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考研过程中,「学校」这一成分并非考研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近两年我辅导过五个人考研,一个考入北大,一考入中科大,还有两个考入武大,剩下那个则是中途放弃转考公务员。这其中,只有一个人的本科是「985」,其他全是普通学校。
接下来我就以辅导经验告诉你,如何做好考研的前、中、后期准备。
一、关于考研的一些事实
1. 考研复试存在学校歧视
复试时学校歧视一直都存在,来自好学校的考生明显更受青睐。我辅导的几个人都是考比本校更好的学校,这点深有体会,我也摸索出了一套应对歧视的技巧,目前来看成功率百分百,会在后面分享。
2. 大部分专业学硕和专硕找工作没有什么区别
学硕考的内容比专硕难一些,有的学校学硕需要三年毕业,专硕两年就可以毕业,这给了很多人「学硕比专硕更好」的印象。但是实际找工作的时候,除了少数专业对口工作(比如教育方向的某些专业),大多数企业都不会对专硕学硕进行区分。如果觉得学硕较难考,不妨将专硕也纳入考虑。
3. 竞争者数量不多
考研有一定的特殊性,报考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才是直接竞争者。也就是说,虽然每年有将近 200 万人报考,但你的实际竞争者可能只有几百人。当然,竞争人数不多并不代表着竞争不激烈。
4. 绝大多数人选择的考研学校比自己本校好
中国很看重最高学历,无论是找工作,还是相亲,都是这样。考研对很多人来说是抹平学历差距的最后一次机会,所以选择报考好学校的研究生居多。
5. 复习中途放弃的人多
不同于初高中有老师保姆式的辅助学习,考研复习全靠自觉,遇到的问题全部要自己解决。因此每年都有大量考生中途放弃。能坚持下来,就已经赢了很多人。
6. 摇摆不定的人往往会悲剧
边找工作边考研、边考公务员边考研等,把考研当备胎的人有很多,除了少数天赋异禀的考生,结果往往都是两边不讨好。所以我推荐你专注于一个方向,不要两边摇摆不定。
7. 很多人被录取了但是没有去
从研究生初试完到 9 月开学报到,这几个月的时间里会经历:校园春季招聘、公务员考试等各种事情,直接导致了很多考生明明被录取了却没有报到,但是又把那些想去的考生名额给占了。这让很多导师很烦,所以某些时候在复试环节向导师强调一定会去可能会收到奇效。
8. 跨专业难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跨专业考生不必担心竞争不过原专业的。其实考研的时候大家的知识水平差不多,并不存在原专业的就一定厉害一些的情况。跨考不要背负过大的心理压力,正常复习正常发挥即可,每年跨考成功的人数比你想象中多得多。
9. 英语、政治 70 算高分,80 算超高分
一般复习没有走偏的人,英语、政治保证 58 分以上是没有问题的。不要想着靠这两门来拉分,也不用担心被拉分。
10. 数学、专业科拉分最狠
数学和专业科都是 150 满分,考研初试能否力压其他竞争者,很大程度上由这两科来决定。在复习时间分配上,这两门要多一些。
11. 情报非常重要
情报收集是考研中最重要的一环,甚至超过了复习,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这一年的努力有没有白费!
很多人都忽略了情报,觉得某学校某专业很好,也不做调查,就开始埋头苦学,辛辛苦苦进了复试,结果没想到名额被保送的占了大半,还有很强的本校考生偏好,最终只能选择调剂。复习前一定要对报考目标进行详细调查,尽早发现问题尽早应对。
二、学校专业选择
关于这个话题,说个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因为每个人需求都不同。
推荐一个思路:根据工作意向来选择,毕竟考研的最终目的还是找更好的工作。
举个简单的例子,考生 A 将来想要进互联网企业做技术相关工作,那么可以按照下面这个逻辑来择校。
1. 经查国内最火的互联网公司有腾讯、阿里巴巴、百度、360、网易等。
2. 将近五年这些公司的校招地点全部找出来,发现他们每年都去了清华、上交、浙大、华科、中科大、西交等,说明这些公司都对这些学校的学生有明显偏好。
3. 查询近五年来这些学校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招录人数,分析保送名额、分数线等,对难度进行评估。
4. 找到这些学校的学长进行咨询。
5. 根据个人喜好、学习能力、报考难度等进行选择。比如 A 是南方人,更适应南方气候,并且能力中等,冲击清北浙交感觉信心不足,外加咨询很多学校前辈后,最终选择报考华科软件学院。
写这个例子的意思不是说一定要按照这个思路去择校择专业,重点是,不要拍脑袋决定考哪儿,一定要尽可能地收集情报后再做判断,这样可以避免很多的坑。
现在网上很多机构会打着学长或者老师的名号来指导你报考,信他们不如信自己,如果这点决策都无法独自完成,将来怎么在社会上混?
