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为什么现在秦始皇粉丝这么多?

秦始皇残暴吗?

残暴,但比不过大多数皇帝。

比起刘彻,他爱惜武将;

比起李世民,他不杀兄弟、侄子;

比起赵光义,他能留亡国宗室;

比起朱元璋,他不杀开国功臣。

当这些皇帝都能被称为贤君、仁君、圣君、明君,怎么他就非得被冠以暴君之名?

这不对。

秦始皇伟大吗?

伟大,也不全对。

因为他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伟大。

01「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成功者

说起我国的统一,大家一定会想到秦始皇嬴政,因为他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统一华夏的人,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以皇帝自称的人,两千多年来都传颂着他灭六国、大一统的功绩。

不过,这份功绩并非完全归于他这一代,因为他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成功者。

秦孝公时期,广发求贤令。

卫国人商鞅自告奋勇,携《法经》前往,分别用「帝道」、「王道」和「霸道」游说秦孝公,但秦孝公不为所动。

直到商鞅第四次,畅谈富国强兵之策时,秦孝公两眼放光,听得不亦乐乎,二人畅谈数日。

商鞅这时候已经知道秦孝公的野心,是要在当今争霸天下,所以对帝、王、霸三个耗时太长的学说不感兴趣,来直接的富国强兵。

加载中…
商鞅:终于找对主子了~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以《垦草令》为序幕,开启了两次变法,(虽说商鞅后期也比较惨)。

变法使得秦国经济空前发展,兵强马壮,用法家思想的官僚政治代替春秋的贵族政治,「阳儒阴法」的政治模式为汉朝所继承,深深影响了中华名族的发展。

之后秦惠文王在这个基础上又灭了秦国以南的巴、蜀、苴三国,并屡屡击败关东列国。到了秦武王与秦昭襄王两兄弟这代,又继续着军国主义,将秦国的实力推到了列国之首,几乎再无一国能够独自战胜秦国。

秦昭襄王被称为「超长待机王」,因为他在位长达 56 年,享年 74 岁。

但有意思的是,他 18 岁继位时大权一直被掌握在其母亲秦宣太后与其舅父魏冉手中,这一晃就是整整 41 年。

但好在这两位秦国的实际执政者最终并未致使王位易主,在秦昭襄王的努力下也算是平稳交接。

这位「超长待机王」不仅熬死了自己的长子,次子安国君也在正式继位 3 天之后去世,孙子异人则又是在继位 3 年之后去世,然后就轮到了曾孙嬴政,前后 4 年就这么换了 3 任秦王。

可以说,嬴政之前几位秦王对军事有执念,而军事的强大,是秦始皇统一全中国的最大基石。

商鞅变法推行的郡县制度和中央集权,使得秦始皇灭六国一统中华后,治理国家方面有「作业」可抄。

(是的,中央集权不是秦始皇搞的,是商鞅,秦始皇只是抄作业而已。)

加载中…
商鞅巡视秦军,这才是能一统六国的雄狮
02 韬光养晦,识人用人

嬴政 4 年前,还在赵国当人质,继位这年不过 12 岁。

几乎是直接从其曾祖父手中接下了这个空前强大的王国,他在秦国可以说毫无根基,没有一丁点犯错的资格,稍不留神就被「停机关服」,轻则死于非命,重则有亡国之危。

嬴政虽然登基,但是没有实权,因为必须要等加冠之后才能参政。

一般列国习俗是,20 周岁加冠。

唯独秦国是按 22 虚岁来算,这就意味着嬴政要平安地度过未来的 9 年,才能亲政。

这时的他可能连秦语都说不流利,对庞大的秦王宗族来说更像是个徒有其名的新贵。

卫国另一能人、商贾,吕不韦,因奇货可居资助异人成为秦王,也成为了秦国的丞相。

少年嬴政尊称吕不韦为「仲父」(也不知道真假)。

嬴政这么做,示弱和笼络的意味更重。

身为相邦兼秦王仲父的吕不韦有权摄政,国家大事都由吕不韦独断,这让这个唯利是图的权臣继续膨胀。

他竟还在后宫私通了寡居的太后,也就是他的老相好,也是嬴政的生母赵姬。

不过他也觉得小秦王一日日成长,与太后的这份关系不能再这么下去,毕竟当年义渠王私通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就没什么好下场,落得个身死国灭。

