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自律,大多数人的第一步,都是给自己做行动计划,也就是 to do list,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却总是会陷入「flag 反复立反复倒」怪圈之中,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计划有问题吗?还真不一定……可能是你对计划的「使用方式」有问题。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制作计划的新视角。
这个新视角,要从我的老本行——写作说起。
很多人对我平日的写作练习方式感兴趣,在此我也一并呈现,给大家展示我是怎么把「输入」和「输出」融入到日常的。
在我看来,「输入」和「输出」,不光是一种概念,而且也必须是需要严苛执行的方法论,尤其是当我将这两者「绑定」在一起的时候。
什么叫做「绑定」,就是只要有输入过程,就必然伴随对应输出的过程。
我一般会规定自己在完成 8 个小时阅读任务之后,就要进行一次写作练习,基本的计划流程是这样:
加载中…
8 小时的阅读,是输入,接着,写作练习,就是最基本的输出。
那么,需要写多久呢?
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如果此时,我能够写出成型的文章(这种时候尽心而为就可以了),那我就不会限制自己的写作时长,可以写两个小时,也可以连续不停写四五个小时,只要我还感觉意犹未尽。
另一种情况,如果此时,我写不出成型的完整文章,那我就会硬性要求自己写满 3 个小时,秒表计时,不赖一秒。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写不出成型的文章,那还能写什么?
什么都可以写,可以整理思维碎片,也可以记叙近来所思所想。
如果实在憋不出内容,我还有最后的法子,就是「以读助写」——
我会先去读别人的文章,看他人的观点,然后进行思维碰撞,每当产生想法,我就会打开计时器,开始累计个人纯写的时间。
有时候运气好,稍有外来片段刺激,就能文思泉涌,但也有时,实在逼不出什么东西,这种情况下,纯阅读的时间可能就会是纯写时间的成几倍数。
我记得最夸张的一次,我阅读整整 10 个小时,才累计写满 3 个小时,而且全是细碎的杂念。
有人会问,那你用这个法子,每天都能完成任务吗?
其实,这也是我和他人最大的不同。
我给自己设置任务,从不按「天」来算,而是按「轮」。
比如,只有完成累计 8 小时的阅读任务后,我才会进行写作训练任务;如果当天阅读的任务没有完成,我会第二天就接着继续没完成的阅读任务。
等我完成阅读所需要累积的纯时间后,才会开启写作训练任务。
全部完成后,我才会觉得自己完成了一次「输入+输出」,也就是「一轮」。
一轮完成,接下来,循环下一轮。
有时两天完成一轮,有时三五天完成一轮,我把这些任务都穿插到日常生活之中。
至于最终完成一轮输入与输出的闭环训练需要多长时间,实则无定数——因时制宜,亦无须定数。
为什么我会用这种方法呢?甚至第一次听说我用这种方法的朋友,还会质疑,我这岂不是给自己找好了偷懒的借口——反正今天没做完,就当一轮没结束嘛!
其实,在之前我也会给自己设置每日必须完成的任务清单,但使用过程中,我清晰地发现,这种设置计划的方式,有一个致病弊端——
非常容易引起人的焦虑。
因为有「每日」的时间限制,一旦预感到某些重要任务无法按时完成,就会触发焦虑的开关。
而大多数人为了消除这种焦虑,可能就会做一些本末倒置的事情,比如,敷衍了事地去做任务,目的就只是为了多在任务清单上多划上一个勾。
当敷衍了事也无法应对时,就会开始怀疑计划的合理性,然后重新做计划。
所以,很多人都会进入:「做计划——完不成计划导致焦虑——计划失败——质疑计划——重做计划」的循环之中。
而在这反复的循环中,个人效能感一再遭受打击。
在这里,「每日计划」中的「每日」就很有意思,它的意思是说:一天为限,一天为宿命。
所以,「每日计划」执行不顺的时候,往往就会产生一种宿命抵触感,这种感受还挺令人压抑的。
我个人看来,这种「每日计划」其实挺教条的,因为「每日」这样的时间刻度其实是人为划分和定义的,而从客观现实来看,时间永远是在不断流动着的,并不存在那么死板的节点—-为什么不能改变呢?
