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妈妈总是不敲门就推开我的房间门,该怎么办?

我有过被偷窃的经历。

在 2011 年或 2012 年的时候,我的办公室被小偷光顾了,N 台电脑和我的移动硬盘都被小偷偷走了。

当时,我的心里很心疼也很愤怒,找了警察,但最后案子没破。紧接着,我加固了自己办公室的安保系统。

有些人在东西被偷了之后,会用诅咒的方式来发泄情绪,「偷我东西的都没有好结果,要是被我发现谁偷了我的东西,我就……」。

也有一些人被偷东西后,会立刻亡羊补牢,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做好防范措施。

但也有人会抱着侥幸心理,不反思自己被偷的原因,也没做任何安全措施,只是希望下次小偷不要再来偷东西。

这种侥幸心理很可能会导致小偷的再一次入侵。

以前有一个同事经常抱着侥幸心理,一个月内,被偷了三部手机。

如果你也抱着这种侥幸的心理,且不加强自己防卫意识的话,那小偷不偷你就不叫小偷了。

小偷会入侵我们的生活,在各种关系中,也有很多人像小偷一样侵犯我们的边界。

他们怀着不同的目的和动机,来到我们的生活中折腾一下,然后离开。

有的人侵犯我们的边界,也许是因为害怕你离开他。

所以,他为了你不离开,会偶尔入侵你的边界,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也许是自己的生命比较无趣,所以,正好去管别人的事,来增加自己生活的趣味。

这种人我们称之为「好事者」,也是我们现在俗称的吃瓜群众。

但不管入侵你的人是怀着怎样的目的和动机,可以肯定的是,没有被对方邀请的进入,都会带来糟糕的体验。

我儿子 8 岁时,在自己房间的门口贴了一张画,画上画了一只恐龙,旁边配文:有事请敲门。

意思是,未经允许,任何人都不准进入他的房间。

这张画似乎在说,我的地盘我做主。

他的房间里有他喜欢的玩具和有一些小秘密,如:小人书,小游戏。

在这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他想自己做主的状态,在这状态中体会自己的存在感。

自从他贴了这张画之后,我进入他的房间都会提前跟他打招呼,得到同意了我才进入。

我尊重他,他也感觉到了我对他的尊重,所以,我们父子俩之间的关系还不错。

如果我不尊重他,强行进入他的房间,一旦有一些他不想让我知道,但又被我发现的事情时,可能会让他产生一些羞耻的体验。

事实上,自由自主是我们很多人一直追求的目标。

我们和孩子一样,渴望在自己的领地里拥有自主权,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同时,在人生中发现一些特别的乐趣。

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会尊重孩子的意愿,有时父母会强行侵入孩子的边界,体验掌控孩子的感觉,从而消除自己内心的焦虑感。

面对父母的控制,孩子可能也能察觉到,有时会反抗。

当父母觉得你没有按照我的意愿做事时,一定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逼你就范:

方式一:不理你

孩子幼年的时候,父母不理自己绝对是一种很恐惧的体验,那是一种被抛弃和被忽略的感觉。

方式二:用道德来约束你

要求孩子孝顺父母,听父母的话。

父母会说:「我都是为你好,牺牲了自己这么多时间来提醒你,你居然不领情,真是一个不懂事的坏孩子。」

方式三:激发你的愧疚感

有时父母会通过愤怒和悲伤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愧疚感,「我告诉过你多少次了,你就是不听,气死我了,我太悲伤了,都是你惹我生气的。」

作为一个孩子,看到父母悲伤,容易产生特别强的愧疚感,觉得是自己惹父母生气了。

父母做的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被侵入的感觉,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真的在尊重我们。

