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有哪些让你觉得非常惊讶,甚至会觉得世界观完全被颠覆的历史人物或事件?

从开局连讨饭碗都没有,到靠一己之力带动远东最强的船队,打得荷兰东印度公司落荒而逃。

郑芝龙在 30 岁以前完成了这一切,是明朝当之无愧的爽文男主。

可能因为他有一个更出名的儿子叫郑成功。

导致很多人都不知道郑芝龙本人的故事有多么传奇,甚至是离奇。

他爹是办理文书的小官吏,而他却从小喜欢舞枪弄棒。

从默默无名,一路做到「海贼王」。

但不愿意继续当黑帮头子,要洗白上岸。

有人说他是靠脸吃饭,有人说他是以德服人。

他巅峰时刻拥兵 20 万、富可敌国,可最后人头落在北京菜市口。

郑芝龙的这一生要从泉州的一个小渔村说起。

郑家出了个「浑小子」

1604 年,明亡前 40 年。

郑芝龙出于泉州石井乡的一个小官吏家。

父亲是一个文官,为人和气。

郑芝龙也长得文质彬彬,可他却是一个好事主儿。

在郑芝龙七八岁的时候,有一天,他没事瞎逛,乱扔石头,正好砸中泉州市长蔡善继头上。

市长大人勃然大怒,让人把郑志龙抓到面前。

郑芝龙的父亲鞠躬道歉,可郑芝龙却不慌不忙地说自己是在跟朋友打赌,看市长大人是否真的爱民如子,不会责罚他。

这马屁拍到位了,市长听得心花怒放。

再一看,小伙眉目清秀、举止从容,顿时也不生气了。

笑着说,这小伙以后必当富贵。

「长得好看、有武有谋、还会说话。」这是乡亲们对他的评价。

郑芝龙总有办法让别人按照自己想要的来。

他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他不想一辈子默默无闻当个农民。

明朝禁海,因此也滋生出了海寇、海贼。

郑芝龙想要成为海贼王。

可他一穷二白,要怎么才能得偿所愿呢?

利用他人的软肋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这便是郑芝龙的杀手锏。

而这功夫,在他 17 岁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18 岁去日本混唐人街

17 岁那年,郑芝龙他爹死了。

他带着弟弟芝虎、芝豹想去投靠舅舅黄程。

这是郑芝龙成为海贼王大棋的第一步,他需要累积资源,无论是金钱、筹谋、人脉还是技能。

在做跨国生意的黄程,便是最佳人选。

可是手下人才众多的舅舅为什么要答应他呢?

好口才给郑芝龙带来了好运。

「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自当建功立业。」

黄程出海赚了很多钱,在父老乡亲们的眼里,他就像是摇钱树。

人人都想靠上他赚钱,内心却又带着对暴发户的瞧不上。

可郑成功却说他是大丈夫,跟他做生意是建功立业。

黄程顿时觉得被认可了,一口答应了下来。

在澳门郑芝龙待了两年多,他将学外语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整天同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玩,很快能用葡语对话。

葡语是当时亚洲的商业语言,与英语在今天的地位差不多。

这意味着郑芝龙获得了无障碍与荷兰人、西班牙人和英国人对话的能力,能获取一手信息。

舅舅看他竟然能跟葡人对话,在许多做外贸的场合都带上他,让他帮忙谈判和应酬。

郑芝龙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如饥似渴地学习海上贸易实操知识,暗暗为打造自己的商业网络做准备。

