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学生:「杜甫为什么被人称作诗圣?」
学生说:「因为诗仙已经是李白了,就只能叫他诗圣了。」
我说:「如果李白来找杜甫,问他:嘿,老哥,咱俩换换称号吧!你们觉得合适吗?」
学生说:「哈哈哈,那不合适。」
我说:「为什么呢?」
学生说:「因为杜甫太苦大仇深,没有李白那种潇洒的气质。」
我说:「你们说李白气质潇洒,那他被称为诗仙,是否也和他潇洒的气质有关呢?」
学生想了想,点头。
我说:「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是一定会反映到他笔下的诗文中的。而诗文因作者的个人气质不同,也会散发出不同类型的光彩。」
「比如李白和李贺,一为诗仙,一为诗鬼。仙,是潇洒飘逸的,鬼,是阴森幽暗的。所以我们能看到李白诗歌中多出现白、金、青、绿这些鲜亮的色彩,出现神仙天府等意象场景,而李贺诗中多出现黑、紫这样的幽暗色彩,出现死亡衰败等意象场景,这就是这两个人气质鲜明的不同体现。」
「那么,杜甫的诗圣称号,是否也可以往他本人的特点方面联想?
假如我们要用『圣』组一个词,可以想到什么词?」
学生说:「圣人、圣贤……啊,因为杜甫有儒家的圣人情怀。」
我说:「这种圣人情怀能在他的诗歌里找到体现吗?」
学生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说:「是的,杜甫在贫病交加,自身难保的时候,心里想的还是天下寒士,这就是忧民。那,忧国呢?大家对杜甫的『忧国』有印象吗?」
学生想了想:「《春望》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我说:「很好。其实在古代,忧国忧民是士大夫们普遍的情怀,也是古诗中涵盖范围非常广的主题,写过的人不计其数。我们从小到大学过很多爱国诗,都寄托着忧国忧民之情。
从这个意义上说,似乎杜甫也只是他们其中的一份子罢了。那为什么我们一说起杜甫,就感觉他格外伟大呢?」
学生说:「呃,是因为他写的多吗?」
我说:「写诗最多的人是乾隆,但他一首诗也没选进教材里,可见写的多不一定写得好。」
学生说:「懂了,因为杜甫写得好。」
我说:「是的。不过,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我其实很好奇,你们真的能分辨古诗的好与不好吗?还是说,只要选到课文和试卷里的,就一定是好诗?就算都是好诗,相比之下,也有一等的好和二三等的好。
杜甫既然在诗坛上有如此地位,他的诗必然是一等的好了。但是,我希望大家细细想一想,杜甫诗歌和其他同类诗歌相比,究竟伟大在哪里呢?」
学生想了一下,说:「因为杜甫写的诗,情感格外真挚。」
我说:「非常好。你得出这个结论时,心里想到了哪首诗?」
学生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我说:「是的,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中国诗坛几千年来,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有很多,但能像杜甫写得这么真挚的,找不出第二个。
刚才这个同学说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实就可以和另一些诗放在一起对比。比如,我们小时候学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几句讲的道理当然也对,但总感觉诗人的描述是干巴巴的,像是在喊口号,就不如白居易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更触动人心。
但就算是白居易,写了那么多讽喻诗,不可谓不关心百姓疾苦,也没法跟杜甫比。
我们在白居易最著名的讽喻诗《卖炭翁》、《观刈麦》中,也只能看到他笔下刻画出的那些劳动人民的身影,却看不到他自己的影子,也就是那个喟叹百姓疾苦,不由得痛哭流涕的作者的影子。
正所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果你真的关心百姓,不是说几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就可以的,那是每每想起,就不由得想要实实在在地痛哭一场。」
「真正在诗内,在诗外,痛哭流涕的人是谁呢?非杜甫莫属。
所以我们只有在杜甫的诗里,才能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那样的一腔热忱,简直恨不得把心掏出来似的丰沛情感。」
「我们还会发现,杜甫的这种情感因为太真挚、太直白了,常常写起来会显得有些笨拙。
很多诗人写诗追求的是诗歌之美,就算是悲、苦、愁这种负面情感,也要尽量写得很美,比如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定要体现出意境美来。
但杜甫不一样,杜甫会写:【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会写【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会写【少陵野老吞声哭】……他笔下有些诗句一点也不美,但你能从中看到真诚和感动。
写诗的人都知道求美,但很少人知道求真。
其实我们鉴赏诗歌的过程,本质就是被诗人的真情实感所打动的过程。没有经历这种打动,你就永远没办法真正理解。」
「说到这里,我想问一问大家,我们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也有一条是【感情真挚】,但我很少见有同学真的能在作文中做到。为什么呢?」
学生说:「因为作文都是写套话啊。」
我说:「你也可以不写套话啊。」
学生说:「那,谁让现在都考大时代主旋律作文啊……不写套话写什么?」
我说:「看,你们下意识就觉得写主旋律作文一定得说套话了。那写什么才说真话?写谈恋爱吗?
