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红丸案的真相是什么?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初夏,一个自称患有精神病的农民,手持一把枣木棍闯入了东宫。

他的目的,就是打死太子朱常洛!

朱常洛画像

枣木棍实心、沉重,特别适合古代流氓当街械斗,实乃当面砸腿、背后偷袭的人间利器。

当然他后来被抓住了。

据他供称,之前有位不知名姓的老公公,让人叫他到一个府邸里吃大餐。

这位老公公的态度和蔼,叮嘱他说别舍不得吃,也别一下吃太多,这让他很感动。

因为他是个饿久了的人,饿了很久的人,不能一下吃太多,真的容易撑死。

看他狼吞虎咽地吃完饭后,老公公就说出了那个令他震惊不已的要求:

去把东宫里的小爷(太子)打死。

当然,不会白干。

公公还说:「打死以后,你就回家种田。你没地,我给你买,后半辈子吃香的喝辣的。」

种地其实是很辛苦的,可是对明末的百姓来说,有地种就已经算是幸福,辛苦能换来回报,那就更幸福了。

更不要说,老公公许诺「吃也有你的,穿也有你的」。

看老公公把未来的生活描绘得那么好,这位来自蓟州的贫苦农民陷入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然忘掉了恐惧。

 

帝国晚期的土地兼并都很严重,张差和多数农民一样根本没有地,所以才在山里劈柴,到北京卖柴。

有句话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丢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卖柴又养不活人,还得按有地交税,一分都不能少。

没钱,只能眼睁睁穷死饿死,这就是张差老家许多人的命运。

他不想死,于是选择铤而走险,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老公公的指派。

时年 35 岁,一无所有的他,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虽说老挨饿,但张家的基因还是不错的。

张差也长得人高马大,一身腱子肉,力量十足。

不过,再矫健,独身闯入东宫杀太子,总让人觉得有点不着调。

皇城是什么地方,你说进就进?这不是开玩笑吗?

还真不是。

 

老公公名叫庞保,乃是宫里的老人。

庞老公在管理岗,经常宫里宫外到处跑,对宫里头的一切都很熟。

他深知东宫的防卫就是个摆设,其实等于没有防卫。

堂堂皇家禁城,防卫如何形同虚设?

这就要怨到当朝皇帝万历身上了。

万历因为和大臣们怄气,不上朝,不礼拜,不露面,不宣讲,宫里宫外的许多机构已瘫痪多年。

内阉(太监)值班,无非就是待在房间大眼瞪小眼。

这群无聊透顶的事业编,便想到了一个混吃等死的好主意——翘班。

留下来值班的就那么几个,都是跑不太动的老头。

这不,给东宫看大门的就是两位大爷,一个 70 多岁,一个 60 出头。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小小村民,居然对东宫熟门熟路,而迎接他们的,将是枣木棍的暴击。

 

张差的眼神像秃鹫,提着棍棒从皇宫(今故宫)东南角进入东宫往东的第一个大门(东华门)。

看到空荡荡桥面,空荡荡的大门,空荡荡的庭院,他有点茫然:人呢?——真的没有看守。

他满腹狐疑地走过东华门。

进入了皇宫,还是没人,于是非常顺利地来到了东宫的大门,文华门。

加载中…
张差入宫行刺路线示意

俩大爷也百无聊赖,见有人来,才如梦初醒。

其中一个叫李鉴的反应快一点,意识到来者不善,手里提着凶器。

当即呵斥道:「干什么的?」

说着,下了台阶,跳起来,扇张差的脸。

张差一撤,抡起棍子就打了下去,李大爷当场被抡懵,眼睁睁看着歹徒张五儿(张差小名)拾级而上,朝东宫里头去了。

另一个太监受到了惊吓,开始尖叫。

东宫内侍韩本用发现情况不对,一通喊叫,紧急集合了七八个老头。

虽说都是一把老骨头,但耐不住人多啊,抱腰的抱腰,扯腿的扯腿,把人给控制住了。

张差发出绝望的嘶吼,一场酣畅淋漓的完美杀人计划就此破产。

他心心念念的地,是别想要了。

绝望的是,他并不知道往后会有千刀万剐等着他,还对庞老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庞老公曾说,你尽管去做,到时候我能从监狱里把你给保出来!

