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学天才梅因泰斯有这样一段为人乐道的故事:
有个公司的大型设备发动机运转不正常,很多专家耗费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出现故障的地方。
于是梅因泰斯被请了过来,只见他围着机器慢慢转了几圈,耳朵靠近着机器仔细听声音,最后果断地在一个地方用粉笔画了一道,对维修人员说:把这里的线圈减两圈。
维修人员按照梅因泰斯的方法,机器马上就修好了,而梅因泰斯因为这一道杠挣了 1000 美元。
有人不服气说画一道杠就值 1000 美元,这钱也太好赚了。
梅因泰斯听到后笑了笑,在收据上幽默地写道:用粉笔画一道 1 美元,知道画哪儿 999 美元。
专业的背后,除了日复一日的积累,更多的是因为梅因泰斯拥有结构化思维,任何器械在他眼中都已经不再是一个混沌不清的整体,而是脉络清晰的框架,他清楚地知道每个结构、每个结构里包含的构件、任何一个构件出问题会发生的情况以及解决方法。这就是专家和熟练工人的根本区别。
以汽车为例,每辆汽车都是由几十万个零件组合而成,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汽车工程师,你的大脑需要像下图这样,将汽车拆解成结构清晰的几个部分,然后再详细了解每个部分包含什么零件,运行原理是什么,怎样进行性能提升,出问题了要怎么解决等等。
加载中…
像这样对事物进行结构拆解,一层一层地细分下去,以此对事物有一个整体、清晰地了解,就叫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我又称它为专家思维,是一种十分简单却又十分好用的思维,难度一颗星,实用性五颗星。无论你学什么专业,它都是必不可少的。学计算机的,得掌握算法结构;学建筑设计的,得掌握建筑结构;学生物学的,得掌握人体结构;学语言学的,得掌握语法结构……
结构就像房子的基础和框架,只有整体框架对了,万丈高楼才能屹立不倒。
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有个名叫丁的厨师给文惠君宰牛,他的刀子刺进牛体,皮肉剥落的声音竟然合乎音律。
文惠君问:「你的技术怎么高明到这种地步呢?」
厨师丁放下屠刀,答道:「我所喜好的是研究事物的规律,它不仅仅是技术了而是更进一步。我开始宰牛的时候,看到的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头的牛了;现在呢,我用精神去接触牛,不再用眼睛看它,感官的知觉停止了,只凭精神在活动。
顺着牛体天然的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着牛体本来的组织进行解剖,脉络相连、筋骨聚结的地方,都不曾用刀去碰过,何况那粗大的骨头呢!
好的厨师,每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每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断骨头。现在,我的这把刀用了十九年啦,它宰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口像刚从磨石上磨出来一样。」
庖丁眼中的牛:
加载中…
回顾你擅长的专业,是否有这样一份结构图呢?很多人在一个行业做了几十年都没搞清楚专业的全局结构,你掌握得越早,自然能看到更多的机会。
七类常用结构
在各节中,你会看到各种类型的分析结构,我总结了七种类型:披萨图、集合、金字塔、流程图、公式、矩阵、形象化结构。
介绍这七类结构之前,我们得先知道 MECE 原则,它的全称是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这是所有的结构都必须遵守的原则,即把一个工作项目进行不重复、不遗漏的分类,借此把握问题的核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将大学里的学生进行分类,你可以按照中国人、非中国人这两大类划分,也可以按照各个洲的学生进行分类,但是如果你只按照 56 个民族划分,一些外国学生就没有包含进去,就违背了不遗漏的原则,如果你按照中国人、亚洲人、非亚洲人分类,那其中就有重复,违背了不重复的原则。
现在我们开始介绍这七类结构,由于篇幅有限,用来举例的每个模型我都不会花太多笔墨,因为这些经典模型每个都是可以展开写一本书的,想深入了解某个模型的读者可以去网上查找更多资料。
类型一:披萨图