学生说:「哈哈哈当然了,要是作文能写谈恋爱,打游戏,那肯定写的都是真话。」
我说:「大家往往在写自己个人经历和感受时才会真诚,只有写和自己切身相关的文字才会动人。所以,那么多人喜欢看爱情小说,特别是喜欢看那种很虐的,求而不得的,被压抑着的爱情,因为感情越是压抑、不被世俗道德所准许,就好似越能打动人心一样。」
学生说:「对!就是这样的,我就喜欢看那种虐恋的小说。」
我说:「可这是为什么呢?写小情小爱,想要写得真诚简直太容易了,因为这种感情人皆有之。那,『大爱』呢?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也是一种被全社会共同承认的普遍的感情啊。但这种内容写出来,反而容易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像是在听人说教一般。
就好像是,你也知道他说的对,但总感觉像是在讲空洞的大道理。」
「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杜甫的伟大之处——他能把忠君爱国的感情写得跟那些不被伦理道德所允许的个人感情一样真挚、一样深刻,甚至更真挚、更深刻,也就是说他的个人情感和国家的伦理道德恰好是合一的。」
「所以我们要讲杜甫,在讲他的诗之前,你必须先了解他这个人。因为他的诗歌和他这个人是密不可分的。清朝有一个评论家说,读李白的诗一百首就会厌倦,但读杜甫的诗,【十首以下难入】,也就是读得越多,越能体会好在哪里。你们觉得对不对?」
学生说:「啊,他怎么能黑李白?怎么能黑我白哥?」
我问:「啊,既然说到这里,你们更喜欢杜甫,还是更喜欢李白?」
学生说:「李白。」
然后大家都笑了。
学生说:「老师,虽然今天我们讲的是杜甫,但确实更喜欢李白呀。」
我说:「年轻人都喜欢李白,李白永远是少年。我以前听许巍的歌《曾经的你》,里面唱,【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有一天,心里就猛然触动了一下:咦,这说的不是李白吗?」
学生笑,跟着唱。
我说:「有一个歌手叫李荣浩,他唱过:【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为什么要选李白?李白不仅仅是课本上的诗人,他还出现在我们的游戏里,出现在我们的流行音乐里,他是永不老去的少年,永不消逝的青春,是我们心向往之,想要活成的样子。
所以你们说更喜欢李白,我再理解不过了。」
「但你们也要知道,李白自己是非常喜欢、欣赏杜甫的。这两位唐代诗坛上最伟大的诗人,曾经拥有一段十分珍贵的友情。就像杜甫在诗中写过的那样,【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他们虽相聚不多,但每次相聚都在一起喝酒,喝醉了就盖同一条被子睡觉,醒来以后,就手拉着手一起走路。」
学生:「哇……(星星眼)」
我说:「这可是双箭头的友情哦,不存在网上有些梗说杜甫是李白的小迷弟,但李白更喜欢孟浩然什么的。」
学生大笑。
我说:「看两人互赠的诗句就知道了。杜甫给李白写:【三夜频梦君,情深见君意】。李白给杜甫写:【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他们诚挚地彼此欣赏,因为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欣赏最优秀的人。所以历来李杜并称,他们的风格迥异但艺术价值难分伯仲。
叶嘉莹先生有个比喻说得很好:【李白是飞到天上的一朵云,而杜甫是稳稳当当地站在地面的一座山。】我也喜欢李白,谁能不喜欢李白呢?但老实说,我个人是更喜欢杜甫的,因为杜甫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你越了解他,你就会越喜欢他。」
「刚才咱们说到有个评论家说杜甫的诗【十首以下难入】。你读杜甫的诗如果少于十首,你是读不懂他的。因为李白是用他的天才去写诗的,但杜甫是用他整个生命的重量去写诗的,他的整个人生和他的诗歌都融为一体了。