不仅如此,受他已入教的舅舅和其他人影响,他受了洗,成了天主教徒,教名尼古拉斯。

他还拜了一名很富有的神父做义父。

葡萄牙的神父不只用《圣经》传递上帝荣光,当对方不信时他们更喜欢用剑。

所以各个都擅长打仗。

郑芝龙跟着他义父学了许多葡萄牙先进的西方军事知识,比如如何修建棱堡,如何使用火炮,西方是如何海战等。

此时的郑芝龙从人脉、经验到资本都在迅速积累。

他逐渐谋生出要独立的想法。

有一次,郑芝龙受舅舅委托送一批货物去日本,余生再没回来过澳门。

成为「海贼王的男人」

把借力打力玩得炉火纯青的郑芝龙,在日本搭上了自己有传奇色彩的泉州老乡:著名海商,人称「Captain China」的李旦,成为他的义子。

李旦当时为什么会接受郑芝龙这个义子,坊间有两种传闻。

一种是说李旦有龙阳之好,郑芝龙长得好看,靠脸上位。

另一种是说郑芝龙能力超群,靠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李旦。

可无论怎么样,想要成为海贼王的郑芝龙成功当了「海贼王的男人」。

加入了李旦集团的郑芝龙,最开始帮助李旦四处做贸易。

但他跟李旦其他打打杀杀的手下不一样。

郑芝龙可没有安心当个小跟班。

他心里在盘算,怎么才能搞到船队。

当然,最简单的就是「鸠占鹊巢」了。

郑芝龙会外语,熟悉西方人文化,懂得做交易。

他带着李旦船队整日奔波在南海,很快取得了李旦的信任,并把日本到中国福建的航线交给他来打理。

靠着这桶金,郑芝龙打了好几次胜仗,成功掌握了李旦的一支船队。

这也为郑家建立了最早的商业网络,这些网络一直用到他曾孙子郑克塽时代。

1624 年,20 岁的郑芝龙娶了日本老婆田川氏,生下郑成功。

也在同年,他被李旦派到自己后半生最大的敌人,荷兰人那里做翻译。

简单给大家介绍下当时欧洲殖民者在东亚的争斗局势。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是老牌殖民者,最开始控制了印尼到菲律宾再到美洲的一系列殖民地。

他们有三条路线赚钱:

1、欧亚贸易,即从印尼那带岛上把香料弄到欧洲,利润在 150%到 300%之间。也弄瓷器回去卖,利润也很高,当时里斯本普通家庭都能用上景德镇的瓷器。

2、美洲与亚洲贸易。当时银子已经成为大明的主要货币,明朝太缺银子了。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就从美洲的银矿倒腾来银子,换大明的陶瓷和丝绸回美洲坑印第安人。

3、亚洲间贸易,这也是用时最短最赚钱的贸易。从明朝买生丝、药材,从泰国买大米,从斯里兰卡买大象,统统运到日本。日本啥都缺,就是不缺银子,日本的银山产量一度占到世界银产量的 30%。之后再把日本的银子弄到中国换生丝药材,再倒腾到日本。

荷兰是新兴势力,被誉为「海上马车夫」。

优点是海军战斗力很强,荷兰每年产船 1000 艘,位居欧洲榜首。

但缺点也很明显,作为后起之秀,殖民地少,资源少,需要抢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帝国的。

在那段时间,荷兰人在东亚主要工作是在做海盗。

荷兰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亚洲太穷了。

西班牙人在殖民地菲律宾收购中国人的生丝,开到每担 240 两银子。

荷兰在印尼只能开到每担 140 两银子。

西班牙人有钱啊,南美洲那么多银矿开采,能拿银子砸死荷兰人。

没人往荷兰人那里卖东西,荷兰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去抢!

