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早教有必要吗?什么是好的早教?
早教非常有必要,但早教不是越多越早就越好。生活即早教,父母和家庭才是早教的主力军。对孩子充满爱的照料,让孩子身体、智力和社会化情感等方面均衡发展,从长远来看,这才是好的早教。只有意识到这点,我们才不会迷失。
很多孩子一两岁的宝爸宝妈会问我:需要送宝宝去早教机构吗?什么样的早教机构比较好?总之,一提起「早教」这个词,大部分父母会马上联想到「早教机构」,仿佛「早教」只能在「早教机构」中才能进行。而事实上,早教实际包含的内容远远不止于此,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宝宝从出生后所接收到的所有信息,都可以视为早教的一部分——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环境、邻里关系等都会影响宝宝的发展。所以当我们说起早教的时候不应该局限于早教机构。
还有很多父母因为宝宝在早教机构中的表现不理想,而质疑宝宝的能力或者发育不正常。有好几位妈妈曾私信给我,都流露出焦虑。比如有一位妈妈说,我家宝宝去上早教课,跟着老师没做几分钟就想走开。老师批评他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规则。她很着急地问我,怎么才能让宝宝集中注意力更久?
其实一两岁宝宝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或者不能长时间跟着集体做活动,是很正常的现象。在这一阶段中,他们最喜欢用自己的感官去探索感兴趣的事物。如果父母不理解这一点,老师的一些负面评语就会让他们非常焦虑。有的家长还对孩子感到失望,甚至流露出非常明显的消极情绪。殊不知父母的消极情绪反而会影响宝宝的学习,久而久之会形成恶性循环,令孩子丧失兴趣、学习倦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正因为早教机构的不尽如人意以及对早教的误解,很多父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崇尚所谓的「放养」——撒手不管。直到孩子上了小学,出现各种问题才急了。有妈妈在网上向我求助:自己一贯践行快乐教育,学前对孩子没有任何辅导,结果孩子上了小学跟不上,天天被老师差评,自己每晚都忍不住对孩子咆哮。这种情况又是走向了父母毫不作为的极端。
早教不等于「早点教」,但父母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让孩子「野蛮生长」。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们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早教,为什么要进行早教,早教应遵循的儿童成长规律是什么,然后再来解决什么样的早教是好的早教这个问题。
大脑的可塑性决定了早教的必要性
脑科学发现婴幼儿的大脑极具可塑性
早教是什么?早教其实就是给婴幼儿提供各种条件,促进其健康发展,包括生理上、认知上以及社会化和情感上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早教那么重要?因为婴幼儿期间大脑发育飞速,并且极具可塑性。大脑是我们发展的总指挥官,我们的生理发育要靠大脑分泌的各种激素调整,智力发展要靠大脑有效快速地处理信息,就算人际互动也要靠大脑来判断别人的意图、情绪,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等等。
脑科学研究发现,在人生的头三年,婴幼儿大脑的发育突飞猛进。大脑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神经细胞之间的间隙,叫突触,信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细胞传到另一个神经细胞。婴儿刚出生时就像个小接收器,通过看、听、闻、尝、触摸等接收外界的信息,当他们两三岁时,大脑突触的数量是成人的两倍。越来越多的突触是宝宝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神经细胞和它们之间的突触想象成一个交通网,那么突触越多,代表神经细胞和神经细胞之间的「路」越多。
神经细胞就像在这些路上跑的车,它们的任务是把信息准确地送到目的地。比如,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要把信息送到大脑的视觉区去处理,而不能送到大脑处理语言的语言区。当然,「交通网」上的「路」,并不是越多越好。路太多,就不能让信息准确快速地到达目的地。
婴幼儿的突触在 3~4 岁达到数量的顶峰,接下来就要根据生活中的各种体验慢慢修剪,让信息传送更准确、更有效、更快速。宝宝通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小手摸到的(包括被触摸)信息纷沓而至。这些信息不断地丰富、调整整个「交通网」的每一条「路」,使其快速有效地处理各种信息。