在孩子心里,他们会觉得,好像只要听父母的话就够了,自己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

似乎,只有自己听话,父母才会满意。

父母这样做,对孩子来说,他们内心会特别纠结,觉得自己没被尊重,同时还有无法表达的愤怒。

我们不能对父母表达愤怒,因为这样做,我们同样会感觉到特别愧疚。

这种入侵的关系,在单亲妈妈和孩子之间会比较多。

单亲妈妈会特别害怕孩子长大后不受自己控制,会想:「如果孩子走了,我该怎么办?」

也就是说,妈妈一直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她是很难离开孩子的。

也许有人会说,「你也太腹黑了吧,也许是妈妈特别爱孩子才会这样做。」

好,那我们来谈谈真正的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爱是理解,包容,接纳和成全。

父母爱孩子,会看孩子的反应,会给孩子一个自主选择的权利。

当孩子长大的时候,会相信孩子有能力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有一首歌这样唱,最好的爱叫做放手。

除此之外的爱,都可能是一个打着爱的旗帜去控制和入侵孩子边界的幌子。

往往这样的入侵是很难分辨的,也是很难抵挡的,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亲密关系。

分享一个例子。

小艾很小的时候,经常被妈妈忽略。

这种忽略的感觉一直隐藏在她心中,带给她深深的恐惧感。

当她长大后,和男朋友建立关系时,她会特别害怕男朋友离开她,因此,在关系建立之初,她满足了男朋友对她提出的许多合理不合理的需求。

如:她男朋友要求看她手机的密码,对她的朋友和闺蜜各种评头论足,灌输她好的女朋友必须要听男朋友话的观念,当男朋友不开心时,女朋友必须要哄他。

这些不合理的需求,小艾基本上都做到了。

当小艾做的事情不合男朋友心意时,男朋友就会安静地待在那,不理她。

这时,小艾就会觉得自己的男朋友不开心都是我的责任。

在她男朋友面前,她完全没有任何隐私。

有几次,她实在受不了了,没有遵从男朋友的心意,她男朋友立刻威胁她,提分手。

虽然小艾受不了这段关系,但是分手就又会让她陷入特别恐惧的氛围中,这样的结果她更不能接受,所以,两人就继续这样纠缠着在一起。

慢慢地,她感觉到在这段关系中有特别强的被约束感。

她经常问她的朋友是什么原因促使两人的关系,由一开始的甜蜜转变成现在糟糕的局面呢?

而且,男朋友好像没有反省的意思。

小艾的亲密关系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子呢?

因为小艾没有建立好边界,分不清什么东西是你的,什么东西是我的。

在关系一开始的时候,小艾急于和对方建立一个亲近的关系,以此来应对自己曾经小时候被忽略被孤单被抛弃的感觉。

她心里特别害怕,两人关系的破裂,她男朋友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所以,才敢不断地入侵她的边界。

当然,这种入侵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无法识别的,有时对方是带着微笑入侵的。

如果小艾能鼓起勇气,重新建立自我的边界,她就不会遇到这样的事了。

很多时候,我们会误解亲密的意思,以为亲密就是两个人融合成一个人,没有边界。

其实不是的,亲密是两个人待在一起时有亲密的感觉,彼此尊重,同时又有特别多的乐趣,都觉得对方很重要,但是绝不是离不开对方的那个人。

另一方面,在一些亲密关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比如一方遇到了一些不大愉快的事情后,内心会感到难过和悲伤。

然后就会把自己遭遇到的事情和感受,怪罪到另一方的身上,认为是对方没用,如果对方有用的话,自己就可以怎样怎样了。

这就引申到一个最基本最本质的问题:在人际关系中,彼此间没有边界。

没有边界的关系,类似共生的关系。

共生的关系就是,我所有的事情都由你来承担,你要给予我,为我的一切负责,包括我的情绪。

总之,类似于你我不分的状态。

而这种你我不分的共生状态,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是什么表现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之前,有一个妈妈咨询了我一个问题,她说:「有时候,我看到我的孩子摔了一跤后会特别心疼。一边心疼,一边自责,觉得自己没有做到一个好妈妈,才会让我的孩子摔跤。」