因此,面对审讯的时候,张差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撒谎。

 

以下是他刚编的起因:今年三月,我到北京卖柴,被宫里的太监李自强、李万仓强行贱价购买。我不愿意,他们就把柴火全烧了。我投诉无门,气急败坏,才想起到宫里喊冤。

 

以上并非全然瞎话,很多都是事实。

譬如太监强买强卖是真,张差不愿意配合也是真,但这完全和闯宫无关。

下乡收东西的公公,烧的可不止他一家的柴火,事情都被镇住了,闹得不大。

再说喊冤也轮不到去东宫啊,就算真的去找太子玩,也不能提着个枣木棍子吧?

张差的智力是正常的,也知道这个故事编得差劲,面对智商满格,一水进士的刑部官员的反复盘问,他开始强调:

我疯啦!

他没疯。

这是刑部主事王之寀的结论,此时他已经观察了这精壮男子许久,看他言辞条理,精神也好,却非说自己是个疯子,便开始以德服人地进行开导。

方法就是不给吃饭。

张差这样的穷人,拼命干活,本来就是为了吃一顿饱饭,面对别人端上来的香喷喷的酒肉,怎么可能不动摇?

但他还是忍住了,他想有自己的地。

此时,王之寀又开始恐吓,不说实话,就饿死你!

张差已经饿得头晕眼花,看着饭菜,沉吟良久,终于,他吐口道:「我不敢说。」

见此情景,王之寀立即将众人挥退。

见没人了,张差才招认,有太监带他进京,许他良田,让他办事,让他杀死小爷。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刑部立即落实,查明带张差进京的人名叫刘成,请他吃饭的正是庞保。这两位都是太监。

而只要在宫里混过的,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他们是郑贵妃的人!

 

郑贵妃,大兴人,万历十年(1582 年)被封为淑嫔,时年 15 岁。

四年内,晋为德妃、贵妃、皇贵妃,宠冠后宫长达 38 年之久。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两位太监借着郑贵妃的权势,在宫外头干的也都是油水很大的事业。

比如庞保,是蓟州黄花山铁瓦殿工程总监。

刘成,具体干什么的不知道,但在朝外大街有豪宅。

案情至此也就明了,庞保、刘成,听从郑贵妃的安排,雇人实施了一场针对太子的刺杀活动,结果以失败告终。

刺杀的失败,就是他们生命的终结,所谓「弑太子,罪与弑君同」,刺杀皇储,如同弑君。弑君之罪,碎尸万段,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

可往后的局面,却令人大跌眼镜。

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万历的参与,从而有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变化。

 

万历是个很有意思的人,总结来讲,他是个很好的丈夫(对郑贵妃来说)。

但绝不是个好领导、好皇帝。

因为专宠一人,他后宫的情况并不复杂。宫女出身的王恭妃,太子朱常洛的生母,他瞧不起。

他宠的,就是眼前这位犯罪嫌疑人郑贵妃。

麻烦就麻烦在王恭妃早早为万历生下儿子朱常洛后,几年后,郑贵妃才生出了朱常洵。

自古以来,储君之位有嫡长子的立嫡长子,没有嫡长子的立庶长子。

在大臣们看来,郑贵妃就和王恭妃一样,所生的孩子都是庶出。

既然都是庶出,那就要立朱常洛,而不能立朱常洵。

加载中…
万历的后宫与儿子关系图

显然大臣们与万历的坚持不同,双方的对立持续了十几年,也造成了严重的混乱,经历了 15 年充满血腥的讨论,才有了最终的结论:还是得立朱常洛。

长子朱常洛成为了太子,朱常洵成为了福王。

成为藩王,就需要离开权力中心,到洛阳就藩。

然而,依靠着万历的宠爱,郑贵妃与福王谋夺皇位的心并未曾死。

这出著名的梃击案,就是郑贵妃的团队在福王就藩后,合谋杀死太子的一次实际行动。

郑贵妃及其家属财货满盈,富甲天下,杀太子事件的出资,肯定是不菲的。

然而,兴许是习惯了层层转包,层层克扣。总之 1000 万的大项目,到最后是让收了 2 万块的乙方(张差)来做的。

我们可以看出乙方的确尽心尽力地去做了,奈何结果完全达不到甲方的要求,甚至害得甲方最高首脑暴露。

此时的郑贵妃,内心是慌乱的,她也很想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对下属花大钱把事情搞砸的行为非常愤怒。

自然还有恐惧。

如果外朝通过杀手追查到她的头上,这辈子就完了!