大脑这个交通网一边在增加有效高速的路,一边在修剪没有用的路,使它的工作更为有效,一些不常用的或者效率不高的小路就慢慢被修剪掉了。所以,幼儿时期最高峰时的突触数目减少大约 40% 才会和成人相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那么,由此可见,婴幼儿在其生命早期所面临的环境,对其大脑的发育与一生的成长都影响重大。从「启智计划」(Head Start Program)的实践中,我们或许能够对婴幼儿大脑的可塑性以及早教的重要性有更直观的认知。
来自美国「启智计划」的启示
由上文可知,早期大脑飞速发展,一边修建新的有效的「路」,一边减少效率不高的「路」。但这些调整都是依据外部环境的改变或者人的生理、行为的改变,由此,如何给婴幼儿早期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美国有研究机构经过大量的调查发现,低收入家庭的幼儿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其成长过程受到诸多阻碍。生活在贫困中的婴幼儿缺衣少食、家庭关系不稳定、和父母互动少,这些问题导致他们不仅仅身体素质不够好,入学以后在学业方面也远远落后,并缺乏人际沟通以及情感调整等能力。
比如——
(1)生活资源比较匮乏,有的家庭经常挨饿,有的家庭一本书都没有。
(2)家庭关系不够稳定,孩子没有人管,承受很大的来自家庭冲突的压力。
(3)和父母相处时间少。有一项调查发现,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正式入学前,父母只给他们读过平均 25 个小时的书,而中产家庭达到 1000 个小时。这造成低收入家庭儿童入学后学业持续落后。
(4)父母生活压力大,有些家庭的父母对孩子很粗暴甚至存在家庭暴力。
诸多类似的原因造成低收入家庭的婴幼儿各方面发展的落后。所以,从 1965 年开始,美国有了启智计划:对低收入家庭 0~5 岁的幼儿提供教育、健康、营养、社会服务等各种帮助——增进孩子家庭关系的稳定性,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认知、社会化和情感发展,为将来上学做好全面的准备。启智计划从 1965 年制订至今,已经帮助了 3000 万美国儿童。
美国对这些受到早期帮助的儿童做了 20 年的长期追踪,发现这些孩子并不仅仅在上学的时候受益,通过这些早期的帮助,好处往往到成年以后还能显现。
一项来自美国高宽教育研究基金会的佩里学前研究项目(Perry Preschool Project)的报告显示,得到这个项目帮助的儿童被追踪到 27 岁的时候,比起没有得到帮助的同伴,高中毕业率要高,收入多,结婚率也高,并且入狱的可能小。
所以即使是贫困儿童或者发育迟缓的儿童,在得到帮助以后,他们的成长过程也依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与早期大脑的可塑性息息相关。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制订了启智计划,帮助了那么多儿童,改变了他们的一生。由此可见,早教,就是提供各种条件,帮助婴幼儿在大脑发育的早期就获得积极有益的发展,为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早教应该以什么方式进行,才能让宝宝的大脑获得丰富的信息,建立高效的「交通网」呢?
什么样的早教是好的早教?
各种感官均衡发展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基石
婴幼儿对世界的了解来自他们的各种感官和他们的动作。他们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巴尝或者咬、用手摸等,都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他们的触觉、运动知觉等是探索世界的基石。
很多新手父母对视觉和听觉的发展很重视,让宝宝听音乐,给他们看各种图片,但是对宝宝的触觉、运动知觉常常忽略。特别是祖辈,把宝宝当成心肝宝贝,很多时候不让动、不让碰,去哪儿都抱着,这些做法无意中剥夺了宝宝的一些发展机会。
小宝宝在 6 个月以内,嘴、舌头和手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工具。当他们能够抓握物品的时候,往往喜欢把物品放到嘴里啃。五六个月的时候,会用两只手把一个玩具来回倒腾。当他们会爬了以后,接触的世界更广了,开始想要玩各种东西。
比如,他们可能通过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发现感受各不相同;也可能通过推方形的积木和圆柱形的积木,发现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也许他们还会从中发现圆柱形的积木和汽车轮子的运动方式是一样的。