所以,你要了解他的诗歌,你就要先了解他这个人。」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这个家族出过非常多的宰相名臣。他的远祖是晋朝文武双全的大将军杜预,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他的曾祖、祖父也都世代为官,祖父杜审言是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这种读书仕宦的家世传承,对杜甫人格的形成起了耳濡目染的作用。所以他自称【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我们还要知道,无论他后来际遇如何,他这一生始终坚守着这样的志向。
杜甫年少时出门壮游,来到长安求仕,他尝试了科考,拜谒,投赠种种能谋得一官半职的方法,可惜都失败了。他一直求官不得,不是因为他没有才华,而是因为当时的宰相是李林甫,奸相为了把持朝政,不愿意让真正的人才进入朝堂,所以一个人也没有录取,还跑去跟唐玄宗说,这是『野无遗贤』。」
学生:「还可以这么操作?脸皮真厚……」
我说:「杜甫等了很多年,终于等到了一个胄曹参军的官职,相当于一个掌管仓库的钥匙管理员。即便是这样,杜甫也接受了,可就在这时安史之乱爆发了,盛唐的辉煌一去不复返。
战乱使得天下百姓流离失所,杜甫担心远方的家人都安危,就回家探亲。探亲途中他写过一首著名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我们熟知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出自这首诗。」
学生说:「哦……这个听说过!」
我说:「杜甫在这首诗的开头,对自己的志向追求有一番很详细的介绍。他说,【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他说自己就算年纪增长,一事无成,但自己这番笨拙的心意却越来越坚定。自己始终守着一个愚拙的理想,就是想像后稷一样让每个人都有饭吃,想像契一样让老百姓都有安乐的生活。」
这就是儒家的理想,以天下人为己任。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和千千万万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一样,不得不流离失所,但他仍说:【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他没有抱怨朝廷,而是仍然口称玄宗为『尧舜君』。
因为杜甫幼时见过玄宗的开元之治,见过那时候天下的安定繁荣。对他而言,那是最好的日子。而现在的朝廷只是生病了,就像父母一样,倘若年老生病,子女怎么能不管不顾呢?怎么能因此就不爱呢?就算病很重希望很渺茫,也要尽全力去挽回。
他说【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他说我的本性就是要爱这国家和朝廷的,就像向日葵倾向太阳一样,这是不能改变的物性,是我自己无法控制的天性。」
学生说:「唉……杜甫也太傻了。」
我说:「他自己也知道自己这样是很傻的,但还忍不住要这么做。其实这世界上很多让我们眼含热泪的人和事,看起来都是很傻的。
叶嘉莹先生评价杜甫有句话说的很好:一般人是从私欲出发去做选择,好一点的人是从善恶、是非的判断标准来做选择,但历史上那些具有伟大人格的人们,他们的品格一定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不是因为这样好,这样对才这样做,而是没有办法不这样做,只有这样才觉得心里安宁。」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论语,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记得当时我问过大家,假如你可以随心所欲做任何事都不会受到惩罚,你会做什么?有同学说抢银行,有同学说炸学校。」
学生:「哈哈哈哈哈……」
我说:「这就是普通人和圣人的区别。我们可能会在内心偷偷地幻想做一些逾越了道德和法律界限之外的事,但孔子却说:从心所欲,不逾矩。就算是让他完全跟随自己的心意去做事,他也一定不会逾矩。
对杜甫来说,也是如此。这就像葵花自然而然地倾向太阳一样,是物之本性。」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的人格是极其伟大的圣人人格。
所以,大家能不能理解,为什么说杜甫身上有儒家圣贤的影子了?」
学生点头:「啊……终于明白『诗圣』是什么意思了。」