当所分析事物的各因素之间相互独立时,就可以像切披萨一样,把事物分成互不影响的几个部分,这可以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分析。常见的披萨图有二分披萨、三分披萨、四分披萨等。
披萨图其实就是更加直观的树状图,比如下面的这些:
①二分
加载中…
道家常用的阴阳图,就是最典型的二分法,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很多的哲学思想,简单笼统可分为:阴阳对立、阴阳相冲、阴阳转换。
②三分
加载中…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背景,一部好的小说,三者缺一不可。
③四分
加载中…
4P 法则是营销学中最经典的一个模型,指出了影响营销的最重要四个因素:产品、价格、营销、推广。
类型二:集合
当分析的各因素之间存在相交关系时,可以用集合来阐述清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载中…
之前我在招聘一个重要的营销岗位时,有十几个人来面试,最终我招了一个有 5 年主持人经历的男生,因为我用集合法分析了主持人和销售岗位之间的共通能力,发现他的口才、反应能力、逻辑思维等都比其他竞争者强太多,经验可以花时间积累,但能力却不是可以轻易提高的,我看中的是他未来的潜力。
类型三:金字塔
金字塔结构常用来分析层层递进的关系,帮助我们提高对事物的认知深度。
加载中…
罗伯特·迪尔茨在 1991 年整理推出的逻辑层次模型,就是非常经典的金字塔结构,它指示了人们思考问题的六种层次,越往上要求要高,能做到的人也越少。
环境、行为、能力,称之为「下三层」,也就是实务层,它强调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开始行动,采取哪些行动,具备什么能力才能完成目标。
价值观、身份、愿景,称之为「上三层」。它们的作用是激发内在动力,通常会关注这件事为什么对你这么重要,做这件事的人为什么是你而不是别人,你想要的未来图景是什么样的。
思考问题的逻辑层次不同,结果自然会千差万别。
类型四:流程图
常用于分析流程比较繁杂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全局,制定阶段目标。分析时找出问题点,按照过程的顺序思考即可。
比如管理学中经典的 PDCA 模型:plan(计划)—do(实施)—check(评估)——action(改善),还有写计划或作报告常用的「过去—现在—未来」结构。
类型五:公式
比如商业中的著名公式: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回购率。
公式的右边指示了影响销售额的四个最关键因子,当你想提高销售额时,就可以从这四方面入手,比如通过数据对比寻找用户质量更高的平台投放广告,以此来提高转化率,比如通过建立私域流量池来留存客户,以此提高回购率。
每年都有各种看似很新的营销手段出来,其实本质都是在四个因子上做文章,比如直播带货,比如大数据推送。
很多专业都有自己的黄金公式,可以直接拿来用,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类型六:矩阵
当影响事物的不再是独立因素,而是复合因素时,我们常常需要用到矩阵。
加载中…
四象限法则运用的就是矩阵法,它是时间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模型,告诉我们应该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地放在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上,比如阅读、运动、学习新技能等,这样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类型七:形象化结构
将方法论等知识类比成拥有相似结构或特征的实际事物。
加载中…
比如长尾效应就是经典的类比形象模型。用来描述诸如亚马逊公司之类的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是指那些原来不受到重视的销量小但种类多的产品,在互联网效应下,累积起来的总收益不逊于主流产品的现象。
比如在淘宝,像汉服、洛丽塔等各类小众服装累积起来的总收益,并不会亚于主流时装。
介绍完结构化思维是什么,以及常用的七种结构,接下来开始介绍它的用法,它的实用性包括输入、输出和复盘总结(提炼模型)三块。
用法一:输入
当我们第一次去一个景区,我们会先寻找这个景区的地图,了解这个地方的大概布局,然后再沿着路线去往感兴趣的景点。那当你学习一个新专业,你是先寻找专业地图?还是直接跳进知识海洋,横冲直撞呢?