三、各科特点
1. 数学
这一门极度「血腥」。政治、英语能拉开 10 分的差距就已经不错了,但是数学一拉就是几十分。它能让你一败涂地,也能拯救你的整个成绩单。
我就是一个被数学拯救的人。
数学考三门:高数、线代和概率(数一、二、三有区别)。
考试对高数的要求是最高的,分值最高,蛮力计算很少,更多还是通过一些通用的技巧来解题,比如换元法、常用式子结论等。这也是造成数学分数差距巨大的重要原因:高数的分值比例最大,熟悉通用技巧的人很容易解答,而不熟悉技巧的人没有思路用蛮力又解不出来。数学扣分点主要在高数。
所以在学习高数的时候,一定要多做题,各种类型的题目都要接触到,各种常用解题套路也要熟悉。考研数学被研究到今天,基本套路都已经被穷举出来了,多做多背,要看到题目就想到对应的套路。
线性代数整门课都在讲一个东西:如何解线性方程组,怎么去消元(矩阵变换)、怎么表示解(向量)等,基本上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用这个逻辑去串起来。考试对线代的要求就是算算算,题型非常固定,每年都有很多人拿满分,难度系数较低。在学线代的时候要多算,没事就算算算,一定要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概率在很多人看来是玄学,学起来莫名其妙。其特点是概念多,概念间的关联相对较弱,这门课要多背。考试对于概率的要求就是套套套,当你把题目和对应的概率模型套对了,你就成功了 90%,模型套错了,0 分。每年这部分拿满分的人也不少,难度系数比线代还低。在学习概率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不同概率模型的区别,知道什么情况套什么模型。
2. 英语
单词+长难句+作文模板= 60~70 分
英语能把卷子看懂个七七八八,再加上平时的训练,基本上 60 分没有太大问题。而看懂卷子,无非就是搞定单词和长难句。
(1)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是最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去复习的题型。
考试一共 20 题,每题 0.5 分,共 10 分,典型的题多分少,投入回报不成正比。平时没事的时候训练一下,能保证个四成正确率就行了。
(2)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分值超高,4 篇×5 题×2 分=40 分,难度较大。这里要争取拿 30 分以上!
一定要先看题目再看文章。题目答案在文章里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句子。题目的先后和文章的前后是有对应关系的,做第一题的时候千万别去最后一段找答案。文章的关键和题目答案往往隐藏在长难句当中,碰到不懂的长难句一定要记在笔记本上,方便后面回顾。
当长难句看得多了就会发现,长难句实际上读懂简单,只是自己写起来难。而需要写长难句的地方就是作文,有模板的情况下也不用自己去写了。所以不要对长难句心存畏惧。
(3)翻译
考试的翻译部分总会有几个单词不认识,很正常,要根据上下文来猜意思。我一直觉得翻译考的就是「根据上下文猜意思」。
(4)写作
写作有两题,小作文和大作文。
小作文一般是写一个固定格式的陈述文字,比如邮件、通知等,一般是描述某个事情、活动、推荐等。而大作文就是小学语文的看图说话,一般套路就是描述图片+摆观点+论述观点。
作文要背模板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有人担心大家用到同一个模板上,改卷老师会扣分。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老师只会根据文章的立意是否合适、表述是否清晰、语法是否正确、用词是否精准、逻辑是否清楚来评分,哪怕是同一个句式都在用,只要用得对,就不会被扣分。
3. 政治
政治的神奇之处在于,一个三观正常的人去裸考都能考个 50 多分,而一个复习充分发挥超常的人考个 70 多分就算高分了。政治可以放在 10 月份以后再来复习。
政治试卷分为:
单选 16 题×1 分+多选 17 题×2 分+大题 5 题×10 分
=100 分
其中多选是扣分重灾区,得分率都很低。大题和单选是浑水摸分的好地方。
答大题的时候千万不要写的超出答题区域,阅卷老师在电脑上改卷时看不到,字迹一定保证清晰可看。