我说:「不仅仅如此。『圣』在儒家学说里,还有一个解释:集大成者曰圣。所以孟子盛赞孔子为【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后世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都是这个道理。
我们知道,王羲之被称为书圣。这肯定不是因为王羲之也有忧国忧民的圣人情怀,而是因为他【取法高古、博采众长】,也就是说,他在书法这一领域,无论是隶书、草书、行书、楷书……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而杜甫被称为『诗圣』,就是因为杜甫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写得都极好。
大家可不要觉得这是很平常的事。就算是一流诗人,哪怕是李白那样的天才诗人,也很难做到各种诗体兼工。比如,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王维的山水五言诗非常好,李白擅长古风,长篇歌行和绝句写的好,但并不擅长写律诗。
唯独杜甫,各种体裁、各种内容的诗,都能达到极高的水平。这就叫做众体兼工,集大成者曰圣。
对于这一点,其实杜甫自己也不谦虚。他在诗中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说自己【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些话当然流露出一种自得,但也完全是在陈述事实,就让我们更加觉得杜甫这个人真实得可爱。」
学生说:「啊,我以前听过这两句,还以为他在夸别人,原来是在夸自己……哈哈哈,明白了。」
我说:「我们还需注意到,杜甫的诗之所以具有那种非常真挚的情感力量,不仅因为他本性如此,还因为他的理想追求和他的现实际遇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比如很多忧国忧民的士大夫自己本身是身在高位,衣食无忧的。而杜甫,却是一生穷途,衣食无着。
刚才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来战乱平息,杜甫曾谋到一个左拾遗的官职,这是言官的职务,他高兴极了,这就是他一直想做的事啊!结果杜甫不断地上书,搞得皇帝烦不胜烦,没多久就让他回家了。」
学生:……
我说:「杜甫这一生就是不断地历经战乱、漂泊和罢官。他的官职一直做得很小,时间也很短,因为天下总是不太平的。生逢乱世却有一颗炽热的救世之心,这是杜甫这一生最痛苦的症结所在。
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晚年,杜甫来到成都,在好友严武的幕府中做了一段时间的工部员外郎,居住在现在成都的杜甫草堂,所以我们后世也称杜甫为杜工部。
这是杜甫一生中相对安宁的日子,但好景不长,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在那之后,他四处漂泊,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因贫病交加和内心的极度痛苦,他只活了五十多岁,在去世之前的最后几年,写下了我们课本上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和《登高》这三首诗。」
「顾炎武说过:【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为国事忧心,那是肉食者的事情。但杜甫不是肉食者,他这一生流离失所,过着【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日子,常常连口饱饭也吃不上,在外漂泊的那些年,家里的小儿子也饿死了。
在这种情形之下,他想的仍然不是自己的安危饱暖,而是天下苍生。」
「我们鉴赏诗歌讲究『知人论世』,你今天了解了杜甫,你就知道以后做题的时候,假如在卷子上看到某首诗的作者是杜甫,然后有某个选项说这表达了诗人渴望归隐田园的志向,那么这个选项一定是错的。
因为杜甫这个人,就不会想要归隐。这就是他和其他人的不同。
我们知道,很多诗人一生是徘徊在仕和隐之间的。当仕途不得意时,往往就会萌生归隐之心。但这是一般人,杜甫不会这样做,因为他觉得他生下来就是要做个贤相,匡扶朝政的,如果他不做这个,还能做什么呢?