从另一个层面分析,其实孩子摔跤,是他成长中的必经之路。

有可能孩子是去跑步的时候,一不小心,没注意脚下的路,摔了一跤。

这跟妈妈有没有照顾好他,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必然的关系。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也是在共生状态产生的。

这种共生状态容易让妈妈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从而缺乏边界感,忽略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如果孩子一直处在共生的状态中,需要其他人去帮他们承担,那么长期以往,可能他们自己就没有能力去承担一些责任了。

当我们给予孩子支持和尊重时,孩子会感觉到力量,他会很安全地去探索属于他们的世界,发展他们自己的空间。

什么是尊重?尊重代表着尊重孩子的边界,情感和选择。这需要我们有一种很强的能力。

第一,这种能力肯定是要你我分开的。

你的情绪是你的,不是我的。你的难题也是你的,不是我的。

在我们无法区分你我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对方的情绪是因我而起的,无法很好地区分开彼此的情绪边界。

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给妈妈贴上一个标签:我会成现在这样子,都是因为你。

而当妈妈有情绪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是我的错,我必须帮妈妈去解决这么问题。

一方面孩子可能会用一种讨好、取悦的态度去主动承认错误的方式。

另一方面,孩子会觉得是自己做错了,然后体会到羞耻的感觉。

然而,这种感觉太糟糕了,无法承受,于是,把这些东西扔给了对方。

第二,我们需要学会抱持他人的情绪。

所谓的抱持住,是指孩子遇到挫折或难受,作为家长,你要慢慢地把孩子一把抱住。这时,孩子会很悲伤,会拼命的哭泣,你抱住他,告诉他说,「妈妈在」。

在这里边,我们不需要去给予太多的东西。

因为悲伤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它不是我们人为造成的,更多的是一种自然规律。

遇到了一些事情,我们总免不了会去悲伤。

比如:跟孩子玩的很要好的一个小伙伴忽然之间转走了,孩子舍不得,很难过,非常的悲伤。这时,你可以去一把抱住他,轻轻地抚慰他,不要去说他,或劝慰他说:「以后还会见面的,你不要悲伤了……」

悲伤是一种情绪,很多情绪是需要孩子去承受的,这也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课题。

劝说或者安慰,很多时候,没有什么意义。

当你的好友来找你,跟你说,「我失恋了」。

有的闺蜜会要你跟她一起去骂他「渣男」。有的闺蜜会拼命的安慰你,让你想开点,天下芳草遍地,何必单恋一支,然后给你出各种主意等等。

其实,这时候,闺蜜最应该做的就是静静地听好友说说自己的感受,你在一旁听,这就是一种真正的在妈妈怀抱里被抱持的感觉。

第三,我们非常确信自己不是无所不能的,我们要能接受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

我们经常说,「管不好自己事情的人,喜欢去管别人家的事。」

在管别人事的过程中,我们会忽然发现,自己有掌控别人生命和生活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满足我们无所不能的感觉。

曾有一位咨询师回馈给一位抑郁症患者一句话,这句话让该患者感觉很有力量。

咨询师是这样说的:「你现在的问题,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但非常感谢你能信任我,跟我说。」

这是很好的感觉,这是真正的被共情的感觉。

这等于咨询师在告诉那个来访者,有些事,我确实无能为力,但我能接受。

这其实就是一种能力边界的区分。

那么,我们要怎样建立和维护有边界的亲密关系呢?

