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女生谈恋爱后怎么保持独立?

最近有个问题上了热门——

「傍晚我肚子疼,但是异地的男朋友到了 12 点还是坚持要睡觉并挂了电话,要不要跟他分手」。

底下有很多人评论,「这问题一定是编的,怎么可能因为这样的事就闹分手」。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问题的真实性,因为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事发生。

我一个朋友跟她老公都是搞 IT 工作的,平时都特别忙,晚上十一点回家是常态。她老公有一次出差,吃坏了肚子,半夜一点多给她打电话,问她怎么办,她那时候刚睡下不久,赶紧起来给她老公想办法。先是了解了他的具体情况,然后帮他在某购物 app 上买了××药。

嘱咐好一切后,她跟她老公说,明天上班还得早起,就先睡了,但她老公却不依不饶,一定要她陪着视频直到药送过来,并看着他吃下去才行。最终没办法,我朋友就只能等到老公吃了药睡下了,自己才睡,等她躺下,都已经凌晨三点了。

第二天她跟我吐槽这件事,觉得她老公为什么不能考虑下她的感受。

我问她,如果你拒绝他,坚持要睡觉,他会怎么样。

她说,「他可能会一直给我打电话或者一直揪着这事儿不放跟我吵架,他怎么总是像个孩子一样?」。

实际上,朋友的话无意间点明了事情的本质:他们在亲密关系中,退回到了孩子的模样。

在关系中退化成孩子的三个表现

我们对比下这两件事,你会发现,前面提那个问题的女生和我朋友的老公都具有这样的共同点:

1. 过度依靠对方解决问题

当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不是想该怎么解决,而是掏出手机给对方发消息:「××,我该怎么办」。

我见过最夸张的一个案例,一位男生每天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工作,还得抽空完善他女友的工作,他们结婚后,他老婆就干脆歇业在家了。

因而,你会发现,在感情里过度依靠伴侣的人好像被废了「武功」,还不如单身的时候独立。

2. 期待对方有求必应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无论什么时候发了消息,都要求对方立刻回复消息,如果对方有事没有回复,那他的焦虑程度会随着等待的时间逐渐递增。

同时,在相处中,如果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常常也会表现出不依不饶,就如上面的例子一样:因为男友没有通宵陪着视频而闹分手。

陷入这种期待的人常常没办法考虑到伴侣的需求,而是寄希望于对方无限度地满足自己。

3. 让对方为自己负责

有这种表现的人会把自己的喜怒哀惧施加在对方身上——

「我今天不高兴,就算不是你惹我不高兴的,你也得让我高兴」

「我的××事儿搞砸了,都怪你没有好好帮我」

「我生病了,谁让你没照顾好我」

……

他们常会把伴侣设定为自己的负责人,而不是辅助者。

整体来看这 3 种行为表现,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过度依赖别人、渴望他人能有求必应、同时需要对方为他负责的人,如同婴儿一般。

因为只有没有行动能力的婴儿才需要事事依赖大人,时时刻刻被满足,饿了就立马要有奶吃,尿床了得立马换尿布保持干净,同时需要大人为他负责——

如果掉床底下了,是大人没有保护好,如果生病了,是大人没有照顾好。

是什么让你在爱情里退化为婴儿?

显然,跟人与人的互动模式有关。

先看一个实验,你就能明白其中的关键在哪里。

发展心理学家做了这样的研究,用两个摄像头同时、分别记录妈妈和婴儿的面部表情,来研究母亲对孩子的回应起了怎样的作用。

第一阶段,研究者先让妈妈陪孩子玩,尽可能的回应孩子。所以当婴儿伸手指向远方时,妈妈也随即跟随孩子的指向去看向远方。

加载中…
左图为摄像头记录的孩子的表情;右图为摄像头记录的同一时间下妈妈的表情

这一阶段下,当妈妈积极的回应孩子时,小宝宝非常开心,表情如下:

