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理财收益高,经济常识早知道!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曾说的:「学经济学并非能够让你变成天才,但如果不学经济学,命运就很可能会与你格格不入。」
懂点和咱们生活相关的经济学,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身处的这个社会,也能帮你擦亮双眼,规避一些投资中的「坑」,帮助你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作出抉择。今天我们的第一节宏观经济课,就来聊聊大家最常听到的经济学名词——GDP。
GDP 是什么?
从概念上看,GDP 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它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常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看过上面的解释,是否觉得解释的还有些隐晦,不太好理解呢?没关系,我们用 2019 年的 GDP 数据,来进一步理解这个指标。
2019 我国 GDP 为 99.0865 万亿元,咱们就四舍五入一下,按 99 万亿元来计。现在,我们可以把单位从国家缩小到你自己的小家,把规模万亿缩小到万,那么就变成了 2019 年你家的 GDP 是 99 万元。什么意思呢?相当于你们家 2019 年收入是 99 万元。不过要注意,这里的 99 万元可不是结余,而是你们家在 2019 年创造的财富总值,这样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呢。
理解了 GDP 总值的意思,那么经济增速也就好理解了。
还是以我们的小家为例,2019 年的家庭总收入是 99 万元,而 2018 年的家庭总收入是 92 万元。我们简单计算下就会发现,家庭 GDP 的增量为 7 万元,同比增速 7.2%。
不过可能会有小伙伴有疑问了,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是 2019 年 GDP 比上年增长 6.1% 啊,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公布 GDP 数据时,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国家统计局在发布数据时,通常都是这么说的:「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xxxx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下降 X%。」
注意,这里有个字眼,叫「按可比价格计算」。
大家都知道,同样的商品,今年的价格和去年的价格是不一样的,那么既然价格不同,如果直接拿来对比总值,肯定是不能反映出真实的生产增长情况的,所以我们就要用某一年的物价作为参考,也就相当于一个基准,来具体某个年份的 GDP 增幅,我们管这个参考物价,就叫可比价格。现在统计部门在计算 GDP 的时候,用的可比价格是 2015 年的商品及服务价格,这个年份是国家指定的,也许未来的可比价格就调整为 2020 年的价格了呢~
所以对于 GDP 的数据解读,正确的应该是:按照 2015 年的商品及服务的价格计算,2019 年的 GDP 增速比 2018 年多了 6.1%。而我们国家 2019 年的 GDP 总量为 99 亿元,这种 GDP 我们也叫它名义 GDP,因为这是按照当年的价格来计算的,名义 GDP 一般默认称为 GDP。那如果按照 2015 年的价格计算 2019 年的 GDP 会,算出来的 GDP 数值就是实际 GDP。
说白了,其实 GDP 本身是个总量概念,分为名义 GDP 和实际 GDP,而名义 GDP 跟实际 GDP 的差别主要在于价格因素。再换句话说,名义 GDP 比实际 GDP 多出一个通胀因素。
GDP 如何影响资产价格?
那么影响股票、债券走势的究竟是名义 GDP 还是实际 GDP 呢?严格地讲都不是!我们在分析宏观经济的时候并不看总量,而是看增量,也就是说最终决定资产价格走势的应该是 GDP 的增幅,或者具体一点是名义 GDP 的增幅。
一般来说,名义 GDP 同比增速上升,股票的表现就可能比债券好,如果名义 GDP 同比增速回落,债券的表现就有可能比股票好。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大家都知道股票是经济的晴雨表,所以二者往往是正相关。此外,经济好的时候,融资需求会比较强劲,资金供小于求,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跌;经济差的阶段,融资需求疲软,资金供大于求,利率下降、债券价格自然也就上涨了。
统计部门是怎么算出 GDP 的呢?
GDP 一般来说有三种计算方法,分别为支出法、生产法和收入法。
支出法,简单来说就是看生产出的东西都去了哪里,各自卖了多少钱。计算的是大家为购买这些货物与服务而付出的总支出。包括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对应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如果我们将 GDP 比作一个面包,那么支出法是从消费者购买面包的价值来计算 GDP;
生产法,围绕的则是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还是面包的例子,生产法是从面包的构成部分如小麦、鸡蛋、服务等的价值来计算 GDP;
收入法,计算的是整个生产过程中大家获得的所有收入,包括劳动者的收入、政府的收入、企业的收入等。换句话说,就是看都有哪些「人」赚到了钱,各自赚了多少。面包的例子中,则是从面包生产者如工人、企业从中获得的收入计算 GDP。
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还是同一个面包,三种方法得出的 GDP 数据理论上应当相同,不过在实际运用时会出现一些偏误,但差距并不大。
我们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通过上面的介绍,想必大家对 GDP 支出法应该不陌生了,前几年新闻中经常提到的「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中的「三驾马车」,指的就是消费、投资和出口三个拉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其中,消费和投资往往被视为内需,而出口则是外需。那么我们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比如你在淘宝上看李佳琦、薇娅直播忍不住剁手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提振消费;中国式丈母娘催促未来女婿买房子的时候,就是在拉动国内投资。至于出口,自从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就在国际贸易中开挂式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了。
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最终消费支出对于 2019 年 GDP 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0.6%,是目前 GDP 增长的最大贡献力量。 资本形成总额与净出口的贡献率分别为 19.8% 与 19.6%。
加载中…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消费很好,为什么我国的经济增速(也就是实际 GDP 同比)会从 2010 年的 10.6% 下降目前的 6% 呢?
多数国家都会经历这么几个阶段:出口拉动经济阶段è投资拉动经济阶段è消费拉动经济阶段。当投资是经济的主要拉动力的时候,大家就会拼命地盖房子、买设备、建厂房,也包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速往往比较高。但是到了消费拉动阶段,经济增速往往就会大幅下滑。而投资拉动到消费拉动的过度,往往与人口结构及所处的经济阶段有关。
试想在人口结构中,当年轻人占比较高的阶段,在丈母娘经济的驱动下,商品房需求必然带动投资增速上升并拉动经济增长;一旦年轻人口占比下滑,商品房的需求增量下降,经济增长也会受到影响。此外,在城镇化率比较低、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阶段,粗放模式就能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但在城镇化程度较高、基建设施比较完善的时期,粗放型增长模式只能引发过剩产能和高杠杆。
不过目前我国人均 GDP 已经接近 1 万美元,也就是我国已经逐步进入消费升级以及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在这一点上与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 60-80 年代极为类似。也就是说,经济降速其实是投资驱动模式向消费拉动模式切换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我国会跌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吗?
世界银行根据人均收入把各国划分为低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以及高收入国家。其中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是人均 1046-12735 美元。2019 年,我国 GDP 总值逼近 100 万亿元大关,人均 GDP 突破 1 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距离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国家行列又前进了一步,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已经走到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十字路口」。
其实自从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以来,总有媒体在讨论我国是否会跨过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指的就是我国是否有机会突破人均 1.2 万美元跃升为高收入国家行列。而之所以有这样的讨论,是因为上世纪 80 年代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国家以及 90 年代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皆因经济转型失败,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人力成本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并且未能突破人均 1.2 万美元的增长瓶颈,而始终处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并被称为「跌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尽管是事后诸葛亮,但我们发现这些跌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各国的通病就是产业空心化和外债高筑。目前,我国在快速发展高端制造,并且我国外债占比较低。正如习大大所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实现经济转型和突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我们有自己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所以跻身高收入国家是迟早的事。
纵观欧美日这些高收入国家,这几年真的是股债双牛。让我们一起 YY 一下,不知道中国成为高收入国家之后是否能复制股债双牛的局面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