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所有问题,根据涉及要素的多少和动态度来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少要素、静态事件。
比如送一份外卖(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因为我在想例子的时候,外卖小哥刚好敲了我的门),对外卖员来说,这件事涉及的要素只有取餐店铺、外卖、送达地,他只要保证没去错店,取外卖的时候别拿错,别送错人,这件事情就解决了,结果也很容易预测。
第二类:少要素、动态事件。
比如养一盆绿植,看似主人只要做浇水、施肥等养护工作,但其中的变量非常多,你的水浇得勤一些或懒一些,肥料施得多一些或少一些,都会影响绿植的长势。
第三类:多要素、静态事件。
比如图书管理员整理几百本书籍,看似要素很多,但其实图书管理员和书籍间的关系非常简单,他只要按照分类规则对书籍进行整理即可,不存在什么变量。
以上三类事件都是运用我们前几节讲过的逻辑思维和结构化思维就能解决。
第四类:多要素、动态事件。
比如运营一个外卖平台,除了管理无数的商家,无数的商品,无数的外卖员,还要设置各种交易模式,而这些交易模式和商家、外卖员间又会互相影响。
这个平台就是一个复杂系统,除了有众多的元素,各元素之间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要素变化可能引起整个系统的大变化。这时候,就需要动态的系统性思维来分析问题。
什么是系统性思维呢?我通过一个故事介绍:
假设现在是 1750 年,而你是欧洲一个小国的君主。你想要发展自己的国家,有以下四个选项,你会怎么选择?
A.寻找借口和邻国发动一场战争。
B.邀请新潮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到首都做首席经济顾问。
C.启动一种喝早茶和下午茶的潮流。
D.让国家为生育孩子的家庭进行补贴。
当时的君主进行了痛苦的沉思,在接受了多位著名顾问的咨询之后,宣布选择 D 方案,即给生孩子的家庭进行补贴。
因为他觉得 A 这种举动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战争对人口,特别是城市青壮年,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削弱。他的目标是获得经济繁荣,而不仅仅是为了战争而战争。
而且历史告诉我们,战争的结果往往是两倍俱伤。
选择 B,邀请亚当·斯密来做我们新政府的首席经济顾问,是一个有趣的建议,但是他实际会做些什么,是否对国家有利咱们也不清楚,毕竟不久之前的经济学家约翰·劳刚刚毁坏了人口最多,也是表面上最具有经济实力的法国。
他认为方案 C 无关紧要。饮茶有什么用?
于是君主采纳了方案 D,并持续实施了 20 年。然而,他注意到,虽然出生率不出所料在上升,但是城市人口并没有增长,因为死亡率也在迅速上升,经济虽然增长了一点,但并没有像她期望的那么多!
惟一的例外就是一个和印度群岛有海上贸易的海港,这个城市不断增长,最后成为这个大陆上最大的城市。因此,君主来到了这个繁荣的海港,她试图去理解为什么只有这儿那么繁荣。
在正式的招待会上,市长为君主呈上了一杯浅棕色的液体。
「我们可以用它干什么?」君主问道。
「饮用,陛下!」
「它叫什么?」
「茶,陛下!」
茶不但具有良好的口感,还有一定药效,它含有单宁酸,可以杀菌。虽然它没有现代的抗生素这样强力,但是它足够将疾病的约束减弱一点点,从而恰恰保证了出生率稍稍高于死亡率,而且持续时间足够长,保证了人口的自然增长能够持续进行下去。
实际上,饮茶具有两重效应:一方面,茶自身具有轻微的抗菌作用,另一方面,泡茶需要将水烧开,从而杀死了生水中的细菌。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人们还没有接触到「公共卫生」这个词之前。
尽管非常令人惊异,当时没有一个人认识到其中的奥秘,但是这个故事确实是真实的。18 世纪晚期,欧洲某个地区养成了饮茶的习惯,它就是大不列颠。在欧洲,只有大不列颠的人口在不断克服各种疾病带来的人口增长约束,保持不断增长。
请注意,死亡率实际上仅仅降低了一点点,但是只要它持续低于出生率,人口就会指数增长。这正是发生在大不列颠的城市中的历史。
18 世纪的大不列颠恰好还得到了其他一些有利因素:充足的煤炭、贸易和文化交流,以及至少某段时间的政治和社会启蒙。这就是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在大不列颠出现。
由一杯茶到工业革命,这就是系统的力量。
加载中…
系统是什么?