而荷兰人并没有只让让郑芝龙当个翻译,他们让这个熟悉福建海情的小伙子在台湾海峡截击往马尼拉通商的中式帆船,成为有荷兰人大哥撑腰的海盗。

根据荷兰长官韦特的信件证实,郑芝龙的力量有 20-30 艘中式帆船,他们去进行的是「截击与俘获」业务。

这段日子,郑芝龙的实力开始以滚雪球的形式增长。

首先他学会了海盗的战术,当其他海盗、朝廷海军还在玩接舷肉搏时,郑家军已经开始「线式战术」了。

其次他还把欧洲殖民者的技术和装备抄了个遍,搞出了双层甲板大鸟船。

一艘大鸟船平均可以装备 18 门的大炮,郑芝龙的主力舰甚至装备了 24 门火炮。

同时他还把荷兰,这个日后的敌人,摸了个清清楚楚。

婚也结了,大胖小子也抱上了。

21 岁,事业与家庭双丰收,堪称人生赢家。

而他却不知道,这远远还没到他人生的巅峰。

1625 年年末,郑芝龙的老大李旦快死了。

四两拨千斤,海贼王送上门

在得知义父离世的消息后,郑芝龙敏锐地嗅到:机会来了。

他向荷兰人辞行,带着自己的人回来参与到福建海寇集团的大洗牌中。

关于中间发生了什么,扑朔迷离,从结果来看,李旦死后这个集团的二把手颜思齐很快也死掉了,李旦的儿子李国助也从历史的舞台消失。

最终,这个集团分裂成两个新的集团。

以漳州月港为基地的许心素集团和郑芝龙老家泉州安平港为基地的新兴集团。

两个集团都是以商业为利润主要来源。

商业的本质追求垄断,在无法无天的海洋规则下,两者必然有一方灭亡。

在斗争的最开始,郑芝龙的钱和人马、背景都是最少的,怎么看怎么输。

许心素是老资格的海商,是李旦的结义兄弟和左膀右臂。

拿一个公司来做比喻。

李旦就相当于在日本跑销售,许心素则不仅在厦门抓生产,还帮李旦打点 To G 业务,与明政府和荷兰人的关系。

当时掌控台湾海峡的权力者是抗倭名将俞大猷的儿子俞咨皋。

俞咨皋同许心素合作很多年了,他也是李旦集团此前在官场的保护伞。 

许心素跟荷兰人的关系也很密切,每年许心素都要为荷兰人收集大陆上的生丝供其往日本贩卖。

李旦死后,俞咨皋起用许心素为把总,包揽与台湾荷兰人的贸易。

许心素集团咄咄逼人,想让郑芝龙集团成为附庸。

郑芝龙怎么可能愿意呢。

但是自己当时的实力不足以跟许心素抗衡。

郑芝龙便默默累积实力,一面派人带着重金去贿赂掌管李旦财产的队伍。

将李旦在台湾开拓的不起眼的根据地也悄悄收入囊中。

另一方面他深知海盗们过着刀口舔血的生活,首领没魄力,兄弟们就跟着送命。

所以面对正面冲突时也毫不手软。

当敌人太强时,他就和当年做海盗一样,打不过就跑呗。

海盗这一行是拿命在玩的,郑芝龙还埋头改进自己的船只,引进先进的火炮。

两广总督曾上书朝廷,说郑氏集团「其船器则皆制自外番,朦幢高大坚致,入水不没,遇礁不破,器械犀利,铳炮一发,数十里当之立碎」。

郑芝龙为这个集团提出明确方针:

1、杀人放火求招安。

2、打好民众基础。

尤其是第二点,不像其他海寇只知道抢劫,郑芝龙很重视自己老家福建的民心。

当时福建沿海连年大旱,赤地千里,饥民遍野。

郑芝龙从截劫商船中获得大量粮食 , 救济饥民。

他因此获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军事行动中左右逢源,使得明政府惊呼:「无人不为贼用也。」

更关键的是,由于有台湾基地,郑芝龙招抚了泉州饥民数万人赴台拓垦。

因此饥民纷纷往投,郑芝龙的队伍迅速壮大,「贼众至数万 」。

投奔他的人都被迁移至郑芝龙严密控制的地盘。

他有了用之不竭的人力,随时支持和补充海盗集团的人员更新和扩充。

不仅如此,郑芝龙的威望和势力也因此而得到加强。

他的移民策略,证明了他并非仅是一个「劫富济贫」的海盗而已。

1624 年,他还帮荷兰人抢劫时候,也就二三十条船。

到了 1626 年,他有了 120 艘船。

到了 1627 年,他已经有船 700 艘。

崇祯元年 1628 年,他已有海船 1000 多艘与数万名水手。

此时的郑芝龙无论从民心还是实力上都已经累积够了。

在 1628 年,荷兰人和许心素联手在东山岛海面上向郑芝龙发动攻击。

这次,郑芝龙出动了上千艘船回击,捕获荷兰人的两艘大船和 85 名荷兰船员。

整个明朝的东南海防被郑芝龙搅得天翻地覆,往来闽粤之间,劫掠商渔。

更狠的是,他「掳船杀兵,焚毁官民房屋」,所有明朝的海上力量无一敢挡其锋。

从说服舅舅黄程,到认李旦为义父,再到接管李旦的遗产。

郑芝龙碰到的每一个对手都比他强,可他总能找到对方的软肋,并精准打击,以弱胜强。

他也成功从「海贼王的男人」,蜕变成为了海贼王。

但郑芝龙很快就发现海盗的收入模式是不可循环的。

见到商船就劫掠,杀光取货。

久而久之商船就不走那条航线,或者自己配备武器,风险提高。

现在他年富力强,可是老了怎么办呢?弟兄们又要怎么办呢?

