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是怎么打出来的?

仗着人多,打败人少很正常,打个平手也能理解,但以少胜多是怎么回事?

特别是古代战争中,那些兵力悬殊的战役,居然人少的一方能击败十倍甚至百倍之敌,究竟是什么神操作?

在揭开问题的答案之前,让我们先看两张图。

羊群为什么会变成流体?
加载中…
牧羊犬驱赶羊群 图源:Matt Bircham

这张无人机拍摄的图片里有上千只绵羊(白色的点),但管理这个庞大羊群的牧羊犬却只有十几只(黄色圆圈)。十几只牧羊犬通过分工合作,依靠不断的缩小包围圈,就可以把上千只羊赶入羊圈。

动图可以看到具体的过程,该视频仅在 Facebook 的播放量就超过 150 万次,相当好玩!

加载中…
无人机视角:羊群就像鱼群   图源:Matt Bircham

你有没有注意到,视频中的羊群从整体上就像水一样流动,好像还有旋涡产生。

看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明白,为什么古代可以做到击败十倍甚至百倍之敌。

只要将人多的一方羊群化,对他们进行威慑和驱赶,就能完成以一敌十、甚至敌百的神操作。

如果把牧羊犬换成可以骑射的弓骑兵,把绵羊换成只能被动挨打的步兵,是不是草原骑兵的优势就很明显了?

同样的,卡哈马卡战役中,皮萨罗率领不到 200 西班牙人,击溃了印加帝国数万军队,还俘虏了印加皇帝,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了?

从没见过骑兵、火枪和大炮的印加人其实和羊也差不多。

加载中…
Capture of Atahualpa by Juan Lepiani 图源:维基百科

这样的古代战例还能罗列很多,但是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或者说运作的机制(mechanism)究竟是什么?

有没有一个通用的模型来解释?
为什么小群体能操控大群体?

其实「牧羊犬和羊群」所揭示的是战争的两个事实——

· 尽管群体都是由个体组成,但是个体与个体、群体和群体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群体的数量不一定是优势,少数群体完全可以驱赶和挤压十倍甚至百倍的群体

仔细看那个动图,如果把狗近似看作狼的话,就会发现羊群和狼群的行为模式存在根本的不同。

羊群之间一盘散沙、毫无协作可言,它们都是希望其他羊来面对狼群,即「死道友,不死贫道」,自己先跑掉是最优先的,争先恐后的远离捕食者,所以最终呈现出一种流体的特性。

狼群表面看似离散,但其实有严格的等级组织关系,在围猎时有明确的分工和配合,有的负责驱赶,有的负责挤压,而且每个狼都要暂时放弃个体的利益,从整体上观察和判断,不能只顾着吃自己的羊,要配合其他狼,塑造出一个严密的容器,不断地包围和移动羊群,这样才能捕杀到尽可能多的羊。

加载中…

把离散的狗连接起来就是一个容器,在外围快速游离的狗则负责驱赶

流体的羊与固体的狼

· 羊群在数量上尽管是狼群的百倍,但因为组织关系松散,微观上个体之间缺少配合来连接,宏观上如同水或沙子一样流动,这是一种流体群体。

狼群在数量上尽管远远少于羊群,但因为存在组织关系,能互相协同形成包围圈,微观上的连接约束非常紧密,宏观上形成密不透风的容器,这是一种容器群体。

羊群的表现更像一种流体,而狼群的表现则是一种固体,或者更准确的说,靠着狼与狼之间看不见的约束力,狼群构成了一种介于固体和流体之间的弹性体。比如我们的骨骼是固体,血液是液体,而内脏、肌肉和皮肤等器官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弹性体。

「以一敌百」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让我们简化一下狼群和羊群:

· 围猎的狼围出一条半封闭的曲线,狼群长度是线性增长的;

被狼包围的羊拥挤成一个面,羊群面积是平方增长的。

假设包围圈是圆形,用初中数学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计算,就会发现容器直径与容器周长是线性比例,但是与容器面积是平方比例。

加载中…
狼群和羊群的数量增长趋势 图源:张英锋

也就是说:

· 如果狼(周长)增加 10 倍,则羊(包围面积)增加 100 倍,投入产出是 1:10 的比例;

· 如果狼增加 100 倍,则捕获的羊增加 10000 倍,投入产出是 1:100 的比例;

参与围猎的狼越多,被围的羊就越多,理论上 1:1000、1:10000……都有可能。

再加上围猎的狼之间的距离非常稀疏,远大于拥挤的绵羊之间的距离,所以还可以进一步扩大比例差距。

这是一种经过简化,但可以通用的模型。

当然 1:1000 的比例只是理论上可能,但实际上,狼去哪里找这么多羊?即使有这么多羊,狼的组织能力够用吗?