知识帝国
我在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是想象自己在建一个知识帝国。
我参观了一下自己的知识帝国,名字叫「设计」的这个城市,是所有的城市中最发达的,房子也是最高的,它的结构既稳定又清晰,配套设施也完善,这是我花了最多心思的一个城市,我用了七年的时间为它添砖加瓦。
第二大城市叫「工商管理」,虽说是第二大,但和第一比起来差了不是一丁半点,因为这座城市我花的精力较少,只是偶尔修修补补,但是不知不觉间城市规模也挺大了。
第三大的是叫「心理学」的城市,它就像一个源源不断散发出能量的水晶,当我在建其他城市缺乏材料时,它总会给我灵感与能量。
第四大的是叫「文学」的城市,这座城市虽然目前还很小,但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每当我在其他城市里累了的时候,我就来到这座城市小憩,为它种树栽花,为它粉刷修补。周围还有其它零零散散的小城市,这些城市只是初具雏形,还处于缺胳膊少腿的阶段,在今后的日子中,我会慢慢修建它们。
我回忆了一下我建每个城市的过程:
1.规划城市地图
第一步是规划城市地图,看看这个城市要建多少栋建筑,每个专业都是一个城市,大学期间学的所有相关课程就是其中的一栋栋建筑,最重要是那些叫专业课的建筑。在开始学一个专业时,你要先对这个专业有个整体认识,了解它的构成和重要部分。
2.搭建建筑框架
了解完要建多少栋建筑以后,我们开始建每栋建筑的框架,即这个建筑有多少层。
框架就是每本书的目录,每一章就是建筑的一层,通过目录你可以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目录也可以让你很快检查出自己缺了哪一块的知识。如果觉得作者的框架不太好,逻辑性不强,你可以通读全篇后,自己重新编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是属于你自己对书本的理解,这样建起来的建筑会更稳固。
3.添砖加瓦
每一块砖就是一个知识点,但如果它只是一个知识点的话,那它就只能算一块空心砖。一块好的砖应该是实心的,有分量的,那怎么让这块砖变成实心呢?
①水平扩展
想想这个知识点和学过的哪个旧知识点有关联,任何关联都可以,可以是本书内,也可以是本书外的。
可以利用前一节逻辑思维里介绍过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逆向思维、递推法等,充分扩展这个知识点。
②垂直深挖
想想这个知识点的由来,以及可以运用的地方,挖的越深越好,这样的习惯养成以后,你碰到需要运用的场景,这个知识点就会很快从你的脑海里跳出来,甚至不需要搜索。
进行上面两步后,这块砖就变得很大了,这时,你要对它进行压缩,才方便记忆,像上面我画的那个刻意练习模型一样,把一本书压缩成几个字,但是这个过程是可逆的,这块砖应该是可扩展可压缩的,就像本节中的一个个模型一样,在不了解的人看来,它们只是一个简单的图形而已,但我却可以扩展出一篇文章甚至是一本书来。建筑中的每一块砖都应该是这样的,这样的砖才是好砖。
而砖与砖之间,应该是紧密相连的,同一章的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应该互相关联,而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是有粘合剂的,不仅章节内,章节间也应该是紧密相连的,只有有了这些粘合剂,你的大厦才会稳固。
就这样一砖一瓦,日积月累后,一栋坚固的大厦就建成了,这是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大厦,这里每一块砖的秘密,只有你知道。
4.修改替换
常常检查你的框架和砖,发现更好的可以对其进行升级,发现哪里缺了漏了,也要及时补上去。
5.完善城市
在一个城市里,每栋建筑都有不同功能,这些功能都是相辅相成,互相服务的,就像现实中的城市,里面有商场、医院、学校等,城市的运转离不开里面的每一栋建筑,要学好一个专业,你需要按地图建好这个城市中的所有建筑。
当你的专业城市里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人的城市里还只是零零散散的几块空心砖。
6.让帝国活起来
仅是应试的话,建好一个城市就够了,但想要这些知识大厦真正产生价值,你不仅需要多建几个城市,还必须要让整个帝国活起来,让里面的人走动起来,各个城市里的人经过各种交流,可能发现对方是自己的亲戚,或者碰撞产生出新的火花。而正是这些碰撞产生的火花,造就了大师和普通人的差别。
别急,下一节的系统性思维会详细介绍怎样让帝国活起来。
