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心理学8大流派:如何找到最适宜你的那一个?

大家好,我是心之助心理平台的首席讲师卢悦。当我们进入心理学的殿堂,就会对汗牛充栋的心理学流派有一种「目不暇接」的吃力的感觉。据说心理学流派数得上号的,起码有上百种。

难道都要学吗?肯定不可能。

那么我们从从何学起?我花了 15 年的心理学学习之路,为大家整理了 4 大心理模型,8 大派别,3 大坐标轴,帮大家梳理我们每个咨询师都必须要学习的心理学基础理论。

首先,我们先说说「4 大心理模型」:

什么叫做「心理模型」?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

举个例子:有一个 39 岁的大龄女青年小玲来做咨询,她的问题是为什么她谈了 8 个男朋友,个个都以悲剧收场,她很想结婚,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男生,她希望你来帮助她走出这个「被诅咒」的命运。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有四种「解题思路」:

1. 医疗模型:

医生看这个世界的视角就是一个标准:健康还是不健康。

如果我们用「医疗模型」看这个来访者,我们就会按照这个流程做咨询:

1) 症状 → 小玲发现自己 39 岁了,就是没法找到合适的男人结婚,前来求助。

2) 检查、问诊 → 她没有像「常人」那样进入亲密关系,一定是心理上有不健康的地方。

3) 发现病因(诊断)→ 发现「不健康」情结 vs 发现「不健康」信念

那么我们用什么去探索呢?

如果你学了「精神分析」,你就要探索来访者的「潜意识」,精神分析认为,你是不可能意识到自己心理上有什么问题的,除非你学会探索你的潜意识,这和我们去做体检是一样的,我们没法自己发现,除非借助 CT,看到自己的病灶。这个病灶,往往是情结。

什么「情结」?就是一对或者多个自相矛盾的情绪能量团。比如,也许是来访者的「恋父情结」,导致她没法进入亲密关系。

小玲的「恋父情结」是什么呢?

她从小就渴望和父亲「结婚」,但是如果她真的把欲望的目标指向父亲,就会牺牲掉母亲,她要么对于牺牲母亲有愧疚,要么害怕被母亲伤害,于是她只能压抑性本能的冲动,盲目地去寻找「新的男人」,这些男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绝对不能和父亲有相似的地方,

如果有的话,就会触发小玲的敏感神经。但是和这样的男人在一起,她又没法真正心动,于是她要么找特别渣的男生去谈恋爱,要么去找条件很不好的男生去恋爱,这种恋爱成功的概率不会很高,她总是受伤害。

小玲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惩罚她的乱伦的欲望」,她有见不得人的不道德的想法,活该被惩罚;第二个目的是为了「等待机会」——只有她一直不进入「亲密关系」,她才有机会真正和父亲「结合」……

所以我们看到了小玲有多个相互冲突的欲望:渴望和父亲结合 + 害怕被惩罚 + 道德的羞耻感和内疚感 + 自我惩罚的自怜自艾 + 带有幻想的期待。这些欲望相互冲突,会最终形成一个合力,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妥协形成」,就是她一年年地「独守空房」。

认知治疗也是用这个思路,只不过它试图把你虚无缥缈的「潜意识」「公式化」,比如:来访者不合理信念的三个典型特征:

① 绝对化的要求。如「我必须成功」 。

小玲在择偶方面一直都追求绝对的控制,要求对方对她的信息必须「秒回」,否则就是不爱自己。这就会让男友很难接受,由此冲突不断,感情自然很难持久。

② 过分概括化。即以偏概全,包括对自己和对别人

被伤害的次数多了,她就会认为自己「不够有吸引力」,也觉得男人都是「下半身动物」,像父亲那样「完美的男人」,现在根本找不到了。但其实她一共才遇到 8 个男人就得出整个世界的男人都是「渣」,以及自己没有「吸引力」的结论,是一种扭曲的认知。

③ 糟糕透顶。即认为某一事情发生了,必定会非常可怕、糟糕。

久而久之,只要男友拒绝她或者对她不够主动,她就马上觉得「大祸临头」,然后就会要求和男友分手,把小事闹大,最后关系破裂。

4) 去除症状 → 被看见 vs 被治愈

精神分析认为,当我们让来访者意识到潜意识的欲望,表达出来并且得到理解以后,来访者就不会被「潜意识的情结」所操纵,她能在意识的层面驾驭自己的行为了。一句话:所见即痊愈。你可以理解为发霉的东西放在阳光下,就会去掉霉点了。

认知治疗认为,我们找到错误的「扭曲」的不合理信念以后,要用正确的,健康的信念替代,找到化脓的地方,消毒,割掉烂疮,然后就可以用「新肉」替换「腐肉」了。

5) 痊愈 → 长期 vs 短期?