但对某个群体来说,以他们的组织能力,是有可能的!

谁才是地表最强的围猎大师?

下图是北美原住民就在利用食草动物的群体特性,对野牛进行大规模的围猎捕杀。

加载中…
加拿大自然博物馆  拍摄:张英锋

和狼群一样,人们会形成一个包围圈,通过驱赶和挤压,将野牛群变成流体型群体,不断缩小和移动包围圈,用呼喊、恐吓将野牛赶下悬崖,坠落的野牛如同瀑布。

几十人的团队就可以捕杀数百只野牛,回报率远大于单打独斗。

普通的猛兽单靠自己捕食猎物,每次只能获得 1:1 的回报。而模仿狼群的群体性围猎可以获得 1:10,甚至 1:100 的高收益。

在发明农耕和畜牧之前,围猎可能是人类所能找到的「投资回报比」最高的生产方式。

作为地球上的顶级猎食者,人类并没有尖牙和利爪,所以主要不是靠单独捕猎,而是靠组织与合作来围猎十倍、百倍的猎物。

从人类头骨百万年的演变可以看出,人类的下颌骨变得越来越小,这意味着,当时的人们生活方式逐渐从采集为主,变成了狩猎为主、采集为辅,食物从富含纤维的植物,变成了富含蛋白质的肉类。

加载中…
Cranial capacity of members of the human lineage   图源: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又因为团队协作的能力越强,围猎的收获就越大。如果团队成员之间能够交换足够多的信息,就能更好的明确分工和职责,头领还可以指挥成员,围猎的效果和收益会更高。

为此,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逐渐有了更高级、更复杂的沟通能力,这些都增大了人脑的容量,而大脑的升级又带了更多的猎物,甚至可以去捕猎猛犸象、披毛犀等危险的大型动物。

加载中…
更新世时期的猛犸象和披毛犀 图源:维基百科

人脑增长也进入了「投资促进回报,回报拉动投资」的良性循环,经过数百万年的激烈地拼杀,人类成为了非洲草原上的顶级猎食者,并在几万年的时间里从非洲扩散到美洲,遍布整个地球,灭绝了包括猛犸象、披毛犀在内的大量史前动物。

而人类进一步社会化之后,这种配合,就再也不仅仅用于围猎了。

古代军队如何用围猎来训练配合?

史前文明中,要想确保围猎能够成功,有个关键的前提,就是参与的每个人都要严格服从指挥,不能因为高大的野牛冲撞过来,就吓得临阵退缩,一旦包围圈出现一个缺口,猎物就会从缺口逃走,这样所有人的努力都会前功尽弃。

所以,为了训练军队的纪律和配合能力,古代军队也经常用围猎来训练士兵的协同能力,早在 3000 多年前的甲骨卜辞中就记载,商王武丁经常四处围猎,以宣示主权。而周天子、诸侯更是把围猎作为一门必修的基本功。

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蒐(sōu)秋獮(xiǎn);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司马法·仁本》

又因为鹿类是围猎时的主要目标,也是捕获最多的战利品之一,所以逐鹿也成为战争和夺权的代名词。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即使到了清代,康熙和乾隆为了训练军队,也会定期北上木兰围场进行围猎。

加载中…
清代 郎世宁 金昆等《木兰图卷 卷四  合围》图源:法国集美博物院

图中的骑兵正在缩小包围圈,驱赶和挤压猎物,将它们赶到皇帝身边,以方便皇帝射杀,皇帝陛下果然英明神武!

这些军事训练,目的都是将军队打造成纪律严明、配合默契的容器型群体,只有这样在战场上才能对抗敌人,甚至可以做到以少胜多。

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从古至今,轻易都不会让普通人上战场。

如何避免己方被羊群化?

