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一个憋英语憋到满脸通红的英专生,
脸皮薄不敢犯错,课堂不敢主动发言,
在外不敢说自己是英专生,
见到外国人也躲得远远的。
直到我摸索到了这套让我敢于犯错、痛感最低、最能坚持的方法。
它让我一个典型的哑巴英语英专生,
顺利通过考研复试的英文即兴演讲环节,
拿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翻译硕士 offer;
又让我在读研期间,PK 掉香港中文大学的同批面试者,
拿到中国欧盟商会 6 个月的暑期实习 offer。
从哑巴英语到英语脱口而出要多久?
我摸索了 4 年。
现在我想把我曾经走过的弯路,最终从哑巴英语逆袭到英语翻译硕士的秘密,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
话不多少,先上大纲,精简版的思维导图在这里:
加载中…
首先,在正式开始介绍学习方法前,先纠正几个常见的错误思维和练习方法,全部我曾经一条条踩过的雷,希望大家不要再犯啦。
口语练习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口语不好是因为词汇量不够
你是不是会有这样的情况:
明明一个单词可以简简单单地用 good 形容,话到嘴边,马上就要说出来,
突然一想,能不能换个更高级的词汇?
于是绞尽脑汁,憋到满脸通红,
紧张地能用脚趾在地上抠出一套北京二环内的三居室,
结果还是不知道怎么说,嘴里吞吞吐吐地蹦出…good。
于是乎,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口语不好是因为词汇量不够。
「abandon, abandon, abandon,放弃….」
结果不出一周就真的放弃了。
以上就是我曾经学习英语的真实写照,我觉得作为一个英专生,尤其要体现自己的专业性,用词必须高级丰富。
于是和很多人一样,拿着单词书从第一页开始背,背着背着就 abandon 了。
这是典型的错误认知和学习方法,因为口语的好坏不是单纯地由词汇量决定,而是由语言逻辑、语法结构、词汇准确度和发音综合决定。
我们可以看下雅思口语的评分标准:
第一,语言的流畅度和连贯性
第二,语法知识的广度和准确度
第三,词汇运用是否准确合适
第四,发音是否标准
从以上可以看出,词汇仅是判定口语的标准之一,而且考官更在乎的是词汇的运用是否准确到位,而并非高级。
能同义替换最好,能用到丰富的表达更好,如果不能,记住 less is more, 能将小词活用到位,这也是一种高级。
举例来说,go 这个单词除了「走、出发」的意思以外,在口语中还可以表「选择」。
I’ll go with the burgundy,意思就是我想要紫色的。
你看,仅仅一个 go,可比 want, choose, pick 这些单词的表达更自然、地道一些。这就是小词活用的妙处。
其实我们大学四级掌握的词汇量足以应对我们日常生活交流,只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怎么用。
所以请跳出「不会说是因为词汇量不够」的思维怪圈,跟着我耐心往下看,后文告诉你口语练习的秘密。
误区二:只要多说多练口语就能提升了
我们常常说,不要怕犯错误,口语就是要多说多练。
确实如此,多说多练能让我们克服心理障碍。但这种做法往往只会让我们更厚脸皮而已,对口语内容的表达,没有实质性地帮助。
因为任何进步的前提,一定是能发现自己的错误,改正,然后提升。
中英文的语法结构有很大不同,中式思维会无意识地导致我们在说英文时犯很低级的语法错误。
比如中文一个 TA,就能代指他、她、它,而英文却要区分 he, she, it。
所以很多人在说英文时,比较常犯的错误是,前面还在讲 a boy,后面就说 she 了,更不用说各种时态、三人称单数和单复数问题了。
更可怕的是,大多数人对自己的错误是不敏感的。
对话中基本都是你一言我一句,互相给个眼神,比划个手势,瞬间就能 get 到对方的意思,所以大多数人并不是很 care 自己语言表达的正确性,更不懂判断。
这样的结果是,因为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纠正,我们反反复复说的都是错的,这样的练习有什么意义呢?它只会让你更有勇气犯错了而已。
我大学和读研期间,参加过大大小小不少的英语角,几乎每个英语角都有类似的体会。我见过很多在英语角躲在角落不敢说话的人,也见过很多看起来谈笑风生,但是凑近一听,连 he、she 都用不明白,有点唏嘘。
口语真的不是多说多练就够了,想要自己的口语内容经得起审视,一定是经过大量的刻意练习和纠正。
别担心,后文手把手教你纠正的办法。
误区三:大量背诵口语就能好
亲测,不是非常有决心和毅力的人,企图通过大量背诵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口语,只会加速你放弃的进程。
大量的篇章背诵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我们的语感,但如果仅仅只是不加理解的背诵,而且不知道如何运用,只会让你有种沉重的负担感和挫败感。
以我自己的例子来说,受哑巴英语困扰很久,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克服它。
于是大二那年我给自己报名了上海高级口译证。
考试的第一部分内容是抽话题即兴演讲,这部分对口语的能力要求很高,而我迫切地寄希望于考试压力,逼自己提升口语。
于是,我每天 6 点起床,室友还在睡觉的时候,我就拿着厚厚的口译书去学校湖边背书。由于考试时间紧迫,我压力很大,背到这一章节的政治经济话题,我又想加快进度,快点背下一章节的人文景观话题,背到人文景观,我又想回过头复习前面的话题。总之,我囫囵吞枣把全书背了一通,好像每个都会点,但是每个话题都不怎么熟练,也不怎么理解。
结果可想而知,我费了很大功夫,最终还是挂了。
这种练习方式,就是典型的吃力不讨好。
因此,除非是意志非常坚定的人,我不建议大家采取成篇成篇背诵的方式去积累语料,过重的背诵内容会让你有种压力。
如果背不下来,心理上就会有愧疚感。这种愧疚感又会加重我们的焦虑感。心态被扰乱了,学习的定力就不够了,所以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长期的挫败感就会让我们没有什么动力坚持下去。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我明明很努力地练口语,但是为什么一点长进都没有?