再比如,宝宝有一段时间喜欢丢东西,坐在椅子上,喜欢把玩具或者勺子丢地上。妈妈捡起来,他们又丢。有时候妈妈就很恼火。其实这也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他们开始发现自己的动作和物体运动的关系,以及自己对一些物体的掌控力。
宝宝的运动知觉对他们的发展也很重要。当宝宝在各种环境里活动,他们会基于种种体验调整自己的身体来适应。在这个过程里,他们在发现、学习、总结和应用策略。
发展心理学家卡伦·阿道夫(Karen Adolph)做过很有趣的实验。实验对象是学步儿。学步儿在不同的路面环境,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很可能会调整策略。实验者设计了能调整坡度的通道,通道的另一边是妈妈和宝宝最爱的玩具。
当通道有一点点坡度的时候,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行走经验,知道自己这么走下去没有危险,于是,他们就直接走下去,拿到喜欢的玩具。当坡度增加的时候,他们感到,这样走下去是不安全的,可能会摔倒,可是那头有妈妈和最爱的玩具,怎么办?很多宝宝会调整自己的策略,他们坐在地上,顺着通道滑下去。当坡度变得更大的时候,有的孩子会想办法,比如趴在地上,顺着通道慢慢滑下去。父母可能觉得这些都是不起眼的事情,但是婴幼儿就是通过这些活动和体验,发展运动知觉、观察力、思考力、适应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在运动中整合信息、调整策略,既有利于宝宝运动技能的发展,也有利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和社会化发展。任何生活中的经验和变化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的过程,所以在生活中给予他们多样化的环境,让他们的各种感官得到均衡的发展,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亦是早教的重要目标。
早教不是越早越多越好
早教需要符合宝宝的发展特点,也就是说,输入宝宝大脑的信息,方式和强度都要适当。比如,在出生后的头一两个月,宝宝喜欢看对比明显的图片,最好是黑白图片;到 6 个月的时候,宝宝对颜色的知觉才和成人差不多。所以,我们提供的视觉材料,要符合宝宝视觉发育的阶段特点,不应一味给他们看色彩丰富的图片。另外,我曾经看到,有妈妈对着一两个月大的宝宝使用闪卡,每隔几秒钟就换一张图片让宝宝看。这样的信息输入太多太快,而宝宝并没有做好准备去接受这样的刺激,反而有害无益。
在 0~3 岁期间,和父母或祖辈的互动是宝宝各种信息输入的主要来源。这些互动需要有适度的频率,让宝宝有反应的时间和空间。现在,我们常常提到「高质量的陪伴」一词,所谓「高质量的陪伴」并不等于成人一刻不停地哄孩子、陪孩子玩或者逗孩子。有些成人特别宠爱孩子,不顾孩子的节奏,不停地对着宝宝讲话、大笑,或者隔一会儿就为宝宝换一个玩具。他们和孩子的相处,其实不能称为互动,因为成人是主导,是发动者,宝宝只是接受者。同时,宝宝本身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如果成人一直不停地说话、逗笑,他们能够静下心自己观察、自己动手、自己体验的机会就少了,他们会迷失在这么多的信息里。很小的婴儿无法承受频率和强度过分的互动,在面对这样的情景时,有的宝宝甚至会转开自己的头或者闭上眼睛来保护自己。
有些父母总想让宝宝学习一些技能,比如看图识字、数数。我曾经收到家长私信,问我该不该让宝宝去上个画画班。我一问,孩子才两周岁。其实对于两周岁的宝宝,应该先发展他们的精细动作,让他们操作各种物品,而不是画画。对于幼儿来说,通过大量的练习,即使可以加速一些技能的发展,也不太可能加速情感发展,这是由大脑负责情感区域的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的发育速度决定的。
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University of the Sunshine Coast)的迈克尔·纳格尔(Michael Nagel)博士指出,因为孩子的情感调节能力、压力调节能力都有限,如果父母让他们太早接受太多学习任务且目的性太强的话,很可能会破坏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对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以及将来的长期发展都很关键。所以父母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孩子的学习窗(learning window)是比较长的,充满了多种可能性的发展期间,目前并没有证据显示,越早开始学习某些任务会越好,或者幼儿必须长期处于过多信息、过多练习(hyper-stimulated)的环境里。相反,父母应该关心婴幼儿的身心健康,给予他们爱和稳定的环境,关心他们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他们的技能进步。
