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作文:高考作文怎样达到55+?

全国一卷考生,语文 139 分考入复旦,作文模考可以稳定在 55+。

我自身对语文很有兴趣,从高一开始用电脑制作作文素材,高三时在家复习时间多,高中毕业时整理已经有 16 万字。

我对高中作文有一些心得,从笔记整理出高中自己的作文大法,希望能对看到的同学有所帮助。

文中会介绍一些议论文说理的技法,同学们记得仔细看。特别是一些学校教学不太好的同学(比如我),这些都是我看网课学来的和自己总结的,学校老师根本不教。

前言

首先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也就是「思」。那么思想和观点是怎么来的呢?

一是「读万卷书」,在阅读中逐渐领悟人生和解读世界,这就是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是在生活中感悟和反思,耳闻目睹的事情都会引发我们的思考和反省。

其次就是把思想和观点用文字表达出来,也就是「写」。重复练笔,多次练笔,我们才能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学会用文字把思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谋篇布局,选择材料,文字铺陈,这些写作技巧都需要在练习中得到锤炼和提升。

所以,写作是「思」与「写」的结合。

一、方法

1.积累题目

我经常在各种素材杂志看文章,积累一些精当的题目可以在考场上套用提分:

《筑(体育)之基,强少年之国》

《少年何以强,(强体)必为先》

《迈(小康)之图,展(山河)时代》

《融己于群,汇国宏图》

《前路漫漫当笃行,(初心拳拳)应铭记》

《用(心)(济贫),以(行)(济困)》

《执(科技)之灯,照(扶贫)之路》

巧组词汇:

《承重,方可出众》

《辛苦非苦,安逸非益》

《校训可「撞脸」,发展莫「撞车」》

……

可以扩宽思路,帮助构思。

2.设想成文

如果遇到好句,可以设想如何把它用到自己的文章里,以下是我的一些零碎小笔记,希望可以对各位的作文笔记有所启发。

万能句:

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继往开来,且看来日,舒天朝晖,磅礴东方!(结尾 or 论述青年人该怎么做)

山河犹可期,他日必将展现华夏民族的幅幅惊鸿。(结尾展望)

(前文举例成就)发自内心的一张又一张笑脸,凝聚成共和国时代前所未有的自信与幸福。(这是我为小康主题准备的句子)

当我们在小我与大我的选择中徘徊不前时,我们听到了它的声音;当我们在利己主义的时代沼泽中不可自拔时,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里的「它」指的是中国精神一类)

历史总会这样演绎,走过百年泥泞坎坷,才能迎来今日光风霁月。

摊开现世卷轴,泛黄的书页里溢满了(普通人对民族沉甸甸的担当):(举例)退伍军人杨善州十年出入山间,为祖国华诞献上万亩林场;申纪兰扎根西沟偏远村庄,两鬓斑白时终见荒村入小康。

时代幕布之下斟满了意味不明的絮语,有人……(伤春悲秋怜惜自身),有人……(背弃责任自诩潇洒)。(举例不同人的想法)

3.整散训练,短句训练

这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我想如果我做语文老师的话,我会这样训练学生写作文。

我不是什么天赋型写手,只能多花点心思了。

以下是一段比较粗糙的整散训练举例:

什么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翻雪山,过草地,艰难险阻不生畏,跋山涉水不言败的长征精神;中国精神是勇斗争,敢赴死,民族大义存心间,前赴后继保山河的抗战精神;中国精神是不放弃,克艰难,任劳任怨献青春,隐姓埋名创新高的两弹一星精神;中国精神是战激流,抗风雨,视死如归上前线,风里雨里守中华的九八抗洪精神;中国精神是促团结,为发展,坚持不懈破冻土,千里万里成通途的青藏铁路精神;中国精神是献爱心,送温暖,齐心协力复发展,团结一心救灾情的汶川抗震精神;中国精神是不言败,再出发,超越自我展新风,十年磨剑再辉煌的女排精神;中国精神是探未知,问苍穹,东方一曲响神州,嫦娥九天赴明月的航空航天精神;中国精神是人心齐,泰山移,百川汇流勇抗疫,勠力同心克时艰的抗击新冠疫情精神!

这样做的好处不用我多说:开阔思路、开阔思路。

在考场上如果太紧张可以直接背来用。

4.灵活化用素材

(1)化用句子。

比如说如果这次的文章写得比较偏古风,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可用——我们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同一棵树上的树叶,同一座花园里的花朵。

那用到作文时就可以把它古言化——身若伏波,与子同海。若为落木,与子同枝。若为兰草,与子同室。

(2)引用句子。把短句糅合到自身的论述来。

比如「协和万邦,兼善天下」的中国智慧;「以义为利,舍我其谁」的中国担当。

能使论述精准,阅读体验更佳。

这部分还是要靠大家自己多琢磨啦。

5.议论文文段六大方法

(1)假设:例子+假设+结论

起初,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并不是一门心思做文学,他年轻时被合唱团录取,但还是放弃歌唱,拿起了战斗的笔。设想一次,如果他被眼前的利益诱惑,一门心思投入歌唱,那么世界上就少了一个伟大文学家。由此观之:人生的道路要慎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举例论证,切题、确切、简洁、新颖

①正反对举法

②单例(1 个详细)组例(3 个或以上)结合法

(3)引用论证

①叠加式:名言+解说

「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国家亦是如此,没有十全十美,却有长青的信仰。

②嵌入式:融合到句子里,变成句子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虚拟越来越现实,冷静的分析与正确的态度至关重要。一味投入与一味排斥只会「大道如青天,我独不能出」。而适当保持距离,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选择,终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守望现实,涓涓不雍》

(4)归谬法:引申论证

①假设对方观点正确。

②引申推导。

③得出荒谬结论,反驳对方观点,间接证明我方观点。

比如:禁止男女一起游泳→那男女还呼吸相通的空气呢?

