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 年 6 月 22 日,八国联军进犯天津,炮火震天动地。
同一天,黄沙漫天的大西北,一个穷道士无意间发现了一块有裂缝的壁画……
(一)宝藏重现人间
穷道士名叫王圆禄,五十七岁。(以下简称王道士)
三年前,王道士从甘肃肃州(如今的酒泉),一路向西云游到了敦煌。
当他见到这座千年洞窟的第一眼,就觉得自己来到了传说中的「西方极乐世界」。
于是,王道士决定留下来,在这里建一座小道观。
定居之后,他为了讨口饭吃,也为了让当地民众多捐一些香火钱,主动负责起了莫高窟下寺三层楼( 即如今的第 16 窟 )的修缮工作。
加载中…
王圆禄
1900 年 6 月 22 日清晨,王道士像往日一样,带着两个徒弟去了「三层楼」。
他们的工作有两部分:清理淤沙、修缮洞窟。
这天,王道士的心情很不错,黝黑的脸上时不时露出几个微笑。
他甩了甩两侧的道袍袖子,荡起了一阵黄土,之后便招呼徒弟们开始干活儿。
潮湿阴凉的洞窟里,王道士一边清扫着黄沙,一边跟徒弟们念叨他的往事。
要么是儿时在湖北老家经历的大饥荒。
要么是入道出家前在肃州巡防营当兵的趣事。
王道士自顾自地讲着,等他回过神来时,两个徒弟已经清扫完准备离开了。
他顿时哭笑不得,准备假意呵斥徒弟几句。
结果,他刚一抬头,突然发现眼前的一幅壁画上,竟然有一个不小的裂缝!
他倍感稀奇,这壁画之前明明是完好无损的。
他下意识地敲了敲墙面。
「后面是空的!」
王道士惊呼一声,徒弟们也凑了过来,他们都疑惑了,这里面难道藏着什么秘密?
没做多想,师徒三人就打破了这面壁画,然后向深处挖掘。
不一会儿,他们的面前就出现了一个幽黑的洞窟。
不知这洞窟被封闭了多久,一股纸张发霉的味道扑鼻而来,两个徒弟已然皱起了眉头。
王道士毕竟见过些世面,他拿着一盏烛灯,小心翼翼地走了进去。
三五步之后,王道士突然停了下来。
他轻轻举起昏暗的烛灯,向上晃了几下。
下一秒,王道士震惊了!
在这方狭小的洞窟中,竟然存放着一捆捆「卷纸」,从地面到顶部被塞得满满当当!
王道士颤抖着伸出手,随意翻阅了几卷。
他虽然只认识上面的寥寥数字,但直觉告诉他,这些故纸可都是些价值连城的宝贝。
这个洞窟,俨然就是一处隐匿千年的「藏经洞」(即如今的第 17 窟)!
随后,王道士一脸沉重地将这个洞窟草草封了起来,并警告两个徒弟不得外传。
他忐忑地回到住所后,思索着下一步该怎么办。
这些卷纸金贵万分,一旦大剌剌地公之于众,必然会引来一大批毛贼。
而且如果一直存放在那方小小洞窟里,受潮受损的卷纸会越来越多。
王道士思来想去后,决定先按规矩,上报官府。
如果能引起朝廷重视,再批下一笔「安置经费」,那就再好不过。
于是在之后的日子里,王道士一直在为藏经洞四处奔走。
结果直到 1907 年,他都没等来官方的回应。
反而等来了一个洋人。
(二)有备而来的洋人
1907 年 3 月某天,敦煌城里出现了一个洋人。
他叫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以下简称斯坦因),匈牙利裔英国人,是欧洲小有名气的探险家、考古学家。
因为语言不通,斯坦因在敦煌当地雇佣了一个师爷蒋孝琬,来给自己的做翻译。
加载中…
左为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右为师爷蒋孝琬
此时,这两人正在一处角落里,与一个土耳其商人秘密交谈。
聊了一阵后,商人警惕地看了看左右,压低声音说:「那里有宝藏。」
他边说,边抬起手指,指了指不远处的敦煌莫高窟。
听到这儿,斯坦因和蒋师爷的脸上浮现了一丝不屑,敦煌莫高窟的价值早就世人皆知,不然斯坦因这位考古学家也不会千里迢迢来到中国。
见两人想要抬脚离开,商人赶忙拦住,继续神秘兮兮地重复,莫高窟中有宝藏。
与此同时,他意味深长地伸出手,笔划了个「要钱」的姿势。
斯坦因虽然半信半疑,但秉承着「宁可放过,不可错过」的信条,依然递给了商人几块碎银子。
紧接着,这位土耳其商人道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莫高窟里有一个藏经洞,里头的经书卷轴价值连城,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
最关键的是,这个藏经洞只由一个穷道士和他的两个徒弟在看守。
商人说罢,便掂量着手中的碎银子,消失在了残阳落日中。
斯坦因望着不远处的莫高窟,陷入了沉思。
商人口中的藏经洞是真是假?
