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帝王之怒: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方孝孺

历史上,帝王之怒,死个几百人挺常见的。

洪武年间的胡惟庸案,牵连诛杀三万多人,拷问屠戮经历数年而不止。蓝玉案,除诛灭了蓝玉全族外,因此事而死者超过了一万人。方孝孺案,被诛灭十族,除了九代宗亲全部抄家、斩首、戮尸、曝晒,他的朋友和门生也被卷入其中,连坐而死的有八百四十七人。

当方孝孺被朱棣请到朝堂之前,他就已经知道燕王会杀掉他的全家。作为得位不正的人,朱棣想要登基,诏书非要德高望重的方孝孺写不可,用方孝孺的信用为自己背书。可这个四十多岁,声震文林的鸿儒死活不肯答应,居然投笔于地,且骂且哭。

方孝孺的骂不是普通的骂,他骂的内容都很扎心。朱棣听不下去了,于是命人拿来锋利的刀子,将方孝孺的嘴划开。卫士首先拿刀刃插在方孝孺的嘴唇边上,然后猛地朝他耳朵的方向割去,使他的嘴裂开了,整个脸变得如同小丑一样血腥可怖。

可方孝孺还在骂,他的语言已经不够清晰,不过依然听得出不是什么好话。于是,朱棣又让人把方孝孺的舌头割了下来。本以为这样,这方脑的腐儒就骂不出来了,却没想到他依然昂首挺胸,囫囵地搅着舌根,抖动着脸上的血肉,含混不清地在御座前骂,做出一副要拼死的模样(犹喋血犯御座)。受朱棣委派负责劝说的方门学生兴许也曾问过他,先生这是何苦呢?燕王碾死我们,还不就跟碾死几只蚂蚁一样?

靖难之役,淮河以北血流成河,十室九空,一片荒芜。山东等地继洪武大移民后,又在永乐朝进行了新一轮的大移民。直至今日,多数村庄的始迁祖,都是在那时候到来的。朱棣要缔造他的新朝了,而此时迎接浙江宁海方氏族人和门人的,却是血腥的屠戮。八百四十七人被杀,血流成河。

八百四十七这个数字,是明朝中期礼部主事宋端仪在他的《立斋闲录》里说的。他曾校对过南京锦衣卫镇抚司监簿,除去前编缺损了一些页面以外,残存的簿籍记载了正学(方正学,即方孝孺)宗族人口共八百四十七人被杀,还列举了被杀者的部分名单:方孝孺的族叔方文度、方文恭、方海敏,族侄方谅、方经良,族弟方希定、方希崇、方希用、方希善,族侄孙方起宗、方起成、方起庄、方小荀、方居安、方渊胜,族孙方崇俭……

这些人在惴惴不安中被抓捕缉拿,容不得他们辩驳喊冤。诛人九族,必定要勿使一人漏网。可虽然绝大多数族人都死了,却总有漏网之鱼。依据《熹宗实录》的记载,到明末天启二年,有一余姓证明自己是方孝孺的十世孙。到这时朝廷早已为方孝孺平反,于是以伏阙上书,得到了朝廷抚恤。那是方孝孺的幼子被郡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走后逃出生天,后改姓余。不过,漏网之鱼毕竟是少数,多数家庭还是被连根拔起了。

方孝孺之所以出名,不在于其被诛了九族,而是被诛了十族。不光是他的同宗被杀了,死者还有他的朋友和门生,如林嘉猷、卢原质、郑公智等人,这些人都是宁海籍的,宁海是方孝孺的老家。

有人说,中国古代就没有「诛九族」「诛十族」的说法,只有「诛三族」的事实。

但现实并不像专注于文明法条的人想象的那么丰满,如前面这类诛杀,已经完全超脱了法律上「诛三族」的限制。

诛三族,虽然听起来很严重,但三族本来的范围其实是很小的,一般是指在杀掉罪犯的同时,还杀掉罪犯的父母、妻子、同产(兄弟)。如西汉丞相陈平所言,「父母妻子同产相坐及收,所以累其心使重法也」,又如《尚书正义》上所说,「三族刑……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兄弟、妻子,言淫滥也」。

我们举例说明。

老人李德林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妻妾为他生育了四个儿子,从长子到四子分别叫顺龙、顺虎、顺豹、顺麒。

加载中…

图:谋逆者李顺虎的家庭成员(人名系编造)

这四个兄弟就叫同产,有的书籍上解释同产是同母所产,也就是一个母亲生的,但在族诛情况下的同产不是这样。族诛下的同产,是指能够继承同一父亲产业的兄弟。在古代,嫡长子所获得的是政治权益的继承,是父亲爵位、职位的接班人。但父亲财产往下传的时候,往往要几个兄弟平分,这就是同产。

