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资本无序扩张呢?
可能很多学金融的也没有了解过这回事。
这个概念提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反对无序扩张,那么普通人赚钱的机会就越多。
那么资本无序扩张,难道就会垄断普通人赚钱的机会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了解这件事,我们首先得先知道什么是「资本无序扩张」。
在我们的教科书和相关行业指引里从来就没有为资本设立红绿灯,还有阻止资本无序扩张这些说法。
在教科书里,一般都是认为市场经济可以有效的配置资源,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资产价格可以有效地引导资源去应该去的地方。
粗略地说,就是资本会去它应该去的地方,促进生产力。
实际上的情况呢?
我们可以借大毛村里的事来看看:
大毛、二毛、三毛等等这些村子里的年轻人都有好手艺,大毛做蛋糕,二毛做卤菜,三毛喜欢当房东,买房租出去。
大毛做蛋糕,做得很好吃,村里人都喜欢,口碑很好,现金流一直很不错。
不过大毛、二毛这些年轻人,都没有三毛有实力,而且还因为三毛买了很多房,不得不跟三毛租房。三毛收房子又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于是想起来是不是做点别的事情,让他买更多房。
三毛觉得大毛生意现金流不错,于是找人复制了大毛的蛋糕店,以更便宜的价格往外卖。
渐渐地,房东三毛,因为有资本优势,似乎复制了村里年轻人大部分的生意,而且这些生意在他手上成本就更低,总是能比别人更便宜更好,三毛在自己的房子里都不用交房租,而其他人的店不是越做越小就是只能关门倒闭。三毛成了村里垄断大部分店铺的人,渐渐地,村里的年轻人毕业大部分的出路就是为三毛的店铺打工了。
三毛的这种行为,算不算让他自己的资本无序扩张呢?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资本无序扩张常常与垄断是紧密连接起来的,当垄断红利大于创新红利时,创新的动力就不足了。创新其实是很难的,垄断用资本和平台就能做到。
因此如果放任三毛一再复制别人的生意,垄断生意,这显然也是不可行。
而回到现实中,在中国,三毛这样的案例还是存在,而且更复杂。我们看待中国所有金融问题,都带有全局性与渐进性改革的局部性之间的矛盾。
资本无序扩张,也适用。
无论是金融体系内部还是金融体系外部的渐进性改革都会影响到金融定价体系的相容性,不相容就会产生结构性套利机会,造成金融不稳定和进一步的贫富差距。
资本无序扩张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矛盾,在于这个主要矛盾导致的渐进性改革结构性套利机会。
我们把这种套利机会称为结构性套利机会,是因为这种套利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只有少数有办法的人才能参与并且使其落地。
在套利机会面前,人们通常通过增加资本杠杆的方式来扩大套利所得,而在互联网金融技术出现后,人们还可以通过做好场景让更多的人参与,这也是一种杠杆,可以称为场景杠杆。
比如余额宝和蚂蚁作为两个例子,他们找到了结构性套利机会,并且充分利用了资本杠杆和场景杠杆。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资本无序扩张应该是可以的,与大家在课本中学习的金融保持一致,只是我们在中国的具体环境下出现了渐进性改革的结构性套利机会。中国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中才能理解。
要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这个经济体中的金融体系,尤其是金融体系的主要矛盾。
要理解由这个主要矛盾导致的渐进性改革结构性套利机会,金融行业的监管者尤其要提高其专业能力,理解西方金融环境和中国环境的差异,明白「江南为橘,江北为枳」的道理。
我们的监管部门常常讲要敬畏中国金融体系的规律,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但是也应该研究和搞明白规律到底是什么,我们也需要让投资者和其他市场参与者理解我们的金融体系的特点,尤其是我们资本市场的特点,包括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的特性、政策风险的辨识和度量、资本无序扩张的源头和特点、设置资本「红绿灯」的必要性等等。
其次,要稳字当头,这是在理解了中国金融体系本质后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要强调稳,尤其在政策上要强调稳定预期、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这主要是由于我们金融体系的主要矛盾及其导致的渐进性改革结构性套利机会以及我们金融体系在整体上的定价体系缺失,从而使得我们金融体系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
在过去这些年,我们的金融体系几乎每年都有麻烦事情,比如,2013 年的钱荒、2015 年的股灾、2016 年的债务漩涡、2018 年强监管(去杠杆,打破刚性兑付)导致的流动性问题、2019 年中小银行和 P2P 问题、2020 年债务违约潮、2021 房地产业(类金融业)问题、2021-2022 的中概股问题,等等。其中最严重的应该是 2015 年的股灾、P2P 整体清盘,以及 2021 年房地产业的断崖式下滑。
中国金融稳定就是在一个不稳定的体系上做高难度的稳定性控制,我们的目标就是把不稳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防止发生金融危机。
无论是推动金融创新,还是加强监管都要稳,因为这些都有可能使得已经不稳定的金融体系变得更加不稳定,这些政策有可能成为我们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政策风险。
第三,如果认为资本无序扩张的根源是渐进性改革的结构性套利机会,那么总体上讲,各种的资本无序扩张将与我们的改革开放长期共存,可以理解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然,资本无序扩张的形态会不断更迭和变异,反对资本无序扩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是也要给大家一个明确的预期。Kydland 和 Prescott 在他们的经典论文(1977)中证明,即使给定了一个明确的、有共识的、固定的社会目标函数,最优控制理论仍不适用于作为政策制定的工具,而最合适的工具是博弈论。
这主要是由于政策制定者面对的不是与大自然的简单博弈,而是与理性人的动态博弈,这些人能够观察并预期到政府政策会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许多经济政策的可信度下降,从而导致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产生。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证明了在理性人的假设下动态制定的政策不会是最优的,甚至有可能会导致经济不稳定。政策制定者如果要选择一个帕累托最优的政策,那么其政策就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而这个规则也可以理解成,政策制定者的决策权利有时也需要被关在笼子里,这是有点匪夷所思的。但是把政策制定者的决策权利关在笼子里,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投资者形成稳定的预期。
第四,反对资本无序扩张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维护金融稳定。
我们金融体系在本质上就是不稳定的,而这个不稳定性靠金融体系内部包括金融监管部门是无法解决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让金融体系不要出大问题,这就是中央讲的金融稳定的意思。
在这个意义上,中央提出金融稳定是整个国家稳定的一部分和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这是国家的战略目标。因此金融稳定这个任务只有在国家最高层面才能完成。
在这样一种理解下,金融监管部门在反对资本无序扩张方面不要层层加码。
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稳定的事情是金融监管部门想努力的但是又无法完成的工作,应该由国家最高层面来解决。
当然,金融监管部门应该收集、上报和提供必要的信息。金融监管部门在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不要去碰实体经济的历史问题和已经存在的框架,要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做增量。简单说就是还是要把蛋糕做大。
金融监管部门在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过程中,要发挥前瞻和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