大题最好采用「总—分—总」式结构答题,有什么结论在第一段和每一段第一句就丢出来,一定要显眼。阅卷老师改一道大题不到 1 分钟,不要让阅卷老师在你的答案中去找得分点。开始一部分试卷老师会仔细找,但是到后面疲劳了,谁也不能保证老师还能保持精力集中。
结尾的「总」最好写一些自己的感悟,比如: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我们要……
4. 专业课
去找目标学校已经考过的师兄师姐咨询,每一个考过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干货的。
四、资料选择
1. 数学
(1)高数教材:同济版
(2)线代教材:同济版
(3)概率教材:陈希孺版
有自学能力的可以直接啃教材,这几本教材编写得非常不错,啃起来并不难。如果觉得实在有难度,可以配合着网课来听。
要注意,网课最多只能帮你节约一点复习时间,有些自己看书比较费时间的内容在老师的帮助下可能很快就通了,但它是无法帮你提升成绩的,想考高分还是要自己去学去练。同一个老师教的学生成绩有好有坏,这样的例子相信大家都见过。
(4)李永乐的复习全书
我辅导的几个数学没有低于 130 分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把这本书完全吃透!我随便点全书中的一个题,极少有不会做的,随便点一个知识点,极少有不会背的。可以说市面上所有资料的题,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原型。资料一定不要贪多,浪费时间又没有多大效果。
2. 英语
(1)单词
考研的词汇量在 5000~6000 个,其中高频词汇只有 1500~2500 个。
这里推荐先背真题里的生词,再背单词书。有人汇总了近几年真题里的单词,并将它们按照出现频率排了序,可以去网上找找看。
单词书可用新东方绿皮乱序版。
(2)长难句
长难句核心体系就两个——从句和非谓语。能把一个句子的主句找到,就可以看懂它的意思了。资料用何凯文的《长难句解密》。如果觉得看书吃力,也可以看何凯文的网课。
(3)作文
资料用新东方的《考研英语高分写作》。
(4)阅读理解
推荐张剑的黄皮书《新编考研英语阅读理解 150 篇》。一定要把文章里所有不懂的长难句全部记在笔记本上,方便后续回顾。
(5)完形填空
新东方《考研英语完形填空精讲精练》。
(6)真题
考英语没有哪本资料比真题更重要,2010 年以后的真题里所有的生词要背下来,所有的长难句要全部看懂看透,所有的文章要全部读通。
3. 政治
「肖秀荣全家桶」:
《命题人知识点精讲精练》+《命题人讲真题》+《命题人 1000 题》+《冲刺 8 套卷》。
五、复习方法
1. 数学
数学的复习战线要长,四轮复习,节奏上前紧后松,初期要有大块的时间给数学,到后期的时候,可以每天只抽一两小时出来做做题,保持记忆和手感。
第一轮:全科扫盲。3、4、5 月完成。这一轮啃教材,做复习全书例题。三个月的时间里,两个月给高数,一个月给线代和概率。每天保证起码 8 小时给数学。
第二轮:习题轮。6、7、8 月完成。做复习全书的习题,错题全部往错题本上记,不要偷懒,有多少记多少。碰到不明白的知识点再回过头去看教材。
同时这一轮里,每周日用来做之前的错题,这很重要!这段时间会是你数学成绩的疯狂增长期,重复做错题对备考的作用会超乎你的想象。
这一轮里每天保证半天给数学就行。
第三轮:查漏补缺轮。9、10 月完成。经历了第二轮,基本上基础已经很牢了,这一轮再快速地扫完整本复习全书的习题,查漏补缺。每天也只需要留出半天给数学就行。
第四轮:备考轮。11、12 月。这一轮模拟卷做起来,真题做起来,调整心态,准备上考场了。
2. 英语
(1)每天雷打不动地早中晚各半小时背单词。
(2)6、7 两月学长难句。
(3)8、9、10、11 月做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将长难句融会贯通。
(4)12 月做真题、背模板。
和数学一样,每周安排一天来做错题、分析之前没看懂的长难句。无论是做真题还是做资料,把自己不懂的长难句要全部记在笔记本上,方便后期重复学习。基本上这一套下来,60 分妥妥的。
3. 政治
10 月以后每天抽一两小时出来复习政治,把上面说的资料啃下来就行。
六、如何应对复试时的学校「歧视」
每年都有很多准备逆袭的考生倒在了面试这一关。
面试说得直白点,就是有没有导师看上你,看上了后面顺理成章,看不上一切白搭。有些时候甚至只要有导师要你,你的复试笔试成绩差点都无所谓。
那如何才能搞定导师?基本套路不外乎先了解导师需求,再看碟下菜。
高校里导师是有自己的生存规则的,他们的压力主要有两个:职称评定压力和生存压力。
职称评定简单地说就是讲师想升副教授,副教授想升教授。升级需要有科研成果,说白了就是项目、专利、论文等这些。