一个信奉道家的道士,怎么会守着一座佛窟呢?
带着这些疑问,斯坦因和蒋师爷当即依照商人的指引前往莫高窟。
加载中…
百年前的莫高窟外景
但不巧的是,他们并没有见到王道士,徒弟说他外出化缘了,不知道何时回来。
这天,斯坦因无功而返。
但他没有放弃,反而在鸣沙山脚下「安营扎寨」,等待王道士的归来。
在这期间,他从别处拿到了一卷出自藏经洞的经书。
经书长 10 余米,宽 25 厘米,字迹秀美、纸质坚韧,是一卷由梵文转译过来的汉文《菩萨经》和《波罗蜜经》。
斯坦因以他的专业知识确认,这件古物的年代应该相当久远了。
再加上他从各方打听到的关于藏经洞的消息,足以证明土耳其商人所言非虚。
这让斯坦因更加坚定,势必要进入藏宝洞一探究竟。
然而,斯坦因在苦等两个多月后,眼见着王道士归来无期,心情越来越不安。
他甚至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此时并非朝拜时节,整个莫高窟除了他们一行人,只有一个负责看守的小喇嘛,如果凭蛮力进入那座藏经洞,也未尝不可……
就在斯坦因打算「破门而入」时,王道士回来了!
此时,刚刚化缘归来的王道士面色腊黄,皮肤黝黑,破破烂烂的道袍上满是污渍。
他看着眼前这个一脸兴奋、过分热情的洋人,眼神中充满了警惕。
(三)一战王道士
1907 年 5 月 12 日,在莫高窟中的一处小院子里,斯坦因终于见到了王道士。
他热情地向王道士介绍了自己的身份——一个来自大英帝国的考古探险者,并且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崇拜。
但王道士的态度却十分冷淡。
当时,清廷已经与列强各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消息早就传到了大西北。
就连一心修道的王道士,也或多或少听说过洋人的恶名。
所以王道士并不欢迎斯坦因的到来。
敏感的斯坦因也隐隐感受到了这份敌意,深觉这个王道士不好对付。
如果冒然提出进入藏经洞,必然会引起他的反感。
于是,斯坦因先是打着做研究的名义,在莫高窟中东看看西摸摸,时不时架起相机拍个照,之后再顺着这些洞窟,一路「参观」到了传说中的藏经洞。
然而令他意外的是,这里并没有可以供人进入的洞口,而是一堵新砌的墙!