于是吕不韦却做了件更出格的事,那就是将自己的门客嫪毐伪装成宦官送给了太后,任由太后将其封为彻侯(二十等爵中最高一等),还偷偷生了两个儿子,在封地之内声色犬马,甚至还公然自称是秦王的「假父」。

加载中…
嫪毐:背对着群臣,才更彰显我秦王假父的气质

而吕不韦自己呢?他高调地效仿了战国四公子,招募了三千门客,蓄养了一万家僮,这规制堪比一国之君。

又学着诸子百家令门客们著书立作,挂名主编了杂家新作《吕氏春秋》。

此时的秦国虽然名为天下第一强国,但其内部实际上经不起任何稍微大点的损耗,因此嬴政如履薄冰。

谁都没想到这 9 年以来他一直是在韬光养晦。

许是参考了其曾祖父秦昭襄王的教训,不想被架空 41 年。

嬴政在此期间明里暗里扶持了一批效忠自己的能臣,这其中就包括吕不韦的门客,楚人李斯。

李斯是荀子的弟子,钻研法家学问,见六国皆为颓势,便到秦国寻找机会,吕不韦赏识其才华,任命为郎官。

李斯没有满足,找到与秦王面基的机会游说,鼓励嬴政早日谋划灭六国的大计。

与嬴政说,现在秦国强大,大王贤明,周王室卑弱衰微,六国互相征战兼并,还没有订立合纵联盟,此时是最好的出兵时机。

加载中…
大大大大大王,臣李斯,有话说~

李斯一番大说特说,深得嬴政心,必须升官,任命李斯长史。

李斯再献计,可暗中派遣谋士(放现代就是间谍)以财物渗透列国贵族之中(搞腐败),那些不能被收买的会被刺杀(特种斩首行动),这样就能好好用离间计。

这样一国的能人都被国君排挤或被秦暗杀,贵族被金钱笼络,这时候就再派遣良将大兵攻打,所到之处,秦军如摧古拉朽般攻城略地。

正因为李斯的「反间计」,减少了大规模的秦军伤亡,又一次「深得嬴政心」,继续升官,

嬴政拜李斯为客卿。

李斯能出主意,但是执行不能让他去啊。

与李斯出现在嬴政面前的时间差不多的,还有曾服务于赵国的谋士姚贾。

姚贾是魏国大梁看门人的儿子,出身卑微,韩非还说他曾是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不过这不是诋毁,而是事实。

姚贾说实话,正是这反间计害的,被赵国驱逐的,然后来到了秦国讨生活。

谋士的工作,四处游说,出主意,还有一部分就是刺探各国国情,这活儿现在也叫间谍。

嬴政这一看姚贾,这不妥妥的,间谍,不,是国之栋梁吗?

在深入了解过姚贾的能力之后,嬴政想,这个瓦解列国内臣的重担就交给姚贾吧。

姚贾接命,用重金贿赂楚、燕、赵、魏四国政要,瓦解各国联盟,嬴政大喜,升官,封为上卿。

同时,李斯加入嬴政之前,是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私下的一些勾当,嬴政了如指掌,只是没有实权之前什么都干不了。

秦王用人和谍战,这国内国外,有没有点锦衣卫和 007 的味道。

李斯主内,姚贾主外,全天下的消息尽在嬴政眼前,正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所能做得到的,秦昭襄王在 59 岁之前可都还是战战兢兢的。