郑芝龙想到了招安。

是的,利用朝廷,来做自己上岸的垫脚石。

白嫖鼻祖,黑帮大佬洗白上岸

大部分海盗面对朝廷都是避之不及的,可郑芝龙不这么想。

如果能被顺利招安,一来能有官府的力量保护自己,二来他将成为地方官府与荷兰人之间的中间商,「贸易合法化」,三来他将成为闽南地区的海贼王。

一石三鸟。

但郑芝龙深知,如果自己主动要求招安,那必然无法做到利益最大化。

那应该怎么办呢?

需要给明政府一些颜色看看。

当然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天启七年(1627 年)6 月,福建巡抚朱一冯命都司洪先春率水军出击郑芝龙。

鏖战一整天,胜负未分。

入夜后,海潮大起,郑芝龙亲自带领一支船队,化妆成地方民团武装,潜至明军后方,发动进攻。

使明军腹背受敌,大败而归,连洪先春本人也身中数刀。

俞咨皋也多次在进剿中被郑芝龙击败,数下属千户冯胜,百户杨世爵、把总洪应斗、张选举等命丧黄泉。

在随后双方的主力决战中,又被郑芝龙用娴熟的水战技巧打败。

趁他病要他命,郑芝龙之后竟然占了俞咨皋的老巢福建中左所。

「官兵、船、器俱化为乌有,全闽之震动。」

而总兵俞咨皋竟「越城而逃,潜抵同安」。

随后,崇祯下旨,俞咨皋本拟死罪,后免死,革去世袭军职。

之后,郑芝龙又攻入厦门,杀掉明官许心素。

明政府被郑芝龙打得找不到北。

迫不得已下,明政府的福建省长熊文灿派曾经的泉州市长蔡善继去招降,就是之前说郑芝龙长这么帅肯定有出息那个。

郑芝龙顺坡下驴,取下「替天行道」的大招牌,降了。

率领 3 万人马上岸。

被授予防海游击职,有了亦官亦商的身份。

驻扎在俞咨皋原来的大本营厦门中左所。

这一年,郑芝龙 24 岁。

白嫖朝廷,养肥自己。

但明政府真的愿意让郑芝龙这样利用自己吗?

借人上位,海贼也要当「官」

答案是:他们不想郑芝龙过得那么舒服。

把庞大的郑芝龙集团分裂成一个个小团伙才更符合明朝的利益。

郑芝龙虽然有上千艘船,但他那个集团类似于《笑傲江湖》里的五岳剑派。

郑芝龙大概就相当于嵩山派,虽然是盟主,但其他各分舵有很大独立性。

有利益则同往,没了利益就分道扬镳。

首先被分裂出去的是郑芝龙的老乡李魁奇。

史籍中的李魁奇也是颇具人格魅力。

他是渔民出身,27 岁时纠集了大批海上渔船劫掠商船,成了海匪中响当当的人物。

也因此,郑芝龙与他结拜为兄弟,延揽他成为海商集团「十八芝」的一员。

和五岳剑派一样,嵩山派得了利益肯定自己派占大头。

郑芝龙得到朝廷的军饷和封赏也是自己占大头。

这就惹得其他派别不爽。

朝廷也刻意分化。

「大家是结拜兄弟,凭啥你受朝廷封赏拿大头?」

「为什么不能干掉你的势力,让朝廷直接封赏我?」

海上的男人都是提着脑袋做生意,性格非常刚烈。

当一个人手里有了刀,刀就会代替脑袋思考,就像此时的李魁奇。

趁郑芝龙出海时,李魁奇等人煽动手下人叛逃,带领 400 艘船舶逃到海上。

这几乎就是郑芝龙 1/3 的船了。

英雄所见略同,海上的男人们所见也会略同。

之后郑芝龙不少其他兄弟也是这个思路。

于是大家一起反将出去,组成「杀郑芝龙自己受招安」同盟。

这帮人跟郑芝龙一起打了许多仗,不仅熟悉了郑芝龙那套,而且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更穷的往往更能打。

