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有哪些令你细思恐极的冷知识?

我们真正离第三次世界大战最近的时刻,是在 1962 年。

当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搞冷战,古巴成了双方争夺的对象,弄得差点大用原子弹,把整个世界都变成地狱。

现在历史学家研究这段历史还常常心有余悸,后怕不已。苏联怎么想着横跨大半个地球跑到古巴这个小地方布置导弹?后来怎么搞得剑拔弩张,核弹上膛?

1. 导弹大挪移计划

1962 年 2 月的时候,赫鲁晓夫曾把国防委员会里的一帮人叫到他家别墅里开会。一番推心置腹之后,赫鲁晓夫确信了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即苏联的核实力与美国相差甚远。

美国拥有各类核武器 27387 件,苏联只有 3322 件,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到。美国拥有核弹头 5000 枚,苏联则是 300 枚,这意味着在最核心的武器上苏联只有美国的 1/17。而且苏联的远程导弹是液体燃料,点火需要几个小时,人家美国「民兵」导弹几分钟就发射了。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尽可能委婉地告诫赫鲁晓夫,苏联在发射导弹之前大概已经被炸死了。

吓出一身冷汗的赫鲁晓夫意识到,古巴是扭转局势的关键。

古巴是北美洲加勒比海北边的一个小岛国,离美国不足 90 海里,以前一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后来美国崛起和西班牙打了一仗,自此就成了美国的地盘。

1959 年卡斯特罗刚上台的时候,为了拉拢美国,他四处声明,「我一个苏联人都不认识,也不认识苏联领导人」。所以在苏联人眼里他就是中情局的一条「走狗」。后来贴了美国冷脸之后卡斯特罗立场突变,开始向苏联频频示好,苏联和古巴由此开始密切往来。

加载中…
卡斯特罗与赫鲁晓夫亲热

如果把导弹部署在古巴,就可以摧毁美国 80%—85% 的核武器,彻底抵消美国的战略导弹优势。一想到华盛顿和纽约都在射程之内,赫鲁晓夫简直笑出声来。

一不做二不休,赫鲁晓夫决定干一大票,参谋部的领袖们每天工作长达 18 个小时,最终确定了「阿纳德尔行动」,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导弹大挪移计划。苏联要把 50874 人送到遥远地球的另一端,其中包括 5 个导弹团,2 战术巡航导弹团,装备 42 枚中程导弹和 24 枚中远程导弹,核弹头当量在 200—800 千吨。为了保护这些导弹,里边配备了 2 个防空师、1 个混合空军中队、4 个摩托化步兵团和 1 支海军舰队。

苏联人把如此庞大规模的武器从地狱里搬出来,又要在美国人眼皮底下部署到古巴,为了做到绝对保密,赫鲁晓夫是煞费苦心,当然也成了这次行动最精彩的地方。为此国防部给赫鲁晓夫的报告只有一份手写稿,生怕秘书打字时泄露。所有行动计划都不准使用无线电或电话,一切交流退回到最原始也最保险的方式,手写人送。

装备都在夜间装上火车运输,可火车的线路和目的地都是保密的。士兵们被要求换上便装,交出证件和服役手册,不准与任何外界联络。到了码头后同样在夜间装船,至于船开往哪里,连船长都不知道。装船时候给士兵发的都是皮衣、滑雪板等防寒装备,搞得大家都以为要去北极,舰长得到的都是假的航行地点。上船之后士兵就被塞进船舱贴上封条,只有晚上才能到甲板吃饭活动,为此差点把这些士兵热死憋死。

盲开对舰长来说也是痛苦的煎熬,只有到了大西洋中部,舰长才能拿出上级交付的信封,大信封里边有个密封的小信封,拆开时还必须有克格勃的特工亲眼监督,这才知道原来航行的目的地是古巴港口,随后大家开始换古巴便装。信中指示,如果遭遇美国抢夺导弹和核弹头,舰长必要时可以炸毁船只,拼个鱼死网破,誓死保卫国家机密。

加载中…
赫鲁晓夫与卡斯特罗亲密会谈

等导弹到了港口,同样是夜间卸货,港口连灯都没有,然后用汽车就这么一路摸黑开到基地。赫鲁晓夫的命令传到哈瓦那司令部,然后由信使当面传递给基地,导弹和弹头被分开存放,导弹存放在隐蔽发射场中,而弹头则放在山洞中的汽车上,光是把导弹和弹头组合起来就需要三四个小时。为了不让美军侦察到,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整体来看,赫鲁晓夫的保密计划还算成功,到 1962 年 9 月底的时候苏军已有 30390 人驻扎古巴,中远程导弹都已布置完毕,42 架米格-21 型战斗机和 42 架伊尔-28 型轰炸机业已就位,4 个海岸防御导弹站也交付使用。对苏联导弹来说,美国本土基本一览无余。

2. 华盛顿暴露了

即使做得再严密,美国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察觉。长久以来,美国的 U-2 侦察机一直在古巴上空盘旋,不过因为美军判断苏联的军事援助并未超越防御性武器的界限,因此没有真正感到危机。在肯尼迪眼里,赫鲁晓夫还不至于发疯到在美国家门口布置核弹。

事情在 1962 年 10 月 15 日起了变化。

10 月 13 日半夜,一架 U-2 从加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起飞,14 日清晨飞临古巴。当日天公作美,万里无云,U-2 用 6 分钟从南向北纵穿古巴,拍摄照片 928 张,降落在佛罗里达麦考伊空军基地。照片被送到马里兰州国家照片判断中心进行技术分析。15 日,分析专家得出结论,这玩意是导弹基地和轰炸机啊,华盛顿暴露了。为怕泄密,手下人憋了一晚没敢告诉肯尼迪,这恐怕是肯尼迪在危机期间睡的最后一个安稳觉。16 日早晨,肯尼迪获知消息,他的第一反应是,赫鲁晓夫怎么可以这样对他!