不过,她笃定事情还有转机。

她这辈子的押注,全在皇帝宠爱上,转机自然还在皇上身上。毕竟这么多年的感情不是盖的,而且皇帝有愧于她。他们曾在真武大帝的像前发誓要立朱常洵为太子,如今万历被大臣裹挟,毁了誓言,索要回了契约,内心是有愧疚的。只有贵妃是真爱,只有福王是宝贝,他爱她而讨厌恭妃,爱福王而太子,更厌恶外面什么事都要插手管的大臣,就会帮助她而去打击太子。

郑贵妃跑到万历面前,梨花带雨地哭了一番(对帝泣),什么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应该去珍惜?又的确怀着愤怒的心情,控诉下人自作主张居然和疯子一起去害太子,求皇上杀了他们吧。

万历见不得苦命人,对眼前的贵妃心生怜爱,对贵妃刺杀皇储未遂一事,他选择了原谅。

不过他也明白,原谅归原谅,杀太子,虽然未遂,也实在是恶劣,总不能就这么算了吧?要不然大明朝成什么了?刺杀皇储是没有罪的吗?

于是,万历惆怅地对郑贵妃讲:「外面(朝臣)那边不好说话,你得自己去求太子。」

言外之意,症结还是在太子那边,群臣是为太子鸣不平,只要太子觉得没什么,选择了原谅,那帮大臣不就是多管闲事么?

他还还给出郑贵妃了个好主意:给太子磕头。

长辈给晚辈磕头,是极其卑微的表现。可你要杀人家,求原谅,不磕头又怎么能行呢?

这边万历并没有闲着,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心理疏导工作。

对朱常洛,他是了解的。

因为他也出身卑微,母亲李太后和王恭妃一样,属于宫女出身,父亲逃荒到的京城,把女儿送到王府,被宠幸后生育,他也是靠庶长子的身份继承的大统。

出身卑微而又被勤劳、老实的母亲带大的孩子,心肠一定不坏,很容易被别人释放出的善意所感动。

这是万历笃定朱常洛会被郑贵妃磕头求饶吓着继而原谅的原因之一。

而原因之二就是他,朱常洛虽然贵为太子,实际上一直被万历与贵妃、福王逼迫,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敢违拗万历一丝半点。

因此,万历让他原谅郑贵妃,他就会原谅郑贵妃。

于是,万历又开始了他绝不亲自出面,但幕后微操的手段:给朱常洛发私信,暗示利害。

 

朱常洛不是傻子,他很了解万历的想法。

万历对他的厌恶,并没有随着立太子、遣福王而消失,反而愈发严重。

一方面,万历极力用经济手段过分补贴弥补福王。

搜刮河南、河北、山东、湖北百姓的钱财供他,还让他垄断许多行业。

另一方面,万历一直在等身为太子的朱常洛有什么把柄,只要抓住,就会以失德论处,到时候就是死路一条。

 

收到私信后不久,贵妃果然跑来哭泣。

她先说了一会儿编好的故事,又承认了自己管理上的失误,没能管住无知歹毒的下人确实是她的责任。

随后「扑通」一声,给太子跪下了。

朱常洛一惊:这不差辈了吗?

开始和郑贵妃对拜。

 

最终,受到各方面压力的朱常洛,答应对案件不予深入追究。

因此,「梃击案」全案被杀的只有三人:张差、庞保、刘成。

对于这三个人,万历的意见是:谁都不要保他们,而且要即时处决。

 