这都是嬴政正式掌权前,给自己物色的能臣,可谓知人善用。

03 平叛乱,加冠亲政

在秦王加冠前一年与当年,秦国先后发生了两次叛乱,第一次是王弟成蟜,第二次是太后的男宠嫪毐一党,两次均以失败告终,没泛起什么水花。

嫪毐为假宦,按嬴政这情报系统,早知道了。

但逐一查证后,梳理清楚了来龙去脉,知道与吕不韦相关,只能按兵不动,等时机成熟,将计就计,来个「一箭双雕」。

所以加冠前向外发出假消息,有人告发嫪毐为假宦。

但嫪毐不知道啊,想着先发制人。

谁知道都在嬴政的设计之内,最后嫪毐被四马还是五马,给车裂了。

加载中…
士兵:王上,假父嫪毐我给您绑来了,请您发落

有意思的是,虽然没说吕不韦参与了嫪毐的叛乱策划。

但吕不韦此时并没有丝毫的反抗,而是积极配合了平叛的前期工作,这就很说明问题。

吕不韦这个时候,可能已经被嬴政架空或者说捧杀得差不多了,朝中支持他的人并不会多,因此只能听从翅膀硬了的嬴政的摆布。

而且,此战中论功行赏的竟然还提到了宦者,说明嬴政早早地就将身边的宦者也都培养为可用的亲信,并教授武艺,以备非常之用。

叛军根本威胁不到年仅 21 岁的嬴政,远在雍城的他顺利加冠,正式开始亲政,几个月后叛军残部被彻底消灭,太后被幽禁于雍。

尚未亲政的秦王在第二次叛乱中充分展示了身为政治家的卓越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解决。

嬴政对吕不韦心存仁慈,感念扶立先王,在平定叛乱一年以后,只是罢免了吕不韦相邦之位,没有杀他。

而且还给他保留了河南洛阳十万户的封地,一户都未减。

十万户什么概念呢?假设每户 5 口人,那就是 50 万人口,当时华夏诸国的总人口不超过 2000 万,秦国的总人口大概也只在 300-500 万之间。

说到这里,其实嬴政是真的仁慈,可吕不韦却作死。

洛阳是当时秦国的东大门,临近三晋还有楚国。吕不韦到了洛阳不过一年多,列国宾客使者在此期间相望于道,都想请他去下一个国家出仕。

嬴政表示很生气,明明已经不追究吕不韦的罪责了,他竟还敢明着跟外国人交好,不安分啊。

于是嬴政写了封信训斥道:「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信里要将吕不韦流放至蜀郡,吕不韦看完怕嬴政对其痛下杀手,于是饮酖而死。

加载中…
吕不韦:嬴政这年轻人在想什么!算了,还是自杀吧免得惨死
04 善待六国能人,得关中良田

这个时候,嬴政大权在握,开始筹备灭六国了。

都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即使不打仗,粮食也是各国君王的心头事。

在嬴政改元当年(就是登基但没有掌权),韩国看秦国这架势,吞并六国是迟早的事了,为了使秦国缓下吞并自己的步伐,出了个馊主意。

让秦国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最终拖垮秦国。

韩国就派本国的水利专家郑国去秦国,凭借水利专业知识,给秦国出主意,说修一条引泾水东注洛水的渠,长达三百余里(折合 700 公里以上),可以为关中农业灌溉提供水源。

明着是专家,暗地就是韩国间谍,而且是死坏死坏那种。

秦国官员正愁粮食问题,一听拍手叫好,还得是专家,说的有道理。遂即同意开挖。

这可是一项大工程,韩国朝野上下都认为这样大的基建,肯定是能牵制住秦国的人力、物力,最后也修不好。

哪成想,郑国是真的水利专家,不是砖家。

兢兢业业在秦国修渠十来年的郑国,最终没能隐瞒住「间谍」的身份,郑国也摊牌了,据理力争,说,如果渠成,泾河中淤积混浊的水可以灌溉两岸低洼的盐碱地,面积可达四万多顷,从此关中成沃野,再无饥荒。