后来我改变了做法,就是采用这种「轮」的计划设置方法,没有「每日」的限制,这样就把那个触发焦虑的开关去掉了。
新的计划理念,让我不会再把注意力集中在每日是否完成了既定的任务,因为我意识到自己已然处于一个计划的连续体当中,我真正所需要关注的是计划推行到了什么程度。
在我的方法里,更令人关注的是任务完成度,是每次任务的完成质量,我通过阅读纯时间累计、写作纯时间累计的方式,来保证自己在每一轮任务中各个环节投入了足够额度的时间,而不是敷衍了事。
这一步看明白了,接下来我们再细化一点——
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我会将阅读和写作的时间配比,定为 8:3。
首先, 8 小时阅读时间,配 3 小时写作时间,我一定程度上参考到「二八定律法则」,只不过我在执行时稍做了些微调整,是「每进行 8 小时的纯输入,就要进行 3 小时的纯输出」,而不是严格的 20/80 的配比。
之所以输出训练的时间比例调高一点,是因为我平时工作对写作这项能力的有需求,我需要让自己有更多的练习,如果大家只是进行普通的训练,我觉得纯写时间的比例可以适当调低;
其二,这个「8+3」,与其说是「兼顾」输入与输出,还不如说是「捆绑输入与输出」,是严苛的捆绑。
在我的认知中,但凡不能够进行整合输出的输入,都是毫无意义的,一直不停的「输入」,其实是一种妄念。
目前从总体来看,这个方法还是有效的,长期保持后,我的输出会变得越来越轻松,而不是越来越难,输出的成果,产生惊喜物件的频率会越来越高,而不是越来越低,这是一个很奇妙的旅程。
只要坚持上两个月,就能够深切体会到,随着自己严格输入量的增加,随着严格的整合输出训练的增加,脑子积累的知识丰富了,整合输出能力也在增强。
最有意思的是,头脑中可以相互印证、相互碰撞的思想和案例也越来越多……意外的惊喜,可不就是「知识和知识的碰撞」所产生的么?
可以说,在写作练习上,采用了这种「轮」的计划设置的思想,让我成功摆脱了以前那种三天两头重整计划的恶性循环。
这也可以回到咱们文章最初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越想自律,越是会陷入「flag 反复立反复倒」怪圈之中?
是计划本身的不合理导致?
是自己无法坚持导致?
这些原因都有可能导致计划失败,但都不是主要原因,很多人意识不到,我们设置的计划,很多时候之所以落得不了了之的下场,其实乃是因为「中断」所致。
当计划遇到「中断」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情绪。
因为「中断」打乱了计划的节奏,如果你计划规定自己第二天早 8 点做某项任务,结果第二天不可控的睡到 11 点,一想到不可能再按时间完成既定计划,情绪就有挫败感,懊恼和自责上头…….很多时候,一个计划就这样不了了之的。
但凡遇到「中断」,最正确的做法是「继续就好」。
当「中断」出现的时候,中断已经是一个客观现实,对于这样的现实,我们所能够采取的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接纳——老实讲,很多问题,当我们接纳的时候,它就已经不再是问题了。
在我看来,真正厉害的,不是连续 3 个月跑步不间断的人,而是那个因为出差一段时间没法跑,回来之后接着继续跑的人。
而用「轮」的思想来设置计划,它容许中断。
因为这个方法看重的是时间的累积性——「累积」有何「中断」可言呢?它永远关注的只是累积的总量是否在增加而已。
好了,今天的所有内容基本就到这了。
总结一下,本文有几点可供各位思考发散:
1.有别于传统的计划设置方式,「轮」的计划设置思想可以融入到日常的计划设置中,它具有独特的优势。
2.「把输入和输出环节绑定在一起」的思想,不仅局限于阅读和写作,而且可以应用到生活中任何可以涉及到输入和输出的环节。
比如前几天有个高中小女生问我,她觉得高中老师上课太慢,质量差,现在沉迷网课,一上就停不下来…….我告诉她,妹妹呀,网络课程虽好,但也千万不贪课啊,上课是输入,不能沉溺于此。
现实课堂是上一堂课,接着做相关的作业,输入和输出形成固定配套;网课却有可能打乱这种节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知道有些人上网课,简直就跟刷电视剧一般,看完一集就接着刷下一集,错把上网课获得的「收获感」当成了「真正的收获」。
如果上课后,没有及时结合做题、练习等方式的输出环节,「收获感」终究只是一种感觉,更可能是错觉
输入和输出,都要有所节制,控制节奏。
我建议她约束自己刷课和做题的时间比例,或者 4 比 6,或者 3 比 7,总之,坚守某种输入和输出的相对固定的时间占比,不让自己轻易僭越。
不要沉溺于输入环节,要知道,学而不「练」则罔。
3.「捆绑」输入和输出,是一种制造惊喜的方式,前提是你需要坚持下去。
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在书上学到某个方式方法,这是输入,要给自己制造输出的机会,怀着某种死磕的精神去实践,因为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你才能够得到切身的体会和收获。
4.类似「二八法则」这些通用规律,往往通过发散思考,就能得出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运用…….发散思考,举一反三,是很重要的生活技能。
5.实践是检验和认识方法合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些环节不要中断。只有不断去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认识,那些被自己当成人生信仰的认识才不会崩塌。所有的方法、理论,最后都要落实到实践。
本文提供的这个方法相当的实用,到目前为止,我已经用它践行了纯一千五百小时左右,它对我设置计划这件事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目前我仍然不费余力的跟人去宣传这个方法的妙处,因为我相信它真的有用,也经得起检验。
希望你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