加载中…

到了第二阶段,研究者要求妈妈大变脸,成为坏妈妈,无论孩子做什么,都不要给予反馈。

婴儿看到妈妈没有表情,先朝妈妈笑,希望把妈妈的注意力拉回来;

加载中…

接着故技重施,再次将手指指向远方,希望妈妈也看过去,然而妈妈还是没有任何反应;

加载中…

接着婴儿又开始拍手鼓掌,希望妈妈能回应他;

加载中…

当孩子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办法,都没法吸引妈妈的回应时,他就彻底崩溃,尖叫大哭起来。

加载中…

这个研究视频仅仅是记录了妈妈和孩子几分钟的互动,就能看出,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都会表现地烦躁不安。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长期被忽视,就更容易出现某些心理困扰——

一方面,长时间的忽视,会让孩子的自尊受到严重打击,觉得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是没用的。

而这种心理的产生,会让他渐渐开始怀疑父母是否真的爱自己,继而产生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会逐渐导致他无法对别人产生信任感,毕竟连生我的妈妈都可能不爱我,跟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怎么会爱我?

在失去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同时,他们又会极度渴望被关注,被回应。因为,在他们本该被有求必应的年纪,你却从没体会过被无微不至的照顾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最终,他们就成了网络里常说的那种「缺爱」的孩子。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疑惑,「我跟我父母关系挺好的,但为什么还是在爱情里表现的很缺爱?」

这也是我要提到的一点:并非只有原生家庭中的类似互动会引发上述困扰,在成长过程中与其他重要他人互动的过程也会塑造我们的内心世界。

例如,上学时期跟老师的相处,跟同伴之间的相处,长大后的第一段爱情……在跟这些人相处的过程中,如果你总是被忽略,依然会感到困扰、不被满足,甚至变得没有安全感,即使父母将你保护得很好。

童年跟父母的互动模式为什么更容易影响恋爱表现?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会:「我明明单身的时候挺独立的,怎么一谈恋爱就总是过度依赖别人呢?」

原因在于,相较于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熟人或路人关系来说,爱情是从关系的强度、距离上最接近亲子关系的。

在我们还是婴儿、孩童的时候,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追溯到胎儿时期,我们的脐带同母亲相连。而爱情,从某种意像上看,性让彼此联结的更近。

正是爱情和亲情在关系强度、距离上的这种相似性,让我们在与父母关系中未曾满足的那部分,会寄希望于能在爱情中得到满足,或者得到治愈。

当我们陷入爱情时,跟另一半紧密的关系同我们小时候跟父母的关系是那么相近,那种不曾被满足的关注、以及那种渴望,被瞬间激活了。

甚至,在某些时刻,你感到恍惚:我真的爱他吗,还是沉溺在我自己的需要里?

这也是为什么如此多的人会不知不觉渴望爱情能拯救自己。

爱情,真的能治愈我们吗?

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爱情,真的可以治愈我们吗?

我很高兴地告诉你,可以。

一个好的伴侣,他可以跟你一起面对生活中扑面而来的压力,也能带给你情绪上的价值,帮助你缓解精神上的压力。

但同时,我也很遗憾地告诉你,靠另一半的疗愈作用非常有限,且这种效果必须建立在自我认知和行动的改变上。

为什么这么说?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不管对方有多体贴、多温柔,对你的照顾有多好,他终究不是你的父母,童年时期从父母那里所缺失的东西,另一半给的东西再好,也没办法和之前的缺口无缝衔接。

不仅如此,另一半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情绪、也会疏忽、能力有限,没有谁真的能做到对你有求必应。

而第二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一般来说,在人与人的互动里,坏的方面产生的影响,往往会更大。