加载中…
什么是系统呢?由多个要素,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合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就叫系统。
比如说,整个人类社会有经济系统、城市系统、交通系统等,人体有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城市里有交通系统、金融系统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系统的 4 个组成部分。
要素
系统由多个要素构成,要素是系统中的可见部分。
比如植物体的根、茎、叶、花等器官;农田系统中的农作物、害虫、益虫等;交通系统中的道路、红绿灯、司机、交警等等…
关系
关系是系统中的不可见部分,它指的是各元素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比如,情侣间的牵绊,同事间的竞争和和合作,朋友间的信任等等…
功能/目标
每个系统都是因为某个功能或目标而存在,比如央行的存在,目的是为了调控和监管整个金融市场,公司的存在是为了盈利。理解系统的功能和目标,才知道怎么对系统进行优化调整,若目标不明确,动作就很可能会变形。
一定的结构,加上要素之间的连接、互动关系,使得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
组成手机的各个部分,单独存在时,只是一堆普通的零件,但是组合成一个整体后,就具备很多的功能,可以通话、拍照、安装各种 APP。
人体由是头、手、躯干等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单独存在,都是没什么作用的,但是以一定结构和互动方式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能进行各种复杂活动和复杂思考的人体。
而且,同样的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可以组合成不同的系统,发挥出完全不同的整体功能!
比如同一个班级,组成要素都是同样的学生和老师,但是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学生,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环境
一个系统能否健康运行,除了内部元素的影响,还得看这个系统所处的环境。比如轮船,在水面能运行得很好,但在陆地上,整个系统就完全失灵,变成了一堆废铁。
因此,当我们讨论一个系统的时候,不能只盯着系统内部,还需关注外部环境,看看这个整体外面的环境是如何的,外部环境对系统起到了什么作用。
环境其实是一个更大的系统,小系统相对于大系统来说,就是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就像地球相对于太阳系;太阳系相对于银河系。
知道了系统是怎么回事,我们理解系统性思维就会更加容易。
我用生活中最常见的洗澡时调节水温的例子进行说明:
假设一开始的水温是 20 度,你的目标水温是 40 度。
现在的温差 20 度,你通过转动水温调节阀来进行调热,以此来达到目标 40 度。
水温调节阀的转动,使水温发生同方向的变化,在上调的过程中,水温的实际变化,可能会有几秒钟的延迟;
现在的水温升高到 50℃,你觉得太热了,新的体感温差又进一步影响你转动水温调节阀的方向和大小:因此你反向旋转,降低一些温度…
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达到目标水温。
这个过程看似很日常,但它却是由「水温调节阀、当前水温水温、体感温差、目标水温」这 4 个要素组合成的一个系统,接着,我们把这个过程用系统图表示出来:
加载中…
(「+」代表增强、「-」代表减弱、「丨丨」代表延迟)
三种基本反馈
反馈,是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用于描述系统中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正反馈
代表两个要素之间呈正比关系,A 增强导致 B 也增强,用箭头与「 + 」表示。比如你每天多跑 1 公里,你的耐力也慢慢增强
负反馈
代表两个要素之间呈反比关系,A 增强导致 B 减弱,用箭头与「 – 」表示。比如你把某款商品的价格提高 20%,购买者一下就少了好多。
延迟反馈
代表两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不是即刻发生的,A 发生,一段时间之后,B 才会有反应,在箭头中加入「 丨丨 」表示,比如之前调节水温的例子,并不是你一转动旋钮,水温就会立刻变化,之前的存量会起到一定缓冲作用。
两种基本回路
增强回路
增强回路是由 2 个及以上的正反馈连接起来的环形回路。
增强回路,会让在此系统中的要素,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的增强。这就是为什么富者越富,强者恒强。因为财富的增加会带来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而资源不平衡会带来每个人的竞争力出现本质的差距,这又进一步的导致了财富的向上聚集,富者越富!
增强回路不仅会导致系统往好的方向不断增强,也会往坏的方向不断增强,直至崩溃。
比如,股市下跌造成的恐慌情绪,导致股票抛售量的增加,这又进一步导致股市的下跌。
调节回路
调节回路,是由负反馈和正反馈所组成的环路。
调节回路的功能,是为了让系统更健康可持续地运行下去。比如有的公司为了持续拥有竞争力,会进行末位淘汰制。再比如,我们长时间工作后,身体会发送疲惫的信号,让我们去休息,就是为了让我们能持续拥有精力。
理解系统的功能或目标,找到影响系统的各要素,理清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从而对系统有一个全局认识,甚至可以通过改变系统中的某些要素或联系来调整系统,就是系统性思维。
系统性思维的作用
涌现
你相信吗?有一种微生物可以设计出丝毫不亚于顶尖工程师设计的交通路网,而且它只需花几小时,就能实现一群人类工程师花好几年才能完成的工程!