郑芝龙集团外的人也想借此打击郑芝龙,比如广东海商集团就援助了李魁奇一批坚固的乌尾大船。

几番征战下来,郑芝龙不敌,甚至连福建海军的大本营中左所都丢了。

郑芝龙困守陆地,海商被李魁奇封锁。

但此时局势就陷入僵局了。

郑芝龙是有朝廷认可的海商,可是他被打得不能出海。

李魁奇控制了海面,但他只能做海盗,不能做生意。

此时李魁奇才认识到自己原先思维的局限性。

做海盗是靠天吃饭,偶尔能抢到点自己都不知道是啥的货,没有稳定性。

因此他迫切地需要招安,名正言顺地跟商人打交道。

但此时的崇祯还着力保留着政府威严,在郑芝龙存在的前提下不允许招安李魁奇。

所以李魁奇只有全力消灭郑芝龙。

几个月下来海面上已经难觅郑芝龙船队身影,但去攻占泉州打陆战又不是他所长。

他们同时想到一个强大的势力:荷兰人。

荷兰人站到哪边,另外一方就抵挡不住了。

我们知道鸦片战争的一个起因是,除了鸦片外中国不需要英国的产品,英国只能通过真金白银买中国的丝绸陶瓷啥的。

荷兰人面临同一问题:葡萄牙和西班牙们在南美有银矿,日本有银矿,但他们没有。

荷兰人设想很美好,我们没银子,但日本人不是有吗?

日本需要的生丝药材啥的,我们没有,但中国不是有吗?

荷兰人就想弄点启动资金,从中国弄日本人需要的产品,再卖到日本换中国需要的白银。

但他们没考虑到,他们其实是多余的。

他们想做这个事,为什么其他国家要给他们市场份额?

也许荷兰人考虑到了,但他们觉得自己船坚炮利,别人都要给他们面子。

日本政府确实给了荷兰人面子,允许他们贸易。

可是中国政府不给。

明政府定下的规矩是荷兰人可以朝贡,政府再把他朝贡的东西买下来,而且需要几年才能进行朝贡。

荷兰人不服啊,于是就有了之前澎湖列岛那次。

但明朝才不管什么海贸不海贸的,大不了就不贸咯。

荷兰人干着急没办法。

于是荷兰人就想寻找代理人,也就是后面我们说的买办。

郑芝龙就是他们心中的买办,给荷兰人做过翻译彼此都熟悉,又是明朝的官。

荷兰人的逻辑没问题,但有个前提是郑芝龙打不过他们。

至少这个前提在此刻是成立的。

最开始李魁奇也想当这个买办。

他向荷兰人展现自己团伙的强大实力,长久地包围厦门,并封锁台湾海峡。

荷兰人是来做生意的。

这边的大 boss 说好听是总督,说不好听就是个东印度公司分公司经理,需要赚钱为股东负责。

他向李魁奇提出购买生丝。

李魁奇是个厉害的海盗,但跟兄弟们费尽心思在海里瞎转悠,也就弄来 15 担。

「但因那些生丝大部分粗劣,并从内部腐烂了」,荷兰人把这些退了回去。

李魁奇还向他遇到的商船收重税,搞得商人们都不敢运高价的商品,这更让荷兰人恼火。

此时,郑芝龙向荷兰人大肆许诺,只有干掉李魁奇,就答应荷兰人的所有要求。

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不平等的条约自此诞生:

1、荷兰在郑芝龙的地盘漳州河贸易,不得设置任何障碍。郑芝龙帮忙推动明政府进行长期的自由贸易。

2、中国的船不允许去东南亚贸易。

3、不允许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来中国贸易。

郑芝龙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荷兰人决定全力支持郑芝龙。

1330 年 2 月,三方在厦门海港外浯屿洋面开始大战。

按照明朝的说法,这场主力是郑芝龙。

双方约战,李魁奇领着海盗组合和 400 多艘战舰,从初九日战至十八日,三次交锋,三次郑芝龙大胜。

杀死、溺死、生擒者数以千计,上岸解除武装的,更不知其数。

李魁奇一伙落魄逃往广东。

由于之前手里有刀时得罪太多人,失利后的李魁奇迅速被人出卖,并在广东被官府处刑。

而郑芝龙借着朝廷和荷兰人两股力量,仕途商途双丰收,自己也升到福建副总兵。

为什么我们荷兰人不能受招安?