(5)串珠:中心线索+多个例子

人的一生由许多步组成,关键却只有几步,因而,我们的选择极为重要。(线索)

鲁迅放下手术刀,选择了战斗的笔,成为医治精神顽疾的良医;翟秋白放下华美的文字,选择了在最黑暗的时候肩负历史的重担,成为一名年轻的战士;秋瑾放弃优渥的生活,选择用青春捍卫民族的未来,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升华。

(6)比喻论证,构建相对复杂的逻辑体系,多个主体、喻体

面子就是《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件衣服,它美丽而虚妄,华丽而空无一物。

各位国王,你们难道没有见过这件华服吗?你们身上难道没有穿一件你以为人人都看得见,其实人人都见不着的衣服吗?难道你不曾穿着这件所谓的华服在别人面前走,觉得自己有穿吗?

你们都有这种经验,所谓尊严、面子、矜持,乃至社会礼教。

6.结构

我的学校老师从来没有系统地教过议论文,一开始写的时候我也是挺茫然。以下是我自己看满分作文整理的思维导图,小小拙见,希望对各位有启发。

加载中…

制作一些小提纲,先揣摩别人的作文,尔后再模仿创新。

二、素材

(1)来源

① 《作文合唱团》《作文素材》等杂志,设计漂亮,内容充实,呜呜(大家都知道的啦)。

不能只当课外书看,还是要积累呀。

② B 站(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会分享写作心得,但我觉得对自己没什么用)。

③ 知乎,有些回答的素材不错。

④ 《大语文》《核按钮》《高考必刷题》等辅导书里的文段摘抄(看到合适的就抄下学习)。

⑤ 利用试卷素材。

我的学校师资一般,老师只是照着念 PPT,无奈只能埋首做题。我一直做了很多题,发现语文试卷中各个试题部分的素材文段十分精品,可以摘抄并加以揣摩。

我大概从这几方面进行分解:

①逻辑

②用词

③思想(可以扩展思考深度)

以下这两篇是我摘抄某份试卷的语言运用文段。

第一篇关于文化:

加载中…

第二篇关于历史,也可以用到自己的作文里:

加载中…

⑥ 金考卷 45 套或特快专递的作文答案!

不仅有点评分析,还有翔实实用的素材,真的非常推荐。

我的笔记长这样:

加载中…

⑦ 《考试指南报》!!我们学校订的报纸,素材很新很全。

加载中…

(2)整理

积累短句。这是最基础的一步,要先了解各个专题的素材,才能扩展到具体作文题的领域呀。我一共积累了大概 70 多个专题(我写的宽容专题就押中了 2020 年全国一卷的作文题,哈哈哈)。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同,大家背了我的笔记后还要检查自己对哪一主题的素材缺少了解,然后补充进去。

文化:

加载中…

读书、青春:

加载中…

专题——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小康,思辨,最近很火的后浪文(比如新青年的职业选择),中国精神 balabala。

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欢摘抄文段:

加载中…

有的重要专题我会积累标题+素材+范文:

加载中…

自己也会写写思路:

加载中…

喜欢的范文:

加载中…
加载中…

还有,要多看时文哦。

加载中…

总结时政热词:

加载中…

看到有合适的写法指导也会记录下来!

加载中…
加载中…

名著摘抄:

加载中…

三、真情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加载中…

这是 2007 年高考满分作文《怀想天空》。看到最后一句话之后,我首先感受到朴实文字的沉默,但涌动的是强烈的感情。

朴实而平淡的文字背后,满是生活的惊涛骇浪。这个学生在这个年纪,冒着跑题考不上大学的风险,把这么多复杂的情感表现出来,不拿满分真的说不过去。凡是看不懂的,都是没经历过痛苦和失去的人,而经历过痛苦又不放弃的人,都是骄子。

最后一句把感恩和传承两个点写出来了,而这些是死读书的孩子心里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只有把生活中的感情提炼出来才能写出。往大里说,中国文明没有断就是因为感恩和传承。你是我的父亲,虽然我可能不会再走你的路,但是你为我受的苦,我要记住!