它就是黏菌,在平时,它是黏糊糊的鼻涕状,但在饥饿的时候,就会拆解成一个个单细胞生物。这些单细胞生物叫阿米巴虫,它们单独出动往四面八方去觅食,一旦找到了食物,它们就会连接成一条条管道,给其他伙伴输送食物。如果在好几个地方都找到了食物,那它们修建的管道就可以把各个食物点相互连通到一起,形成一个食物运输网络。
而且这些小家伙还有 plan B,若通往某个食物的路线只有一条,那就很有可能因意外的发生而中断,因此它会在主要路线旁建立次要路线以备不时之需,达到安全与效率之间的完美平衡。
经过实验发现,这个连通后的网络,运输食物的效率竟然能和人类修建的现代交通网络相媲美。
2008 年,日本东京大学的一个实验小组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东京市以及周边的 36 个城市等比例地浓缩进了实验室的培养皿中,在东京附近的那些城市上,放上黏菌爱吃的食物。然后,他们把一摊黏糊糊的黏菌,放在东京市的位置上。紧接着,实验人员打开一个微缩摄像头,拍摄着培养皿。
20 多个小时后,当实验人员再次打开培养皿的时候,他们发现,黏菌的运输管道形成了一张完整的交通网络。实验人员把这个网络和实际的路网进行对比,他们发现,这个网络竟然毫不逊色于人类设计的现代东京交通网络!
1999 年,经济学家杰弗里•戈尔茨坦最初将涌现定义为:「在复杂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产生的新颖而连贯的结构、模式和性质」。反过来说,涌现也是系统自组织的表现,自组织结构是指系统自动的从无序走向有序,从简单走向复杂,从低级走向高级,甚至具有了自我生长、学习、反馈、进化、更新的能力,以此提高系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
所以在学习一个学科时,你需要掌握各个子要素,理解整个系统,当你掌握了所有子要素,自然会涌现出之前你不具备的能力。
以我之前学美术为例,在进行整幅作品创作之前,我们练习的是线条、平面构成、色彩搭配、阴影透视等,但是以此为基础,我们最终都能画出一幅很不错的作品,从这些单项能力,到最后的绘画能力,就是涌现的结果。
在哲学、系统论、科学和艺术中,当一个实体被观察到具有其所有组成部分本身没有的属性时,也就是 1+1>2 时,涌现就出现了。
这些属性或行为只有当各个部分在一个更广泛的整体中相互作用时才会涌现。例如,当一辆自行车和骑手互动时,平稳的向前运动就出现了,但是两个部分都不能独自产生这种行为。
往小了说,每个生命体都是由无数的化学物质涌现而成,单个生命体涌现出了开心、愤怒、嫉妒等情感,而两个生命体之间会涌现出诸如亲情、友情和爱情等各类原本不存在的情感,而多个生命体之间形成的社会系统,则涌现出了更多神奇的事物,譬如说文明。
用系统性思维搭建成长模型
刚开始做自媒体时,我就在思考怎么样才能最快增加收入,苦思冥想几天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品牌,这个品牌包含了市场对你的产品质量的认可以及消费者对你的信任。只要有一个有价值的品牌,收入自然会快速增加。
2019 年 6 月,我开始在知乎和公众号上发表思维进化类文章,由于前期的知识积累,很快便写出几篇爆文,有了近十万粉丝,也赚到了第一桶金。看着「黄岛主」这个品牌慢慢建立,我对自己搭建的商业模型越来越有信心。
在创建品牌的过程中,学会了很多以前不会的技能,也结识了很多自媒体行业的大 v,这使我的人生阅历变得更加丰富。
经过实战的思考,让很多理论性的知识找到了支撑点,这促使我的学识不断增加,于是我写出了更多干货,吸引了更多的读者,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品牌价值。
但是我还是觉得太慢了,怎么样才能快一点呢?后来经过数据分析,我发现短视频比文章受众更多,于是我又开始进军视频领域。2021 年 6 月,一个大型线上教育平台找到我,邀请我出一门思维课程,我马上答应了,平台巨大的流量是推动我的品牌价值非常重要的一步。
非常幸运,7 月份,又一家图书公司找到我,邀请我写一本关于思维模型的书籍。。。
至此,我的成长飞轮越转越快,而且我知道,在未来还有更多的机会在等着我,只要我不停下,这个飞轮就会一直转下去,而且越来越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