围猎时,如果一个人临阵退缩,就可能破坏包围圈,毁掉整个团队的合作。

同样的,如果军队中掺入了很多训练不足、良莠不齐的士兵来充数,错误的认为通过堆砌士兵数量就能取胜,这样的军队就是外强中干的泥足巨人。

没有遇到强敌时还能壮胆,一旦遇到真正的强敌,缺少训练的士兵,会破坏士兵之间的约束和配合,原本的容器型群体会在某个临界点突然转变成流体型群体,也就是变成「羊群」。这时看似庞大而雄壮的军队,会像沙子堆成的高塔一样,在进攻的潮水中一触即溃。

历史上这样的案例实在太多,那些以少胜多的战役,惨败的一方往往就是看似强大、其实不堪一击的泥足巨人。

所以在古代战争中,有经验的将领只会让老百姓在后面承担民夫的责任,运输粮食、辎重,或者修筑营垒和工事。轻易不会让他们上战场直接打仗,这些菜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关键时刻很可能帮倒忙,毕竟军队中的菜鸟越多,溃散所波及的范围越广,而临阵崩盘的可能性就越大,最后会发展成敌人单方面的屠杀。

可以说,避免己方出现「羊群化」后,想要以少胜多,还需要一步——

如何才能将敌人羊群化?

这个游戏,大家在水边时可能都玩过。

加载中…
踩踏沙滩,将其变成泥浆的过程  图源:Youtube  Linh Nguyen

有些沙滩在退潮之后会变得很硬实,但如果在沙滩上不停地踩踏,原本硬实的沙滩很快会变的很有弹性;继续踩下去,会挤出很多水,开始变得泥泞;再踩下去,水越来越多,就变成像流沙一样的泥浆了。

加载中…
沙滩变成流体,脚陷入泥沙难以自拔

这个过程非常的经典,一个固体先转变成弹性体,再变成非牛顿流体,最后变成流体的过程。原理非常有趣,但这里不展开了。

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在空气与水的作用下,沙子之间可以通过水的表面张力互相连接,这时的沙滩是坚实的。

随着人们不停地踩踏,把空隙里的空气排出,沙子之间的表面张力被破坏,空隙被水填充,沙子之间不再有连接关系,这时就变成了流体。

军队在战场上的对抗也有类似的过程,敌我之间在反复的冲杀,就是向对方进行反复踩踏的过程。

那些能「以少胜多」的有些军队,就有很多别人没有的秘诀,他们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比敌人更坚硬、更有弹性,坚持到最后也没有被转换变成流体,还能快速的粉碎敌人,让他们流体化、羊群化,用最少的伤亡,最大化的杀伤敌人。

军队以少胜多的秘诀是什么?

一群羊不能围猎一群牛,狼的个体杀伤力很重要。

所以首先是单兵的战斗力,但是不同兵种战斗力侧重点不同,所以要做简化。让我们假设,在相同的兵种、装备差距也不大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什么?

简单说是组织力,这是一个军队真正的质量。

军队的组织力比数量更重要,组织力强的军队能一直维持在容器型的状态,不仅很难被敌人转变成流体型群体,还有能力让敌人先于自己成为流体型群体。

要成为组织力强的军队,必须具备三个关键能力:

1. 微观上的个体能力,进攻时能否勇往无前,防守时能否永不退缩,撤退时能否不惊慌失措。

2. 连接上的约束能力,个体能否服从整体,个体间能否信任配合,遇到强敌能否齐心合力。

宏观上的控制能力,整体能否有效合围,兵力分布能否根据战场局势自动调整部署,面对敌人的挤压包围能否反击突破,甚至能反包围,在敌人崩溃时能否因势利导、扩大杀伤……

你可能会觉得,「勇往无前」、「永不退缩」、「服从整体」、「齐心合力」,怎么看上去非常的眼熟,这不就是学校和军队每天都在重复的陈词滥调吗!?

一点都不热血、一点都不神奇,还以为是什么战争秘诀,这也太无聊了吧!

是的,现实就是这样的平淡无奇,我们苦苦寻找的战争秘诀,就在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里。这些恰恰是几千年来、甚至千万年来,用无数生命换来的经验总结。

为什么朝鲜战争中同样的国军士兵,加入了解放军就完全变了一个样?