优秀而快乐的儿童大部分时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通过实验,科学家们发现,自然的环境好过刻意营造的环境。过多的输入会造成神经的拥堵效应,反而不能让大脑有效工作。
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教授带了几只小白鼠回家,给孩子当宠物养,小白鼠可以自由地在整个房子里活动。有一次,他把小白鼠带回实验室,发现在走迷宫的任务中,家里养的小白鼠比在实验室里养的兄弟姐妹们犯的错误少,完成得更快。他认为,家里的环境比实验室的环境更丰富,更好地促进了小白鼠大脑的发育。
接着,行为神经学家威廉·格里诺(William Greenough)为了研究不同环境对小白鼠的影响,把小白鼠分别放在三个环境里生活。一组隔离在小笼子里,单一环境并没有任何「鼠际交往」。第二组在一个相当大的笼子里,和其他几只小白鼠生活在一起。第三组生活在信息输入特别多的环境里,就跟迪士尼乐园一样,有各种滑梯、轮子等,这一组也是几只小白鼠生活在一起。结果当然是生活在「迪士尼」的小白鼠完成迷宫任务最快、最有效。
然后,他们把生活在自然环境里的小白鼠和实验室里的三组小白鼠对比,发现生活在自然环境里的小白鼠大脑发育比以上三组都好。他们推测,这是因为,在自然环境里,小白鼠经历自然环境的各种体验,碰到各种其他小动物、小昆虫,鼠际交往更复杂。
所以说,自然环境比实验室笼子里创造的迪士尼环境更有利于小白鼠的大脑发育。于是很多科学家认为,对人类婴儿来说,自然的环境也可能比刻意创造的丰富环境更有利于大脑的健康发育。对人类婴幼儿早期训练要更加谨慎,也许过多的信息输入反而会造成伤害。
哈佛大学教授伯顿·怀特(Burton White)在哈佛幼儿园主持了一个长达 13 年的项目。他发现,很多优秀并且快乐的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他们自己自愿做的事情,看上去非常悠闲,甚至无所事事。这些悠闲的时间很可能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孩子的发展。
吉尔·施塔姆(Jill Stamm)是研究大脑发育的心理学家。她指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一些所谓寓教于乐的玩具,让父母觉得需要利用每一分钟来「培养、教育」孩子。如果他们看到孩子无所事事,或者在「瞎玩」,就认为孩子在浪费时间。
事实上,大脑需要休息,需要时间来消化信息、建立通道。大脑是一个特别耗能的器官,它对某个任务花的精力多,对另一个任务花的精力自然就少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大脑只能处理一定的信息量。所以适当让孩子休息一下,发发呆或干一些父母觉得毫无意义的事情,更有利于他们整合和理解各种信息。我们常说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创造力并不是来自大脑接收的大量信息,而要看大脑怎么利用已经接收的信息。
从上面的实验和研究中,或许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早教应该以什么方式进行,才能让宝宝的大脑获得丰富的信息,并能够高效地整合呢?
早教机构难以实现早教的重点——均衡发展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特别是养育孩子方面。其实,只要我们牢记早教的目标是均衡发展,就会淡定下来了。
上文中提及的哈佛大学教授伯顿·怀特在哈佛幼儿园的研究项目,是为了弄清楚早期培训能否让儿童变得更聪明,拥有更成功的未来。他选择了幼儿园里发展特别优异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他关心的是儿童的平衡发展,所以排除了那些在智力或者艺术上表现特别出色,但在人际交往方面有明显困难或者其他方面发展特别弱的孩子。
他发现,让孩子看起来聪明似乎比较容易做到,经过有些机构的强化培训,幼儿确实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早熟」。然而,这些早教机构并不关心幼儿的社交技能,比如和小朋友适度地交往,表达自己的需要,与人合作等,也不关心幼儿的情绪发展,比如是否了解自己的情绪,是否能够判断他人的情绪,并根据情绪做出合适的反应等,当然也不关心幼儿是否快乐。这些早教机构很难实现我们所说的早教重点——均衡发展。强化训练看起来让孩子提前掌握了一些「技能」,但对儿童长期的发展有没有什么副作用呢?会付出什么代价呢?
