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什么样的人适合考研呢?

在我们的父辈那里,人生的轨迹是三段式的:学习——工作——成家。但是在当前这个一切皆变、日新月异的时代,人生轨迹已经开始多元化起来。在未来,「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会成为我们人生当中的常态。所以,「哪些人适合考研」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也许并非人人都对提升学历有执念,但是提升能力却是每一个人的刚需。考研恰恰就是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想要找到好的工作,也需要跨越学历门槛。因此,只要你有提升能力的需要,也想找到更好的发展平台,那么你就是适合考研的。

这么说,还是比较笼统和抽象,我把适合考研的人群细分成为了三类:

1.按部就班读完大学,但感觉茫然、焦虑的应届本科生

2.在职场上打拼数年,需要提升抗风险能力的在职人

3.心怀学术理想,有志于从事学术或科研工作的研究型人才

那么我们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什么这三类人需要通过考研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学历。

1.技能和思维方式:茫然、焦虑的应届本科生为什么适合考研?

因为工作缘故,我经常接触到在校生。在他们跟我的沟通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就是「迷茫」,媛媛就是经常向我感慨「迷茫」的同学之一。有天晚上十点,我刚做完课件,手机响了起来,一接通,是媛媛的声音:「老师,抱歉打扰您,我刚交完毕业论文的初稿,现在心里空落落的,想要和您聊一聊。」

原来,媛媛的学校为了方便毕业生找工作,将毕业论文和课程任务都安排在了大四上学期。完成了毕业论文,大家就都需要开始找出路了。被推到人生岔路口的媛媛在迷茫中举棋不定。「老师,我压力好大啊!我不想工作,我没什么技能,也没有拿得出手的经历;但是考研对我来说也好难,这几年时间都花在玩上了,虽然没有挂过科,可我学的也没有多认真,考完就忘了,一想到要从头开始学起,我头都大了……」

其实媛媛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对自己的能力没信心。而她对自己能力没信心的根源就是:大学期间,没有认真学习。带着这样的心理负担,做什么事情都会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困难重重。

如果你现在也和媛媛一样,那么我给媛媛的建议也适用于你:

与其坐在原地抑郁焦虑,不如打起精神行动起来。如果你觉得自己大学期间没有好好学,那么,是时候好好学习,补上欠下的知识债了。其实学习知识和理论的过程,也是输入技能和锻炼思维方式的过程。当你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技能和方法论体系,你的信心也就建立起来了,迷茫和焦虑也自然而然会减退。而如果通过学习获得了更高的学历,也相当于是对你自身能力的一个权威认证,这会进一步加固你的自信。

当然,人的负面情绪是没法消除的,迷茫和焦虑都只能控制,考研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但是等你考上了研,你将有以「年」为单位的时间来思考你未来的出路,相比于你现在迫于生活压力仓促决定,要科学和谨慎的多。

2.提升抗风险能力:在职人员为什么适合考研?

(1)严峻的就业形势

2019 年开始,全国就业形势就出现了不乐观的苗头,BAT(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以及华为都纷纷开始「优化员工结构」,清退「不能奋斗」的员工,并在中层实行末位淘汰制。原本令人羡慕的头部企业员工,纷纷陷入了恐慌之中。

头部企业都开始裁员,更遑论中小型企业了。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中小企业倒闭本就不在少数;2020 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是使得中小型企业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企业倒闭,大量在职人员失业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如果不幸失业,求职人员面临的对手,不仅包括各行各业的失业大军,还包括累计两年的 1709 万应届毕业生和 164.43 万的海归人才。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果没有一纸文凭护身,再就业将变得异常艰难。求职人员的存量上来了,导致不少企业在招聘时,直接通过学历来进行筛选。大家浏览招聘信息的时候都会发现,不少单位都明确要求硕士学历,这个门槛把本科学历的人挡在了很多机会之外。

如果在职人员比较幸运躲过了裁员,也要警惕学历问题是否会成为自己职业发展之路上的绊脚石。随着知识技能的更迭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人依然会有被裁员风险。

(2)新技术的挑战

可能之前自己的警钟只是时不时的「咚」一声,但是疫情过后这钟还没有长鸣吗?疫情爆发期,大多数都工作都转移到线上,这时候你会发现「新时代」的小伙伴可以对新产品、新设备、新思想应对自如,而很多职场「老手」却手足无措。

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越来越多的简单劳动岗位都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如果不持续充电、终身学习,我们很容易从后浪变成被拍在沙滩上的前浪。

(3)彼得原理的诅咒

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他不能胜任的地位。这一结论被称作「彼得原理」。

也就是说,随着个人工作年限和工作资历的增加,人才最终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例如,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导致无所作为。这就是典型的能力提升没有赶上职位晋升的结果,也是各大企业坚持「优化员工」结构的理论依据之一。

如果想要逃脱彼得原理的诅咒,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3.实现学术理想:研究型人才为什么适合考研?

研究型人才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都有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号:「学霸」。这部分人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体现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喜欢看书,同时对于一些艰深的专业问题也保有探索的热情和好奇心,在学习成绩上也往往是名列前茅。如果你具备这些特征,你很适合继续深造,在你原本就游刃有余的领域继续深耕。

但是由于大环境的浮躁,近年来衡量一个人能力强弱的标准已经被舆论一元化为「挣钱的能力」,而对学霸来说,学术之路未必是收入最高的人生选择。前段时间,中科院合肥研究所研究员的集体出走,就引发了公众对科研人员薪资的讨论。也动摇了学霸们走学术道路的信心。

同时,近年来屡屡曝出的导师压榨研究生的问题,也使得不少学霸们对考研望而却步。自身条件非常优秀的学霸们往往不甘于充当廉价劳动力,而更希望凭借自己的实力闯出一片天地。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有相当数量的双一流院校优秀本科毕业生放弃了深造,直接选择了参加工作。可能从短期来看,就业对学霸们来说是非常不错的人生选择,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会遇到「彼得原理」的诅咒。所以,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对学霸们来说,自我提升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人都需要奔跑的时代,所以没伞的孩子要快点跑。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什么样的人适合考研呢?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