李家的次子李顺虎科举成功,成为某朝的官员,结果因为心怀怨怼,参与了孙大头谋逆案,还是其中的骨干成员。事发后,朝廷处罚,按道理要诛其三族。则李顺虎的父母(李德林和他的妻子)、妻子(李顺虎的妻子及其儿子李永涛)、同产(李顺虎同出于李德林的兄弟李顺龙、李顺豹、李顺麒),都要被诛。

加载中…

图:谋逆者李顺虎法律制度下的「诛三族」被牵连诛杀者(红色字体)

如上图所示,「诛三族」就是这么个范围。

这里还要说一下女性。通常情况下,家庭里的女性,比如罪犯李顺虎的母亲、女儿、姊妹、妻妾,还有兄弟和儿子的妻妾,都不会被杀,这就是所谓的「三族刑,惟不及妇人」。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随着家中男人被杀,她们也被没为官奴婢,抑或贱卖,从事十分卑贱的劳役。

官奴婢是没有人格的,遭受主家的鞭打、笞抽就和家常便饭一样。官奴婢缺衣少穿,饭也吃不饱,常常被冻死或饿死。魏晋时,年届七十或者身体残疾、耳聋目昏的官奴婢,还被拉到集市上贱卖,其所遭受的非人待遇可想而知。

叔伯兄弟的儿子永池、永河、永海,还有永波,他们的下场也很惨,要么是「皆流三千里」,要么是「十四岁以下配司农」「十五岁及以上者配岭南为城奴」,总之连当普通百姓的机会也没有。这些人的劳动强度很大,均属于「重役」,没有停歇的日期。而流放地环境恶劣,死亡率非常高。他们不能算作完全的民人,除了吃很差的饭、睡很短的觉以外,也没什么人格。

因为中国古代宗族制度、婚姻制度的关系,本家庭已经出嫁的女性,在族灭的时候,可以幸免于难。因为已经出嫁的女人是属于夫家的,也就是说,倘使李顺虎有个姐姐名叫李丽华,已经嫁给了王家当媳妇,那么她就是王家的人了,不会遭受李家之罪的牵连。不过,在南北朝及以前,很多时候女性也是要被砍头的,即便是出嫁成为别人家媳妇的女性,也有一定概率被牵连。

司马懿就曾以谋反的罪名,将曹爽及其党羽无论男女老少全部诛杀,曹家已经出嫁的女性「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也均被杀害。而在唐朝的律法中,为了体现圣主仁慈法外开恩,会对男性八十岁以上,女性六十岁以上或有废疾者免于连坐。因此,不同朝代、不同君主,对于谋逆大罪的株连也是不同的。

不过,不管如何,「三族」依然是一个很小的概念。朱棣一口气杀掉方孝孺全族八百多人,是远远超过了「三族」的。

有人依据北魏的崔浩案牵连了母族和妻族,认定「三族」为父族、母族、妻族。这是不对的,是犯了糊涂的。族诛本身只是以株连同宗同姓的男性宗族为主,在肉体上消灭「某氏一宗」,使其断子绝孙永世不能再有。如果一个案件真的涉及了主犯母亲和妻子族群内的许多人,也只能是因为罪犯此前权势熏天,母、妻二族里有人同他有相当的利益牵扯,积极参与了谋逆,作为骨干成员被揪了出来,其本身谋逆,因此才被诛了自家的三族,抑或其母族、妻族也在舞弄朝堂。

比如李顺虎的正妻曾氏受冷落,二房(妾)马氏受宠。马氏的哥哥马建奎深度参与了谋逆,为李顺虎招兵买马,那么马建奎的三族也会被诛。

族诛只适用于政治犯罪,而政治犯罪通常就是指谋反,因为谋反伤害到了皇帝执政的根基,遇到谋反,皇帝们就往往不满足于「诛三族」,常常进行扩充,以至于「诛五族」,使得情况变得异常惨烈。

譬如上面提到的北魏司徒崔浩的「暴扬国恶」案。

崔浩是政治家、谋略家,太武帝的重要谋臣。崔浩写拓跋历史,秉笔直书,因为有一些屈辱的丑闻居然没有隐匿不说,因此被皇帝憎恶,「诛及五族僚属百二十人」。

事发的时候,崔浩已经七十多岁了。他被装在囚车上,十多名卫士轮流站在囚车上朝他的脸上撒尿,呼声嗷嗷,许多人都在围观。崔浩的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也被族灭,是因为拓跋氏及其他人的忌惮,崔浩本人又想「齐整人伦,分明姓族」,赢得了魏晋士族的支持,而动摇了鲜卑执政的根基,因此顺道遭遇了屠杀。