这时候,朝廷内外的画面就确实有点奇怪了。

想要护着太子的文臣们,拼命想要保住谋杀太子的凶手。而想要对付太子的皇帝与贵妃,则拼命想要干掉要杀死太子的人。

之所以那么着急弄死他们,只因四个字,「死无对证」。

只要被发现的人没了,任凭外面的文官说什么,干什么,审什么,都不能改变「查无实据」的现实。

朱常洛也发动了,遵照父亲的指示,他向官员们发布了一则公开信。

当时民间在闹灾荒,饿死在路上的百姓很多,有的全县饿死一半的人口。

饿死了太多人,就是不能再杀人的借口,否则就是「有违天和」。

朱常洛「主动」要求快点把主犯张差杀死(速决张差以安人心),其余人一律不予追究。

就这样,闻名历史的「梃击案」,匆匆落下了帷幕。

在万历的积极参与下,贵妃刺杀太子案,硬生生地给弄成了疯人乱闯宫禁案。

张差被定性成了一个疯子,所以就连刘成、庞保也都是「无罪」的,是被发了疯的张差胡说八道随便「攀污」的。

毕竟,以他们的身份,一旦被确认为幕后主使,那么郑贵妃无论如何都脱不了干系,所以他们只能无罪。

但为了给太子和皇帝家一点面子,又不能不杀他们。

事情就有了这样一个结果:张差被处以极刑(凌迟),庞保、刘成,纯属被张差诬陷。

由于官员们当时不知道是诬陷,所以动用大刑打他们,把他们打死了。

事到如今,案子本该告一段落。如果在别的朝代,譬如清朝,这种事是可以瞒天过海的。

但在明朝,尤其是明朝中晚期,事情很难瞒得住。

参与本案的官员有很多,除了前面提到过王之寀,还有刑部司官张问达、胡士相、陆梦龙、邹绍光、曾曰唯、赵会祯等 20 余人。

这些人中不乏刚直不阿、慷慨豪迈的治世能臣,且都是进士出身,都见过原版的案牍,对案情有较为清晰的判断。

他们很较真。在万历看来有些筋头巴脑,乱讲实话。

很多人都把张差几次交代的情况给写了下来,因此遭到了打击。

不管如何,在皇帝的努力下,梃击案算是翻篇了。

可文臣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案件过后,舆论更加火爆,奏章雪片般飞来,纷纷要求彻查。

这让万历和郑贵妃感到绝望,万历依旧采取了龟缩不出,装不知道的战术,等待舆论的平息。

汹涌的舆论让郑贵妃寒心,这也让她有了不好的推测——朱常洛登基以后,会不会进行血腥报复?

就是这样,她便再度坚定了自己的决心:早晚把朱常洛弄死!

她一直在等待一个最佳时机。

 

万历四十八年(1620),沉迷酒色财气的万历,因荒淫无度,身体撑不住了,死在了他的 58 岁。

38 岁的朱常洛得以即位,即位时,他步履从容,神情安和。

他还向辽东的将士发放了 100 万两欠下的军饷,免掉了民间冗余的榷税,增补了内阁,使得中枢恢复了运转。

这一切都让朝臣们很激动,以为新时代马上就要来了。

然而谁都没有想过,郑贵妃的报复竟然那么快就来了!

 

登基 10 天,朱常洛就得了一场大病。

又过了半个月,竟然连爬都爬不起来了。

善意不是对谁都能用的,自从梃击案过后,郑贵妃虔诚地给他请安问好,且在他登基后向他献出美人,表示友好。

言辞之间,总能说到了朱常洛的心坎上去。

朱常洛一度以为,这个女人识时务。

可那其实又是郑贵妃另一条直白的毒计,送人的目的,完全不是和好,而是下毒。

朱常洛的病很快就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为了给新皇帝治病,掌管御药房的秉笔太监崔文升毛遂自荐,为朱常洛下了一副猛药。

药中的君药,就是猛药中的猛药,大黄。

 

大黄在民间是很有名的,有点文化的都知道它是一种凶猛的泻药。

主要代表方剂是大承气汤,大黄为君药,是基础典籍里的基础方剂,运用的场景有明确的规定。

对医生、药师来说,该不该用,就跟「烧红的铁到底能不能用手拿」一样显而易见。

崔文升虽然不是名医,只是掌管医药局的太监,但绝不可能不知道此事。

皇帝本来就生了病,身体是如此的虚弱,却要狠狠地下泻药?但能人的能力就在于此,把没道理的事说得很有道理,一通忽悠过后,朱常洛果真喝下了药。

服药过后,一天之内狂泻数十次,把人给拉虚脱了,自此奄奄一息。

朱常洛知道自己快死了,已然交代好了后事,准备撒手西去。

这时,为了缓解皇帝的痛苦,鸿胪寺官员李可灼送来一粒红丸,说是仙丹。

近前的内侍和御医都表示反对,然而皇帝已经不行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吃了一颗,居然有了食欲。

可是这种兴奋并不是可持续的,朱常洛回光返照了一小会儿。

到了晚上,他又吃一颗,

凌晨,他死了。

可怜的朱常洛,受惊冷落当皇子,战战兢兢地做太子,才做了一个月皇帝,就撒手西去,而主谋者居然还可以安然无恙。

 

有人把红丸案中的李可灼定为最可疑的人,但我认为他至多算个神棍,真正胆大包天,妄图投机的人,是秉笔太监崔文升。

这个人后来成为了天启年间的权宦魏忠贤眼前的红人。

这时候,魏忠贤还未发达,只在准备发达的阶段。

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自己的机会,与权势滔天的郑贵妃,以及泰昌帝朱常洛的宠妃李选侍(西李)来往密切,一直谋划着什么大事。

他的投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朱常洛死后,郑贵妃连同魏忠贤,便让李选侍(西李)赖在皇帝住的地方不走,预备让她指导小皇帝垂帘听政,批阅奏章。

只是,郑贵妃下手又不是时候,此时的西李夺权,实际并不成熟。

 

朝臣再度发挥了他们强大的力量,集合起来,跑去逼宫,任凭西李撒泼打滚也没什么用,不得不转移宫殿,交出那并未曾到手的权力。

另一边,文臣直接抬出朱由校,办理了登基大典,将生米煮成熟饭。

这就是「移宫案」,与之前的「梃击案」「红丸案」,合称明末三大案。

 

新即位的,是朱常洛的长子,天启帝朱由校。

庙号熹宗,代表着他嬉玩无度。

 

为什么不是福王呢?