精神分析,解决「情结」的问题,起码需要半年到 5 年的时间。

认知治疗则认为,更换错误观念,需要最多 3 个月的时间,因为 100 天是一个人形成新的习惯的周期。

普遍来讲,精神分析因为咨询时间长,效果更持久,但问题也在于周期太长,一般只是想解决「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人,没有那么大的耐心,所以我的建议是两门你都要学习:

学了精神分析,有了「潜意识」这个概念,就会明白,人和人的交流往往是「话里有话」的,

来访者给你讲的,都是「表面的故事」,但作为咨询师,你要懂得「潜意识层面」的故事,比如小玲表面上讲的是「我很想找到男朋友」的故事,但潜意识层面的故事是:「我根本不想找到男朋友」。

而认知治疗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短平快」的教你在具体实操方面怎么做,不去看那么久远的原生家庭的问题,就从你当下的「错误认知」纠正开始,你训练「健康的」「正确」的认知越多,你就越有可能改变你的「内在程序」,你就可以在「情绪→认知→行为」这个链条上,重新建构你的人生,你升级了「认知程序」,就不会走过去习惯化的「错误认知」的老路了。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在精神分析咨询中,咨询师的角色类似于「医生」——你有病你要治;而在认知治疗中,咨询师的角色类似于「教师」——你有错,你要改;

来访者是有问题的,不健康的。

心理咨询就是帮助你把不健康的错误的情结和认知改正的过程。

这种思路我们称之为「古典式的心理治疗思路」。

2. 成熟模型:幼稚 vs 成熟(关系流派)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到「现代心理咨询思路」,也就是「成熟模型」的视角。

所谓「成熟模型」就是一句话:你是幼稚的,我要帮你变「成熟」。

精神分析的祖师爷弗洛伊德认为,人是「性本能的产物」,后来又认为人是「死本能和生本能」的产物,这里就不细讲了,总是他认为人内在有一种能量,需要得到满足,比如我饿了,我要吃饭;我有性欲了,我想做爱,但是社会有禁忌,比如你想吃饭,你没钱;你想做爱,但人家不乐意。

如果你用抢,用强,就会被法律制裁,于是我们就会诞生「本我」——我们的原始欲望;「超我」——对社会规则的认同;以及「自我」——协调两者的关系。

比如我想吃饭,但我可以问问店家,我没钱,我可以给你打工,你给我饭吃可以吗?这就是「自我协调」的功能。无论是「精神分析」还是「认知治疗」都强调如何提升你的「自我调整」的能力。

但是后来心理学家发现,人不是本能控制的。或者说,人最大的本能不是「物理层面的满足」,而是「心理层面的存亡」。

这个发现起源于一个实验,心理学家把刚出生的「恒河猴」放在一个箱子里,这个箱子里有两个「妈妈」,一个是钢丝做的但有奶的妈妈;一个是绒布做的妈妈,但没有奶。心理学家发现,小猴子平时都会待在没有奶的「绒布猴妈妈」身上,只有要吃奶的时候,才会到「铁丝妈妈」那里去。

这个实验证明了一件事,起码灵长类的最大的本能并不是「有奶就是娘」,而是「心理层面的抚慰」,比如柔软的身体,温暖的拥抱乃至柔情的目光。喜悦的话语等等。于是精神分析发生分裂,很多心理学学家越来越认同这样的观点:关系才是人最大的本能,而不是性或者物理层面的生存。

关系学派认为: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种「人性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我们的「自我」才会真正得到发展。

温尼科特称之为「促进性环境」;科胡特称之为「自体客体」,马斯洛称之为「人的自我实现」,罗杰斯称之为「人在人中间才能成为人」,依恋心理学认为人是需要「心智化」的……

其实大家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人需要两种环境,一种是母性的爱,解决当我受伤的时候,如何得到抚慰;一种是父性的爱,解决当我要进入社会,我该如何变得强大。当一个人可以自由地「变弱」也能「变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从「幼稚」变「成熟」。

那么这个过程是怎么完成的呢?