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凯西·赫什–帕萨科(Kathy Hirsh-Pasek)等人的一项研究告诉我们,幼儿个人「学业」上的早熟也许并不是好事。他们随机挑选了 120 个孩子,有些上以学业为主的幼儿园,有些上以社交为主的幼儿园。当他们 5 岁时,以学业为主的幼儿确实比以社交为主的幼儿知道更多的字母和数字,但当他们上小学以后,前者并没有比后者表现出更高的智商。可以说,他们在知识储备或者说技能上的优势这个时候已不明显了,而后者反而比前者表现出更强的创造力,对学习更有热情。
学业方面如此,那么单纯培养孩子一些才艺特长,又有什么副作用呢?
要知道,任何人要训练滑冰、阅读、弹钢琴、下棋等才艺都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幼儿更是如此。对于幼儿来说,如果每天都要以小时计地练习某项技能,很可能会伤害他们自发的兴趣、学习的热情和内心的动力。同时,他们其他方面能力发展的可能性就减少了,发现其他兴趣的机会也相应减少。另外,幼儿的很多社会技能、情绪发展都需要在和小朋友的交往中去自己体验和学习。如果过多占用了孩子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必然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化和情绪发展。
有着 20 多年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詹姆斯·泰勒(James Taylor)博士在儿童和青少年咨询中的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很多有特长的孩子在情感发展上落后 2~5 年,这是由于父母在他们的特长上花了大量的精力,却忽视了他们的情感发展。情感发展不成熟往往导致孩子无法面对挫折、人际沟通弱化等问题。
所以,不管是什么方面的早教,一定不要忘记,我们的目标是要培养一个均衡发展的孩子。回到这一章开头的纠结,父母困惑要不要上学前认字、数数,其实上学前最需要培养的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一些能力,以便让他们能够比较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比如——
在生活中加以引导和练习,以便料理自己的一些事情,像绑鞋带、整理自己的书包等。
在亲子阅读中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不一定要认识字)。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对世界万物有强烈的兴趣。
在玩玩具的时候注意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在游戏中学会和同伴交往,包括解决冲突,等等。
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将来适应学校和促进学业进步,有助于他们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早教,就是提供各种条件,帮助儿童均衡发展。我们需要从整体出发、从长远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
『实战』TIPS
父母和家庭才是早教的主力军
当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早教,什么样的早教是好的早教,就会承认,父母和家庭是早教的主力军,我们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能找到好的早教机构,不妨作为我们的辅助;找不到好的早教机构,也并不妨碍我们进行早教。唯有我们放开对早教机构的纠结,才能回归早教的真义,才能赢得早教的广阔天地。那么,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进行早教呢?希望下面几条建议,能够帮助到你。
Tip1:充满爱的照料是宝宝良好发展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成人和宝宝的互动过少不利于宝宝发展。心理学家做过「面无表情实验」,让妈妈面对小宝宝的时候,不说话、不动,面无表情。小宝宝在这种情况下先是很困惑,然后很焦虑,他们向妈妈微笑、挥手、牙牙儿语,想引起妈妈的互动,但妈妈都无动于衷。当这些努力都失败的时候,他们会非常失望地退缩,大声哭泣或者把头转开,不再和妈妈对视。这个实验仅仅持续两分钟时间。而在真实的生活里,如果妈妈经常对宝宝的需要和信号不做适当的回应,将对他们的各方面都造成伤害。
