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自证式预言
几年前有一本非常火的有关吸引力法则的书——《秘密》,该书的作者认为如果对某件事情保有积极的期待,只要不断地强化这个期待,最终将有可能梦想成真。
作者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当人们有强烈的愿景时,个体就仿佛一个「人体发射塔」,会向宇宙发射某种频率的脑电波。如果脑电波足够强烈,就会产生所谓的「同质相吸,同频共振」,把那些能帮助个体实现梦想的能量吸引过来。书中还罗列了一些听起来非常离奇的成功案例,不过,这些案例后来被发现不过是作者为读者熬制的「心灵鸡汤」。李叔同在《晚晴集》中写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心诚则灵的说法真的会实现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讲一个故事。20 世纪初,德国的一个退休中学教师威廉·冯·奥斯滕(Wilhelm von Osten)养了一匹叫「汉斯」的马。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匹马不仅能够识字,还掌握了四则数学运算,用蹄子敲出问题的准确答案。科学家对这匹马产生了兴趣。他们对这匹马进行测试后,发现马的主人并没有作弊。那汉斯是怎么学会算术和识字的?
1.什么是自证式预言
自证式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心理效应。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提出,所谓自证式预言就是指在接触他人之前先对此人有一个预期。注意,这个预期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比如你听别人说某人很害羞或某人是某个星座的。然后,你对这个人的预期就会影响你随后对待这个人的行为,把他塑造成你当初预期的那样。
1963 年,罗森塔尔研究团队给学生分配了两种老鼠,告诉其中一半的学生他们拿到的是聪明的老鼠,而另一半的学生则被告知拿到的是笨拙的老鼠,事实上,这些学生拿到的老鼠是随机分配的,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并没有差异。研究者给学生五天时间训练这些老鼠走迷宫,并让其每天记录老鼠成功通过迷宫的次数和用时。如图 1-13 所示,聪明老鼠成功通过迷宫的次数要多于笨老鼠,所用时间也更短。
图 1-13 不同老鼠训练后通过迷宫次数及所用时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因为在实验中,两组学生对老鼠的预期有差别。当学生被告知自己拿到了聪明的老鼠时,他们会对老鼠更有信心,也会更加努力地训练这些老鼠,这些老鼠的表现自然就会更好。而被告知拿到笨老鼠的学生可能会对老鼠缺乏信心,对老鼠的训练敷衍应付,最终老鼠的表现自然就没有前一组好。学生对老鼠的预期影响了他们随后对待老鼠的训练行为,而他们的行为最终又实现了他们当初的预期。这就是自证式预言。
罗森塔尔还在 1966 年完成了一个著名自证式预言实验,我将其称为「未来大有可为」实验。
罗森塔尔等人去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潜能测验」。他们对学校 1~6 年级的学生进行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然后在每个年级随机选出 20% 的学生,告知他们的老师,测验显示这些孩子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发展潜力。8 个月后研究者再次造访这所学校,再次测验了这些孩子的语言和推理能力并将其与上一次测量结果做对比。
实验结果如图 1-14 所示,与其他学生相比,被挑选的期望组在 8 个月后的能力增长显著且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心。再仔细对比 6 个年级的情况,可以发现这种差异在 1、2 年级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图 1-14 两组学生在两次能力测试中的增长水平
罗森塔尔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从学生的角度来解释,低年级小朋友的可塑性强、更易于接受暗示。他们的行为更容易受老师的影响。第二,从老师的角度来考虑,低年级的老师对学生还不够了解,所以更容易受这种先入为主的看法的影响。老师可能对这些学生态度更和蔼,给他们更多的关注,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已经对他们有了一定了解,测验结果对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产生的影响较小。
2.自证式预言的启示
自证式预言的研究可以带来很多方面的启示。
第一,在教育领域,老师如何期望和对待学生很重要。作为老师,应当做到有教无类,也就是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当你热情积极地投入教学及与学生的互动时,你的热情可能会增强学生的自信,甚至有可能会最终改变一个学生的人生轨迹。这对于从事幼儿和小学低年级教学的老师来说尤为重要。