1. 来访者遇到了问题

2. 咨询师提供「矫正性情感体验」

这一步和「古典心理治疗」最大的差异就是心理咨询师认为,来访者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他在成长经历中缺乏足够好的「促进性环境」,那么咨询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给来访者提供一个「再生」的机会,让来访者「暂停发育」的「休眠的自我」复苏,开始「重新发育」。

比如还是小玲的例子:小玲之所以有「恋父情结」,觉得这个世界最完美的男人就是父亲,其本质是她的「客体关系」出了问题。在她的原生家庭里,父亲做的所有事儿都无可挑剔,相比之下,她的妈妈则像个未长大的孩子,和小玲争宠。

小玲一直都瞧不起她妈,觉得她配不上这么完美的男人,但她其实也掩饰了一个问题——既然我妈配不上我爸,那我爸为什么要看上这样一个「不堪」的女人,并且还要忍受终生?在这个完美男人的面具下,其实藏着一个懦弱的,抑郁的男人,他只知道扮演好人,但却不能勇敢追求自我。

其实小玲爱情的模板就是自己的父母,男人表面完美,内在无能;女人则是无能中的无能。

小玲走到今天,本质上是一种对感情的恐惧,害怕自己变成父亲这样的「自虐型伴侣」,也害怕自己变成母亲这样的「永远的巨婴」,她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成人」。

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无能」,该如何坚持自己的「自尊」。

所以她会在咨询中攻击咨询师是如何的无能,如何装模作样地「共情」她,根本不表露真实的自我。咨询师也觉得无能为力,也觉得好像帮不了小玲,甚至一度想要转介她到其他咨询师那里,但当咨询师觉察了自己的反移情后,发现这不就是小玲真实的感受吗?

于是她就跟小玲说:我知道你现在的感受是非常的无助,而且虽然你有一个完美的爸爸,但其实你最大的痛苦是你的爸爸一直都不能把最真实的一面展露给你看,永远说最正确的话,但却不能把真心话跟你说,其实我也是如此,一直说着咨询师该说的话,但其实我也深感无力,我也很害怕让你知道,我都快坚持不住了,我也害怕面对真实的自我。但是我想,也许你是很孤独的,因为你的真实从来不被看见,离你最近的人,其实离你很远很远,你一直都要扮演完美的女儿,如果婚姻是一场表演,你宁可不要进入婚姻。

小玲泣不成声,她觉得第一次有一种连接的体验,她被看见了,也能看到咨询师的真实,她之前一直都活在淤泥之下,都快窒息了,咨询师的自我暴露,让她感觉到能呼吸到「真实的空气」。

这种体验就叫做「矫正性情感体验」。

咨询师做了来访者父母没有做到的事儿,那就是「脆弱相对」,咨询师不再扮演「完美的咨询师」的时候,对小玲来说,这种真实,就是一种疗愈。人本存在主义治疗也是类似的思路,其本质都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也就是「拿心换心」的治疗。

在「古典心理治疗」当中,咨询师是「不下水」的,咨询师是健康的,来访者是不健康的,咨询师要做的治疗,针对的是来访者「不健康」的病灶。

但是在「现代心理咨询」中,咨询师是要下水的,咨询师唯一的工具是自己,你要和来访者「共病」,体验「移情和反移情」,然后给来访者「父性的力量」和「母性的支持」这两种矫正性情感体验。给来访者未能发展的「自我」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

《动物世界》里看过一种鱼,在干旱的时候,就会把自己藏身在淤泥深处,让自己进入休眠状态,一旦到了有水的环境,立刻苏醒,我们其实就是要用治疗关系来给来访者这样的疗愈环境。

3. 工具模型:利 vs 弊

但是我们也知道,这种疗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很耗时耗力的,没有 100 次以上的咨询,很难真正「修通」。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我们也开始有了「后现代式的治疗思路」:

「后现代」「后」在哪里?一句话就是:标准的虚化。

也就是说,我们要质疑之前的「标准」,从「原标准」的层面解决问题。比如「古典心理咨询」要把人分成「健康」与「不健康」;「现代心理咨询」要把人分成「成熟」与「不成熟」。问题是,凭什么我要听你的?为什么规矩要这样制定?是不是标准本身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呢?

