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为什么人类天天吃同样的东西很快会腻,但是动物比如说牛天天吃草却从不会腻?

在中文的语言环境中,常将羊与牛并列,因为它们都是行为类似的食草动物。

但同为草食动物,牛却长出了一身健壮的肌肉。

现在的问题是,牛为什么只吃草就能长出一身健壮的肌肉呢?

以人类的理解,特别是常在健身房撸铁的肌肉男看来,无异于说靠素食也能练出一身肉疙瘩来,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事情,为什么牛却能做到呢?

其实不光是牛,许多草食动物仅靠吃素就可以长出浑身肌肉,比如大象和骆驼,还有斑马、河马、犀牛和长颈鹿等等,大型陆地哺乳动物有个基本规律,那就是草食动物体型普遍大于肉食动物,而且肌肉也都格外健壮,纯粹吃草的银背大猩猩甚至可以和狮子相抗衡,凭借的就是肌肉的力量。牛只是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而已,吃草长肉绝非孤例。

加载中…
完全素食的银背大猩猩

那么吃草为什么反而更容易长肉呢?

最简单的原因是草多。

只要时机合适,草食动物就会一直吃,随吃随拉,吃得多,积累自然更多。

更重要的是,草食动物不是自己在吃草,它们的消化道中还存在大量微生物和原虫,都以草料为发酵基质,持续不断地将草中的纤维素分解然后转化为蛋白质,这就是微生物蛋白。

但这些微生物轻易没有机会逃离草食动物的消化道,它们从生到死都在消化道中,死亡之后的尸体也会被就地消化,这样微生物蛋白就变成了草食动物的营养。

也就是说,即便是只吃草,草食动物也有机会获得充足的蛋白质供应,何况有些植物叶片中本身就含有大量蛋白质,比如豆科植物,就是良好的蛋白质来源,苜蓿更是多数草食动物都爰吃的美味佳肴。

肉食动物则是饥一顿饱一顿,捕到猎物就撑一肚子,然后就等着下次捕猎的机会。

而且就算食物丰富,肉食动物也不能象草食动物那样一直吃,因为机体消化肉食的能力是有限的,肉食中含有大量蛋白质,是所谓的生酮饮食,而酮的大量积累很容易超出机体的分解能力,随时可能出现酮中毒或胺中毒的风险。

而植物叶片的分解产物主要是单糖,就算有些植物毒素,因为剂量不高而很难对草食动物造成致命危害。

何况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草食动物都已具备了各种各样的解毒策略,长时间大量进食并不会造成中毒。

这为草食动物大规模积累营养物质提供了可能。

动物界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律,那就是体型越大,需要进食越多,但与此同时,食物的利用效率也越高,最终的结果就是,体型越大,从食物中获取的净收入也就越多,可以为肌肉生长提供物质保障。

所以草食动物体型越大,越有可能长出健壮的肌肉。

另一方面,草食动物也有增大体型的动力。

因为所有草食动物都面临着肉食动物捕杀的危险,就连大象也不能完全豁免,但是勿庸置疑,草食动物体型越大,对抗天敌捕杀的能力也就越强。

由此可见,草食动物不但有长出健壮肌肉的生物学基础,而且有心理学基础。

吃草长肉也就可以理解了。

具体到牛,比其他草食还有更多长出健壮肌肉的动力,要想明白其中的逻辑,需要从牛的起源和驯化说起。

牛的起源和驯化

家牛的确切驯化时间和地点现在仍是一个迷,甚至有多个起源中心的说法,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家牛可能是在 8000 多年前在新月地带被驯化,也就是现在的中东一带,那里是农业文明的早期发源地之一。

家牛的祖先是一种已经灭绝了的原牛,原牛是典型的草食动物,喜群居动物,性情温顺,易于管理,正常情况下没有暴力倾向,很少危及人类生命,驯化难度较低,因此可能在多个农业发源地被单独驯化,中国的东北,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发现了早期农民驯化家牛的线索。

北方驯养的家牛应该是原牛的直系后裔,中国人习惯称之为黄牛。

而在南方水稻种植区域,人们则主要驯养野生水牛,可以在水田里拉犁耕地,至今仍叫水牛。

加载中…
喜欢水的水牛

目前认为,无论早期农民驯养黄牛还是水牛,目的都是在田间劳作,而非是为了杀来吃肉,因为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杀牛吃肉并不划算,牛吃草太多,生长太慢,产肉效率根本无法和猪相比。