就算是他一生坎坷,漂泊无依,穷途末路,他仍然会捧着一颗热切的心,站在狂风大作的旷野之上,跌跌撞撞地呼唤着,努力让整个朝堂听到他的声音。
所以也只有这样的杜甫,才会写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千古传诵的诗句。」
「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读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我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能不能用诗里的一个词概括?」
学生说:「悲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说:「是的。《登高》是名篇,而这一联是名篇中的千古名句,后世对此评价极高。
我们想一想,杜甫为什么要悲秋?」
学生说:「因为当时他漂泊西南,有家难回。」
我说:「那和秋天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说:「因为古代诗人到了秋天就特别容易悲叹身世啊。」
我说:「总结的好。可是为什么呢?」
学生:「……可能因为秋天天冷风大,树叶凋落,容易引起诗人的愁思吧。」
我说:「有道理。所以我一直鼓励你们要多想,你思考的越深入,收获就会越多。
『伤春悲秋』向来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传统题材。容易伤春悲秋的是什么人呢?女伤春,士悲秋。春天是美好而短暂的,正如女子青春易逝,红颜易老;而秋天万物凋零,一切似乎都在不可挽回地走向衰亡,怀才不遇的士子看到秋风起秋叶黄,就会想到自己这一生的时光像流水一般匆匆而过,那么多的理想抱负尚未实现,眼看着就要老去了,再也没有机会施展才华了。
所以我们答诗歌鉴赏题,在写『时光易逝』的后面,往往还会跟着写一句『功业未就』。
也就是说,当一个诗人感叹时光易逝,他真正想感叹的其实是功业未就,是『有那么多想做的事还没有做,眼瞅着没机会做了』的无奈和感伤。
因为我们刚才介绍了杜甫的生平和性格,大家对此能不能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
学生点头。
我说:「《登高》这首诗里表达的感情不难掌握,我们重点是要去看看他怎么表达的。首先,杜甫为什么要登高?」
学生说:「因为这一天是重阳节,登高是习俗。」
我说:「对。重阳节这一天的习俗是要和亲友一起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那么我们看看,杜甫是跟谁一起登高的?」
学生说:「自己。因为诗中说【独登台】。」
我说:「是的,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本来应该和亲友们一起登高望远的传统节日,杜甫却孤身在外漂泊,只能独自登高,这也倍添了他心境的孤独。」
学生说:「老师,杜甫是不是也没喝菊花酒?因为最后一句说【潦倒新停浊酒杯】。」
我说:「是的。不仅是没喝菊花酒,他已经很久不喝酒了,因为贫病交加。从健康的角度看,这当然是好事;但从文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件憾事,因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可以浇愁,可以解忧,生活已经如此艰难,可杜甫不能喝酒,这就是有愁不能解。所以,这深重的愁绪既然无法排遣,就只能郁结在心中,这就是他沉郁诗风的来由。」
「诗歌的写作思路往往是由景及情,律诗一般是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诗歌里面的景物,叫『意象』,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它不是单纯写景,而是景和情的结合。
我们先看前两联,里面出现了哪些意象?」
学生说:「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我问:「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样的?」
学生说:「风是急的,天是高的,猿啸声是哀的。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儿是飞回来的。落木是萧萧地落下来,长江是滚滚东流。」
我说:「别的都没问题,我要纠正一点。鸟儿并不是飞回来,而是在空中盘旋。『回』这个字的意思是回旋,打转。我们以前讲蜀道难,【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里的【回川】就是指翻滚涌动的河水。」
学生:「哦……(记笔记)」
我问:「为什么鸟儿要在半空中打转?」
学生说:「啊?那这谁知道啊?」
我说:「你联想一下学过的知识嘛。我们学过曹操的《短歌行》,里面说【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鸟儿飞来飞去,就是不往下落,那是因为不知道该落到哪里。
所以,杜甫在诗里写鸟儿无枝可依,他是想表达什么?」
学生说:「啊,明白了!他自己就像这鸟儿一样。」
我说:「没错。鸟儿是无枝可依,诗人是无家可归,或者说有家难归,二者的处境是一样的。
这就叫做【一切景语皆情语】。不仅是鸟儿,我们看别的意象,能传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说:「嗯……风急,诗人感受到的是凛冽凌厉。天高,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猿啸声不仅本身很哀伤,诗人听到耳朵里也觉得很哀伤。后面的渚清沙白……不知道啥意思了。」
我说:「非常好。后面的我来说。渚清沙白,都是冷色调。冷色调能给人一种清冷的寒意。而落叶纷纷落下,是一种生命的终结。长江滚滚东流,意味着什么?这个你们应该能说出来。」
学生说:「意味着时间的流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说:「非常对。这些其实都是很典型的意象。流水这个意象,不仅蕴含着时间流逝的意味,还能衬托生命的短暂和人的渺小,就像苏轼所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两联写景极为凝练,由近及远,自然地开启了后两联情感的抒发。」