有句话说得好:你有了一个锤子,你看什么都是钉子。

比如,为什么小玲认为「找不到对象」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是她默认了「只有结婚才是正常人」这个观念?是不是她默认了「不结婚就要孤独终老,就要死得很惨」这个观念?是不是恰恰是因为她害怕成为社会边缘人群的焦虑让她反而更难找到对象?

此时,如果你用「焦点解决」治疗中「奇迹提问」的方式,也许就能让小玲看到另外一个世界:

假设有一天,你一大早起来,发现「结婚」这件事对你已经不是问题了,你会有什么感觉?那么你最想做的事儿是什么?也许小玲会说,我会忽然发现自己很空虚,发现自己毫无价值。然后我们就会看到,「我必须要结婚」这件事是她自己「建构出来」的,用以抵御她内在「空心化」的一种防御。

这就是「后现代心理咨询」的视角:问题都是我们建构出来的,所以问题是不可解决的,因为解决了,我们就要面对自己不想面对的。心理咨询师如果一门心思地帮来访者「解决问题」,最后就会制造出「更多的问题」,因为问题的原点就是我们认同了某个「标准」。

这里我们用的治疗思路就是:「焦点解决」以及「叙事治疗」,这两者的思路总体来说,就是把问题「解构化」,没有「问题」,只有「利弊」,比如我们需要和小玲探讨的是,为什么「空虚感」对她这么重要,以至于她要「千方百计」地维持这种感觉?

如果我们更空虚一些,人生会发生什么?

探索到最后,我们发现小玲有一个「核心叙事」,那就是自己觉得自己「不配」被爱。然后我们就要探索,为什么这个观念对她这么重要……

看到了吗?我们探索的永远是她的「元认知」,我们不会认为她的存在是需要改变的,而是要探索她为什么会这样存在,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最后要怎么做,是来访者自己的事,我们的身份不是她的「医生」、「老师」、「再生父母」、而是一个「合作者」。

4. 自然模型:局部 vs 整体(共时性流派)

最后一种流派既可以称之为「古典」,也可以称之为「现代」,还可以称之为「后现代」。

它就是「自然模型」。这种思维可能才是「心理咨询治疗思路」的「鼻祖」:人类祖先都会用,那就是巫术的思维,认为人的问题,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天道的问题。

人是在一个历史的进程中的小浪花,人是一个宏大系统的一颗螺丝钉。

比如小玲「剩女」的问题,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看,她其实认同的是中国女性的集体潜意识——男尊女卑,女人无才便是德。其实她在感情中不断犯错,是在潜意识层面进行某种进化——女人应该追求爱情吗?还是应该追求一种看上去「完美」的生活,女人能自我解放吗?

荣格认为,每个人终其一生往往都要认同一些人类始祖传下来的「集体潜意识」或者说「原型」,在感情中,最常见的是两种原型: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阿尼玛女性原型有四种:1)原始母亲(吃苦受累受虐型的妈妈)2)性感女人 3)纯洁少女 4)智慧女人。

阿尼姆斯男性原型有四种:1)肉欲男(比如小鲜肉或者肌肉男)2)成功男人 3)会说情话的男人 4)圣贤式的男人(能赋予女人意义)

男人女人都会沉湎于某种阿尼玛原型或者阿尼姆斯原型,那小玲可能倒在「肉欲阿尼姆斯」原型中,因为她的父亲是「禁欲系」的男人,她就会对这种「纵欲性」的男人格外没法抵抗。

她也固结在「原始母性」的阿尼玛原型中,她不能接受自己的无能,但又渴望有一个愿意接受她无能的母亲的存在……

找到这些我们认同的原型,我们才能开始学习如何「超越原型」,完成人性的成长。

家庭治疗的角度是说,小玲,你之所以找不到对象,看看你的「家谱图」就知道了,你有没有发现,你的父亲的家族里,所有的女人的下场都很惨;你母亲的家族里,每一代都要有一个女人活得特别痛苦,你不过是两个家族系统中的一个「替罪羊」,你要负责解决的是父亲家族代代流传下来的「对女性的愤怒」,母亲家族代代流传下来的「对于完美的执著」……

