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假期过去,来自四五线城市的翠花、二妮、狗剩、狗蛋又回到了位于京沪穗深 CBD 的办公室。在穿上西装的同时,他们的名字也纷纷变成了 Vivian、Joyce、Kevin、Jason、Leo、Lucy、Eddie、Jack。」
如今,拥有一个响当当的英文名已经成为了都市白领的标配,在不少企业,要求员工给自己起一个英文名几乎成了一个强制性规定。中国的影视明星们也未能免俗,王菲叫 Faye,赵薇叫 Vicky,孙俪叫 Susan,刘德华叫 Andy,梁家辉叫 Tony,郭富城叫 Aaron……AngelaBaby 干脆以英文名行世,真名杨颖反而少有人知。
起英文名甚至要从娃娃抓起。著名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田亮女儿叫 Cindy,王岳伦女儿叫 Angela,林志颖儿子叫 Kimi,只有郭涛儿子(石头)和张亮儿子(天天)一般用中文名称呼。不过,中国人为何一定要起个英文名?而且还是透露出浓厚中国味的英文名?
毫无道理的英文名
如果问问各位 Vivian、Kevin 为什么要起英文名,他们一般会回答这是因为公司里面有外国人或者要经常和外国人打交道。中国人的姓名佶屈聱牙,外国人根本难以准确发音,因此决定用英文名。
这个说法貌似很有道理,其实经不起太多推敲。虽然中国话的发音老外可能确实不习惯,但是对于老外来说,难以发音的可不只是中国名字。
印度历史上曾长期为英国殖民地,其英语普及率和对英语文化的熟悉程度都要高过中国不少,与英语国家的交流也相当频繁。美国印度裔人口就多达 300 万以上,英国印度裔也接近 150 万。
更加重要的是,说准印度人的名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印度姓名往往长度上就令人生畏,且充斥着各种 bh、dh、gh 等能让英美人闻风丧胆的组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经济学家 Amartya Kumar Sen 的名字在印度名中尚算容易。Jagdish Natwarlal Bhagwati、Arogyaswami Paulraj、Priyanka Bhatheja Gulati 之类惊人拗口的印度名字并不鲜见。大文豪泰戈尔真名 Rabindranath Tagore,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印度人非常有必要取英文名。
但是泰戈尔并没有因为 Rabindranath 拗口就起个英文名 Rob。当然比起印度语言,汉语具有声调,对于多数西方人来说颇难掌握,不过声调也并非汉语独有。
东南亚的泰国是个盛产长名的国度,并且泰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曼谷泰语有五个声调,但是显然泰国人对洋人的体贴程度不如中国人。泰国前总理 Abhisit Vejjajiva(阿披实)要以中国白领的风格是应该找个英文名方便使用的,前代理总理 Niwatthamrong Boonsongpaisan 名字的冗长程度能叫英美人闻之而色变——可惜这也没能促使他起个英文名。
如果说汉语的发音确实是个重大障碍的话,那也只能怪罪汉语拼音:汉语拼音的拼写法和英文差距较大,如 q、x 对习惯英语正字法的人来说都很难读准,但是这其实也并没太大关系。拼写不合英文的文字非常多,波兰语就充斥着 cz、sz、rz 等在英美人看来无所适从的组合,但波兰人也没有因此起英文名。
恐怕更能说明问题的是,起英文名并非中国「自古以来」的风俗。曾有在美生活经历的孙中山以 Sun Yat-sen 的名字行世,和美国人打交道密切的蒋介石用官话和粤语相杂的 Chiang Kai-shek,以致被不明真相的学者误译为常凯申。蒋介石夫人宋美龄自小赴美,一口佐治亚州口音的英语极其流利,但是仍然用 Soong May-ling。曾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的胡适在海外也以 Hu Shih 的面目示人。
事实上,中国人使用英文名并无不得已的理由。如果要总结为什么中国人乐意起英文名的话,可能和明清时代西南地区改土归流时起汉名的现象有相似之处。
明清改土归流后,西南原土司辖区有文化的上层人士普遍使用汉语名字,当地语言名限于内部使用。对于土司们来说,汉语名体现了当时的上层主流文化,取汉语名是融入当时上层文化的标志,同时也是教化的体现。清末赵尔丰任四川总督期间,甚至连四川藏区都出现了汉姓配藏名的做法。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中国白领也通过起英文名的方式同世界主流接轨。
英文名中的中国特色
土司们一开始起的汉名往往仍然能看出不是汉人,中国人起的英文名经常也能露出些蛛丝马迹。为什么就算起了外文名往往也会露马脚呢?