显然,这是王道士后来修的。
斯坦因摸着眼前这堵墙,心里也堵得慌,宝藏明明近在咫尺,却又仿佛远在天边。
他不想再等下去了。
当天下午,他和蒋师爷又回到了那个小院,向王道士提出想进洞参观一番。
结果,王道士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同时还一脸厌烦地挥挥手,想赶紧把斯坦因打发走。
斯坦因见状,登时有些慌乱。
如果错过了这一次机会,这辈子估计都与藏经洞无缘了。
所以他放低姿态,试探着提出,自己可以向王道士捐赠一些银两,用来修缮洞窟。
听了这话,王道士的脸色稍有些缓和。
他勉强解释说,封闭洞口只是不想让香客挤进里面去,并非针对斯坦因。
这时,斯坦因身边的蒋师爷坐不住了。
他皱着眉头发问,「既然不能进藏经洞,那总能给斯大人看看其中一两份经卷吧?」
此话一出,王道士刚刚缓过来的心情,又变回了不耐烦。
斯坦因赶紧拉着蒋师爷,与王道士匆匆告别,离开了莫高窟。
他明白,这个王道士是自己进入藏经洞的唯一「通路」,如果惹恼了他,全盘皆输。
所以,斯坦因决定先派蒋师爷与王道士搞好关系,再谈藏经洞一事。
重酬之下必有勇夫,以及……带路党。
蒋师爷明知斯坦因意图不轨,但还是一次次地帮他找王道士攀谈。
在对话中,蒋师爷得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王道士是个虔诚的教徒,对莫高窟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曾说过「誓要募化补修」。
所以,光靠「捐钱」来收买王道士是行不通的,这会玷污了他的宗教感情。
斯坦因思来想去后,决定「迂回」攻克这个忠诚的守门人。
(四)二战王道士
几天之后,斯坦因又找到了王道士。
这次,他诚恳地提出,想参观一下由王道士亲自修缮的道观和洞窟,并在字里行间表达出自己对王道士的敬佩之情。
不得不说,这招对王道士非常管用。
因为他本身对自己的修缮工作骄傲无比,所以便痛快地答应了斯坦因。
这天,斯坦因跟随着王道士来到他主导修缮的洞窟,欣赏着那些新修的塑像和壁画。
斯坦因看得出来,王道士雇人修补的这些塑像比起原版逊色太多。
但他还是极尽谄媚之能事,每走几步就发出一声惊呼,然后夸张地赞叹王道士的伟大成就。
等参观结束,王道士已经被哄的喜笑颜开。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斯坦因与王道士的交流逐渐多了起来。
在这过程中,斯坦因惊讶地发现,这个苦苦守护藏经洞的穷道士,竟然对中国古文化知之甚少,反而对具有奇幻色彩的「玄奘西游记」如数家珍。
加载中…
敦煌壁画中的玄奘取经图
当斯坦因无意提及「玄奘」二字时,王道士的脸上会立马露出崇拜的神情。
试探几次之后,斯坦因断定,玄奘是王道士的「精神偶像」。
对此,斯坦因心中大喜。
他常年专注研究东方文化,对「玄奘西行」这段经历可谓是了如指掌。
既然银子打动不了这个老道士,那就从精神上征服他。
于是,斯坦因假扮成玄奘的忠实崇拜者,向王道士讲述自己是如何沿着玄奘的足迹穿越沙漠,不远万里来到敦煌的。
斯坦因将这段经历编的绘声绘色,再通过蒋师爷的加工渲染,单纯的王道士当即来了兴趣,眼神中的警惕渐渐变成了痴迷。
这一刻,王道士彻底暴露了他的愚昧无知。
他认为斯坦因与自己是「同道中人」,所以对斯坦因越来越热情。
王道士主动带着斯坦因和蒋师爷,来到了一条新修的长廊上,指着墙面上那些描绘玄奘西行的壁画,得意地说明这些都是自己雇人画的。
王道士一一讲解着壁画上的那些奇幻故事,言语中充满了骄傲。
而斯坦因也没闲着,表面上竭尽所能地夸奖王道士的「丰功伟绩」,暗地里却盘算着提出进入藏经洞的时机。
当晚,斯坦因与王道士又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