1. 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两个人必须是分开的,你是你,我是我,当对方要入侵你时,能勇敢地对对方说 NO。

彼此达成一个共识,告诉对方,我们应该各自有自己的秘密。

当一个人特别需要去看别人手机时,认为对方有很多见不得人的秘密,很可能是我们把自己不忠诚的东西投射给了对方。

入侵对方的边界,有时也是为了在关系中拥有一种掌控感。

我们对未知的事情既好奇又害怕,假设,我们的房间是乱七八糟的,那我们就会很想看看对方的房间是不是也是乱七八糟的。

我在珠江新城喝咖啡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些把自己打扮成和尚和道士的人,微笑地走近你,「这位先生,您要不要买这个」。

一般情况下,我会微笑地告诉他们:「谢谢,不需要」。

我对这些东西是不信的,同时,我没有去质疑和指责他们是否是骗子,只是回复他们谢谢,我可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拒绝别人的入侵,前提是我们能做到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2. 在拒绝的过程中,打破我是一个好人的幻觉。

好人总是最容易愧疚的。

从幼年起,我们就被要求做一个好孩子。

当犯了错时,我们可能会得到家长惩罚性或侮辱性的对待,因此我们特别害怕自己不是一个好人。

大部分时候,我们会用非黑即白的判断方式来认为,这个世界除了好人就是坏人,其实,这种判断方式是幼年时才用的。

当别人入侵我们边界的时候,我们拒绝了别人或让对方难过了,我们就会觉得自己伤害了对方,心里会特别愧疚,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坏人。

为了避免这种愧疚的感觉,我们会做很多事情来补偿对方,这也是很多人能入侵的原因。

3. 被入侵是不是满足了你的部分需要?

曾经,我们不断地被入侵,这种被别人入侵的情境,我们非常熟悉。

相反,和别人建立边界感的关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而且,建立边界感需要很多的努力和勇气,我们会害怕自己做不到。

这样说来,你被入侵是不是也满足了你的一部分需要呢?

你也有入侵别人的愿望,也想在别人的生命中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这样的话,我们可能一方面会被别人入侵时感到难受和愤怒,另一方面,又会允许被别人入侵的事情发生。

这是一种共生的需要,彼此你我不分,更加紧密,那么,分离将不会发生。

对于分离恐惧的人来说,他们渴望处在共生的状态里,自己的需要和不说对方都可以感受到。

有的人会有侥幸心理,寄希望于遇到一个能尊重你的人。

这就有点像被小偷偷掉东西后,咒骂小偷,但不做任何防范的人。

难道你以为,你抱着侥幸心理,小偷就不会再来偷你的东西吗?

4. 温柔而坚定的拒绝。

爱不是过度承担,过度承担更多时候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自恋部分的需要。

爱一个人,一定不会让所爱的人特别为难,如果你让对方特别为难的话,那你就要考虑下,你给对方的爱,中间夹杂着什么?

曾奇峰老师是业内的大咖,我们亦师亦友。

当时他是我们的老师,有一次,我看到他在自助取款机上取钱,我随口一问:「曾老师,取了多少钱?」

曾老师笑眯眯地回了一句:「你猜。」

当时,我就立刻意识到,我已经侵犯了对方的隐私,对方不太愿意回答这个问题,于是用了一种比较婉转的方式提醒我。

人都有一颗八卦的心,对别人的事情感到好奇,这种好奇有可能也侵犯了别人的隐私。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经常有人问我各种关于来访者的问题。

这时,我会笑笑地回应:「不好意思,这个我不能说。」

有一些人听到答案后,会责怪我:「这有什么不能说的吗?」

但我还是会告诉对方:「不好意思,这个我不能说。」

所以,对于入侵我们边界的人,要温柔而坚定地拒绝。

去年,我和儿子一起去徒步,非常辛苦。

一路上,他一直在说:「我要死了。」

我听了以后,觉得很烦,忍不住告诉他一些大道理。

最后,儿子说:「老爸,你想多了,我只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已。」

我想改变他,让他变成我满意的人。

儿子做的很好,他拒绝了我的入侵。

这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建立在我们知道自己是谁,能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没有把对方看成是可以侵犯我们的人的基础上。

最后,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为自己的需求负责。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妈妈总是不敲门就推开我的房间门,该怎么办?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