「郑芝龙就是个忘恩负义的混蛋!」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长官普特曼斯咆哮着。

荷兰本土的股东给他很大的压力,30%的分红都不一定能让那些老爷们满意。

即使帮助郑芝龙战胜了李魁奇,荷兰人在中国的贸易仍旧打不开局面。

虽然能派船去漳州,也不知道谁在背后搞鬼,总收不到想要的好货。

而郑芝龙每次总拍胸脯承诺马上能说服大明跟荷兰自由贸易,可承诺实现却遥遥无期。

虽然荷兰在亚洲的总部巴达维亚能运点香料到日本,但这些香料大部分要运回欧洲。

没有中国的生丝和药材,普特曼没办法在东亚打开局面。

其实这事情也不能完全怨郑芝龙。

他此时还忙着打造自己的购销体系,建立郑氏帝国,顾不上惹荷兰人。

真实原因是,这时的福建来了一个新巡抚叫邹维琏。

新官上任三把火,把把都跟前任不一样。

前任既然支持郑芝龙,这任就坚决反对。

新巡抚邹维琏查明情况,给崇祯帝上疏劾郑芝龙纵夷之罪。

虽然崇祯帝正忙着跟农民军和满族人硬扛,顾不上惹郑芝龙这个地方实力派。

但此时的郑芝龙初出江湖,仍旧被吓得够呛。

邹维琏严令郑芝龙与荷兰人中断关系。

于是荷兰人在整个大明朝的自由贸易不仅实现不了,甚至连在漳州这个郑芝龙的试点城市都不能再来。

郑芝龙竭尽所能,只给荷兰人争取到 8 份许可。

即每年卖 8 艘船的瓷器和丝织品给荷兰人。

自由贸易的许诺变成了区区 8 份许可,普特曼斯头皮发麻。

但东印度公司在国内的股东不管这么多,人家要对普特曼业绩考核,利润达不到要求就要滚蛋。

烦恼之际,普特曼打开桌面上的《水浒传》散散心。

看到宋江引领众好汉受招安,普特曼突然觉得脑子里闪过什么东西。

回想这两年,李魁奇、郑芝龙的往事,他突然恍然大悟。

为什么只准郑芝龙当宋江,老子就不能当宋江吗?

他将研究成果写到信给巴达维亚的上级总督。

普特曼还总结出方法论:「这些海盗很刻薄,他们一般手下一年所得不过 3、4 两银子,甚至更少。如果我们让他们分享一部分战利品,肯定有更多中国人为我们效劳!」

「这就是我们荷兰的诸葛亮!」巴达维亚的总督看到普特曼的信后,大加肯定。

干!马上就干!

他们先鼓动郑芝龙的另一个福建老乡和结拜兄弟刘香跟郑芝龙对抗。

四处对他的商队抢掠,还在福州乃至广东沿海多次进行大战。

1633 年,荷兰人招兵买马,决定亲自上场。

荷兰人的主力是大约 8 到 9 艘盖伦帆船,这种船是大西洋海域的标准战船。

它们多半在船首至船尾之间设有双层甲板,将主战火炮安装在侧舷,并在前后船楼上搭载轻型速射火炮,是当时最先进的战船。

另外,根据普特曼斯此前的筹划,荷兰人还招了 50 多艘海盗船加入他们的队伍。

7 月 11 日,荷兰人突袭厦门,击毁了 20 多艘郑芝龙的战船。

荷兰人本意是打痛明政府,获得招安。

明朝那时硬脾气,天子守国门,宁肯北京被攻破了也不肯封李自成秦王。

何况你荷兰人?

这两年郑芝龙一直没闲着,到 1633 年他已经打造了一支仿欧式新舰队。

该舰队由 30 艘仿荷兰的大船组成。

每一艘都有两层经过强化的大炮甲板,船上还装备了部分能被拖动、带有环栓、置于双层甲板上的红夷大炮。

这些大家伙正跃跃欲试呢,荷兰人既然撞上了,不如练练手?