这里的「诛五族」,其实就是诛九代宗族。

九族是一个文化概念,是指从高祖父母,往下到玄孙,共九代的父系亲族,范围上与法律中的「五族」完全一致。

所谓法律上的「五族」,对应的又恰好是民间的「五服」。至今农村婚丧嫁娶,依然要依据「五服」的远近关系,来确定是否要参与,怎样参与,随钱多少。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就去翻一翻族谱,以确定亲疏。晋代「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也」,就是按照九族内的亲疏关系来进行礼教大防上的定罪的。

加载中…
加载中…

图:九族五服以及「三族」和「九族」的范围(浅灰色框定范围)

我们还是以李顺虎谋反案举例。

如果李顺虎是在刑法很严苛的朝代,谋逆后不是被「诛三族」,而是被「诛五族」。宗亲被连累的范围,就和上面的第二张图所展现的一样了。不仅他的父亲、兄弟、儿子要杀头,就连他的叔叔、大爷、堂叔、堂大爷以及他们的后代也要杀头。

大体情况如下图,注意,图中的名单并不完全,红色名字表示李顺虎九族内的人口。如果还在世,他们都将受到李顺虎的株连:

加载中…

诛三族通常有十几、二三十人被杀,诛五族会有数十、上百人被杀。因为古时候凡有能力娶妻的家庭,一对夫妻普遍拥有四到八个孩子,其中男孩占一半。因此,每增加一级,人数就会成倍增长。

方孝孺祖上历来从儒,父亲方克勤也天资超人,为济宁知府,其家族人丁可能非常兴旺,同一个高祖下的九族宗亲多达数百人,是没有什么悬念的。如此多的亲人,有的连方孝孺的面都没见过,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就稀里糊涂地被牵连进来,抄了家,杀了头,实属无辜。

然而无辜者被杀,人们往往不把怨气撒在刽子手身上,对于方孝孺一事更是如此。一民国小说家蔡东藩说:「方孝孺就是一个腐儒。」其为建文帝谋划,没有一条成功的。拒绝草拟诏书,也不失为忠臣的典范,「然一死已足谢故主,何必激动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试问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归于尽乎? 

这个评价有些苛刻。

靖难之役是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发动的,死了太多人,这个责任必须有人背。真有这样的贼子,千刀万剐、株连九族毫不为过。此事当然不能怨自比周公的朱棣,也不能怨到成王建文帝身上,只好委屈奸臣方孝孺了。这就是方氏十族之祸的本质,不是他提前自杀或者下跪磕头就能免了的。就如同朱棣的父亲朱元璋,会与那成千上万的被株连的无辜死者说那么多废话吗?

未免也太天真幼稚。

人们对失败者的评价是尖酸刻薄的,这也是方孝孺在今日被众人嘲笑的原因,但事情还是要分辨清楚,不能稀里糊涂。

方孝孺曾是个神童,追随大儒宋濂学习,过目成诵,聪慧超群,就连先辈学者胡翰、苏伯衡都自愧弗如。他的眼睛总是放光,他的梦想是让人间美好,天下太平。天下的穷人多的是,这一点他很明白。他的父亲是个高官,可这些年下来,他依然是个常常揭不开锅的穷人。他被举荐了,朱元璋很喜欢他,却一直舍不得用,一定要留着给皇太子未来施恩后重用。

靖难之役后,他终于被消灭了,从肉体上和精神上。人们也就瞧见了一个腐儒向着刽子手使横的滑稽场面,揣测他为了自己的事坑了全族。从这个意义上,他的确是被诛杀了一切。

然而,这还不够。

朱棣即位后,对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以及朋友的朋友、门生的门生,进行了相当高压的打压。方孝孺的书和文章都成了绝对禁止的东西,以至于只要出现和方孝孺沾边的内容,一律快审快杀。

永乐四年,庶吉士章朴与鸿胪寺的杨善因为其他事入狱,在同一个牢房里。落魄之际,章朴同杨善谈起了自己尊敬的人,说他这辈子最为敬仰的就是方孝孺。杨善问他为什么,他说方孝孺不仅学问很深,品德也很高尚,而且对人十分诚恳,如果当世留有他的文集,那么就相当于我们多了一个韩愈,你能想象这世上没有韩愈这个人的文章吗?目前他正在尽力搜集方氏的诗歌和文章,好使后人能够看到这些好文章。

杨善听了,表示十分钦佩。他长得俊美魁梧,声音端正嘹亮,为人幽默风趣,热情洋溢,办事能力也很强。可他并不是值得说掏心窝话的人,虽然外表十分热情,但内心却精于算计,趋炎附势,翻脸不认人。

当时杨善也很落魄,听了章朴的话,立即意识到这是个升官发财摆脱厄运的好机会。方孝孺是个反贼啊!他的书是禁书啊!举报有奖啊!