与敌人的装备都存在代差上的劣势,前者面对日军贪生怕死、节节败退,后者则能面对美军不怕牺牲,打出穿插配合,用一个又一个的口袋阵来围歼敌人。

兵其实还是那些兵,真正发生改变的,是后者在正确的管理和训练下,把上面的陈词滥调都变成了真实的战斗力,才能在朝鲜战场上与当时地表最强的美军打成平手。

再重读两千年前的《孙子兵法·军争篇》: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以前只觉得「风林火山」的意境很美,但现在发现这不就是容器型群体组织力的典型表现吗?没有强调任何个体。

这其实是孙子对一个理想化军队,其组织能力的精准描述;也是千万年来,掠食动物对植食动物群体斗争博弈的精准描述;同时也是百万年来,人类从采集果实到集体狩猎,从非洲走遍全球的精准描述。

道理我都懂,但还是没说怎么做才能提高军队的组织力?除了口号,能不能说点儿干货,你就说说有提高组织力有哪些技术,具体该怎么做吧?

好问题!为了能提高军队组织力,让战士们面对危险时能够奋不顾身,永不退缩,人类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有意无意的发明了很多组织制度和技术。

古人居然也玩「元宇宙」?

为了让战士不怕牺牲,当今最热炒的「元宇宙」技术,提前在数千年前就被发明出来了。

比如北欧维京人就发明了瓦尔哈拉英灵殿的故事,所有的战士死后都会进入英灵殿,每日不停地战斗、宴饮和睡眠。

加载中…
三名美丽的女武神将战士的尸体带到瓦尔哈拉  图源:维基百科  作者:Lorenz Frølich

如此神奇的故事,不就是古人想象出来的虚拟「元宇宙」吗?

祭司们向战士不断推销这个想象的 3D 虚拟产品,让维京人认为死后也和生前一样,甚至可能更美好,有效减少了战士对死亡的恐惧。

这使得在战场上,维京战士比敌人更无畏、更勇敢、更愿意为同伴献身成为英雄,在维京海盗肆虐欧洲的 200 多年里,勇猛无畏的维京战士让所有敌人都闻之丧胆。

类似「元宇宙」的故事,在琐罗亚斯德教、印度教以及伊斯兰教等宗教中也都存在,如果教徒为殉教而死,就可以与美丽少女共度良宵,天天美酒佳肴相伴。

这种精彩的 VR 体验,简直比活着的现世还要精彩,所以「生亦何欢,死亦何苦」,赶紧殉教加入「元宇宙」吧!

少数极端宗教势力利用「元宇宙」技术,制造出大量的狂信徒,在与敌人的战斗中同归于尽,实现殉教。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此处不再详述,具体案例请看央视的反恐纪录片。

加载中…
联合航空 175 号班机撞入世贸二号楼 图源:维基百科

除了大忽悠,难道就没有实打实、真正提高战斗力的战争技术吗?

有的,说一个现代人可能意想不到,但在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技术。

底比斯圣队的故事

1818 年,人们在希腊底比斯城西边一个叫喀罗尼亚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狮子像,并在附近发现了很多墓葬。奇怪的是,墓中埋葬的都是成对的,有些还手牵着手。

他们可能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底比斯圣队成员(Sacred Band of Thebes)。

加载中…
图源:Markley Boyer Department of the Historical Archive of Antiquities and Restorations

在古希腊时代,底比斯圣队是一个 300 人的军团,由 150 对古希腊「少年爱」(Paiderastia)伴侣组成,底比斯人的这种机制设计,在战争实战中被证明非常的有效。因为「少年爱」战友的关系亲密,所以在战场上极其团结和勇敢,为了保护恋人和捍卫荣誉,士兵们往往奋不顾身,永不退缩。

公元前 480 年,温泉关的战役中,400 名底比斯人就曾和斯巴达 300 勇士并肩作战,与其他城邦的 6000 多人联军一起 ,延缓了波斯军队的进军,为希腊联军争取了时间。

加载中…
温泉关战役 图源:维基百科

公元前 370 年,留克特拉战役,伊巴密浓达率领底比斯圣队击败了斯巴达联军,将斯巴达扫下了神坛,震惊了整个希腊。

这场战役非常的经典,除了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希腊霸主——斯巴达人,更重要的是伊巴密浓达在战役中发明了著名的「斜线阵」战术。