从此荷兰人也要交买路钱

10 月 22 日,以郑芝龙部为主力,加上其他福建水师,与荷兰人决战的料罗湾水战打响。

明朝方面先后投入了 150 艘船。

其中 100 艘海盗船,50 艘战舰,其中有一部分是仿西式的。

荷兰人方面是印支殖民总部派遣 9 艘带加农炮的盖伦帆船和 50 多艘海盗船。

此战中,荷兰的巨大优势在于加农炮的射程和火力。

为了发挥自己的火力优势,荷兰人摆了一个盖伦战舰居中,海盗船四散策应的防御阵形。

反正你大明的火炮没我的厉害,我外面的海盗船跟你耗,我中间的盖伦船大的炮就能弄死你。

可郑芝龙太了解西方列强那一套了。

他拿出一套荷兰人闻所未闻的怪招:明朝这 150 艘船,100 艘都是火船。

就是 1000 多年前黄盖诈降曹操那种专门用来放火的。

随着一声令下,在大船火炮掩护下,百条火船蜂拥而上,搭钩点火。

荷兰人哪里见过这场面,50 多艘海盗船全毁。

盖伦巨舰不愧是横行大西洋的利器,竟然能逃出来 5 艘。

据福建巡抚邹维琏奏报的战绩:「计生擒夷众一百一十八名,馘斩夷级二十颗,焚夷夹版巨舰五只(其实是 3 艘荷兰船,另外 2 艘大概是海盗的船),夺夷夹版巨舰一只。」

生擒了 180 个荷兰人,夺了荷兰巨舰 1 艘。

这场战斗实话实话,荷兰人并没有元气大伤,但荷兰人知道再无可能灭掉郑芝龙。

中国人在这场海战中表现出的战斗精神让荷兰人大为震撼。

他们这样描述悍不畏死向他们冲来的火船:「疯狂、激烈、荒诞、暴怒、对大砲、步枪与火燄都毫不畏惧地,立刻把该快艇的船尾燃烧起来。」

「(此战)足以扬中国之威,而落狡夷之魄也!」

明郑舰队最终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

基于这场会战的胜利,明朝政府提升郑芝龙为福建副总兵。

随后,郑芝龙消灭了最后的抵抗力量海盗刘香,成为「闽海王」。

此后东南海疆唯郑芝龙是从,来往内外商人皆用郑氏旗号。

荷兰人也不例外,凡航行在东亚地区的船只,都必须花钱购买明郑的令旗。

史载:「每一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最错误的决定

商战中郑芝龙占尽优势,中国的海上势力们组成托拉斯,秉承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对外统一只有郑芝龙一家,在日本和东南亚大发其财。

因为明政府放弃海贸,漫长的中国海岸线成为郑家的货源地,辽阔的中国海成为郑家倾销地。

眼看他起高楼:

郑芝龙在泉州起了个占地 138 亩的大宅子,合 92000 平方米。

人家家主构为歇山式五开间十三架,三通门双火巷五进院落。

两旁翼堂、楼阁,亭榭互对,环列为屏障。

反正家里丘壑、亭台、精舍、池沼、小桥、曲径、佳木、奇花异草啥都有。

眼看他宴宾客:

当时只要是海上混的,都要给他交税。

后来连明朝的王爷都来投奔他。

眼看他楼塌了:

11 年后,李自成入了北京,崇祯皇帝自挂东南枝了。

作为福建最大的势力,明亡后河南南阳的王爷朱聿键去投奔郑芝龙,建立了隆武政权。

但郑芝龙很清楚,没有了江浙和中原作为货源地,他什么都不是。

如果没办法满足手下人利益,转眼就会一哄而散。

毕竟相信海盗讲忠诚,还不如相信母猪会上树。

他觉得任何中原势力都需要海洋,包括清政府。

而有他郑芝龙,能替任何人赚得盆满钵满。

可郑芝龙千算万算没算到,这满清偏偏不需要海洋。

对于一个大山里走出来的新兴民族,连船都凑不了几艘,海洋只是意味着威胁。

郑芝龙被掳到了北京,从此再无自由,只是成为要挟郑成功的工具。

可是郑成功仍旧不肯投降,1661 年,郑芝龙被斩杀于菜市口,一代海贼王就此殒命。

郑芝龙错了吗?

大错特错,他高估了海洋对满清的重要性,高估了金钱对政权的重要性。

可他又没错。

没有了大陆货源的海上势力什么都不是,即使郑成功英武如斯,但不管多强大必然要走向灭亡。

明朝末年那个风气云涌的年代,比郑芝龙聪明能干的人有的是。

可像郑芝龙这样精准打击敌人软肋的,借人上位,以弱胜强的没有几个。

他给中国海洋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1、开辟台湾;

2、冲破明朝的「海禁」,重新打开海上丝绸之路;

3、发展海上贸易。

郑芝龙的一生毁誉参半,但也充满传奇色彩。

而他留下的遗产也成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基础。

郑成功用的兵是郑芝龙从无到有带出来的,甚至连在台湾的内应也是郑芝龙的旧人。

现在人们都知道郑成功,不知道郑芝龙。

可这未尝不是郑芝龙的另一种延续。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有哪些让你觉得非常惊讶,甚至会觉得世界观完全被颠覆的历史人物或事件?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