简单说,就是一个好心情的人很难把一个坏心情的人带好,但在一个群体里,哪怕只有一个人的心情很差,都有可能让这群人的心情统统变糟。

放到亲密关系里也是如此,当你总是处于不安全、敏感、缺爱的时候,即便对方原本是一个安全感足够的人,长时间的相处也可能变得不安全。

相比较他对你的好的影响,你对他的坏影响可能见效更快。相应的,一旦他的内心不够稳定了,你从他这里得到的安全感也更容易丧失。

研究也证实了一点。

研究发现,人的依恋模式是可以改变的,当一个人在关系中遭遇冲击式的事件比如被辜负、怀疑、欺骗、背叛时,就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依恋损伤」,从而威胁到我们对世界或他人的看法。

既然依靠伴侣疗愈自己的方式作用有限,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自我成长。

如何自我成长?

——由要求他人转向自我观察。

再次回到最前面的例子。

如果站在要求他人的角度,核心问题就会是:「你为什么不能在我肚子痛的时候熬夜陪我?在我要求你陪我的时候,你竟然敢生气拒绝?」。

如果站在自我观察的角度看,核心问题就变成了:「让他熬夜陪我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我背后的诉求是什么?当他拒绝的时候,我为什么那么愤怒,那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很显然,这两种角度下的问题解决会朝向完全不同的路径发展。

前者充满了指责和贬低,大概率会火上浇油,让事情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甚至分手;后者却能带我们走向自我的觉察与发现,是通往内心的探索与成长之路。

自我观察除了观察自己,还包括观察自己与周围人的互动关系。

曾有人问我,「暗涌老师,最开始的时候我男朋友对我很温柔,有一次他心情不好就冲我发了脾气,我当时非常理解他的处境就谅解了他,结果没想到后面他反而变本加厉,对我凶了好多次,一次比一次厉害,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我问她,「你男朋友第一次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凶你的时候,你做了什么?」。

她想了想,回答道,「我有点不高兴,但因为知道他当时的处境,就对他表示了谅解和包容,也没做什么其他的」。

我继续询问:「照理说,他冲你撒无名火,你却原谅了他,他不应该感激你吗,怎么反而还变本加厉了?」

她好像被问住了,先是一言不发,紧接着皱着眉头,吞吞吐吐地说「难道是因为他犯贱,我不该包容、理解他?」

「你试着回想一下当时的场景,在你们的互动中哪里出了问题,让本该对你的感激变成了理所应当?」

「暗涌老师,我好像明白了。

我当时虽然难过,但出于对他的理解很快就谅解了他,整个过程却一点没有表达我的感受。他完全没有意识到,他那么吼我,把气撒我身上,我有多难过。

而我的包容却让他误以为我赞同他的做法,当他处境不利时就可以朝我发火,这才导致了后来的变本加厉」。

「你的理解我很赞成,我想你应该知道怎么做了。」

上面这个过程就是我提到的观察两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人与人的相处都是在互动中形成的,要想协调或者修正某段关系,就一定少不了对「如何互动」的观察,同时领悟其中有哪些环节出了问题。

练习自我观察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以及认识我们是以什么方式跟他人相处的。在很多时候,觉察即改变。而改变则意味着跳出原来的关系模式,用更健康的方式投入到爱情中。

以上就是本节讲的所有内容。

我们讲到在爱情中退化成婴儿的三种表现,探讨了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忽视对人的影响,分析了人之所以容易将爱情当作弥补童年缺失的救命稻草是因为爱情跟亲情的距离和强度上更相似,说明了爱情对个体有限的疗愈作用,最根本的还是要自我觉察。最后,我们以两个例子说明了觉察的方法。

码字不易,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一定的帮助,不要忘记点赞、收藏、转发~感谢你的支持。

 

引用:

1. Wills, T. A. . (1985). Supportive function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social support & health.

2.Ruvolo, A. P. ,  Fabin, L. A. , &  Ruvolo, C. M. . (2001). Relationship experiences and change in attachment characteristics of young adults: the role of relationship breakups and conflict avoidanc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8(3).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女生谈恋爱后怎么保持独立?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