一般皇帝,哪还听你说这个,直接杀了。

但嬴政最终命令郑国继续把渠修成,并命名为「郑国渠」。

6 年后,后勤补给充足的秦军,第一个灭的就是韩国,不费吹灰之力。

如果不是嬴政宽广的心胸,韩国自然是灭不了的,更别提统一天下。

继韩国之后,赵国、魏国也都灭亡了,而南方的大国楚国,是秦国唯一的强敌。

加载中…
秦军来也,六国休狂
05 爱惜武将

收拾完三晋,嬴政叫来武将商议,攻打楚国应当动用多少人马。

李信和王翦这一少一老两名将军,一个说是 20 万,另一个说是 60 万。嬴政采纳了李信的说法,命其与蒙恬带 20 万兵力灭楚。

王翦知嬴政不用自己后,脾气还挺大,谢病归老于频阳。

出兵之初,李信、蒙恬一路凯歌,但很快就被楚军击败,战死了七个都尉,秦军败走。

嬴政得到了这个消息,大怒,但他并没有急着杀败将,而是亲自跑到上百公里外的频阳当面去请老将王翦出山,对着王翦认错,原话是:「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这个王翦也是要面子的,居然推辞道:「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嬴政恳求道:「已矣,将军勿复言!」

王翦进一步提出了条件:「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嬴政只好客客气气道:「为听将军计耳。」

知道王翦有多无礼吗?要知道,在秦昭襄王时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那就是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不听白起所说的趁势灭赵,导致了后来邯郸之围久攻不下,秦昭襄王光是有记载的就前后 5 次命令白起去攻邯郸,甚至都已经出现「强起」「恨」等字眼去逼迫白起,但白起每次都拒绝了。最终这仗不仅没打赢,白起还被赐死,这就是所谓的「天子之怒」。

相似的情况,无论从自我认知还是对对方的态度上来看,嬴政可是跟其曾祖父完全两个样,更有礼贤下士、知错能改的气量。

不仅如此,这个王翦还很逗,带兵就带兵,秦王亲自送其至灞上,他当面跟秦王预支田地、宅子、园林等不动产为奖励,当是退休金,自称留着给子孙用,嬴政慷慨地答应后,他才步入秦楚古道去往武关。而就在这短短的一段路程中,王翦竟又前后五次让人跑回去找嬴政追加自己的退休金。

这嬴政都能一一答应,这是君臣之前的默契,嬴政知道王翦要东西就不会造反,而王翦也「明示」忠心。

加载中…
王翦:看我这憨厚的眼神,60 万大军放心给我

王翦带兵击败了楚将项燕,最终灭了楚国。

楚国灭亡之后,王翦退休,他的儿子王贲和此前的败将李信、蒙恬继续带兵,他们自然是愿意为这样的秦王卖命的。

在他们面前,燕国兵败如山倒,苟延残喘的代国和齐国就更不用说了,秦王统一华夏而自称始皇帝。

始皇帝成就了那些名将,那些名将则也成就了始皇帝。

之后,蒙恬又被派去北击匈奴,统领三十万秦军,嬴政还把长子扶苏交给了他,可见对蒙恬极为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王翦的结局虽然没有被提起,但他的孙子王离在秦二世时还在当大将,与项燕的孙子项羽展开宿命对决,这说明了嬴政到最后还是善待了王翦及其后代。

至此,嬴政就对待吕不韦、郑国、姚贾、茅焦、李信、蒙恬、王翦等罪臣或功臣方面,与之后的汉高帝、汉武帝等皇帝相比,他究竟残暴在哪?

还有一点,我们都知道政权交替时亡国那一方的宗室,总是要死很多人,也就是所谓的「政治清算」,那么,「战国八王」亡国后的结局又是如何?