荣格是把人放在历史的洪流里,让你的所谓的「问题」有了「时间维度」,

而家庭治疗是把人放在家族的系统里,让你的问题有了「系统的维度」,都是在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要承载的是「进化的使命」,对人性进行真正的「淬炼」,你人生的每一步奋斗都是在让人类变得更有人性。所以咨询师也是这个「共产主义」理想的践行者,

他不是你的咨询师,他是这个「人类熔炉」的另一块金属,你们需要一起在这个高温炉里一起修炼,你们是「道友」,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困惑,都是你在燃烧,再融合的标志。

从这个视野看,咨询师的工作被赋予了如此伟大的意义后,咨询师就更加有一种慈悲心和使命感,你看到的,不是一个人的灵魂的呼喊,而是亿万个灵魂在呼喊,是原型,是来访者身后亿万人的声音,你的视野就会格外宽广,你的共情就会格外深入和广大。

这种咨询也许是所有咨询流派中,心理咨询师卷入程度最高的,相对来说家庭治疗针对的是外在的改变,它是全年龄段都可以的——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家庭,而荣格流派的心理咨询针对的内在的改变,这种咨询往往是针对中年人进行的。

好,说了这么多,你一定会有些困惑 —— 

一个来访者,从不同的流派出发,有不同的原因,不同的解法,我看到的好像是多重的世界。

其实这也就涉及到了「后现代」理论。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从来都是「盲人摸象」的世界,你看到的任何一个角度都是真相,所以你有无数多个真相,都是对的,就看来访者接受哪个真相,他接受哪种真相,我们就给他需要的治疗。

一句话: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这就是所谓「整合派」的治疗策略。

对一个来访者,你可以在咨询初期用一种流派,咨询中期用另一种流派,咨询后期再变化;甚至在一次咨询中,你可以变化不同的流派的技术——「运用之妙,存乎于心」。

好,总结一下今天我说的知识点, 4 种心理模型:

1. 医学模型:解决的是「健康还是不健康」的问题,这是古典心理咨询思维,这里涉及到「古典精神分析」,医生思维,你要健康;「认知治疗」,老师思维,知错就改。

2. 成熟模型:解决的是「成熟不成熟」的问题,这是现代心理咨询思维,这涉及到「关系动力学」,比如「客体关系」、「依恋理论」,以及「人本存在主义」流派,提供矫正性情感体验,让未能发育的自我有一个「发育的环境」。

3. 工具模型:解决的是「元认知」问题,也就是说:规矩是谁定的,这才是个问题。没有标准,只有利弊。这涉及到「焦点解决」与「叙事治疗」,咨询师是探索者,负责「解构问题」,而非「通过解决问题来制造问题」。

4. 自然模型:解决的是「这是你的问题,还是系统的问题」,你不过是人类进化链条上的一块砖,你需要的为人类人性化的进化,贡献你的一份光和热。这里涉及到「荣格分析心理学」以及「家庭治疗」,通过原型、集体潜意识以及系统理论来拓展你的视野,看到每个人的床上都躺着六个乃至六个以上的人。

我知道,今天对心理学理论的浮光掠影的介绍,一定让你不解渴,真正解渴的方式就是按照这 4 个模型和 8 个流派,开始学习,我介绍的顺序,就是希望你学习的顺序,先从古典心理咨询流派开始学习,一直学到「自然模型」的心理学流派。

从此你就可以拥有三个维度:

1. 这个世界既是有「因果」(精神分析、认知治疗)的,也是「没有因果」(后现代视角)的,「因果」是建构出来的。

2. 这个世界既是关系的(现代心理治疗思维),也是个人的(古典心理咨询以及自然模型视角的心理咨询)

3. 这个世界的问题既是需要解决的(古典和现代思维),也是需要「不解决」(后现代思维)的。

有句话说得好,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头脑有三条以上完全不同的想法的时候,这个人就是成熟的,因为你的思维和视角是立体的多元的,这样你就能在脑海中拼凑出大象的模型,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更多样,方法就会更灵活,人生就会更轻松和更有品质。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心理学8大流派:如何找到最适宜你的那一个?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