「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诗人登高望远,所表达的一般是悲情。
因为当你站得高,你就看得远,当你看到天地广阔,往往就会自然地联想到自身的渺小。比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比如【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再比如,同是杜甫所作的《登岳阳楼》,在他登上岳阳楼看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宏阔景观时,自然而然地就发出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感叹。
但因为他毕竟是杜甫,他不会停留在自己的一己之悲上,所以接下来,就要再由自己想到天下人,想到如今天下还处在战乱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就是一个大概的写作思路。明白了情感推进的思路,我们就不至于感觉诗那么陌生。
好,接着看后两联,作者的情感是怎么抒发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联,对偶极其精准。『万里』是空间;『百年』是时间。万里是距离,是相对哪里来说?」
学生说:「相对故乡来说。离家万里,远离故乡。」
我说:「对,所以接下来才说『常作客』。作客,指的是作客他乡。
古人的故乡情结,是一种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停止的对故土的怀恋,我们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比如,你们现在在一个小县城里读书,如果以后能考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并定居,你们还会常常想要回到咱们这个小县城里嘛?」
学生说:「可能不会了……」
我说:「对,在你们看来去大城市安家是一件好事,但是古人不一样,就算他们去了长安洛阳这样的都城,也还照样会思恋故乡,比如周邦彦就在《苏幕遮》中写【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现在人们可能觉得月亮是北京的圆,但古人却觉得【月是故乡明】。对哦,这句恰好也出自杜甫之手。
所以我们必须明白,古诗中有『游子』这样一个典型形象,明白对游子来说,这世界上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故乡,一个是他乡。
如果不在故乡,就在他乡。所以在外漂泊就叫做『作客他乡』,无论离家多远,总是心心念念想要回去,因为那叫『落叶归根』。如果到死都回不去,那就叫『客死他乡』。
其实,杜甫的结局就是客死他乡。对此他不可能没有一点心理预期。我们看,杜甫在这里说:【常作客】。他离家万里,在外漂泊已经太久太久了啊,如今的他,晚年多病,孤身一人独自度过这个重阳佳节,怎么能不想家呢?」
学生说:「唉。好惨。」
我说:「所以这一联是杜甫自伤身世之作。它融合叠加了很复杂的感情,所以宋朝的罗大经评论它为,『十四字之间含八意』。
哪八层意蕴呢?【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这种羁旅愁思,孤独悲凉就像眼前的落叶和江水一样汹涌而深沉。
所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我们看,艰难潦倒的苦痛,国难和家愁的重叠,使他白发日增。心里郁结着这么浓重的愁绪,又偏偏不能喝酒,要怎么排遣呢!
别的诗人常常在诗中写喝酒,用来表达自己心中有愁。但杜甫却说自己不能喝酒,言外之意就更加丰富蕴藉,回味无穷。
说到酒,李白和杜甫都爱喝酒。但李白喝的酒,是【金樽清酒斗十千】、是【呼儿将出换美酒】,杜甫却是【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样是酒,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杜甫喝的是浊酒,你们想想,浊酒代表什么?」
学生说:「嗯……代表思乡。因为范仲淹写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我说:「很好。我们一定要有这种新旧知识之间的自然联想的习惯。除了《渔家傲》,近代诗人李叔同也在《送别》中写,【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学生说:对对,说到『一壶浊酒』,我想起来三国演义里的歌了,一壶浊酒喜相逢。」
我说:对。所以『浊酒』这个意象的内涵,大家要有一个大概的理解。想一想,清酒和浊酒的区别在哪里?」
学生说:「一个贵,一个便宜?」
我说:「也可以这样说。清和浊的分别,其实是酿造工艺的不同。清酒是过滤之后的酒,因此显得清澈,而浊酒没有经过过滤,少了一道工艺,价钱自然就便宜了。
我们真正要理解的,不是酒本身的区别,而是不同的『酒』作为意象,出现在不同诗歌里的区别。喝清酒和浊酒的人物形象,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说:「嗯……清酒是达官贵人高兴的时候喝,浊酒是普通百姓,或者有心事的人喝。
我说:「也可以这么理解。在诗歌中,『清酒』让我们想到裘马清狂,想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而『浊酒』就让我们想到人生的失意,想到穷困潦倒的羁旅愁思。」
「《登高》里所蕴含的悲秋之情如此深广,不仅悲叹的是自然之秋,还有人生之秋、身世之秋和家国之秋。他是用他的整个生命去咏叹的,他对个人命运的悲叹,和对国家的担忧是浑然一体的,因此就显得非常真挚、深沉而动人。
这就是杜甫,你读得越多,就越发现他的诗就是他的人生,他是用整个生命去写诗的。
因为一个诗人所关怀的方面越广,他的生命力量就越厚重。」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