成人在充满了爱的情绪下,和宝宝轻声说笑、微笑、拥抱、展示玩具等,在这种情况下,宝宝会报以同样的欢笑、牙牙儿语和手势。互动不仅仅包括语言和行为,不仅仅妈妈人在那里就够了,更包括眼神的对视、情绪的交流、肌肤的接触,以及宝宝从中获得的最基本的体验。这些体验是良好发展的基石。
Tip2:鼓励宝宝通过感知和运动探索世界
心理学家皮亚杰把 0~2 岁称为「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宝宝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认识世界。宝宝经常喜欢吃手,或者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或者喜欢到处摸、到处爬。这是他们在这个阶段的学习方式,爸爸妈妈要理智看待宝宝的活动,把宝宝的手洗干净,把周围的环境布置得更加安全,尽量不去限制宝宝的手、嘴和脚的活动。
有些家长疼爱孩子,或者因为怕危险、怕麻烦,限制孩子碰这碰那;已经到了会爬会走的年龄,还是把宝宝抱在怀里,出了门也一直让宝宝坐在婴儿车里。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孩子体验自己身体运动、保持平衡的机会。
我家小宝因为早产,所以爬和走路都比足月的孩子晚一些。他在学爬和学走路时,我会有意识地练习他对运动的感知,比如,「从哪里走是向上走」或者「我现在走在哪里」。这样的练习能帮助孩子体会自己身体的运动并且保持平衡。我常常在地上给小宝堆两个枕头,让他去踩。他会感到:「哎,这个这么软,踩软的东西是这种感觉。地毯也是软的,但是感觉不一样。」
他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我拉着他的手。后来医生教我,孩子学走路的时候,如果我们拉着他们的手,手臂的力量是往上的,这样就依赖了别人的力量而不能自己来体会平衡。当一个人自然走路摆动双臂的时候,双肘的位置在腹部左右。医生教我轻轻扶住孩子的手肘,不要向上拉住他的手臂,让他自己去体会怎么保持平衡。当他会走路了以后,在外面玩的时候,我有时候也故意让他走斜坡,上下坡的时候,让他练习手、脚、肩膀和腰怎么配合,保持平衡。
宝宝各种感知觉均衡发展,才能为他们探索世界、发展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Tip3:玩具不是越贵越好,泥土花草都是宝宝最好的「玩具」
现在只要经济条件允许,爸爸妈妈总会给宝宝买很多玩具,而且很多人觉得越贵越好。其实,只要给宝宝提供丰富而多样的物品就好,并不一定要买大量的高级玩具。
要让宝宝接触各种材质的物品。大宝两岁的时候,我们去参观幼儿园,发现大部分的幼儿园都有一个特别的角落,叫感觉区。那里放了各种质地的材料,像纹理不同的布、米、豆、棉花、纸、橡皮泥等,许多瓶子里装了不同颜色、不同密度的液体,以及水、油、肥皂水等,让孩子观察和触摸。
我深受启发,在家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像不同厚度的纸张、棉花团、橡皮泥,我洗米做饭的时候也让他来抓几把。在家里容易清洗的地方给他玩水和沙子,感受沙流过手和水流过手的不同,听水流和沙流声音的不同。还有一次,大宝拿着一个玩具小猪,放在巧克力布丁里,假装小猪仔在泥地里打滚,然后再把它丢到水盆里洗澡。偶尔我会陪他玩这些脏兮兮、黏糊糊的东西。他的老师说,有的孩子不愿意画手指画,因为他们不喜欢这种脏兮兮、黏糊糊的感觉,我想还是让宝宝尝试各种体验吧。我还买了一些不同材质的玩具:像浑身都是触须的球,一动触须就乱抖,而且还有弹性。还有一拉绳子就会发抖的毛绒兔子(里面装了个小马达)。我把兔子贴到他的脸上或者肚子上,然后拉下绳子,让他去感觉这些抖动、震动。开始他觉得这种感觉很奇怪,后来却爱上了这个游戏。这也是发展触觉的一个途径。
陪宝宝玩的时候,我通常一边玩一边用语言形容这种物品。比如,「皮沙发凉凉的」「布丁黏糊糊的」,让他把事物的性质和语言联系起来,这同时也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途径。他通过触摸、观察、闻味道,还有听爸爸妈妈说,来了解事物的性质。这样的体验是丰富而多样的。
另外,玩具并不是越贵越好。面对朴实无华的积木和颜色鲜艳、可以发出光和声音的玩具,你会选择哪个?有着声光电的玩具看似比积木更容易吸引宝宝的目光,但简单的积木更容易激发宝宝主动学习的潜力。宝宝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下,通过放、排、堆、推等来练习手部的精细动作,不同的摆法会有不同的结果。有时候还可以观察和比较数量大小和长度,比如,五个大积木排起来比五个小积木排起来要长,这都是宝宝在学习。所以丰富的环境并不等于源源不断地买新玩具,而是要看父母怎么引导宝宝利用玩具和其他用品。家里的瓶瓶罐罐、室外的泥土花草都可以是宝宝的「玩具」,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