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能跟对象讲到凌晨两三点的小虎,现在感觉话题都聊完了,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
1、沟通尴尬:找不到话题的他和她
「小虎,我们的感情是不是出问题了?」琳琳注视小虎,有些紧张地试探他,「你最近很奇怪,好像都不大想跟我说话。」
「你别多想,」小虎有些慌张,急忙安抚琳琳,「我最近经常加班,太累了不想说话。」
等到终于把女朋友哄好,小虎忍不住偷偷叹了口气。他跟琳琳的关系确实「生病」了。
刚恋爱的时候,他跟她有说不完的话题。
小虎和琳琳都是电影迷。《盗梦空间》结尾的陀螺到底有没有停下,《头号玩家》里埋了哪些彩蛋,两人能够讨论个半天。
他们俩也喜欢分享自己的生活。比如今天被领导批评了,有点小不开心。突然发现看似精明的同事,私底下竟然是个憨憨……再小的小事,他们都能聊得有滋有味,根本停不下来。
但恋爱到第五年,小虎感觉话题已经聊完了。
他不知道要跟琳琳说些什么,也慢慢没有了沟通的欲望,经常陷入无言的尴尬。
比如新看完一部电影,他觉得看完也就完了,没必要再跟女朋友说太多。
自己每天做了什么,小虎也有些不耐烦像做汇报一样,事无巨细地跟琳琳讲。他感觉:「我的工作那么忙,抓紧时间把活干完,回去再闲聊不行吗?」
虽然到了家,他往往洗个澡就瘫在床上。打打游戏、刷刷视频,也不会跟琳琳讲太多。
用小虎的话来说就是:「顶多聊一下『吃了什么』『今天有什么事』,也没什么好说的,大家就各玩各的手机。」两个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变得有点像合租一间房的室友。
因为越来越没话说,沟通起来经常尬聊,小虎也找到我。希望通过心理咨询调整状态,把这段五年的爱情长跑继续下去,而不是因为交流的问题说散就散。
2、不断开源:挖掘更多跟对象交流的素材
当小虎说着他不想沟通、没有话聊的烦恼,我指出他有些矛盾的状态:「我觉得很奇怪啊。你刚才告诉我,你跟琳琳很聊得来,之前还打电话到两三点。为什么现在像是话不投机,沟通起来那么尴尬呢?」
听到我的话,小虎叹了一口气说:「覃老师,我也想过这个问题。感觉是该聊的都聊过了,好像没什么好说的。」
「真的这样吗?」我接着问他,「你刚才就在说着,你有很多事情没跟她分享啊。比如你看奥斯卡的获奖电影,心里有很多感悟;从一名业务骨干到中层管理者,你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压力……这些不都是可以交流的内容吗?」
小虎有些愣住了。他说:「是啊。仔细想想,好像还有很多事情可以聊。为什么在面对琳琳的时候,我感觉没什么话题可说了呢?」
我这样和他分析:「根据沟通理论(Littlejohn & Foss, 2009),在我们交流时,有两种角色——说者(sender)和听者(receiver)。沟通就是说者向听者发送信息(message),两个人互为说者和听者的过程。而你遇到的困难,似乎是因为太熟悉彼此,信息的来源(source)被挖过很多遍。你觉得没东西了,或者缺乏继续探索的新鲜感对吗?」
「对对对,」小虎激动地点头,「就是挖过很多遍,再聊的兴趣变少了。我现在也理解,为什么跟新同事或者新朋友,我聊天的意愿更强烈。那您说我该怎么调整呢?」
为了帮助小虎跳出来,思考如何解决信息来源的问题,我使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距离问题」(Beck & Beck, 2011)。我这样问他:「小虎,相信你身边应该会有爱情长跑的朋友,或者认识的长辈。他们也一定面临过沟通素材被挖空,不知道要说什么的状态对吗?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什么建议会有帮助?」
听到我的问题,小虎想了一会说:「如果他们有这个问题,我会建议他们开源,多积累一些新的能沟通的素材吧。」
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小虎想到很多可行的方法。比如他看了漫威的新电影,可以总结出三个「高光时刻」,回家以后跟琳琳分享;或者下午开管理层的小会,遇到一二三点挑战,都可以作为话题拿来和女朋友聊。
小虎感慨地说:「看来说到底,还是要不断吸收新东西,然后在交流的时候分享。之前就是懒得去整理和提炼,给关系注入新养料,结果才变得跟她无话可说了。」
可以看到,通过沟通模型去分析无话可说的状态时,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信息来源被挖过太多次,缺乏新鲜感。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妨采取「距离问句」,跳出来看看你们卡在哪里,有哪些技巧可以突破这个瓶颈。
当你带着一双发现素材的眼睛,那看的新书、新电影,或者你工作上的感悟,都可以转换成跟对象交流的新内容。重点还是要有不断积累和分享,给关系带来新东西的意识。
3、积极倾听:做彼此最好的听众
等下周过来的时候,小虎告诉我:「覃老师,这周我跟琳琳的关系缓和一些了,没有之前那么尴尬,完全不知道要说什么的感觉。」
「但是,」他有些苦恼地说,「我们的兴趣点还是不大一样。比如我说篮球或者跟同事准备的新项目,她虽然很配合我,但我感觉她其实不大感兴趣。」
小虎接着说:「对我来说也一样。她说口红到了,问我这个色号好不好看,我觉得都差不多,这种话题没什么意思,就有些不想听。你说这种尴尬的局面怎么破?」