首先,他以白天看到的一幅壁画开启了聊天——玄奘站在通天河边,驼满了经卷的白龙马立在一旁,河中一只巨龟正向他们游来,准备驼他们过河。
这幅画正是玄奘历经千难万险后取经归来的场景。
之后,斯坦因大言不惭地说,「是玄奘的在天之灵派我来到中国敦煌,找到王道士你这个同道中人,然后将这些佛经带回印度。」
听到这儿,王道士有些飘飘然了。
他觉得自己在冥冥之中,得到了玄奘大师的青睐。
斯坦因见状立马抓住机会,提出想进入藏经洞查看所有经文。
然而,他的计划再次落空了。
王道士并没有答应他,而是沉思着回了自己的房间。
(五)艰难的守护
此时此刻的王道士,内心充满了纠结。
过去的七年中,他一度想交给官府保存,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刚一开始,王道士遵照当时的规定,在发现藏经洞的第一时间,就挑了几件看起来保存完好且精美的佛经和绢画,找到了当地县令严泽。
可惜,严泽看了这些古物后,认为就是一些发黄的废纸,将王道士随意打发走了。
但王道士不甘心。
1902 年 4 月,他再次挑选了几件精美的佛经和绢画送给新上任的敦煌县令汪宗翰,希望得到一些朝廷的修缮资助。
而这一次,汪宗翰虽然发现了这些佛经和绢画的不凡 之处,但他并没有对藏经洞采取必要的措施,而是挑走了自认为不错的几件古物,将王道士劝回了。
随后,王道士又带着两箱古卷经书,骑着小毛驴一路风餐露宿,历尽艰难来到四百公里外的肃州(今酒泉),拜访了当时的道台延栋。
而这次,他得到的回应更加让人愤怒。
延栋随意地翻看了几下这些经书,之后轻蔑地说:「这经卷上的书法还不如我写得好。」
王道士没再多做挣扎,沮丧地回到了敦煌。
也许是老天也在可怜这些千年宝藏,1903 年初,甘肃学台叶昌炽收到了汪宗瀚寄来的莫高窟石碑拓本与藏经洞的一些佛像画、经书。
叶昌炽见到这些古物的第一时间,就认定这些古物非同一般,于是建议朝廷将这些文物运送至兰州保管,需要 5000 两白银的运费。
然而,此时千里之外的清廷因列强虎视眈眈,自顾不暇,哪还有钱财来保护一堆故纸。
最终,此事不了了之。
而苦苦等待好消息的王道士,只得来了一纸认命:「就地封存,保存原样」。
在这之后,王道士一次次的将藏经洞的经书送给新上任的官员、给当地的土豪乡绅,甚至斗胆向慈禧太后上疏密奏,结果通通没有回音。
直到,斯坦因来到敦煌。
回想着过去七年中经历的敷衍和蔑视,王道士的内心充满了无奈。
当一国宝藏重现于世,唯一识货的竟然是一个漂洋过海而来的洋人。
而这个洋人,恰好又是「偶像」玄奘冥冥之中派来带走经书的人。
他思来想去之后,咬咬牙做出了选择。
(六)三战王道士
第二天一早,蒋师爷兴奋地敲开了斯坦因的房门。
之后,他一脸坏笑地从怀中掏出了一小束经卷,恭敬地递给了斯坦因。
「这是王道士悄悄塞给我的。」
斯坦因迫不及待地接过经卷,摊在了桌案之上。
他拿着放大镜仔细研读着经卷上的文字,耳边是蒋师爷同步的翻译和解释……
斯坦因边看边惊叹,这竟然是一卷由玄奘从印度带回并翻译的汉文佛经,落款处还有玄奘的亲笔签名!
此时,他的内心汹涌澎湃。
王道士随意拿出的一卷经文,就有如此巨大的历史价值,如果能将藏经洞中的所有文物都运回英国,岂不是可以震惊全世界?
这一晚,斯坦因确认了藏经洞的价值,发誓要将其中的经文带回英国。
但要完成这件事,必须得到王道士的支持。
他看着经文落款处的「玄奘」二字,顿时心生一计。
隔天,斯坦因和蒋师爷再次拜访了王道士,对借阅经卷一事表达了感激。
与此同时,蒋师爷还神秘兮兮地说,「这可是玄奘大师亲自转译的经书,正是他的在天之灵让你在众多古卷中,抽中了这卷经文。」
听到这话,王道士顿时愣了。
他根本没想到,随意抽出的一卷经书竟然出自玄奘之手!
还有什么比这更幸运、更荣耀的呢?