韩国灭亡后,韩王安被俘虏,并未被处死,但几年之后故都新郑爆发叛乱,平叛后嬴政还是将其处死。

赵国灭亡后,赵王迁被俘虏,但嬴政只是在邯郸阬杀了早年与自己母亲有仇的那些人。

魏国灭亡后,魏王假被俘虏。

楚国灭亡后,楚王负刍被俘虏,楚王熊启(嬴政的表叔、秦国的前任丞相昌平君)自杀。

燕国灭亡后,燕王喜被俘虏。

代国灭亡后,赵王迁的哥哥代王嘉被俘虏。

齐国灭亡后,齐王田建被俘虏,迁于共,《战国策》说他后来被饿死。

由此看来,确切能够得知被嬴政处死的只有韩王安一人,更别说那些亡国宗室,这也是为什么秦二世时能有那么多打着「王室之后」的旗号复国的起义军。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史官们记漏了呢?

几乎不存在这个可能,因为杀俘和灭族在史官眼里都是大忌,即便是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之间的灭族,都被逐一记录在册,亡国之君被杀这么大的事,没去记录是不符合常理的。

且汉朝距秦朝这么近,这点事情还是很容易弄清楚的,汉朝的建立者刘邦就只比嬴政小了 4 岁不到。

就此事上,称嬴政一声「仁君」,应该不算过分吧?

总结一下,嬴政无论对文臣、武将都算是识人善用,而对罪臣、间谍、直臣、亡国贵族也是宽容大度的。

加载中…
嬴政:刁民们,等我吃块肉,带你们继续征服天下
06 秦始皇的死亡阴影

统一六国时嬴政 38 岁,正值壮年,此时的他意气风发,仿佛天下都被他踏在脚底。

但有句歌词唱的好:「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这句歌词唱出了帝王的宏图伟志,也道尽了嬴政的心思。

「我嬴政可是要定我大秦万世之基呀,38 岁才统一六国踏上梦想的起点,100 岁都不知道够不够我『守土开疆,扫平四夷』!」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寿命是嬴政最大的恐惧,所以他要炼长寿丹,吃不老药。

除了寿命,嬴政还有更大的阴影——要拿他命的人太多了!

婴儿时,秦军围攻赵国,愤怒的赵人要杀嬴政的父亲子楚泄愤,此时他们一家子都在赵国做人质。

但子楚抛弃家人跑了,赵人就想拿嬴政母子开刀,幸好最后母子藏得好,免于一死;

少年时,嬴政继承王位,亲弟成蟜为夺权叛秦降赵,最后被秦军攻破,流亡赵国;

青年时,母亲不轨,和嫪毐私通,生下了两个孽子。东窗事发后,嫪毐举兵叛变,最后被嬴政轻松平定。

可这么三回合下来,父亲、胞弟、母亲相继弃自己而去,嬴政小小年纪就承受了众叛亲离,童年阴影特别明显。

没想到,长大后的嬴政彻底掌握王权,依旧免不了遇刺。

加载中…
荆轲的小眼神:秦王你就要短炮了,不先做下准备运动吗

公元前 227 年,荆轲刺秦,32 岁的嬴政以为真的会有义士投诚,没想到真心换来一把刀和几圈短跑;

公元前 221 年,高渐离刺秦,38 岁的嬴政一统六国,善待六国子弟,没想到诚心换来一把琴的问候;

公元前 219 年,40 岁的嬴政意气风发,想看看他统一的六国是怎样的,于是发起了人生第二次东巡,但这一路却「为盗所惊」,这里的「盗」指六国的反抗势力,让嬴政受到了不少惊吓。

幸好路上碰上个徐福,得知远方的蓬莱仙岛有长生药,才让嬴政释怀不少。

公元前 218 年,秦军南征百越,眼见古中国版图就要在这一代拓张到南海,嬴政开心之余,还想着去看看徐福的工作落实得怎样了,于是又开始了第三次东巡。

没想到出巡时又碰上个张良,大力士用重锤砸碎秦王车驾,嬴政的野心换来一头锤,幸好锤子砸错了马车,但嬴政却在事后气(躲)回了咸阳;

