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系最重要的是完整。不仅要完整,还要闭环,环环相扣,环环相套,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再好的学习方法也无法发挥作用。
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包括:1)输入;2)消化吸收;3)排毒;4)输出;5)获得反馈;6)根据反馈调整提高。
学习体系比学习方法要高一个维度,学习体系的完整性,比学习方法的有效性更重要。
这就好比对于一个真正的大厨来说,炒、煮、烧、蒸、炸、煎、炖等等都仅仅只是烹饪方法,在所有的烹饪方法之上,厨艺还有一个更高的维度,那就是,大厨知道做一道菜需要哪几个环节,并且在每个环节可以选择哪一种或哪几种烹饪方法;比如,做一道简单的小鸡炖蘑菇,在开始炖之前,先要很快地在开水里焯一下,捞起来冲去浮沫,还要把油锅烧热,下八角和桂皮炸,再下鸡块翻炒;如果在炖之前,漏掉了焯、炸、炒这三个环节三种方法,那么,这道小鸡炖蘑菇就不会好吃——体系的完整性,比方法的有效性更重要,做菜也罢,学习也罢,道理是相通的。
正是因为学习体系比学习方法要高一个维度,所以,当你解决了学习体系的完整性问题之后,当你理解了每一个环节的意义和作用之后,你将会有能力对所有的学习方法形成「降维打击」——你将会站在高处俯瞰每一个具体的学习方法,看清楚它在整个学习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所起到的作用,以及,还有哪些方法能够替代它,补充它。
比如,著名的费曼学习法,强调用最简单最朴素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专业知识,如果某个地方你解释得不清楚,那就说明你对那个地方理解得不深刻,你就需要回到那个地方,重新理解,重新组织语言来解释,直到你能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让一个完全没学过的人彻底听懂;本质上,费曼学习法是在强调通过「输出」来「获得反馈」,进而「根据反馈调整提高」。
与费曼学习法异曲同工的学习方法是,「错题集学习法」,即,参加考试,把错题整理到一起,把每道题都搞懂,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重做一遍——考试,是「输出」的一种方法;整理错题,是「获得反馈」;把错题搞懂,是「根据反馈调整提高」,也是「排毒」。
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费曼学习法侧重于对概念的理解,「错题集学习法」侧重于对概念的运用,两个方法相辅相成,相互弥补,建议交替使用。
又比如,著名的思维导图学习法,本质上,是在「输入」和「消化吸收」环节帮助学习者整理出所学内容的框架结构,并把各部分的关键词和核心内容放到合适的位置上,一目了然,便于复习;另外,画思维导图,也是一种「输出」的方法,通过「输出」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输入」和「消化吸收」。
但是,很显然,没有必要夸大和神话思维导图学习法的作用,因为,从学习体系完整性的角度来看,思维导图学习法只抓住了「输入」、「消化吸收」和「输出」这三个环节(并且,输出的仅仅是框架结构、关键词和核心内容),学习者仍然要使用其他方法去「排毒」,去「获得反馈」,并「根据反馈调整提高」;比如,把思维导图学习法,与费曼学习法+「错题集学习法」组合在一起,那就是一个完整闭环的学习体系——正是因为完整闭环,所以,三个方法都会发挥出比各自单独使用时更大的效力,而它们的合力在完整闭环体系的加持之下也将会非常惊人。
以后,你接触到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可以先分析一下,它在整体学习体系中到底处于哪一个,或者哪几个环节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需要跟哪些方法搭配组合在一起才能让学习体系完整闭环。
所以,深刻理解学习体系的六个环节,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你对一个环节的理解越深刻,你就越懂得怎样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来达成该环节的目标,提升在该环节的效率。
慢慢地,你会变成学习方法的主人,而众多的学习方法则会进入你的工具箱,成为你得心应手的工具。
现在,就让我们从学习体系的第一个环节,「输入」,开始。
在「输入」环节,最重要的是,确保你做的是「高效输入」,而不是「低效输入」——这既需要在学习内容上好好下功夫,也需要仔细研究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那么,什么是「高效输入」?
所谓「高效输入」,就是学习内容有意义,有价值,并且,学习的方式方法正确,因此,内容的意义和价值被学习者大体上接受到了。
这里有几个要点:
首先,内容要有意义;
其次,内容要有价值;
第三,方式方法正确,所以学习者大体接收到了内容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看似很平常,是吧?但是,用这几个要点对照一下大多数人的输入,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人的输入:
首先是内容缺乏意义,或者内容的意义模糊,没有被清晰呈现出来,有时候连老师自己也不知道学习内容的意义所在,因此,也就不可能帮助学习者去接收意义;
其次是内容缺乏价值,或者内容价值不明晰,学习者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
第三是学习的方式方法出了问题,虽然内容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但是,学习者要么「囫囵吞枣」,要么「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么「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总之,结果就是,学习者没有接收到内容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说,大多数人一直都在做「低效输入」!