此时的王道士,坚信自己是玄奘钦定的「经文守护者」。
不然怎会让他第一个发现藏经洞呢?
不然怎会让他遇到斯坦因?
他心中最后一丝犹豫和纠结,通通消散了……
几个小时后,王道士鼓足勇气叫来了斯坦因和蒋师爷,答应他们可以打开藏经洞。
不过他有两个要求。
一、这件事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绝不能让第四个人知晓。
二、只允许蒋师爷进入藏经洞,来回倒运经卷文书,斯坦因不能进入洞中,只能庙宇的佛像背后挑选识读。
斯坦因见王道士松了口,心中顿时大喜,但脸上却故意表现出了一丝不满。
他厉声质问王道士,为何不相信他这个「玄奘指定代理人」?如果不能亲自拿到真经,顺利带回印度,玄奘将降罪于阻挠者。
不得不说,斯坦因属实掐准了王道士的命脉。
当他把「玄奘」再次搬出来时,王道士的态度立刻软了下来,满脸羞愧地答应带他进入藏经洞。
斯坦因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地方。
他借着手中昏暗的油灯,彻底看清了藏经洞的全貌。6
在这一所 15 立方米的洞窟中,存放着满满当当的稀世珍宝。
斯坦因热血沸腾地站在原地,眼神好似饥渴难耐的饿狼,颤抖的双手暴露了他的兴奋。
紧接着,斯坦因在蒋师爷的帮助下,开始挑选文物。
他们惊喜地发现,这些保存完好的轴卷文书包括唐经、宋本,还有不少梵文、龟兹文、突厥文等鲜为人知的书简……
斯坦因顿时意识到,这些书卷都是拥有上千年历史的珍贵文物。
这所藏经洞,简直就是一座足以震惊世界的东方民族文字博物馆。
之后的七天里,斯坦因和蒋师爷连夜选定了完整无缺的经书三千卷,单页、残卷六千多卷,画卷五百幅,并且马不停蹄地向外搬运,填满了整整 29 个大木箱。
当一轮洗劫过后,斯坦因笑眯眯地向王道士「捐赠」了四十锭马蹄银,用作修缮洞窟。
加载中…
斯坦因所获的部分藏经洞文献
加载中…
斯坦因的运输队伍
1907 年 6 月 12 日,斯坦因心满意足地踏上了回国之路。
(七)躲不掉的劫难
同年秋天,蒋师爷又替斯坦因从王道士手中购买了两百多捆经卷。
此时的斯坦因,已然成为了欧洲最瞩目的「东方考古学家」,从敦煌带回的文物让他名声大噪,甚至受到了英国王室的公开表彰,封官晋爵。
这显然刺激到了全世界的考古学家。
他们纷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大西北掀起了一场「西域考古热」。
1908 年 2 月,一个名叫保罗·伯希和的法国汉学家踏上了敦煌的土地。
他像斯坦因一样,在费尽心机地获得王道士信任后,于 3 月 3 日至 26 日之间,在藏经洞中翻阅了 1.5 万到 2 万件珍贵经书,以 500 两白银买下上千件最精华的部分,装箱离开。
加载中…
藏经洞中的伯希和
然而,伯希和并没有选择回法国,而是一路向东,来到了北京。
伯希和抵达北京后,邀请了不少中国学者来一同欣赏这些藏经洞的文物,并得意地告知他们藏经洞中仍有大量珍贵文物。
这消息一出,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
在这之后,以罗振玉为代表的学者们合力上报朝廷,必须对藏经洞加以保护,绝不能再让洋人以各种名义盗走。
1909 年 10 月 5 日,清朝学部给陕甘总督毛庆蕃发出《行陕甘总督请饬查验齐千佛洞书籍解部并造像古碑勿令外人购买电》,强调要对藏经洞进行保护。
直到此时,藏经洞终于引起了清廷的注意。
1910 年 5 月,藏经洞里剩余的文物被装上 6 辆大车,运往北京。
不过不幸的是,当时的普通人对文物几乎没有保护意识,这批宝贵的文物从出洞那 一 刻起,再一次经历了致命一劫。
在整个文物运输的过程中 ,监守自盗事件如影随形。
负责运送的傅宝华将文物运抵北京后,第一时间竟然不是去交差,而是将这些文物私自送到了收藏家李盛铎家中,供其随意挑选。
之后他们又将一些卷纸割裂成多个部分,凑足先前报备的 8400 件文物。
但是,这并非藏经洞「历劫」的终点。