生存压力就是收入,一般分三块:课时津贴、项目基金、外快。
课时津贴很少很少,一个导师如果只有课时津贴,那他的日子就比较苦了。
如果他手上有一个项目并且申请到了科研经费(项目基金),那日子会好过很多,因为很多东西都可以报销了。
外快不必说,导师平时可能会接一些项目来赚钱。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明白了,导师最关注的东西就两个:项目和论文。
那这些项目谁来做?这些论文谁来写?当然是研究生啊。所有的项目成果、论文都会写上导师的名字。这也是为什么你会听到很多师兄师姐把导师称为「老板」——就是给导师打工嘛。
这也是为什么分数、表现差不多的学生里,导师会选择学校好的——因为导师会默认好学校的学生有更高的概率帮他完成项目、发表论文。
所以,对于逆袭的考生来说,破局点已经很明了:证明自己比其他人有着更好的做项目能力,有发表高质量论文的潜力。
那该如何做呢?下面拿计算机系举例。
(1)初试到复试这几个月间学一门编程语言,做几个项目,在一些科技媒体上投放一些文章,比如腾讯科技,花个两百块就可以投放一篇了。这几个月千万别放松,请拿出比备考更足的劲头来准备。
编程语言和项目哪里找?网上搜一搜,免费资源一大把。
不用写得很深,你能发出来文章,在导师眼里已经比那些没文章的高出一大截了。
如果有自己的技术博客,那就更好了。
(2)提前联系学长,了解导师目前手上的项目是哪些研究方向的,你提前在这些方向上进行深入了解,最好能在网上找到相应的项目去做一做。
(3)在面试之前就去联系导师,邮件也好面谈也好,悉心准备好说辞,把自己准备的这些项目和文章都展示出来,同时展现出对导师目前研究方向的深刻理解,能做到这些基本上你就比绝大部分考生要强很多了。
很多人初试过了就直接去给导师发邮件,说想到手下当研究生,但请至少带点干货在里面再发邮件嘛……一个热门专业的导师每年都会收到几十上百封这种邮件,人家凭什么记住你?凭什么就要你?
(4)复试笔试正常发挥,到面试时,再次尽情地展现这几个月的「成果」,只要你不是太点背,拿到通知书的概率还是挺大的。
其他系导师都可以按照这个逻辑来搞定。其实这是一个很公平的事情,高考没考好,在考研的时候就要付出更多。
七、如何持续而高效地学习并坚持下去
1. 关于一天当中持续高效地学习
进入状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很多顶级「985」院校的考生,刚开始备考的时候也是容易走神。毕竟本科几年过得相对松散,不可能一下子进入全天候高效学习状态。
就拿我带的几个人来说,从最开始看 1 小时书都费劲到后面每天学习 10 小时以上,都用了差不多 1 个月的时间来调整。
一定要给自己一个缓冲期,逐渐提升学习状态。不要一开始就想每天能学十几小时。
2. 关于坚持
(1)题目做不对会有很强的挫败感。事实却是复习的前中期就没几个人可以把题做全对的。就拿我辅导的北大少年来说,他的数学错题本记录了复习全书近 90% 的题,特别厚。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去做全书的时候基本上全错。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复习之所以是多轮而不是一轮,为的就是搞定这些前面搞不定的东西。所以不要因为前期学不会就放弃,大家都差不多。
(2)考研有很强的「半途效应」。一个人在长时间的复习当中会遇到失恋、诱惑、意志不坚定、问题搞不定等各种事情,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可能使整个复习崩盘。绝大多数人都有过放弃的想法,包括那些大家眼中的超级学霸。
推荐一个帮助坚持并且能极大提升学习效率的方法:记录自己每一次学习时间。这也是我对手下考生的硬性要求。
这里也推荐一下这个 App:Timing,上面学习氛围相当不错。
这些学习记录是克服考研「放弃、懈怠心理」的最好武器。我带的几个学生不止一次和我说想放弃、懈怠的时候,看看以前的记录,感觉已经投入这么多了,好可惜。后面顺其自然就坚持了下来。
同时,计时可以明显提升学习效率,这个我在辅导中已经验证。一个简单的操作,却能带来极大的回报。刚开始计时肯定会不适应,会有多计或者漏计的情况,不要紧,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
最后,考研不是选秀节目,不相信眼泪,也没有故事,唯有坚持与套路。
祝你备考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