以英语学习为例。
「清末怪杰」,辜鸿铭,学贯中西,他把《论语》、《中庸》和《大学》翻译成英文,他这个版本被国外很多大学列为教材;他还用英语写了一本宣传中国文化和精神的书,《中国人的精神》,在西方引发了持续十几年的「辜鸿铭热」,当时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在北大教书时,学生向他请教怎样学英语,他回答:「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做根基。」 另外,辜鸿铭还曾说:「今人读英文十年,开目仅能阅报,伸纸仅能修函,皆由幼年读一猫一狗之式教科书,是以终其身只有小成。」
本质上,辜鸿铭就是在强调:英语学习内容要有意义,有价值,并且,方式方法要正确。
「名家著作」有意义有价值,这很好理解;「背熟」,为什么意味着方式方法正确呢?
这是因为,「背熟」,是把有意义的声音输入到大脑中,反复练习直至可以随时调用,听的时候一听就懂,说的时候能脱口而出。
很多人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主要是用眼睛在学——盯着单词的拼写,用语法规则分析读到的句子的结构——他们输入的不是声音,而是图像;因此,他们学的是英文的文字,不是英语的语言。
语言,是一套有意义的声音系统。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把语言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他说,「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
索绪尔的比喻很妙,思想和声音就像一张纸的正反面,是密不可分的。仔细体会一下,我们在写文章表达思想时,是头脑中先出现一个微小的声音,然后,我们再把它用文字表达出来;而不是头脑中有一块白板,上面先出现一行文字,然后,我们再把它们抄写下来。
所以,用眼睛学英语,是错误的方式方法,是典型的「低效输入」,那样苦练出来的是英文文字的解码能力,也就是常说的「聋哑英语」——阅读能力很强,但是,听说能力很差;并且,因为没有大量输入有意义的声音,也没有反复练习直至可以随时调用那些有意义的声音,所以,也绝对不会有「英语思维」。
这也是为什么练就「聋哑英语」的人,在说英语的时候,在用英文写作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做机械地翻译,而不能进入「英语思维」,不能让地道的英语句子自然地流淌出来。
小结一下,英语学习的「高效输入」,首先是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比如,名家名篇,脍炙人口的英语小短文,非常实用地道的句子等等;其次是要用耳朵和嘴巴来学习,以听、模仿、背诵为主,降低眼睛的比重,注重把有意义的声音输入到大脑中,而拼写和语法规则等,则应该作为辅助性的和相对次要的信息来对待;另外,不要长时间地听和模仿,一定要快速进入「尝试背诵」的阶段,虽然明知自己还不够熟练,也要「尝试背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逼迫自己动脑筋,否则,如果只是听着模仿着,那很快就会走神,变成「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成了「低效输入」——以「输出」倒逼「输入」,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学习历史的时候,怎样是「高效输入」呢?最主要就是搞清楚,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谁做出了什么样的决策,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获得了什么样的结果,这背后有什么样的原因,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本质上,学历史就是「案例教学」,要注重输入「背景、人物、决策、行动、过程、结果、原因、经验和教训」,案例积累多了,自然就能总结出规律,这就是为什么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另外,历史有演进的过程,这一个事件和之前的若干个事件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梳理清楚这种前因后果,既是「高效输入」的一部分,也是学历史的乐趣之一。而孤立地背历史书上的知识点,比如,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发生了某事,有哪些意义,这就是典型的「低效输入」,很容易记混记串和遗忘。
同样,学历史也要以「输出」倒逼「输入」,学了之后,马上去讲给别人听;历史的一大好处就是,你可以像讲故事一样去讲历史。
学数学的「高效输入」,则要注重「抽象过程」、「逻辑推理」和「运用」:
数学的研究对象,是从现实世界的复杂现象中抽象出来的;从研究对象的不同特性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就能得到数学的概念;从研究对象的变化中发现不变的共同规律,就能抽象出数学的公理、定理、性质、公式和法则等;从数学概念、公理、定理、性质等进一步抽象出数学的结构,就能理解一类问题的特性。
在学习数学时,注重这个一步一步的「抽象过程」,就能让学习者理解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即,学习者将能够把数学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既能从现实世界抽象到数学,也能从数学还原回现实世界,这对于后续的「逻辑推理」和「运用」都有极大的好处。
另外,数学是讲究「逻辑推理」的,要在逻辑起点基础上,遵循严谨的逻辑,有顺序地进行推理;输入时,要更注重「逻辑推理」过程,而不是更注重最后的结论。
数学知识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在了解了「抽象过程」和「逻辑推理」之后,就要关注其「运用」,先看教程或老师是怎样来「运用」的,注意他们的思路、角度和技巧,体会数学的「运用之妙」。
完整地注重「抽象过程」、「逻辑推理」和「运用」这三大要点,是学数学的「高效输入」,输入之后,你同样要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而机械地记忆数学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等,以及大量重复做题,则是「低效输入」。
关于其他学科学习的「高效输入」,欢迎留言讨论。
总结一下,本篇的内容。
「输入」,作为学习体系的第一个环节,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你想要在这个环节确保你做的是「高效输入」,而不是「低效输入」——那你就既需要在学习内容上好好下功夫,也需要仔细研究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内容侧重点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上各不相同。
原则上来说,你需要用某种形式的「输出」来倒逼自己的「输入」,比如,学英语的时候,你要快速进入「尝试背诵」;学历史或数学,也都要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
总之,在「输入」环节,你的目标是:学习内容有意义,有价值,并且,学习的方式方法正确,因此,内容的意义和价值能被你大体上接受到。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你在具体的科目上,会注重哪些内容,采用哪些学习方法呢?期待你的精彩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