所以牛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劳动方面,所以又被称为使役动物。至于专门化的奶牛和肉牛,则是后来的事情了。

加载中…
正在耕地的黄牛

由此可见,人类驯化牛,看中的是它们的力气,而力气的具体表现方式,就是健壮结实的肌肉。

牛在被驯养之后,并没有像猫和狗那样出现明显的幼态持续现象,因为人类既不需要牛像狗那样忠诚,也不需要像猫那样可爱,还不是像猪那样只管提供蛋白质。牛的主要任务是干活,所以不需要有多可爱,而是需要力气大,所以必须保持健壮的体格。

直到家牛出现之前,还没有哪种动物可以在田间帮农民干活的动物,家牛填补了这一职位空白后,在人类社会的地位就牢不可破,很少有其他动物能够代替,马曾经是最有可能的竞争者,后来也因为耐力不如牛而甘拜下风。

牛之所以能击败马而成为农民家庭唯一的使役家畜,是因为牛拥有一种其他草食动物所没有的生物学优势—— 牛是典型的反刍动物,而马不是。

反刍动物最大的特点就是反刍。

反刍的意思是,动物会把已经吃下的食物从胃反刍回到口腔再次咀嚼,进行二次加工,使食物更易消化,从而提高食物利用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牛进化出了四个胃室,最前面的是瘤胃,也是体积最大的部分,其中生长着大量微生物群体,可以发酵可饲料中的纤维素,生产可吸收的有机物,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同时制造大量微生物蛋白质,作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其余三个胃分别是网胃、重瓣胃、皱胃,可以对经过瘤胃消化的食物进行精细加工,最终所有可利用的养分都在小肠中加以吸收。

通过反刍机制,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吃下最多的草,然后利用漫长的黑夜对草料再进行深加工,通过如此复杂的消化程序,牛就可以最大程度地从草料中提取足够的营养,就像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白天晚上都在学习,成绩当然要优于其他动物。

除了对草料的精细加工,牛还有一个超级能盛的肚子。

一条成年家牛的体重可达一千多公斤,每天要吃下几十公斤的草料,可以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但牛的运动消耗却相对较低,除了遇到天敌,或者进入发情期,它们轻易不作剧烈运动。

就算在田间劳作时,也是不急不躁,很少像马那样撒开四蹄飞奔,因此能量消耗相对较慢,节约的能量都可以用于发育肌肉。

那么牛为什么需要长出一身健壮的肌肉呢?

替人类干活并不是驱动牛长出肌肉的根本原因,因为牛的祖先就具有长出健壮肌肉的能力,人类只是顺其自然,利用了牛的这种能力而已。

所收牛的肌肉还要从人类因素之外去挖掘原因。

研究人员早就发现,哺乳动物的肌肉发达水平与基因有关。

有许多基因直接影响肌肉的发育,其中有一种基因可以表达肌肉生长抑制因子,直接抑制骨骼肌的生长,目的是让动物不要过度发育肌肉,以免营养消耗太多,却无法获得更多的食物,反而会得不偿失,因为肌肉的每一次收缩,都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肌肉越多,意味着负担越重,所有动物都必须掌握其中的平衡。

如果通过基因工程将小鼠的肌肉生长抑制因子基因敲除,小鼠的肌肉生长就失去了抑制,因此会长出一只肌肉健壮的小鼠,体重可达正常小鼠的两倍。

这种突变之所以没有出现在野生小鼠身上,是因为它们根本无力养活自已。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与其他草食动物相比,牛的肌肉生长抑制因子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为它们长出一身健壮的肌肉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从进化论的角度考量,牛的肌肉生长抑制因子水平之所以相对较低,是因为它们需要一身健壮的肌肉。