公元前 216 年,又有无名刺客现身刺秦,幸好卫队拼死护驾,嬴政又逃一劫。

家人离叛,真心换不来善待,嬴政的世界观有点崩塌,越往后他越不轻信于人,也愈加怕死。

「要是真被刺了,那我还花老大劲儿找不老药干嘛?」

这个现实的问题,让嬴政变得分外敏感。

于是,从公元前 215 年开始,嬴政对和死亡有关的字眼都十分抠,什么「亡」啊、「死」啊、天象啊,他统统要抹杀掉。

这一年,嬴政又想找徐福来汇报工作,于是再次组织东巡,可这一趟又深深刺激了他。

这次倒不是又有刺客行刺,而是看了本怪书。

(估计是安全工作抓得好,前 215 年之后就没人行刺了)

这本书叫《录图书》,献书的方士名叫卢生,此人早年受嬴政委托,跟徐福一样出海寻仙。

卢生告诉嬴政,这本《录图书》能预测未来,大概是表达了「能看到咱大秦王朝以后有多牛逼」之类的话。

嬴政大喜,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奇书,结果偏偏就看到了那句「亡秦者胡也」,这可触碰到了嬴政的逆鳞了。

「胡」能亡秦?那「胡」是谁?「胡」把我大秦亡了,我还要长生不老干嘛?

「不行,要把这个『胡』给抹了。」

想来想去,嬴政没想到自己的二儿子胡亥,倒是想到了北方的匈奴。

匈奴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游牧民族,和鲜卑、羯、氐、羌并称为「五胡」。

秦人为了方便,就统一把这几个民族叫做「胡人」。

「胡」能亡秦,那就把胡人给铲了,彻底消灭这个祸端不就行?

于是在第二年,嬴政果断命令蒙恬领军 30 万,往北横扫匈奴。

大将蒙恬也是给力,很快就把入侵河套地区的匈奴给打了回去。

嬴政趁胜追击,让蒙恬督造长城,彻底消除大秦帝国的北患。

正好,这一次跟南征百越一起,一次性完成了「扫四夷」的夙愿。

为了增强戍边的实力,稳定边疆的统治,嬴政还颁发了戍边令,凡是戍边的家庭,拜爵一级。

百姓们一听搬个家就能拜爵,纷纷响应号召,毕竟换在平时,这一级爵位得拿命去战场上换的。

到了第四年,一年之内就有 3 万户百姓迁到长城一带,相当于一次性迁入十几万人口,数年的积累让河套地区民力大涨。

扫四夷落实了,万世之和平在表面上也没问题了,那么就剩下万世之基业,这得先等着徐福他们送来不老药才能落实。

那等不就行了!

07 焚书坑儒,半真半假

但嬴政没过几天清净日子,在前 213 年的一次朝臣聚会中,就又有人挑战他的底线。

那天,群臣欢宴,嬴政好不快活,可偏偏百官之长淳于越坐不住,跟嬴政说自己研究了不少六国历史,得出结论应该恢复分封制,不然容易众叛亲离,到时可没有子弟来救驾。

(此时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

这不又是一个跟死亡相关的话题吗?

果然,嬴政第一反应是:那些蛊惑人心的史书,给我「焚了」,只保留秦史。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

「焚书令」,确有其事,但焚的都是「有可能造反」的书。

彻底焚书并不存在,秦始皇反而将各国的史书和百家经典收集起来,由博士们进行备份,不许民间私藏。

要知道,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开放,民间武装组织墨家甚至主张君主当由民众选举而来,而各个国家当中也时有以臣弑君的事件发生,宗法观念严重。

因此相关书籍被严格控制起来对于一个统一的、空前庞大的国家来说,是有必要的,它能维护社会安定。

但最终,秦始皇收集的这些书,为什么大多没有流传下来?