1912 年 10 月,日本探险队员吉川小一郎等人来到莫高窟用 350 两买走了 400 余件写经。
1914 年,斯坦因第二次来到莫高窟,用 500 两白银买走 600 多件经卷,其中公元 868 年的刻本《金刚经》,是印刷史上极为罕见的瑰宝。
加载中…
《金刚经》刻本,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没过多久,俄国奥登堡考察队接踵而至,他们又从王道士那里购买了 300 多件经卷。
十年之后的 1924 年,美国人兰登·华尔纳代表哈佛大学来到敦煌,用卑劣的手段从洞壁上剥离了 26 平方珍贵的壁画,以及盗走了一尊北魏彩塑和一尊唐代彩塑。
隔年,尝到甜头的窃贼兰登又来到敦煌,意图故伎重演,结果被当地愤怒的百姓合力制止,这才彻底斩断了西方强盗伸向莫高窟的魔爪。
此时,藏经洞中的珍贵文物已经流散于世界各地。
英、法、俄、日、美、丹、韩 7 个国家的藏品数量约占藏经洞总数的五分之三。
其中有 13000 多件在大英博物馆,5700 多件在法国国家图书馆,10000 多件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
而中国,仅存 2 万多件。
加载中…
唐代《引路菩萨像》(局部)绢本,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加载中…
北宋《释迦说法图》,绢本,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加载中…
唐代《释迦牟尼瑞像图》刺绣,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到了近现代,我国「敦煌学」学者如同玄奘一般漂洋过海去到国外各大博物馆,经过对方允许后才可近距离观察、研究那些本属于我国的经卷。
后来经过统一整理,学者们发现藏经洞中的文书最早可追溯至前秦永兴三年(359 年),最晚至北宋贤平五年(1002 年),横跨了六个多世纪,世界罕见!
直到如今,「藏经洞」都是中国人心中难以抹平的伤痛。
(八)结局
20 世纪 30 年代,68 岁的斯坦因开始了他在中国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考察」。
然而,在我国一些有识之士的强烈呼吁下,政府明令禁止他在新疆于阗、若羌一带进行被盗掘文物活动。
这一次,斯坦因无功而返。
1943 年,81 岁的斯坦因在阿富汗的喀布尔病逝。
而这场「西域考古热」中的关键人物王道士,据统计,从 1907 年开始,他从多位外国考古者手中获取了共 1625 两白银。
但这些银两,全部都被用来修缮莫高窟的残垣断壁,架设木桥。
当 1924 年美国人华尔纳·兰登来到莫高窟后,他「赠与」了王道士 75 两白银。
但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这笔银子一传十、十传百,最后竟然被夸大到了 10 万白银。
村民们听闻后愤怒地找到王道士,要求分钱,有的甚至以死相逼。
王道士百口莫辩,之前得到的钱已经用于修缮石窟,手里的 75 两远不足分给大家。
最后,王道士无奈选择装疯卖傻,才躲过这一场劫难。
历史的走向总是不可控的。
王道士是个道士。
但他也仅仅是个道士,艰苦上访七年,次次无功而返。
就在藏经洞被官员和朝廷屡屡忽视之时,居心叵测的斯坦因恰好来到了敦煌……
天降大任于一个愚昧无知的小人物,他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时代悲哀的缩影。
参考资料:
斯坦因著作《西域游历记》
王冀青.藏经洞文物的发现与流散[J].文史知识,2016(11):12-19.
梁彦.是非百年:王道士与藏经洞[J].美与时代(中),2017(12):130-132.
宁可.斯坦因怎样骗盗了敦煌文物[J].武汉文史资料,2014(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