第二,在亲密关系中,自证式预言具有塑造力量。如果你总是认为孩子或伴侣存在问题,或总是对他们有消极评价,这些看法就会影响自己对待他们的行为。比如,当你经常莫名其妙地对家人缺少笑容甚至发飙时,你的家人可能也会给你消极的情绪反馈,最终促使他们变成你预想中的很差的形象,这也会为家庭关系带来消极影响。所以,在抱怨自己的孩子或伴侣的问题时,你或许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扮演着促使他们变成如此的幕后推手。如果你能尝试看到他们的积极之处,你就会发现他们变得越来越迷人、可爱。
第三,在工作中,需要注意自证式预言带来的偏见。人们在工作中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当与某些人打交道时,会不自觉地带入自己的偏见。由于偏见会影响你对待他们的行为,进而这些人也会对你产生不满,其结果不言而喻。比如,作为咨询师,如果来访者表达的是咨询师感兴趣的内容,咨询师就可能在无意间对来访者露出更多的微笑或其他鼓励性的肢体表达;如果来访者表达的是咨询师不喜欢甚至厌恶的内容,可能就会在无意间通过表情或肢体流露出厌恶之情,这样咨询师就无法对来访者所表达的内容保持中立,最终将来访者塑造成咨询师自己以为的那个人。
第四,在生活中,要注意流行文化里的星相学和性格分类说。如果事前知道某个人是巨蟹座,而巨蟹座往往被描述为温柔的、情绪化的。当和这个人打交道时,人们就会更关注他性格中的这些方面。当他的表现符合巨蟹座的特点时,人们也会积极回应。这种行为又会在无意间强化这个人的行为模式,使他继续表现出符合这个星座的特点。最后这个人真的有可能变得温柔、情绪化。
最后,自证式预言还启示我们,在心理学研究中要重视实验的双盲设计。也就是说进行实验的人和参加实验的人,最好都不知道实验的目的,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他们对实验的先入为主的预期影响实验结果。
曾经有一本很有争议的书叫《水知道答案》。作者在这本书里宣称,对水进行赞美和诅咒会导致水凝结的花纹出现不同,被赞美的水凝结的冰花会比被诅咒的水凝结的冰花更好看;同样,给水听不同的音乐也会产生相似的效果。原书的作者独立完成这个实验观察并得出这一结论,而后来不同的物理实验室采用双盲的研究设计重复实验,得到的研究结果与作者宣称的结论并不相符。这种现象被称为实验者效应。
在本节开头的故事中,后续的研究者发现,那匹聪明的马——汉斯,在其主人知道的答案是错误的时,也会给出错误的答案;而当在场的人都不知道答案时,汉斯会胡乱回答问题。研究者发现,汉斯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当研究者让它计算 7+2 的答案时,它会开始跺脚,同时观察周围人的反应。它的答案越接近 9,周围人的内心就会越兴奋或惊讶,这时候人的面部表情或肢体会传递出一些微妙的信号,比如,眉毛微微一挑等微动作,这种变化足以让善于观察的汉斯知道正确答案。当研究者让提问者处于汉斯的视野之外时,比如躲在一个隔板后向汉斯提问,汉斯就丧失了计算能力。所以,汉斯的聪明表现实际上是一种自证式预言。
而《秘密》中所讲的吸引力法则,我个人认为那并不是所谓的向宇宙发送的脑电波在起作用,而是自证式预言。你日思夜想一个东西或一件事,比如,你想完成某个项目,你期望有人投资这个项目。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在谈到与这个项目相关的信息时,你可能会更兴奋,露出更多笑容。对方接收到你的这些信息后也会对你更积极,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心想「刚好最近有一笔资金,不如就投资你这个项目吧」。
所以,对生活保持积极的心态有时还真的有可能让你梦想成真,念念不忘,真的可能会有回响。
在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有一位国王叫皮格马利翁(Pygmalion),他是一名出色的雕塑家。有一次他用大理石雕刻一尊美女雕像,他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爱上了这尊雕像,因此带着丰盛的祭品去庙里祈求爱神赐给他一位这样的妻子。爱神被他打动,赐予了雕像生命,让他们结为夫妇。后来心理学就用这个古希腊神话故事把自证式预言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电影《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也讲述了这一效应,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来一观。
小练习
请观察你的生活中,尤其是和你的伴侣、孩子、父母或朋友之间,有没有出现自证式预言?是积极的自证式预言还是消极的自证式预言?如果是消极的,请你尝试在某一段时期里要求自己,每次想到对方的不好、对对方不满时,就要找出对方身上你以往没有注意到的两个优点并把它们写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再对比你们之间的关系较以往有没有发生变化。
书籍推荐
[1]《皮格马利翁效应》(作者:【美】朱瑟琳·乔塞尔森)
[1]网络用语,帮助偶像提高在排行榜上的排名。
[2]「玛丽苏」或「杰克苏」,网络流行语,泛指很完美、备受关注的主角形象。
[3]网络流行词,表示女生之间虚与委蛇的面子社交。
[4]网络流行语,指心理素质差,心灵像玻璃一样易碎,经不起批评或指责。
[5]网络流行词,指挽救自己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