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碎片化时代,有哪些高效的学习方法?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三步学习法的第一步:打开大脑,今天我们把剩下的两步讲完。

第二步:放入知识

上节课我们说,你不能拿经验来指导行动,因为经验有一定的偶然性,一次成功,不代表每次都能成功;别人能成功,不代表你也可以,对吧? 

你只有从经验中提炼出的知识和规律,才能让事情重复成功。

但是,如果你都是通过自我总结得来的经验,提炼出的知识,那效率就太低了。你花了三五年,损失了几百万,所总结出来的那些规律,也许只是别人已经掌握的知识。

你所遇到的 99% 的问题,其实别人都遇到已经过了,他们已经用自己的时间和成本,把这些经验总结成了知识,而你要做的,只需要把它们拿过来,放到自己的大脑里边,去执行就可以了,这样,能大大节省你的试错成本。

那怎么学呢?

就看书吗?

首先你要知道,大脑的记忆力是非常不靠谱的,一个人今天看了一本书,第二天就能忘记大半。

大脑,不是用来记忆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

那怎么办呢?

如果记都记不住,那学再多也没用啊。

给大脑外接一个硬盘

好,记忆确实不是人脑的强项,但这是计算机的强项啊,因此,你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这个能力,来帮助你记忆。

这里,我推荐一个工具,叫做:印象笔记。当然,你也可以使用「有道云」之类的其他同类产品,功能都差不多。

这类工具可以把你看到的:网页、微信文章、知乎回答、纸质书、手写笔记、大白板、听课的录音,等等一切你想记录的内容,都一键保存起来,这个就相当于是给的大脑外接了一个硬盘,它能让你从此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好,这就是把知识放入大脑的第一步,就是用类似于「印象笔记」这样的工具,给大脑外接一个硬盘,你首先要让它记得住知识,对吧?

然后,你要做的是,把知识进行分类归档,形成结构

一辆保时捷的汽车,售价要几百万人民币,但是如果你一不小心把它撞毁了,它就会变成一堆废铁,一文不值…

但是你想啊,组成这辆车的原材料并没有发生变化啊,像铁啊、铝啊、玻璃啊、橡胶啊、等等,它们都还在,并没有减少,但车为什么就不值钱了呢?

因为这些材料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了。

同样的要素,用不同的结构组合在一起,就会拥有不同的功能,它的价值就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你之所以在互联网上,看了很多知识,感觉用处都不大,就是因为这些知识都是碎片化的,它们之间没有形成结构,这个呢就好比是你买了一堆汽车零件  ,每个零件看上去都很不错,有很好的品质,但是堆在一起,它们依然是一堆零件,而不是一辆车,你是没有办法使用的,不组合起来的零件,价值是很低的。

知识也是一样的,如果你都是东一点,西一点看来的,没有把他们组合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也就是没有形成一个知识体系,那么他们的价值是很有限的。

好,那么怎么把学到的知识点给结构化呢?

第一种方式:是根据 MECE 法则来进行分类归档。

所谓 MECE 法则,是指分类的时候要做到「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这是麦肯锡的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在他的《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一个原则。

比如说,你想学习中国历史。

那么根据 MECE 法则,你可以把所有的知识点,按时间线(比如夏、商、周、秦…)+ 空间线(比如中原、西域、草原、海洋…);再结合主题(比如人文、商业、军事、后宫那些事….)等等进行划分 ,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分组。

你打开文稿,可以看到一张示意图:

加载中…

当然,这里我这里只是做一个案例展示,至于具体的分解方法,之后我们在讲结构化思维的时候会再次详细讲到。

好,这是第 1 个结构化的方法,基于 MECE 法则进行手动梳理。

第二个方式,是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就是有些领域的知识,它的结构已经非常成熟了,你不需要自己再重新摸索,可以把现成的结构直接拿过来使用,比如关于商业知识的结构,我就是参考《刘润的五分钟商学院》来设计的。

加载中…

好,当你有了这些结构化的分类,你就可以把日常看到的内容,灵光一现的各种想法,都分门别类的保存起来。

把知识结构化的过程,其实,就像是把散落的一张张纸装订成册,变成一本本书,再把一本本书归类摆放,形成一整个图书馆,这样的一个过程。

你打开文稿,可以看到一张我的知识结构图。

加载中…

好,做完了这一步,你个人的知识体系就会慢慢浮现出来,懂什么,不懂什么,还欠缺什么,就会一目了然。

然后,你就可以找到这个结构中还比较薄弱的环节,开始有针对性的去学习了,这样学出来的知识就是有体系的。

好,现在你的知识已经有了分类,有了结构。

不过,这还不够,你还需要建立它们之间的连接。

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

刚才我们说,印象笔记使用很方便,你可以把看到的所有内容都一键保存,但是这种方便,也会产生一个副作用,就是保存之后,就没有之后的…可能过了几个月,连 你自己都忘记了当时竟然还看过某篇文章。

所以,每加入一条新的知识,你都需要与它建立一次连接,这样你才能掌握这个知识。

什么叫建立一次连接?

比如,你可以在整理收藏夹的时候,对每一篇笔记都做一次再加工,可 以是为内容重新排个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也可以是在边上写上几句评语或者感悟,这种就叫做与他建立了一次连接。

换句话说,就是要让这个新的知识和你的原有知识,和你的实际生活与工作发生一些联系,碰撞一下,结合一下,这样它才能长到你的大脑中去,成为你的一部分。

你点开文稿,可以看到我做的一个案例:

加载中…

好,除了自己写感悟,你还可以通过在一篇文章中加入另外一篇文章的超链接,让知识与知识之间也发生连接,提高它们的关联度。

当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连接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你知识量的增长就不再是线性的了,而是指数型的,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迅速提高,关于知识量的增加为什么会提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会在下一节课中详细讲。

好,以上这些是学习三步法的第二步:放入知识。

那第三步是什么?

第三步:提取使用

打开大脑,放入知识,你个人的知识体系已经慢慢成型了。

但是,如果你的学习,就到此为止的话,那你顶多就是个图书管理员,对吧?只会保存知识,而不会使用。

听听很激动,想想很感动,回去之后一动也不动,然后只会说:啊~学了很多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当然啊!

学了很多知识,当然过不好这一生啊!

要过好这一生,你得「使用」知识!

你觉得知识「没有用」,是因为你没「用」;不是因为你「没用」,而是因为你没「用」!

你能明白我在说什么吗?

好,那么你该如何把学到的知识,给提取出来,变成自己真正的能力呢?

进一步,又该如何「知行合一」呢?

这个,我们下节课再说~

小结

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今天我们讲了三步学习法的第二步和第三步。

第二步:放入知识。

你要学习知识,而不是自己去摸索尝试,你要用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就能大大节省你的试错成本。那么,怎么将别人的知识放入自己的大脑呢?

第一步,你给大脑外接一个硬盘,你可以使用印象笔记这样的软件来协助你;第二步,把知识进行分类归档,形成结构;第三步,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

三步学习法的第三步是提取使用。你之所以会感觉知识「没有用」,是因为你没有「用」。 

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是: 

请试着用印象笔记梳理一下你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把你梳理完的结构图与大家分享。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碎片化时代,有哪些高效的学习方法?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