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如何克服社恐心理?社恐背后其实是自卑

自卑者不一定有社交焦虑障碍,但社恐者,很有可能内心缺乏自信。

林恩•亨德森在一部 CBT 治疗与社交技能训练的著作中提到过:

「极端的害羞和社交焦虑症主要表现为过分关注外界的消极评价,以及在社交情境中表现出退缩、回避行为。害羞与天生内向不同:害羞的人受趋向-回避型冲突的困扰,他们想和别人接触、交流,但担心别人会对自己作出负面的批评与评价。内向的人则安静、保守,不会过度放大外界的批判,外界的评价也不会影响他们与别人的正常交流。内向的人可以表现得足够开朗与善于交际,但是他们还是倾向于待在自己的小团体中,喜欢一对一交流。」

在第一节中,我们讲到社交恐惧症的主要成因源自认知的偏差,社恐者用过于贬低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社交形象和社交技能。自卑情绪的根源同样在此,他们习惯于消极地看待自身问题,总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纠结于自己细微的缺陷,并无限放大,羞于和别人社交。

社恐者的认知误差,也是一种社交自卑,如;在人群之中不敢让别人注意到「差劲」的自己,只想到当隐形人。这样的不良情绪和认知,可谓是造成不少人社恐的罪魁祸首。

所以说,克服社恐心理,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探索并解决社恐背后的自卑情节,实现低自尊到高自尊心理的跨越。

自卑是如何形成的?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将自卑定义为:「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

理性范畴类的自卑感,是人类普遍的正常心态,人们因为对自己缺点的不满足,而追求超越,这是人类奋斗、进步的重要动力。但我们所说的负面的自卑人格,则是以破坏性的生活方式,沉浸于消极的自卑情绪中,难以实现自我超越,甚至还会毁掉人生。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在五岁之前,其生活经验已经决定了他(她) 成年后解释自身遭遇和回应的方式,对于『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有了基本的答案。」也就是说儿童时期的成长经历,对于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自卑者的不健康心理问题和人格也大多成型于这个时期。

这个成长时期中最容易碰到的问题集中在器官缺陷、忽视、骄纵三方面。存在这三种问题的儿童,在童年时期难以正常地获取优越感和安全感,而正常的优越感、安全感应该是通过克服自生不足、努力、奉献、合作互助等自我超越的方式获得的。未能正常形成补偿机制的儿童,就会形成自卑人格,表现为得不到肯定而不断地自我否定、出家庭后屡屡遇挫而心理失衡等等情况。

因此在人格形成中,充当教育者形象的父母和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家庭教育中,父亲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缺位者,当父亲将教育的全责全交付给母亲时,孩子唯一依赖的就只有母亲这个单一角色,而非生活在合作多元的教育成长环境中;父母也应该引导孩子积极地、以良好方式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并逐步扩大社交范畴。学校教育更为重要,因为孩子和教师、同学相处的时间比与父母相伴的时间更长,教师与家庭教育向配合、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问题,才能帮助儿童建立健康人格。

但教育缺位的自卑者们也不用担忧,后天克服自卑心理的方式也很简单直接,就是「心理补偿」。心理补偿就是通过努力奋斗,发展个人的优势和长处,建立起自尊心,弥补自己的缺陷。个体在适应社会时,总会出现一些「偏差」,「心理补偿」就是一种「移位」的心理适应机制。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过度的心理补偿一样会造成不良人格。过度心理补偿已经不再是追求自我超越、实现人格自尊,而是渴望对他人的超越和优越,因此会无意有意地形成蔑视他人、嚣张跋扈的性格,甚至会以打压他人、破坏摧残为抬高自己的方式。

如何克服自卑?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提到,「所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

克服自卑的第一步,是接纳自己,调整自我认知。接受自己的缺点,接受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实,客观评价自己。

其次,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激励自己。每达成的一个成就,会成为正强化,帮助一个人更好地成为自己。

最后,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前面我们提到过预言者效应,当我们认定自己不擅交际时,我们也会因为此不敢与人打交道,久而久之社交能力真的严重退化,印证了我们的负面预言。当我们假设自己是一个社交达人时,扮演自信的角色,从而变得更加自信。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如何克服社恐心理?社恐背后其实是自卑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