那么牛为什么需要健壮的肌肉呢?那与牛的祖先,也就是原牛的进化策略有关。

原牛既然是大型草食动物,就必须要面对大型肉食动物的威胁。

由于原牛已经灭绝,我们可以从非洲野水牛身上了解一下原牛曾经的遭遇。

野水牛生活在稀树草原上,需要时时提际狮子、猎豹和鬣狗等食肉动物的攻击。

加载中…

作为草食动物,应对捕杀的策略并不多,大致有几种基本的策略。

第一种策略是躲起来,地鼠和兔子就采用这种策略,它们会在地上挖个洞躲进去,或者躲在树上,地如松鼠和绿猴,它们都不需要强壮的肌肉。

第二种策略是跑得快,比如角马和羚羊,其速度之快,就算是短跑之王猎豹,都等到悄悄靠近之后才有机会得手,它们对肌肉也没有太高要求。

第三种策略就是长得壮,野水牛,犀牛,河马和大象等都采用这种策略,它们奔跑速度并不快,不足以摆脱食肉动物的追杀,所以退而采用强壮的身体和天敌硬踫硬,所以此类大型草食动物都非常强壮,有的甚至配备有攻击性武器,野水牛的尖角就有可能将狮子丧命。

可以合理推测,当初原牛也采用第三种策略,它们必须配备强壮的肌肉和极具攻击性的角。西班牙人酷爱的斗牛表演,可以让我们非常直观地了解原牛的战斗力。

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之间的竟争是一场不对称的军备竞赛。

对于杀手而言,如果一击不能致命,只不过是丧失了一次捕食机会而已,它以后还会有其他机会。

但对于猎物而言,情况则完全不同,它们在与杀手抗衡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成功,否则就再也没再来一次的机会。

因此草食动物往往需要拥有超出实际需要的实力,对于原牛而言,就是远远超过肉食动物的强健肌肉,以此弥补攻击性武器缺失的遗憾,因为它们的牙齿由于吃草的需要而不适于撕咬,否则狮子根本不是原牛的对手。

而原牛采用的硬刚的策略在雄性竞争中又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加载中…
原牛的化石骨架

原牛的竟争对手不仅仅有狮子和猎豹,还有其他原牛。

尤其是雄性原牛,要想留下自己的后代,就必须在与其他雄性的竟争中获得胜利。

这就是典型的雄性竟争,是磨炼原牛体格的另一项重要挑战。

可供雄性原牛选择余地并不多,它们必须以更加强健的体格迎接挑战,弱不经风的雄性都没有机会留下后代,所以雄性的肌肉一般都要此雌性更加结实。

家牛被驯养的时间并不长,它们很好地继承了祖先的进化策略,之所以长出一身健壮的肌肉,并不是天生为了替人类干活,而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生存下去。

人类也只是因势利导,利用了牛的身体实力,将它们驯化为使役动物而已,毕竟,驯化兔子是没有意义的,它们不要说拉犁,就连拔一根萝卜都有点费劲。

早期人类的养牛模式也很重要,所谓牧童短笛,放牧的本意,就是散养的意思。

家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在自然环境中自己觅食,自己照顾好自己。

至于牧童,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而已,有没有牧童存在,都不影响牛吃草的效率。

人类之对于牛的价值,无外乎提供一个筒陋的牛棚,有时甚至连牛棚都没有,只在树下一拴了之,最多在冬天再提供一把干草。

此外的所有琐事,都要家牛自己解决。

其中就包括寻找配偶交配。

因此家牛和它们的原牛祖先一样,依然存在激烈的雄性竞争,因为它们的交配环境并没有因为人类的介入而有丝毫改变。

所以发情期的公牛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甚至根本无法管理。

直到阉割技术成熟,这个令人困扰的问题才有所缓解,但已足以证明,家牛有充分的理由长出一身健壮的肌肉,那不但是出于生存的需要,同时也是出于生殖的需要。

正是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才使得家牛尽管只吃草,却依然能够长出一身健壮的肌肉。

其背后隐藏着的进化逻辑,至今对家牛仍然有效。

所以我们很难看到一头乖巧可爱的牛,因为那不符合人类对牛的驯化需求,也违背牛的进化逻辑。

明白了牛保持战斗力的原因,就基本明白了,猪为什么战斗力会退化得如此严重,因为人类驯养猪的目的和手段与牛完全不同。

参考文献:
1,李群等,中华牛文化的起源、兴盛与时代变迁,中国牛业科学 2021 第 47 卷 第 2 期 P69-70
2,宋阳等,反刍动物瘤胃运动机制、影响因素及其调控,动物营养学报 2020 第 32 卷 第 7 期 P2997-3004
3,Daniel Pitt. et al. Domestication of cattle: Two or three events? 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 2019 Vol.12 No.1 P123-136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为什么人类天天吃同样的东西很快会腻,但是动物比如说牛天天吃草却从不会腻?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