伟大如像乔布斯,站在艺术和科技的十字路口,将科技和艺术完美融合,造出了世上独一无二的苹果。
假设你是个老师,就说教书这件事,有的老师只会照着课本教,有的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故事让学生更好理解,而拥有知识帝国的老师,则可以运用心理学摸清学生的小心思,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运用策略学教学生怎么提高学习效率,运用管理学让学生乖乖听自己的话等等。
辅助城市不需要你花那么多心思,你只需要掌握一些重要模型即可,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会分享软学科和硬学科中一些非常好用的模型,辅助城市的房子,哪怕又矮又小,但综合运用起来,也会有超强杀伤力。
用法二:输出
比如我之前写过的一篇关于成长的文章,就是运用了矩阵法+流程法,文章部分内容如下:
我觉得人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
加载中…
第一阶段:不理解别人,不理解自己
也叫探寻阶段,常见于儿童时期,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三观开始初显,但不知道来源于何方。
第二阶段:「理解」自己,不理解别人
也叫苏醒阶段,注意我第一个理解是带引号的,没错,是自以为是的理解,每一个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未经社会毒打前,都曾自负地以为自己的星辰大海是与众不同的。
第三阶段:理解别人,不理解自己
也叫反刍阶段,在成人社会摸爬滚打,慢慢可以理解与谅解别人与你相异的各种做法,但生活的一次次打击让你开始怀疑自己,三观开始不断颠覆又重塑,重塑又颠覆,你时常怀疑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
第四阶段:理解别人,理解自己
也叫脱俗阶段,越来越多的阅历使你三观逐渐稳定,知道自己从哪来,要什么,去往何方,不再轻易被纷繁困扰。
可笑的是,有些人一生都在第一二阶段阶段,而有些人懂事起就在第四个阶段。
……
在写文章,做 PPT 等需要输出的时候,运用结构化思维可以让你的成果逻辑更清晰,说服力更强。
用法三:总结复盘(提炼模型)
刚毕业的时候,我在房企做设计管理工作,听区域营销负责人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某 top10 房企有一位非常厉害的置业顾问,我们称他为小 A,小 A 连续好几年都是公司的销冠,但是当和他同期,每次业绩都稍逊于他的同事小 B,已经连升好几级,当上项目的负责人,开始靠管理就能赚手下几十个人的佣金时,他还是在一线跑营销,没有任何进步。
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就是小 A 不会总结复盘,从来不去思考为什么自己能卖得这么好,而小 B,将自己的方法总结成一套营销方法论,从拓客、话术、活动策划等各方面进行营销案例说明和方法拆解。也是在一次分享培训中,小 B 因这套方法论被公司高层赏识,之后他便开始了晋升之路,三年收入就翻了 10 倍。
如果不做复盘总结,经验没有形成模型,那么你在一个岗位干十几年,也难以有什么大成就,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就能走到高层,而有些人一直止步不前的根本原因。
以第一节的三维学习模型为例,这个模型来源于我的日常生活,通过观察弟弟、妹妹对同一知识所形成的思维产物,再和我自己的产物进行对比,经过思考,这个模型就衍生出来了。
加载中…
这个模型运用了流程结构+金字塔结构。我先是利用流程法思考知识在进入大脑之后的变化,然后用金字塔结构将思维产物由易到难分为:知识点、知识箱、知识树及知识网。
当然,全篇的 20 个模型都是我经过归纳总结提炼出来的,之所以分为学习力、认知力、创新力、行动力、自我管理力五大块,也是经过复盘总结,我发现这是对成长最重要的五项能力。
没有形成思维模型的经验不算经验,很多人所谓的十年经验,只不过是把一年经验重复十年而已。
每隔一段时间,把自己大脑中的知识和经验结构化,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型。当模型数量多了,再把模型进行结构化,就像我把这 20 个模型按 5 种能力划分一样,只要一直坚持这样做,时间久了,你的知识大厦就会高耸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