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努力的方向不对。
下面我将自己 4 年来自己摸索的口语练习方法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前方高能预警,干货来袭。
口语练习的正确方法
一、只做有效输入
什么是有效输入?学的东西能马上为我们所用,这叫有效输入。
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做法是无效输入。
我们平时是怎么学英语的呢?背了厚厚一本英语书,等到要用的时候,就拼命在脑海开始搜索词汇、句型,然后联想到它的中文意思,再转述成英语。等你说出来的时候,早就憋到满脸通红啦。
想要为我们所用,就要达到两种状态。
一是我们能从脑海中迅速地将信息提取出来。
二是反应时效够快,对英文的敏感度应像中文一样,听到看到就能产生条件反射。
这两种状态都离不开有效输入。接下来,重点来啦,怎么做有效输入呢?
1、由背单词书,改为听单词+看图片
大家可以想想,我们从小到大学习中文,有刻意地拿着一本中文词典去背吗?基本上是先听,通过听来产生对周围事物的认知,然后再去模仿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一个东西就能迅速反应的原因。
同理,英语口语也是同样的办法。而最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听单词。
我常用的听单词 APP 是百词斩,通过图片刺激视觉感官,可以产生视觉记忆,不会很枯燥。
同时又通过听力发音,图文例句,将听力记忆和视觉记忆联想起来,达到看到事物就条件反射英语的目的。
我发现这个方法,来源于考研备考时期。因为每天的学习任务很重,没有额外成块的时间拿出来背单词,于是下载了专八词汇书,每天听 100 个。
去食堂吃饭路上听,洗澡听,洗衣服听….反反复复听,没想到,听完整本书,基本看到某个物体英文单词就能脱口而出了,不需要在脑海中转译一遍,口语输出上轻松多了。
【实操办法】
辅助工具:百词斩 APP
学习方法:
选择适合自己的单词书,如果不是为了应试考试,给自己设定合理且轻松的学习目标。每天背多少个,需要多少天背完。
按照 APP 提示,开始听单词。可利用每天排队、上下班通勤、等车的零散时间听。
每天背新单词前一定要复习前一天的单词(百词斩有强制性),这也是推荐百词斩的一个原因。
加载中…
2、由背课本,改为听视频背字幕
然而仅仅只有听力单词的输入是不够的,它只能帮助我们快速反应,但是还达不到流利表达的程度,因为我们的输出是以句子和段落为单位的。
接下来,还是同样的方法,丢掉厚厚的英语书,选择某个主题相关的视频,去听视频,模仿跟读,不断重复,直到能把字幕背下来为止。
这里要重点强调下,一定要按主题维度选择感兴趣的视频。
比如,你想积累日常生活的表达用语,那你就去看美剧;你想积累时事新闻相关用语,那就去听 BBC、VOA;你想积累跟自然和动物有关的话题,那你就去看 BBC 的纪录片…
总之,一定是按主题去积累的,我会在下文中讲到为什么要按主题分类去记。
这里以我曾经的练习材料《老爸老妈的浪漫史》为例,告诉大家实操办法:
【实操办法】
辅助工具:手机/电脑、印象笔记
学习方法:
拿纸张遮住中英文字幕,盲听后暂停跟读,以上步骤重复三遍。
看中英文字幕,发现自己没听明白的地方(连读、爆破、元音、辅音等)。
句子截图,归类在印象笔记。
跟读模仿,并录音。直到滚瓜烂熟,语音语调和美剧接近为止。
加载中…
加载中…
在印象笔记里将美剧归类,方便随时复习
3、按阅读主题分类输入
前面讲到要通过听力输入来形成条件反射,不是鼓励大家放弃阅读输入的办法。即使做阅读输入,也有正确的方法,那就是按主题分类输入。
不管是单词也好,还是句子、段落也好,如果想要快速地提升口语,我们所有的输入一定要分主题。
分主题的好处在于,输入的过程就好像在大脑中建了一个图书馆,分门别类地归纳整理好了,等到要输出的时候,可以迅速找到位置,进行提取。
那么如何按阅读主题分类输入呢?