因为秦始皇都存在了咸阳宫,而后霸王项羽一把火烧了。

他烧爽了,但把这些书籍也饶上了。

加载中…
项羽:书我来烧,锅你嬴政来背

而后,「焚书」的第二年,卢生、侯生两名炼制长生不老之药的术士,因炼药未果,还议论嬴政的为人,害怕东窗事发,提前卷了「求仙的巨资」跑路。

这不把秦始皇当傻子吗。

嬴政一番打听,发现自己被术士们「当傻子」骗了好多年了,于是怒火中烧,抓了咸阳城内术士和散布诋毁言论的人。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坑儒」,其实这四百六十多人是被卢生、候生「坑」了啊。

08 大限将至

这场「坑儒」,导致了嬴政和扶苏父子的决裂。

扶苏当时对嬴政说:「这天下才安定,父亲却对百姓这么严苛,我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可扶苏没想到,这句话又是触碰了嬴政的逆鳞。

嬴政此时很委屈:「我有万世的雄心,我要奠我朝万世之基,我所做的这一切,未来不都是你的?」

「作为长子,你不应该理解我这个老父亲吗?」

话不投机半句多,扶苏你给我去边疆找蒙恬好好看看,边军和匈奴打仗有多累,边民在戍边生活有多苦,好好学学再给我回来,到时你就知道我为什么要修长城,为什么要焚书坑儒控制舆论,为什么要制定秦律让国家机器满荷运转……

要知道,扶苏可是秦朝著名的二世之辉,他礼贤下士,温文尔雅,秦人想翻身摆脱苛刻的徭役,本来还得指望他呢。

可扶苏前脚刚走,大秦帝国这边就开始冒出一些怪事——公元前 211 年这一年,秦国接连出现了三大异象。

首先是荧惑守心。

「荧惑」指火星,「荧惑守心」是指火星和土星、天蝎座最亮的恒星「心宿二」连成一条直线的「三星一线」天文现象。

这个时候,火星和心宿二并排在夜空,一红一亮,在古人眼里是「战争」和「死亡」的征兆。

第二件事是河南天降陨石,上书「始皇帝死而地分」。

这赤裸裸地暗示嬴政免不了一死,而且死后秦帝国会分崩离析,吓得嬴政下令「抹了」陨石周围的居民。

第三件则是使者献玉。

《史书》记载,前 211 年秋天,一不明身份者拦住嬴政的车驾,献出了一块宝玉。使者接过宝玉,没想到这名陌生人突然说了一句「今年祖龙死」,随后扬长而去。

这三件事,件件诛心,直指嬴政的命门和忌讳,嬴政不免开始乱想:「难道我真的命不久矣了?」

眼下卢生跑了,方士被我杀了,要实现这万世根基,得怎么才能活得更长呀!

想来想去,又想到了徐福。

公元前 210 年,嬴政再次东巡,但这一次,他大病了一场,再也没有活着返回咸阳。

巧的是,他驾崩的地点正是困死赵武灵王的沙丘宫。而被寄予厚望的扶苏,也被阉臣赵高篡改遗诏刺死。

加载中…
赵高:扶苏,你了不起,你清高,看我怎么嫩死你夺你家天下

就在同时,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华夏大地其实并不稳固,民怨四起,反叛秦朝的势力也一直存在。

嬴政死后,再也没有人能镇住这个松散的帝国。

扶苏一死,大秦帝国也自此失去了翻身的希望。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三年后秦朝灭亡,刘邦最终击败了项羽开创汉朝。

可矛盾的是,刘邦不仅保留了帝制,而且在汉朝皇帝的直属领地内(大概是当时华夏全境的三分之一)还是继承了秦朝的大多制度,包括秦法制、三公九卿制、军功爵制等,并在整个汉朝范围内实行了综合古老的分封制、世亲世禄制和新兴的郡县制而成的「郡国并行制」,去慢慢实现最早时只在秦地范围内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所谓「汉承秦制」。

这一回,天下没有像之前那么乱了,人们逐渐去适应了在秦始皇改革基础上实行的新一轮改革,当同时也淡忘了这是秦始皇的功绩。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为什么现在秦始皇粉丝这么多?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