斜线阵战术横空出世——
加载中…
留克特拉战役中的斜线阵进攻过程 图源:维基百科

要想贯彻执行「斜线阵」战术,各方阵之间必须精准的协调与敌人接战的速度和时机:

1. 斜阵左翼的主力方阵要先和敌人方阵接触,尽快以数量优势粉碎敌人的右翼;

2. 其他方阵则控制进度,推迟与敌人的接战,牵制敌人防止主力方阵的侧面被攻击;

3. 如果敌人想支援右翼方阵,则其他方阵要靠近敌人,让敌人只能停止支援;

4. 等第一方阵被粉碎,主力方阵再绕到敌人侧翼,与其他方阵合击下一个方阵;

重复上面的流程,直到敌人的方阵逐个被粉碎,最后就可以趁势追击溃军。

古希腊战力最强的斯巴达军团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惨重,这让「斜线阵」战术名声大噪。所以,底比斯的「少年爱」战士并不是现代人刻板印象中的「娘炮」形象,而是在那个时代很受人尊重的勇士。(精罗狂喜)

战役结束,几年后一个叫腓力的年青人被送到底比斯,底比斯人对他进行了军事和外交的系统化教育,还成为派洛皮德(Pelopidas)的「少年爱」战友。腓力后来将学习到斜线阵战术,应用到了马其顿的方阵中,而这个年青人就是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腓力二世。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问题是,为什么之前没有人想到「斜线阵」战术呢?

因为要执行「斜线阵」战术,对士兵的协调、配合能力要求非常高。

1. 首先必须保证微观上的个体能力,也就是「勇往无前」、「永不退缩」;

其次要保证连接上的约束能力,即「服从整体」,「信任配合」,「齐心合力」。

培养这样的团队需要很高的训练成本,而「斜线阵」战术只有匹配到正确的人,才能成功执行。而「少年爱」战友机制在这两点上恰恰具有先天的优势,完美的满足了这两点,底比斯圣队用最低的训练成本,可以完全发挥出了「斜线阵」在宏观上的控制能力,这才爆发出该技术的惊人战斗力。

为什么会出现「少年爱」战友体制?

科学家对人类进化出现这种现象有多种假说,一种假说认为有可能是在集体狩猎的过程中,这类伴侣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更紧密的亲密关系,更好的信任与配合,更多的情感道德约束,在遭遇危险和伤病时不离不弃,这些都能帮助人类群体在危机时提高生存概率,围猎中获得更多食物,在恶劣的环境中幸存下来。

加载中…
伽倪墨得斯给宙斯浇奠酒(公元前 490-480 年的陶器)  图源:维基百科

柏拉图在其名作《会饮篇》Symposium 中,就曾经感慨这种战友体制:

如果有机制能创建由爱人组成的城邦或军队,那就没有比这更好的社会组织形式了:他们会阻止一切不光彩的事,为彼此眼中的荣誉而竞争。

《会饮篇》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前 385-前 375 年,恰恰是底比斯圣团开始展露头角的时代。

以前读《会饮篇》时,不明白柏拉图究竟想说什么,原因是现代人并不了解那个时代,只有结合了军事背景作为补充,才能理解他所传达的真正含义,他说的「爱情」和我们理解的「爱情」有本质不同。

柏拉图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只求精神共鸣和亲密关系的美好爱情,被后人称之为柏拉图式的恋爱(Platonic love)。以此来实现保护和依附的亲密感情,替代「少年爱」战友体制。

下图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故事,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为战友帕特罗克洛斯包扎伤口。

加载中…
柏林旧博物馆馆藏陶瓶 约前 500 年 图源:维基百科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从古希腊到古罗马时期,曾经广泛存在的「少年爱」现象,例如凯撒、哈德良等罗马皇帝就有公开的少年爱关系(精罗震怒)。

有可能早在史前时代这一现象就已经存在,一直残留到古希腊社会还没有消失,并因为在底比斯圣队中成功的军事实践,以及柏拉图等学者的认同,在当时的社会中获得了广泛的接受。

更通用的马其顿伙友体制

公元前 338 年,在喀罗尼亚战役中,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也就是曾在底比斯学习和「少年爱」的青年腓力),带着儿子亚历山大,配合马其顿方阵和重骑兵,用升级版的斜线阵战术成功歼灭了底比斯和雅典的联军,成为希腊的新霸主。

底比斯的战友体制不是很强吗,怎么被马其顿给消灭了?