四、议论文的说理方法

议论文的关键:说理能力,观点、论证、论据、分析、阐释

优秀议论文:思想性、独特性、说服性、思想深刻、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特点鲜明、浓厚情韵

理性思考:从现象到本质、过程与结果、共性与个性、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主观与客观、必然与偶然、认识与实践、物质与精神

积累素材:思考蕴含的道理,锤炼个性化素材,特深表达效果,增强美感

分析:

内容:矛盾、条件、因果、过程、本质、实质……

手段:界定、阐释、分类、比较、论述、同中求异……

语言基础:遣词造句、行文;句子流畅、美观、有节奏感

逻辑基础:转折、因果、退让、并列

演绎和归纳,是两种最基本的说理方法。

说理的逻辑力量,主要来自演绎法。

演绎法是一个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从一般原理出发,经过一定的逻辑推演,从而得出一个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

逻辑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最普遍也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构成,是从两个相关前提推导出结论的过程。

例如,胡适在《容忍与自由》中说,「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这是大前提;又说他年轻时在学术上不允许别人发表反对意见,也就是不能容忍,这就是小前提;有了这两个前提,他就得出了结论:要是照他年轻时的做法,学术上就一定是没有自由的。

再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后唐庄宗宠幸优伶,耽于逸乐,所以他就必定「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个推理的三段式是更为清晰的。

三段推理比比皆是,只是由于大前提往往是人们的普遍共识,或者小前提往往是人人皆知的事实,所以经常会有大前提或者小前提缺失的情况,这是很自然的。

例如,庄子在《秋水》中,极力张扬「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的大前提,并由此直接得出结论说「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都是自我夸耀。这中间就缺失了一个小前提,就是「伯夷、仲尼都是人」。只是由于这个小前提是人人皆知的事实,所以就无须再明说出来了。

再如,《老子》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在这里,两个「皆知」句都是小前提,而「斯恶」「斯不善」都是结论,显然,两个三段论都缺失了一个大前提。这个大前提是什么呢?那就是暗含着的一个老子的基本思想:「去智弃圣。」意思是说,世界是相形相对的,是美丑共存、善恶相生的,如果「皆知美之为美」「善之为善」,反而会生出不美、不善来,那样,美和善也就难以存在了。

在三段论中,大前提是很重要的,因为结论都是以它为坐标推导出来的。如果大前提有问题,那结论也就靠不住了。

许多谬论就是这样产生的。

归纳法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说理方法。

它可以是通过列举和分析若干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也可以是通过归纳几个分论点来抽象出一个更具有概括性的道理。所有理论,归根到底从实践中来,并且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所以,用事实来说话的归纳法,是最常见也最可靠的说辞。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摆事实讲道理,将事实与逻辑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具体事例来有条不紊、逐层深入地展开是最常见也最有效的说理方式。这比单纯逻辑推理或单纯摆列事实更加充分,也更有说服力。

初写议论文的人,往往内容干瘪,语言单调,大多是由于不善于具体分析事例所致。大家也可以看看胡适的《容忍与自由》这篇文章,以及我认为熊培云《自由在高处》也有相当的深度和高度。

五、议论文的常用结构模式

(1)任务型作文通用基本结构模式

① 叙述评论对象。

② 分析实质。

③ 分析成因。

④ 分析事实的社会价值。

⑤ 表明态度,写出做法。

(2)采用「引、议、联、结」常用结构模式的思路构建文章

① 引(简洁),简引材料、提出观点、褒贬分明,揭示其本质。

② 议(充分),正反对比、假设因果、点面层进(即以点带面的层进式写法)。

③ 联(紧扣),明析原因、直指危害、直指意义。

④ 结(点题),寻找对策、倡议劝勉、呼吁号召。

(3)「析、论、挖、提、联、结」写作六法

① 析材料。

② 论危害。

③ 挖根源表现形式。

④ 提办法。

⑤ 联现实。

⑥ 作结论(作呼告)。

(4)「引、理、事、联、结」思维模型法

① 「引」,即引出论点。

② 「理」,就是阐述论点包含的基本道理。

③ 「事」,就是举事例,对事例进行分析。

④ 「联」,就是联系社会现实加以说明。

⑤ 「结」,就是打造一个好的结尾,收束全文(重申危害或好处,写明应对之法,增强号召力。

(5)「引、析、议、联、解、结」六步结构法

① 引:简引材料,引出问题,导出论点。

② 析:包括析现象、析问题、谈意义或危害、阐释道理、明确概念等。「析」是为下面的「议」做准备。「析」所提到的正确的观点与做法要公允,合情合理。

③ 议:议要辩证,要全面。材料要典型,要恰当得体,要有细节,正反议论之间要注意过渡,注意材料所体现的出题人目的,将「议」与引用的材料结合,无议不成文。

④ 联:联系现实,明确写作的意图。议论文就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某个问题或思考某类现象。脱离了「联」这个环节,文章思考就没有着陆点,作者的评论意图就不明晰。对现实的关注,尽可能细节化,而不是泛泛而谈。

⑤ 解:解决问题,提供方法。前面所有的议论,都为下文解决问题做好了铺垫。解决问题不仅体现了考生的参与意识,也是文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解决问题尽可能避免直白式或条目式的,要用细节说话。

⑥ 结:结尾要回扣材料,要简洁有力,或有回味。 

加载中…

 最后,预祝大家在今年的高考中,作文都能拿高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作文:高考作文怎样达到55+?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