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都觉得单篇的申论练习耗时长,答案正确与否难以量化,复习效果短时间不明显,笔试成绩总被申论拉分,是因为大家还在申论的门外打转。相比较对于行测模块复习的积极主动,对于申论只是稍作复习,甚至裸考者大有人在。
考场亦如战场,正如《孙子兵法》所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考场致胜的三个因素包括知识、思维、心态。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下,「知识」和「心态」两个要素是靠平时积累和自己调节的,如果我们可以从「思维」入手至少可略胜一筹。
很多申论材料是来自于公开的新闻报道和学术期刊以及内部的调研报告,字数偏多,不仅需要我们养成短时间内阅读长篇的习惯,更是要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养成规范的思维,强化对文字的敏感度。
加载中…
一、政府思维
对于公务员考试来说,需要我们无论在阅读材料还是答题的时候,都要站在政府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要想使自己的申论文章符合规范和要求,就要摒弃带有口语化、个人色彩的语言方式,不能过多的带着个人喜好或情感色彩在里面,而是要客观、公平、公正的表达观点,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和宗旨。
这么讲有点抽象,我举个例子:
(2019 年江苏 B 卷公文题):「给定材料 4」中,城管部门要求白师傅暂停修路的做法,引发社区居民的质疑。请你以区城管局的名义,起草一份给居民的公开信,进行解释说明。
该题目的本质是一道「对策题」,让我们消除群众的质疑,同时解决道路坑洼问题。材料中涉及一个问题「白师傅资金不足」,很多同学对此提出给白师傅拨一笔款,让白师傅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去修路!
要知道,市政部门要修一条道路,申请资金都要很久才能批复,且资金的利用都要严格把控的。区城管局写一封信直接批给一位老大爷财政资金去修路?显然没有站在「政府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辩证思维
申论考试非常注重全面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只有全面把握,才能达到材料中所体现的深度。不能把认识停留在表面,要透过现象认识到本质,既要看到材料所述的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辩证进行分析。
例:(2014 年副省级大作文):「给定资料」结尾写道:「我们或许应该如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言,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感受和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整套试卷的材料就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对比陈述,通过诸多感性材料向我们表达了「快节奏」带来的问题和「慢生活」的好处,最终揭示本质观点:理想的慢生活不是消极的慢,而是节奏慢下来,效率提上去,心态平和,健康提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翻看该年的真题试卷,欢迎留言讨论。
三、逻辑思维
申论的材料往往是围绕一个主题,从多个方面的要素进行展开。例如:从一个主题拓展出:问题,表现,危害,意义,影响,对策等要素。所以看材料时要做到思维清晰,把握材料逻辑,分清哪些要素是重点,做到心中有数。大家以下面的例子加以理解:
例:(2018 山东 B 卷大作文):「给定资料 8」中画线句子提到,「中国企业不可能总在风平浪静时『走出去』,而注定只能『在深海里练就游泳能力』,在一次次的弄潮中成长」。请围绕对这句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很多小伙伴面对这样的题目感觉很崩溃,因为这句话比较抽象。题目中讲中国企业走出去,主题即「中国企业的发展」。首先,要分析中国企业的发展现状。其次,分析原因,风平浪静怎样、深海中怎样,即分析企业的发展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深海」代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不会一直风平浪静,一定会有「深海」、挫折、不稳定。然后,可以分析走出去的意义,可能是提升能力、获得成长。最后写对策,「走出去」更多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弄潮」也就是学会抓住机遇、提升能力。这就是围绕一个主题从多个方面的要素进行展开。
四、务实思维
对于对策题和策论文来说,经常会有考生提出一些没有操作性的对策,因为没有结合生活实际,对策的提出意义也不大。所以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能看出,公考申论的命题要求越来越务实了,要写出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真实想法,在注重思想高度的同时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例:(2019 年江苏 C 卷对策题):请对「给定材料 3」中 X 村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治理建议。
材料提到问题:过年放鞭炮也是一件让村民闹心的事,从年三十晚上放到大年初一早上 8 点多,只有夜里停歇一两个钟头。对面说话都听不清,家家门窗都要紧闭,一打开就浓烟滚滚。正月初一出门,路上一层碎纸屑,空气里满是呛人的硝石灰的异味。从外地回来过年的孩子根本适应不了,一直到返程都在咳嗽。村民们说,过年家家都放鞭炮,谁家不放就没有面子。村委会主任说:「每家买鞭炮烟花的钱差不多要 2000 元,贫困户再少也要 200 元左右,花了钱,还污染空气。」有一次因为放鞭炮引起了火灾,来了几辆消防车才把大火扑灭,村民们至今还感到后怕。
材料中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谁家不放就没有面子」,说明最根本的问题是「攀比」,如何解决攀比问题?我们拿出生活感悟去想一想,办法就是「让村中有钱的人、有权威的人都不去做,攀比的标的物失去了,就无从攀比了」。于是我们可以提出一条对策——发挥干部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论证思维
所谓论证思维,就是通过表面现象多层次分析内在结构,找寻内在规律,探寻未来发展。简单来说,就是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答题。比如小题中必考的观点型分析题,首先要说明题干围绕的核心内容同时表明你的观点(是什么),然后要论证观点从何而来(为什么),最后根据材料提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怎么办)。
例:(2018 年国考地市级)「「给定资料 4」提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请根据「给定资料 3」和「给定资料 4」,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对于这道题,我们可以用论证思维来解答。首先,这句话意思比较直白,意在「强调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不能仅为满足经济或美观诉求」,回到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此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在作答时,直接亮明态度——「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这即是论证思维的第一个层面「是什么」。
论证思维的第二个层面即「为什么」,就是要论证自己的观点。根据材料,此题可以找到正、反两个方面的论据,即「仅追求经济或美观诉求,会导致的诸多问题」和「建设优质公共场所可以带来的好处」。
最后一个层面就是「怎么办」,这一块是考纲中要求的必写模块,我称之为「小尾巴」,即「合理的推断或评价」。此题中,材料也给出了相关素材——「应遵循「共享」发展理念,平衡历史文化保护、商业发展、居民人居环境三者关系,建设面向全体市民开放的融合休闲娱乐、人文意义、文化价值的优质公共空间,带给每个人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
附赠参考答案:
加载中…
(PS. 观点型分析题只是综合分析题中的一种类型,其他相关类型解题方法在此盐选专栏中,将有专门模块细致讲解。)
【说在最后】
规范思维是公务员考试的必修课,所以,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这几种思维,在答申论题的过程中不断交叉运用,找到最贴合材料的内容,并以最合理的方式整理成我们的答案,方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赢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