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简单的话概述一下始于 2008 年的金融危机。这个可以从次级贷款说起,有人开玩笑说次贷其实就是「次品级贷款」,其实这么说还真挑不出什么错来——次贷标准定义本来就是贷款给还款能力不佳、信誉度不高的各户,当然利息也要更高。
银行当然不是傻子【确切说是房利美(Fannie Mae)与房地美(Freddie Mac)——两家带有政府性质的、两个联邦住房贷款抵押融资公司,也就是新闻里常说到的「两房」,最初是大萧条时期美国政府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而组织的两个福利性质住房贷款公司。一开始是国有的,后来变成私有的了,但享受很多优惠的政策。】
2000 年以后随着信息产业泡沫的破裂,很多资金流入地产行业使得美国的房价一直持续稳步上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次贷客户能还款自然就是银行的优质资产,如果有朝一日还不了,那把作为抵押的房子收回了,因为房子是一直增值的,所以银行也照样赚了。而「两房」放贷的钱有从哪来了?通俗说就是「借」,好听点就是发行房贷抵押债券(MBS),让各个投资机构来购买。借的越多,贷出的也就越多,那么银行赚的也就越多。
为了吸纳更多投资者购买 MBS 债券(或者说借钱给银行),这些债券被分类(金融机构叫它是「结构化」)成了从 AAA、AA、A、BBB……一直到 B 若干风险等级,风险逐次升高,当然,债券利率也就逐次升高。一旦房贷里有违约的情况出现,那么首先受损的是高风险债券购买者,但低风险债券的购买者依然可以兑现。这样一来,最「安全」的 AAA 级债券被社保等机构投资者买下,其余高风险债券被对冲基金吃下,大伙各取所需。
持有两房债券的投资人往往还会购买一份保险【也就是 CDS Credit Default Swap,信贷违约掉期,或者称作信贷违约交换,即通过定期交付预定的息费,在违约事件发生的时候,投资者将手中的债券移交给 CDS 的卖家,第一时间换取债券的面值(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企业真正的清盘偿付过程是漫长的,作为债权人即使完全收回本金,也要等待很长的时间),从而在根本上消除了违约风险。从实质上看,CDS 应该接近保险的概念】
以保护他们的投资——理论上如果最后赔了,那保险公司就会赔付客户的本钱。而保险机构同样会像「两房」一样把手里的这些保险合同「结构化」成不同风险级别的债券【CDO(准确说属于 Cash Flow CDO——现金型 CDO)】,然后卖出去迅速变现,而购买者也不会让这些金融衍生债券留在手里,而是转手再把它们「打包、结构化」之后卖出去……
其中的细节其实读者们无需细究,只要明白一个问题就行:一颗豆子进入一个「黑箱子」里面,一转眼出来的时候就有西瓜那么大。这显然是不符合物理常识——除非这颗「西瓜」里面是「虚」的。同样的道理,一笔最初风险颇高的贷款业务,在一个击鼓传花式的游戏下让人人都赚钱,那显而易见,只能是泡沫化,如果一直发展下去,最终的结果和当初日本地产泡沫比并不会有多大区别。
2008 年美联储持续加息,本质上是在主动挑破这个泡沫。虽然由此在美国国内导致大量金融机构融资困难最终破产倒闭,连带实体经济由于需求不足导致就业形势困难。但经济泡沫化毕竟就此而至了。最重要的是,美元依旧是世界通行得货币。
美联储以救市的名义连续狂印钞票(量化宽松),而这些印出来的票子多数并没有在美国国内流通,而是被投资者拿去投资海外市场。这样一来美国国内始终没有出现大幅度的通胀,但其他国家由于大量美元涌入,导致物价暴涨,虚拟经济泡沫化严重。
这其实也就等于是让其他国家为美国的经济衰退买单。而日后一旦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海外的资本赚足了钱开始回流,也就解决了美国国内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而由于大量外资被抽离,相关国家的经济泡沫就会破裂,这样美国资本返回头又可以去抄底——低价收购这些国家的企业,如此一来,日本「平成不况」的局面就将在这些国家重演。
这中间唯一的麻烦就是这一切的前提是这只是站在美国精英阶层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由于国内就业形势紧张,美国的老百姓们肯定会被波及到,所以后来会有占领华尔街运动。好在对此其实在小布什时代就已经有了应对的布局:「9.11 事件」后,借助反恐这个旗号美国情报机构在国内的权限大幅扩张,实力大大增强,对基层的管控能力也就大大强化了。
举个例子,如果认为某个公民对国家有威胁,那么就可以直接拘押他,而拘押他的理由由于涉及国家安全,所以是保密的。著名的「棱镜门」事件所反应的其实美国对基层的监管能力——全民的网上活动都在情报机构的监控之下。这种情况下,出现威胁政权稳定的乱局的可能性也就微乎其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