于是出狱后,向章朴借来了他收藏的方孝孺文集,随后一溜烟儿向朝廷举报了他。朱棣得知后,立即下令将章朴处死,为了鼓励揭发,顺便恢复了举报者杨善的原职。

章朴获罪当杀,他的弟弟宗简(章朴又名宗朴)到衙门号泣击鼓,说愿意代替哥哥去死,朝廷并不允许。而且经过审查得知,原来这小子也钦佩方孝孺!于是又将他抓捕,同章朴一起斩首戮尸,死前也不许他们见家人最后一面。

由此观之,说方孝孺被「诛十族」,绝非人们刻意地去夸张。学者们不应该执着于表象,争论表面的是非,而应该瞭望现实——刑场上成百上千的人哀号连天,那些穿着肮脏囚服的人,一排一排地被刽子手屠宰,血从刽子手脚下一直流到监官的案前。

方孝孺是凌迟而死的,这是《天顺日录》里的说法,亦有说是磔刑的,不管哪种,其手法都一样(具体可参看该专栏《酷刑之最:一场凌迟的「现场直播」》以及《肢解的痛苦:车裂与五马分尸》)。朱棣对方孝孺恨之入骨,可再恨也不能留下滥杀的恶名,于是给他定罪,说他「使幼君自焚」。

世间传言建文帝并没有死,可能出家当了和尚,也可能下了南洋。朱棣也知道他没有死,但在那时候一定要说他死了。建文帝自焚而死,又是谁唆使的呢?正是方孝孺。你把皇帝劝自杀了,不是弑君的大恶之人吗?这才有了永乐初「方孝孺等人向燕王哭着磕头请罪」的戏文,在戏文里朱棣成为了正义的一方,想要扫清皇帝身边的奸佞小人,结果皇帝却被小人唆使到自杀,你说小人多可恨?!

因方孝孺获罪而死的很多,因方孝孺获罪而被贬谪的更多。到万历十三年,朝廷释放了因方孝孺一事被贬谪充军者的后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合计有一千三百多人。而在此之前很久,朝廷其实已经意识到应该给方孝孺平反了。

在历史上,有些帝王为了展现仁爱之心,会着意颁布显示宽厚的法令。譬如「诛三族」「夷三族」之下,有「门房之诛」。

所谓的「门房之诛」,其实就是「诛二族」,只杀掉罪犯本人及其父(如果没别居的话)、其子,免除已经分家了的兄弟一家的死刑。以李顺虎为例,如果皇帝只是搞门房之诛,那么只有和他同在一个门一个屋子里的家人,也就是同籍(一户口本)才会被杀。李顺虎本人和他的儿子会被杀,女眷也被杀或没为官奴。但李德林则会因为是和老大李顺龙同居,而没有受到牵连。

加载中…

图:李顺虎的门房之诛

北魏法秀之乱,僧人法秀与兰台御史张求等一百多人谋反,罪当诛五族。尚书王叡请求只诛杀首恶,宽宥其党羽。于是皇帝下诏:「应诛五族者,降为三族;三族者,门诛;门诛,止其身。」根据宽宥的原则,本应诛五族的首恶,降为诛三族;本来该诛三族的从犯,变成了门房之诛;原本该有门房之诛的胁从,只杀其本身。但这种宽宥下的诛杀依然牵连很广,使人不得不畏其惨烈。

在历史上,比诛五族、十族更酷虐的情况比比皆是,通常也是发生在「不服」的「谋逆者」身上。

清代管控严苛,绝少有大臣谋逆,造成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大臣都为皇帝一家之仆,所有的行为都是「为皇上办事」,严尊卑,下属但磕头,少说话,但对于小民的打压也绝不手软。造反者从民间不断崛起,失败后不可避免地遭到大规模的屠戮。 

明末清军针对拒绝剃头的嘉定、江阴、扬州城百姓的屠戮,清末官军对太平天国将士及其家属不问男女老幼的屠杀,实际上都是「逆反者族诛」的演变——从门房之诛变为街坊之诛、全城之屠。几十万上百万,以至于千万人口死于刀下,天罗地网,无处可逃。杀出个万方顺民,山呼万岁。

酷刑的惨虐,更多的在于历史的细节。 

历史已经远去,但其实并没有走远。天真烂漫不知缓急的建文帝,和博学多闻匮于时务的方孝孺,只不过上演了一场君臣和睦的千里溃败,面对雄才武略坚毅果敢的燕王,最终痛苦地失去了朝堂。这些事背后的细节,本来没有什么可多说的,但我们总能从他们的身上以及人们对这些事的评述中,看到一些人的人生以及所有人的人性。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帝王之怒: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方孝孺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