我首先肯定并鼓励了他们的尝试:「你们俩都做得很棒。会不断积累新素材,然后跟对方分享。这种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帮助他们搭上线、找到共同话题,我使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比喻技术(Blenkiron, 2011)。我跟他说:「现在,你就像一个拍视频的 up 主。你有片子剪出来,粉丝说不是她想看的。那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呢?」
小虎思考了一会,然后说:「我应该会根据她的意见,优化一下我的视频内容吧。比如记一下哪些内容她不感兴趣,下次就不要用这种素材;以后也更多揣摩观众的心理,做出大家喜闻乐见的视频。」
代入 up 主的角色去看,小虎慢慢觉察到: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他跟琳琳都有些忽略彼此感兴趣什么,想听什么。经常把关注点拉到自己关注的事情上,结果陷入一个在 CCTV5,一个在 CCTV10,因为频道不同而缺少共同话题、难以沟通的状态。
当小虎意识到这种各顾各,没有听到对方的状态,他忍不住问我:「覃老师,那我应该怎么调整,打破这种没有话题的尴尬呢?」
我告诉他:「或许你首先要做的不是想着说,而是积极地听,做女朋友好的听众。」
我给他介绍了心理咨询中积极倾听(active listening)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努力捕捉对方表达的内容和话外之音,不评价、不打断。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微笑、注视、点头,用自己的话复述对方的意思,让她感觉被理解和接纳。这也是让对话继续下去的有效方法(Sommers-Flanagan & Sommers-Flanagan, 2016)。
为了让小虎理解,我给他做了一个示范:「你刚才在说着,你很迷茫、焦虑。你意识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听到琳琳,可能影响了你们之间的关系。你也着急地想要调整,希望找到打破尴尬的办法对吗?」
「听到我这样说,」我看着小虎,「你会不会感觉,自己有被理解,然后想多说一点呢?」
「有有有,」小虎点了点头,「感觉如果是用这种方式沟通,我会很愿意跟琳琳说话,她也会很愿意跟我交流。可能之前大家各忙各的,没那么多时间和心情这样做。以后我会注意的,也会提醒她要积极倾听。」
看到小虎开始意识到积极倾听的重要性,我接着说:「还拿拍视频来举例。如果你是 up 主,发了很多期视频。结果观众没有反应,点击和弹幕区空荡荡的,你会不会很失落,觉得没什么好发的呢?」
「相反,」我顿了一下,「如果观众『点赞、投币、收藏』三连,那是不是就给 up 主愉悦感、成就感,然后更有动力继续下去呢?」
根据 Vroom, Porter, and Lawler (2005)的期望理论,当你预期某个行为会带来想要的结果,那就会更有动力那么做。之所以要积极倾听,对方说完以后「点赞、投币、收藏」三连,就是要让恋人把沟通和这些甜头联系起来,更有动力去表达。
如果两个人都能积极倾听,做彼此最好的听众,那双方不就获得很多情绪价值,又何愁不想沟通、没有话聊呢?理解和被看到的感觉,自然而然会让我们打开话匣子,甚至滔滔不绝地说话。这一点,也在我的咨询实践中无数次得到验证。
简单而言,要找到共同话题,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剪视频的 up 主。不仅按自己的喜好剪,也要去揣摩和了解观众的心理。了解对方感兴趣什么、想看什么,慢慢找到那些点,这是成功对话的基石。
此外,要让对话能够继续下去,积极倾听也非常重要。全神贯注地听、适时地给予反馈,让对方感觉被理解和听到。当我们从对话中获得很多情绪价值,就会更有交流的动力。所以两个人都要学会做最佳听众,给对方「点赞、投币、收藏」三连。
4、朝向彼此:增加两个人的共同经历
几周以后,小虎很开心地告诉我:「覃老师,您说的方法很有帮助。我跟琳琳都试着去倾听彼此,做一个好的听众。然后聊的次数也变多了。」
「但是,」他有些苦恼地问,「就这样找话题、多倾听,好像总有些不得劲儿。没有一开始恋爱的时候沟通那么好。您说这是为什么呢?」
感受到小虎的烦恼,我突然想起他一开始说的,两个人回到家各玩各的手机,彼此不怎么说话的场景。于是问他:「小虎,你跟琳琳平时有一起完成什么活动吗?比如做做饭,出去逛逛商场,或者看一部电视剧或者综艺什么的。还是各做各的呢?」
小虎有些愣住了。他思考了一会说:「好像渐渐的没什么共同活动了。因为我们上班都很忙,有时间就想多休息,一般不做饭。她也比较宅喜欢网购、在家看些好玩的综艺。我呢就喜欢户外活动,经常出去骑车。平时相处的经历是比较少的。」
听到这里,我给他做了这样的反馈:「你好像在说着,你和琳琳的联结变弱了。你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贴近对方、一起去创造共同的经历和回忆。这也导致你跟她越来越找不到话题,亲密的感觉很虚是吗?」
小虎沉默了好一会。然后他点点头说:「是的,就是您说的这样。」
为了让他理解共同活动的重要性,我告诉他婚姻研究大师戈特曼的观点。
