家。而在此之前,她的母亲曾告诉她,女子的大脑达不到从事科学工作的程度。

可见,上乘的学习方法就是这样原始、简单。不需贪多求快,只要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地扎实推进即可。谁在这方面耍小聪明,谁就会吃亏。而这种盈亏关系在一位研究生给「核聚老师」的反馈中也被形象准确地描述了出来:「在使用『进步本』之前,我学得虽快,但忘得也快,相当于用沙子建房子;在使用『进步本』之后,我惊恐地发现自己真正掌握的没有多少,发现之前的学习基本没有让自己产生实质性的进步……但此后的学习相当于用钢筋混凝土建房子,不留一点漏洞,让人感到很踏实!”

「沙子」和「钢筋混凝土」的对比真是形象又准确,因为这其中暗含另一层寓意,即前者开始时容易,后期困难;后者开始时困难,后期容易。这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人会越学越痛苦。因为前面的学习有很多漏洞和盲区,所以后面所有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的知识就会摇摇欲坠。之前的漏洞和盲区若是得不到彻底的解决,之后会一直受此影响,那么学习上的新问题和新漏洞就会越来越多。

而那些使用了类似「进步本」的学霸,则越学越轻松,因为他们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因而在后期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难点会越来越少。巨大的学习优势还会让他们自信满满、乐此不疲,甚至学习上瘾、停不下来。所以对一些人来说,学习这件事永远是难的,无论学什么都学不好;而另一些人却学什么成什么,显得特别聪明。背后的原因很可能就在于这个最基本的学习观。

速度,也是一种能力

再看「核聚老师」和张同完的学习方法,我们会发现它们都非常符合刻意练习的基本原则(见图 4-2)。

图 4-2 刻意练习四要素

比如「核聚老师」会不断明确那些自己不会或不熟练的部分,将学习范围划定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然后反复咀嚼、反复琢磨,直到融会贯通,再开启下一个章节;张同完也会对不熟练的长句进行拆解,然后对各个小片段进行反复练习,直到可以将整句流利、连贯地表达出来。他们在练习时不仅目标明确,而且都善于将大目标拆解为小目标。

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他们也能得到最及时的反馈,比如「核聚老师」会通过测试衡量自己的学习效果,而张同完则直接与地道的发音进行对比。这些学习规律使他们能始终在舒适区边缘拓展,而非在舒适区内低效重复。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拉开了普通与卓越之间的距离,那就是速度。很多人正是忽略了这一点,才陷入了很努力但就是不见明显进步的境地。

比如高三读者「木多」就有这样的困惑。她自述在学业上非常吃力,尽管自己内心很想变好,但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糟糕的学习体验使她终日被低落、沮丧的情绪缠绕,甚至开始信心崩溃。

当问及她具体如何学习时,她说:「基础的东西我也可以做出来,只是花的时间要久一点。比如一页地理习题可以只错一题,但要花 45 分钟才能完成。」我当即意识到,她的学习观里缺少一个概念,那就是速度也是一种能力。

很多人和她一样,以为学习就是理解知识的过程,以为理解了就是掌握了,然后止步于此,殊不知,对知识运用的频率、速度及熟练度也是学习能力的一部分。所以很多人在学习之初感觉并不吃力,但越往后,就发现自己越来越搞不定学习了。而那些成绩好的人,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把「做对」和「做快」同时列入自己的学习标准。他们不满足于会做,还追求快速做出且不出错。「核聚老师」也提到过这样一个学习铁律:凡是遇到卡壳、学不下去的情况,只有一个原因——你对此前学过的东西不熟练,没有达到掌握的程度。

那些卓越者正是在这一步下足了功夫才真正拉开了与普通人的差距。如果张同完说的每句英语都磕磕巴巴的,那即使他说的都正确,也没有人会认为他是英语达人。他之所以能让别人刮目相看,正是因为他不满足于能说,还反复练习,达到了能脱口而出的程度。如果一位钢琴练习者弹的每首曲子都断断续续,那么即使他会弹 100 首曲子,也不会有人认为他是钢琴高手。而一个人即使只会弹一首曲子,但如果他能闭着眼睛把那首曲子弹好,也一定会让众人惊叹。可见,只有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一个人才能真正创作出自己的成绩或作品,获取真正的优势和影响力。

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学习技能,我们都应该在脑子里牢牢树立这个观念:速度,也是能力的一部分。有时候它比理解更重要,甚至是后期竞争中唯一重要的因素。所以千万不要忽略学会之后的练习,并且要明确练习的标准,因为真正的对手不怕你会一万招,就怕你把一招练一万次。

另外,如果你经常观察那些卓越者,会发现他们平时行动的速度也很快:

·能用一分钟做完的事,绝不花两分钟;

·一旦投入学习,就直奔目标,快速进入状态;

·用学校考试的标准来写家庭作业;

·刻意提高阅读速度,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

这些快速的习惯会把他们带入极度专注的状态,让他们在学习时能聚集穿透问题的能量,所以他们不仅学得更好,还能留出很多时间让自己检查、复习、拓展,甚至放松娱乐,以此保持优势的正循环。而普通人习惯在学习途中慢慢悠悠、磨磨蹭蹭,半天进不了状态,即使开始学习了,也极容易分心走神。这都是因为他们缺乏「快速」这个意识和技巧。

快速和优秀之间似乎存在一种因果关系,但这种关系这样表述才更加准确:一个人不是因为学习好才动作快,而是因为动作快才学习好。

归结起来,我们在心态上要「慢」,允许自己学得少、学得慢;在动作上要「快」,要求自己熟练、迅速。

想透了这些,我们就能让自己的卓越之路变得更加清晰。

开启深度练习

学习无非两种:一种是认知上的学习,另一种是技能上的学习。

对于认知上的学习,我曾在《认知觉醒》的深度学习主题中总结过三点:

·获取高质量的知识——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深度缝接新知识——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输出成果去教授——让自己的实际生活发生改变。

对于技能上的学习,我们现在至少可以归结出两点:

·学习即练习,有一是一;

·速度,也是一种能力。

为了更好地记忆并传播这个概念,我把技能学习的方法论命名为「深度练习」。我相信,当你手中有了「深度学习」和「深度练习」这两个认知武器后,就能应对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获取自己想要的人生优势。

穿越而非跨越

至此,你肯定已经能清楚地看见普通和卓越之间的分水岭长什么样了,但此时我的脑子里又冒出一个神奇的画面——那道分水岭不是跨过去的,而是穿过去的。

那些习惯浅学习的人总是试图轻松翻越障碍,于是沉迷于体验各种不同的路径,尽管开始时走得很轻松,但每到半山腰总会无路可走;而那些愿意深度练习的人就好比在打隧道,虽然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速度也不快,可一旦将其贯穿,那就是一劳永逸的轻松了。

比起那些每天都要费力爬山的人,那个坐拥私人隧道的人可不就拥有了巨大的人生优势嘛!有了这种人生优势,他怎能不幸福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怎样可以使一个人快速成长?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