其实,不是只有底比斯的战友体制才能实践斜线阵战术,任何技术,只要有人成功证明了可行性和有效性,就一定会有人寻找到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方案进行升级替代。

腓力就在步兵和骑兵中创新性的引入了「伙友体制」(Hetairoi/Pezhetairos),用最好的装备、教育和训练来培养精兵,让他们在长期成长中建立起亲密的友情,到了战场上也能很好的信任与配合,尽管不一定有「少年爱」的关系更密切,但关系从一对一的私人依附,变成了一对多的平等伙伴,胜在通用性更强,关系网络的连接数量更多。(马其顿夺取了安菲波利斯的金银矿的确为军事教育和装备提供了物质支撑,但雅典也垄断了附近 Laurium 的银矿,却没有获得同样的战斗力)

腓力让亚里士多德来培养儿子亚历山大,和他一起学习的「伙友」,如托勒密、卡山德、赫费斯提翁等都是马其顿的贵族青少年,与亚历山大共同玩乐、作战和成长,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亚历山大手下的杰出将领。

「伙友体制」在很多方面都更好的替代了「少年爱」战友体制。

除此之外,腓力和亚历山大还将底比斯的斜线阵战术进行了升级,腓力在马其顿方阵中使用长度更长的萨里沙长矛,而亚历山大则加入了重骑兵的冲击战术,这就是军事史上著名的「锤砧战术」。

锤砧战术轰然登场

所谓锤砧就是铁锤加铁砧(Hammer and anvil),取自打铁时工匠反复用锤子打击铁砧上的工件的类比。

在战场上,铁砧就是厚实的马其顿主力方阵,锤子就是拥有速度和冲击力的马其顿重骑兵,而敌人则是在两者之间,被两面夹击、惨遭重创的工件。

我们知道,方阵只有前方有攻击力,而两侧和后方就像刺猬柔软的腹部一样,防御非常薄弱,只要暴露就必死无疑。

加载中…
亚历山大率领重骑兵冲进波斯人的方阵 庞贝城马赛克镶嵌画 图源:维基百科

进攻时,重骑兵利用速度优势,快速绕到敌人的侧面或后方,用重骑兵的冲击力撞向敌人防御最弱的区域。敌人在这种恐怖的撞击下毫无抵抗之力,只能无力的恐慌式溃散,在马其顿方阵和重骑兵的夹击下,快速进入流体化的溃散状态。

加载中…
喀罗尼亚战役中马其顿将斜线阵战术和锤砧战术结合  图源:维基百科

锤砧战术进一步提升了斜线阵的威力,尽管底比斯人的战友体制很强,也最擅长斜线阵战术,但也无力抗衡马其顿军团,学生最终战胜了自己的老师。

这场战役是历史上的重要风水岭,底比斯和雅典联军的溃败标志着古典希腊时代的终结,古希腊正式进入了希腊化时代。

根据古罗马普鲁塔克 (Plutarch)的描述,阵亡的底比斯圣队均以两两相倚的姿态战死,无一背弃战友与爱侣,腓力二世慨叹

无论是谁,只要怀疑这些人的壮烈行为或者经历都是卑劣的,应该被毁灭
Perish any man who suspects that these men either did or suffered anything unseemly.

腓力吩咐部下妥善埋葬底比斯圣队,并在墓地旁树立了一座石狮。毕竟这些士兵曾经是他的老师,甚至还有战友。

加载中…
喀罗尼亚墓地的石狮像 图源:维基百科

直到 2000 多年后,底比斯墓地的重新发现,证实了历史上底比斯圣队的存在。

喀罗尼亚战役之后 2 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亚历山大成为希腊各城邦的共主。亚历山大整合了全希腊的军队,开始了横扫东方的征程。

基本上,亚历山大就是靠「铁砧和斜线阵」这个一招鲜的战术组合,在格拉尼库斯河、伊苏斯、高加米拉等战役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军事奇迹,成为西方世界的战神!