通过数十年的实证研究,Gottman (2018)发现:要让亲密关系幸福而稳定地维系下去,其中一个秘诀就是朝向彼此(turning towards each other)。简单来说,就是跟你的伴侣更多地联结。比如出现在对方的生活中,多互动、多安排在一起的时间。
同时,根据他的关系解体模型,破坏亲密关系的一个致命因素,就是持续地拒绝沟通和表达情感(stonewalling)。如果一直用「心墙」把自己跟对象隔开,各做各的、很少交流,那感情的降温和结束也不难预料。
听到我的话,小虎有些着急地问:「覃老师,我理解你说的了,也非常赞同。那这个情况还有救吗,我应该如何调整呢?」
我对他说:「当然有机会改变。我们可以一起来想想,对你跟琳琳来说,可以怎样朝向彼此,多安排一些共同活动呢?」
小虎想了想说:「琳琳是国外留学回来的,我英语不大好。之前一直想提高口语和写作能力,但因为事情忙就耽搁了。以后可以多跟她请教,让她教我英语。您说这个可以吗?」
「当然,」我笑着说,「这个是你的需求。对琳琳来说,她是否有想跟你一起完成的事?」
小虎说:「当然也有。她现在的公司环境很复杂,经常要平衡好不同部门的关系。她前几天就跟我抱怨心很累。我也可以帮她一起分析,看看怎么跟领导和同事打交道。」
「这些都是工作上的事,」我顿了顿,接着说,「那在生活上,你们能一起做什么吗?」
小虎想了想说:「琳琳是个吃货。周六周日,我也可以带她出去吃餐饭。之后再以散步的名义,带她一起去植物园逛逛,看看美景、呼吸新鲜空气。这样就平衡好她和我的兴趣点,两个人共同相处的时间增加很多。」
通过讨论,小虎逐渐掌握了共同经历的核心:找到自己和对象的兴趣点,设计把两者结合起来的共同活动。并且把维度尽可能地扩大:不仅是事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安排上。
具体来说,你可以把对象看成人生合伙人。如果他要提升英语水平,你可以做他的阅读和口语教练;当她在工作上遇到困扰,你可以担任她的职场导师,为她答疑解惑,并且一起头脑风暴,想想如何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
而在生活层面,你可以把对象当成好伙伴。一起追综艺,或者爱看的电影;周六周日去网红餐厅探店,打卡有意思的画展。通过共同经历,和对人生更深层次的参与,你们的关系会变得更紧密。沟通自然也就不成问题。
在两个多月的咨询中,小虎不断吸收沟通的理论和方法,并且在跟琳琳的相处中应用。慢慢地,他跟琳琳的交流越来越顺畅,也慢慢找回当初那种亲密的状态。
5、小结:跟伴侣越来越没话聊怎么破?
第一,不断开源,积累跟对象交流的新素材。
如果你感觉该聊的都聊过了,不妨跳出来,看看有哪些新话题可以拓展。读了本新书,看到一条有趣的新闻,都可以拿来跟对象沟通。重点是保持不断积累和分享的状态。
第二,积极倾听,做彼此最好的听众。
在沟通中,有时候听比说更重要。通过认真地听,你能感受到对象感兴趣什么、想聊什么,从而找到共同话题。此外,在彼此说话的时候,你们可以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不时微笑、点头,适当地给予反馈。这样说话者会感觉被理解和听到,更有说下去的动力。
第三,朝向彼此,增加两个人的共同经历。
让关系幸福而稳定地维系下去,而不是被沟通问题破坏,秘诀之一就是跟对象保持比较深的情感联结。你们可以根据彼此的需要和兴趣爱好,设计大家都能获益的共同活动。比如工作上给对方分析局面、想办法;生活方面一起吃饭、看剧、出去玩。深度参与彼此的生活,沟通会更有默契和踏实感。
————
「注 1」:所有发布的案例均取得来访者的授权。并经过必要的加工、润饰和细节调整,隐去能识别来访者身份的信息。
「注 2」:文章为当事人心理咨询过程的简化,并不具备个体咨询效果。如果有个性化问题,请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性地参考,或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
参考文献:
Beck, J. S., & Beck, A. T. (2011).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Basics and Beyond: Guilford Publications.
Blenkiron, P. (2011). Stories and Analogies in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Wiley.
Gottman, J. (2018). 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Making Marriage Work: Orion.
Littlejohn, S. W., & Foss, K. A. (2009).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SAGE Publications.
Sommers-Flanagan, J., & Sommers-Flanagan, R. (2016). Clinical Interviewing: Wiley.
Vroom, V., Porter, L., & Lawler, E. (2005). Expectancy theori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 9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