福王就藩,其实等于同意放弃了皇位的争夺。在就藩后,他享受了过分的物质补偿,就不能再回京闹事。

 

再说这些年来他的名声已然相当臭,他沉迷酒色,搜刮民间钱财,垄断行业,压榨百姓。

后来大饥荒,宁肯把肉烂锅里也不肯救一救饥民。

援军过洛阳,饿得前胸贴后背,穿得跟叫花子似的,他也一分钱不出。等于只肯享受权力,不肯付出义务。

他的儿子朱由菘,后来也有样学样,整天让人搜刮民间处女来纵欲。

郑贵妃的靠山已经没有了,只能利用余威,让局面朝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是由他的宠妃西李带大的。

因此,郑贵妃便与西李之间建立了密切的业务联系,但实操起来步调不却太一致,导致了很大的矛盾,很差的后果。

比方说朱常洛暴死,就是西李计划外的事,搞得西李确实有点傻眼。

朱常洛登基,她着急要升为皇后,可还没弄好,朱常洛就死了,到头来也只是个贵妃的身份。身为贵妃,就无法实施垂帘听政的计划。

她本来想出来的办法,就是控制朱由校,赖在皇帝宫殿里不出来,这样就可以由她来指导朱由校。

而之所以死死拦着不让朱由校即位,是因为她也作过孽。朱由校这个孩子不是她亲生的,母亲是王才人。王才人正是被西李活活打死,孩子还被抢走。

想要夺权,就得挟天子,与外臣较劲,寻找盟友。

 

郑贵妃就是盟友,她与西李勾结,重金雇佣了一批大 v 造势,获得了部分官员的支持,里应外合,预备拿下大权。

奈何大臣们并不买账,逼迫西李挪窝,抬出朱由校登基。

至于郑贵妃,则直接采取不搭理的态度。

从泰昌到天启,就这样完成了权力的更迭。

 

郑贵妃也知道事情已经不可逆转,主动退出了竞赛。

她谋杀太子,毒杀皇帝,然而押宝到了西李身上,获得了朱由校的原谅,在天启年间安心养老,直至崇祯三年(1630)的时候才死去。

而身在洛阳的福王,则继续享受异常优厚的待遇,直至明朝灭亡。

 

都说后宫与前朝互不相干,实际上,它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历史。

郑贵妃、万历的故事,也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由校打小跟父母一样不受待见,受尽了宫里人的冷落。

因此,他总跟着来宫里干活的泥瓦匠和木匠玩,学了一手好活。

即位后,他沉迷于木匠活不能自拔。

他是被西李抢走的,等于认贼作母,没有奶水可喝,喝的是乳母客氏的奶,得到的是客氏的呵护,就注定了明末的另一出悲剧。

 

客氏的对食是魏忠贤。

他并不识字,但心机深沉,记忆力超人,总挑朱由校做工的时候请他批阅奏章。

朱由校嫌烦,便主动放弃当初群臣为他挣回来的权限,让魏忠贤自己看着办。

渐渐的,大权就统归到了魏忠贤的身上。

天启帝,并没有为明朝开启新的征程,天下糜烂的情形没得到改善。

 

张差们还是张差,吃不饱饭的他们,不愿意做安心做饿殍,选择了起义。

农民军攻陷洛阳的时候,福王朱常洵恐惧万分,缒下城池逃跑。

可他太胖了,有 300 多斤,跑不动,就近藏在了迎恩寺中。

农民军很容易找到了他,把他杀死。

 

西李也被农民军俘虏,后来又被清兵俘虏,收养在了清廷,活到了康熙十三年(1674)。

也许,在清朝的这几十年里,每每无聊,她都会想起那令人生厌的万历,和她互助而又相互利用的郑贵妃。

也会会想起最终被水淹死的「儿子」朱由校,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树上的崇祯。

只是,他们的历史,早已落幕。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红丸案的真相是什么?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