对任何一个成年人来说,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掌握一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是难上加难。
由于名字同源程度比较高,历史上欧洲人移居到其他国家往往会直接使用自己名字在移入地语言的形式。如一个叫 Alain 的法国人去了英国就改叫 Alan,同样一个叫 James 的英国人到了西班牙就变成 Jaime,意大利的 Guido 在法国就是 Guy。有些家庭移居后甚至会更动自己的姓氏拼写和发音,如来自法国的 Beauchamp 家族到了英国后发音变为 Beechum,登上英格兰王位的都铎家族本是威尔士人,在 Owain ap Maredudd ap Tewdwr 这一代连名带姓英化为 Owen Tudor。因此对于欧洲人来说,起个外文名相对容易。
但对于语言文化和欧美相差很大的中国人来说,要想无缝衔接难度就大多了。在对语言掌握不尽完美的情况下起名,难免会带上些特色。
其一就是重名率相当高。中国男性起英文名往往是 Kevin、Jason、Jimmy、Mike 之类,女白领则是大把的 Vivian、Jessica、Ashley、Lisa。在对目标语言中的名字掌握不够多的情况下,如此起名自是一种安全便利的方法。
这种现象还出现于主要使用汉名的朝鲜人和越南人中。朝鲜/韩国男名中,敏、镐、俊、世高频出现,女性则大量出现姬、莹、瑾。越南男名里文的出现率极高,女名则大量带清、芳。
被选中的名字一般都有些特殊的优点,如简短好记或者含义好。在中国汉语含义的原因也不可小觑,Vivian 之所以能如此流行,和汉字形式「薇薇安」不无关联。诸多使用 Vivian 的小姐应该也是不愿意使用「维维安」这样的汉译的。
第二个特点则和第一个特点相反——毕竟文化不同,起外文名时,不少人会自出机杼,以致违背了目标语言的一般习惯。中国人起英文名往往会有 January、Friday、Apple、Soap、Beta、Yummy、Lucky 等。虽然这些词在英文中都有意思,但是英美人很少把它们当作名字使用,更绝的是甚至有自己生造出诸如 Peariz、Wesn 等等名字的。
不少人对这类名字持讥讽态度,认为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但其实类似的现象古已有之,且远远不限于中国。越南后黎朝有一位著名的女诗人,其地位堪比中国的李白杜甫,被称作「喃诗女王」。她写出过《咏阳物》《菠萝蜜》《槟榔》等不朽名篇,只是她的芳名估计可以让很多中国人大跌眼镜。
这位越南国宝级女诗人名叫胡春香。春香和梅香、秋香都是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各类民间文学中,一般都是可爱的小丫鬟。著名传奇《牡丹亭》中小姐杜丽娘的丫鬟就叫春香,《唐伯虎点秋香》中秋香的姐妹也是春香。在中国,出身上流受过教育的女性很少有叫春香的。
加载中…
《佳人遗墨》封面上的胡春香画像
一代喃诗女王是丫鬟出身吗?虽然胡春香生平资料匮乏,但一般认为,她出生于读书人家,父亲曾经中过越南科举考试,显然和丫鬟沾不上边。
爱好春香的并不只有越南人。这个名字朝鲜人也爱用。朝鲜著名民间故事,被誉为「朝鲜《红楼梦》」的《春香传》中女主角成春香为退籍妓女所生,其父乃是前任道使,恐怕她的名字不是精通中华文化的父亲起的。
在诸多突厥语民族中,都流行巴哈尔古丽或者古丽巴哈尔之类的名字。巴哈尔来自波斯语 bahâr,是春天的意思。古丽来自波斯语 gol,意思是花。整个名字直译过来就是春花。尽管波斯人自己给女儿起名时经常使用一些「美丽」之类的名字,但是春花可能过分接地气了,伊朗女性叫这个名字的相当少见。但对于诸多突厥民族来说,来自波斯语的词汇天生带有高档色彩,因此这个名字在突厥语民族中非常普及。
最有意思的是,外文名有时会有强烈的滞后效应。中国人起外文名的风潮经常从香港传来,香港作为英语文化的模仿者,本来就会有一定的滞后,当香港流行的英文名传到内地,滞后效应就体现得更加明显。
Joyce 是中国女白领们相当喜欢用的名字。香港人也不例外,沈殿霞女士的女儿郑欣宜英文名即为 Joyce。只是在英语国家,Joyce 是个流行于二战之前的名字,其人气在二战后就一路下跌,至今未能恢复元气,以至于说起 Joyce 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是个年逾八旬的慈祥老太。
但 Joyce 还并非最滞后的。搜索全球最大的白领社交网站领英(Linkedin),甚至可以发现中国有几十位叫 Trudy 的女白领。Trudy 本是 Gertrude 的昵称形式。这个名字在 19 世纪后半叶一度相当流行,1880 年时曾排行全美女婴名第 25 位,但如今一般只会出现于某老太庆祝百岁大寿之类的新闻里——全球 2000 年至今荣膺最长寿老人称号的老人共有 27 位,叫 Gertrude 的就有两位。
两位 Gertrude 均为美国人。Gertrude Baines 生于 1894 年 4 月 6 日,卒于 2009 年 9 月 11 日,而 Gertrude Weaver 生于 1898 年 7 月 4 日,卒于 2015 年 4 月 6 日。其实在 20 世纪 20 年代后,Gertrude 的人气就开始急剧滑坡,近年该名在全美女婴名排行榜中的位置始终在 5000 名以后,最差的 2009 年甚至掉落到 12829 名,全年只有 8 名新生女婴起了这个名字。恐怕过不了多久,全世界叫这个名字的就会以中国女白领为主了。
最后,中国人的英文名中,昵称和小称形式比较多。
大多数中国人的外文名只是用作非官方场合的非正式称呼,并非身份文件中使用的正式名字。流通范围一般限于同事朋友之间,加之小称一般更为简短,易于发音,因此中式英文名许多都是以-y、-ie 结尾的爱称,如 Charlie、Jackie、Cindy、Richie、Jimmy、Tony,而不大用与之对应的全称(Charles、Jacqueline、Cinderella、Richard、James、Anthony)。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Andy。在英语国家中 Andy 是 Andrew 的昵称,美国近年 Andy 作为新生男婴名排行大约在 200~300 名浮动,每年命名为 Andy 的男婴大约有 1000~2000 名。虽不算特别罕见,但是全称 Andrew 稳居男婴姓名排行榜前 25,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新生男婴起名 Andrew,但中国英文名中 Andy 的流行程度则比 Andrew 高上不少。
现今中国人起英文名的情况已经相当普遍,伴随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起英文名,中式英文名的流行趋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有理由相信,国贸、恒隆里面的数百个 Vivian 应该永远不会留意到她们周围理发店中还有数以千计的 Tony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