加载中…
亚历山大帝国和征服过程 图源:维基百科

亚历山大摧枯拉朽的进攻,快速打残了从埃及、波斯、印度河到中亚的众多王国,仅用 13 年就建立跨越欧亚非的大帝国。而希腊文化也随着帝国的扩张传入东方,希腊化时代正式开始。这个故事也非常精彩,以后会专门来介绍亚历山大的故事。

希腊人的辉煌战绩,开始于底比斯人的制度创新,因为在此之前,希腊人与周边国家并没有太突出的军事优势。对波斯帝国的屡次入侵也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即使是强如斯巴达的城邦也只能和波斯结盟,直到底比斯击败了斯巴达。

再回顾一下这个过程

1. 先有底比斯的「少年爱」战友体制

2. 再有伊巴密浓达发明的斜线阵战术,击败了斯巴达

3. 然后是腓力二世的伙友体制和强化版方阵

4. 腓力和亚历山大的重骑兵铁砧战术,击败了底比斯

最后整合希腊联军东征埃及、波斯。

在古希腊人发明了这些制度和技术后,才能用更强的组织力与战斗力,大幅拉开了与敌人的军事差距,击溃和围歼敌人。

这让亚历山大东征过程中屡次创造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几乎没有败绩,其造成的政治和文化影响至今也远远没有结束。

鼓吹了西方这么久,能不能说说中国古代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那么落后,到底有啥难打的?难道草原也有少年爱?也有斜线阵?

的确是没有,不过他们发明了其他技术,起到了同样的效果。这一篇回答太长了,让我们留到下一篇文章来介绍吧。

最后结尾处多说两句,算是给坚持看到这里的人一个小福利。

围猎式的掠夺每天都在上演

几千年来,无论是宗教、政治还是企业等组织,都在用精巧的话术构建出五花八门、人为想象的虚拟世界(元宇宙)。他们用营销推广和煽风点火,吸引海量的信徒为获得这些产品捐钱送命,从十字军、赎罪券到神风敢死队、再到人肉炸弹,不知道割了多少韭菜。

这种针对大脑进攻的技术就是常说的「洗脑术」。不要小看「洗脑术」,其技术含量和破坏力一点都不亚于毁天灭地的原子弹,只要掌握这一技术,就能对普通民众进行不知不觉的围猎和掠夺。

例如股市、币圈、收藏圈里就有很多做局、造势的狼群机构,会采用各种技术攻击散户的大脑。牛市时用小恩小惠来误导散户「All in」投资,熊市时散播虚假消息制造恐慌,驱赶散户坠向绝望的悬崖。借助散户羊群所形成的巨大交易量来做多做空套利,他们可以拿到十倍、百倍的回报。

不要嘲笑这些受害者是韭菜,因为总有一款适合你。

你以为你每天的时间都去哪了?

如果大部分时间在玩游戏、刷手机,而没有时间学习、工作,或与亲友享受生活,那恭喜你,你的注意力和数据就是肥羊,早已经不知不觉被各种产品割走了!不考虑用户付出的真金白银,仅仅靠针对亿万用户的行为分析和数据套利,其投入回报有时远超过 1:100。

这也是针对大脑的掠夺,其产业规模和利益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庞大,而多数人对这些掠夺不仅毫无知觉,也毫不在意。毕竟身上的羊毛不见了,好像对羊来说也不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没有警惕和醒悟,这才是最可怕的,难道你的时间不是金钱与生命吗?你没有听到头顶的割草机在轰轰作响吗?

围猎式的掠夺每天都在这个世界上演,只是换了不同的形式和战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肥羊。

当然,能坚持几十分钟读到这里的人都不是肥羊,至少证明了专注力还在,值得为自己点赞!

总结

1. 以一敌百是因为容器型群体是线性增长的,而流体型群体是平方增长的

2. 容器型群体的围猎回报远高于采集和单打独斗,这是促进人类进化的动力之一

3. “以少胜多「靠的是军队的组织力,通过快速打碎敌人的连接力,将对手羊群化 

4. 很多神话和宗教的发明都是为了提高组织力,减少战士对死亡的恐惧,更勇敢的战斗

5. 古希腊在亚历山大时代突然崛起,靠的是制度和技术的持续创新,提升了组织力和战斗力

通过做局、造势进行围猎式的掠夺,在宗教、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总有一款适合你!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是怎么打出来的?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