以我自己为例,有段时间,我苦于日常生活的基本单词和用语都表达不出来,于是我针对这一主题,找了两本书《朗文日常情景单词书》和《15000 情境英语单词》,进行短时间集中式的大量输入。
【实操办法】
输入材料:《朗文日常情景单词书》、《15000 情境英语单词》
辅助 APP:全能扫描王、印象笔记、微信读书
学习方法: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选取两本书里主题重合的一节。举例:《朗文》 「交通与旅游」的「机场」一节&《15000 情境》「旅游篇」的「上飞机前」一节。
利用半小时,快速扫视读背单词。 《朗文》读背完纸质书后,用全能扫描王将本节单词扫描下来,保存至印象笔记(因为没找到电子版,保存在手机里方便随时复习)。用微信读书读背《15000 情境》,对不熟悉的内容做好标记。
将印象笔记按主题分类,建立自己的主题单词库。
每天利用排队、等车的碎片化时间复习印象笔记的主题单词和微信读书 APP 的标记单词。
加载中…
扫描纸质版,分类收录,便于随时记忆
加载中…
二、只做有效输出
什么是有效输出?
有效输出的特点,一是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比如我今天学了交通出行,那就针对这一主题的话题进行输出;
二是带有自我纠正意识,也就是所谓的刻意练习。
你想想,奥运会的冠军,哪个不是针对某一动作经过千千万万次地修正和重复,才把动作做到了完美。
我们口语的提升也是一样的道理,想要自己的口语快速提升一个档次,就必须要刻意地去纠正自己的错误,优化自己的表达。否则反反复复说的都是错误的内容,重复了很多次,该错的还是错的。
下面对有效输出做分步骤拆解,实操举例告诉你,有效输出的正确姿势。
1、单词和句子有效输出
这里的输出和前面提到过的有效输入相结合,一入一出,实现学以致用的学习闭环。
【实操办法】
练习材料:《朗文日常情景单词书》、《15000 情境英语单词》
练习方法:
抽取两本书中重合的主题,快速复习一遍单词和句型。
复习时联想自己会在什么场合用到这些单词和句型。
用所学单词、短语和句型进行改写造句。先说,再写下来。
【实操举例】
复习单词 itinerary, be fully booked,a bumpy flight…
联想自己会在描述飞机旅程中用到这些词汇,比如行程定好了,票被抢光了,飞机很颠簸等等…
造句练习。
My itinerary is all set;
The ticket in the peak season was fully booked;
It was indeed a bumpy flight. I almost threw up…
2、段落有效输出
经过以上单词和句子的训练,恭喜你进阶到了段落练习这一步。这一步也是最难坚持的,但是一定是让你最有收获、最见效的练习方法。
只要给自己设定合适的任务量,坚持一、两周,明显能够感受到口语的飞速提升!
【实操办法】
练习材料:《朗文日常情景单词书》、《15000 情境英语单词》
辅助工具:手机录音软件、电脑
练习方法:
想一个与主题有关的话题。
结合该主题下学过的单词和句型,开始做 2 分钟以内的段落输出。时间可结合自身情况递增或递减。回答思路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角度来阐述,逻辑更清晰。
边说边录音。
听录音,原封不动地把自己的话写下来。注意一定要克服心理障碍,说的再烂也要听也要写。
修改自己的发言。可从【改】、【增】、【润】三个方面着手。
【改】纠正基本的语法错误,如三人称单数、单复数、时态、主/被动语态…
【增】补充增加自己在说的时候没想到的观点,以及不会用的表达。
【润】进行同义替换,同一个词有没有别的更好的表达方式,进行优化润色。
【实操举例】
1. 联想话题——Do you prefer to travel by plane or by train?
加载中…
2. 回答并录音
3. 听录音,写回答。
4. 从【改】、【增】、【润】三个方面修改自己的回答。
加载中…
纠正基本错误
加载中…
增加内容,润色表达
三、坚持的方法
我在这里特意提到坚持,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不长期坚持,那么以上任何学习方法对我们来说都没用。
我曾经也是一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为了让自己能坚持下去,朋友圈打卡、找语伴、签对赌协议…什么办法都试过,但都无济于事。
摸索了很久后,终于找到了一种最轻松、痛感最低的办法:利用微习惯策略。
什么是微习惯策略?
微习惯策略就是强迫你自己每天实施 1-4 个小的不可思议的计划行动。这些行动小到不会失败,小到不会因为特殊情况就被你放弃。
也就是说,不要让英语学习成为你的负担,不要让大脑去排斥学英语的过程。
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比如每天听会 5 个单词,做一句有效输出。把英语学习当做像口渴喝水一样随意的一件事,当你越来越习惯这种没有压力的学习习惯,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上瘾,能背的就不止 5 个、10 个,而是 50 个,100 个了。
【坚持办法】
以周为维度,制定英语学习计划表。
给自己设定一个任务量,前一周为适应期,观察每日英语学习内容是否过重。
结合第一周情况,适当调减任务,直到你觉得没有压力很轻松为止。
每天坚持打卡,并做学习复盘。
【实操举例】
加载中…
以上就是我从哑巴英语进化到英语翻硕的全部学习方法。练好口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时间和毅力,但并非是枯燥的记忆之旅。它充满乐趣。
最后,请大家——勇敢张嘴,别怕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