加载中…
赫鲁晓夫和肯尼迪

接下来还能做什么呢?开会,层层叠叠的会。没人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可照片上显示的就是事实。刚开始的时候肯尼迪迫切想清除导弹,一度表现得非常激进,坚信只有武力才是正道。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主张大规模全面空袭,把导弹基地和核武器全部消灭殆尽,而且必须消灭古巴空军。

在关键时刻,角色不同立场不一的特点就显示出来了。军方往往偏硬核,以武力强弱判断进退。政客则考虑得更多元,倾向从后果倒逼对策。所以意见开始分化,空袭派和封锁派各持己见,双方互相指责对方的举措会激化矛盾,引起美苏之间的核战争,当然也不乏睡一觉醒了改变立场的。这是民主的另一个特点,一千个谋士有一千个主意,彼此能在一起吵一万场架。

到 19 日的时候,封锁派占据了上风,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和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转变成为坚决拥护封锁者。这一切最终促使肯尼迪站在了封锁派的一边。选择封锁体现了肯尼迪在关键时刻的克制。因为封锁介于战争与非战争之间,给了双方缓和的余地,相比空袭,会最大程度降低引发苏联报复的可能,同时也能逼迫苏联撤走导弹。

终于,肯尼迪摊牌。

1962 年 10 月 22 日晚上 7 点,肯尼迪在电视上对全体美国人民发表「关于国家处于最紧急状态」的讲话,讲话持续了 17 分钟,告知世人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消息,这些核武器威胁了整个美洲的和平。导弹的灾难随时会降临到美国人头上。

加载中…
赫鲁晓夫:就问你怕不怕?

在肯尼迪讲话的时候,美国军队大举出动。8 艘航空母舰、2 艘巡洋舰、118 艘驱逐舰、13 艘潜艇以及 68 个空军中队把古巴围得水泄不通,任何可能装有武器的苏联船只都被拦截检查。为了让苏联人明白,肯尼迪动用一切可用装备,国际密码信号、闪光灯、旗语、扩音器、无线电、录音机、照相机,甚至还给每艘船配了一个俄语翻译,生怕对面的苏联人听不懂。如果苏联人不接受检查,就强行扣留,如敢抵抗则将其击沉。同时美国军舰四处追击,把苏联潜艇都逼出水面。

全球美军进入 3 级战备状态,人员被全部召回,172 枚洲际导弹进入发射状态。紧接着战略空军司令部进入 2 级战备,这是美军在和平时期唯一的一次,距离全面战争就差一步。针对政府核心人员的撤退计划也紧急出炉,一旦战争爆发,这些人会迅速向华盛顿近郊的避难所撤退。不过来自古巴的导弹只需 2—3 分钟,撤退是无望的。肯尼迪决定,如果核战争爆发,他会留在白宫。他的勇气还是值得敬佩的,就像末日电影《2012》里一样,美国这艘大船要沉了,而船长选择与船一齐沉没。

1962 年 10 月 22 日晚的美国人彻夜难眠,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惊慌失措的夜晚,所有电视节目都变成危机新闻,曼哈顿剧院空无一人,街道出奇地安静。一个当年还是小孩的美国人回忆说,那天晚上父母突然要和他一起睡,当他询问原因时,父亲告诉他这可能是一家人活着度过的最后一个夜晚。

然后,一场哄抢热潮席卷美国。

人们开始抢购自救物品,压缩饼干、灌装食品、救济口粮供不应求,连猎枪都畅销起来。新泽西州州长劝诫大家在地下室储备用水和干粮,很多居民囤积了两个礼拜的食物。大量主妇涌向超市购买桶装水和面粉,在华盛顿,人们则拼命抢购干肉做成的压缩饼干。恐怖降临了美国,并开始向世界蔓延。

3. 核战边缘

肯尼迪觉得很吃惊,可赫鲁晓夫觉得该吃惊的是自己,他从来没想过计划会这么快被发现,也从没认真琢磨过被发现了该如何应对。

战争的不安在莫斯科蔓延,不过在关键时刻他还是谨慎了些,在 22 日深夜他向古巴紧急致电,没有莫斯科的命令绝对不可使用核弹。不过在了解到美国仅采取了封锁之后,赫鲁晓夫选择了针锋相对,苏联全军进入 1 级战备状态,洲际弹道导弹一度进入战争准备状态,核弹头也安装完毕,目标对准了华盛顿和纽约。只要一声令下,蘑菇云会开遍北美大陆。

最精彩的对峙则在古巴海域。

10 月 24 日封锁古巴之后,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两人都在拼命琢磨,如果苏联船只不顾封锁继续往前开,会发生什么。此时苏联货船「基莫夫斯克号」正装载着导弹逐步驶向封锁线,「加加林号」距离封锁线只有几海里远,一旦受到攻击,苏联护卫潜艇是可以使用原子鱼雷进行反击的。肯尼迪派出航母「埃塞克斯号」前往拦截,如果拒绝拦截就开火。可一旦开火苏联必定反击,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

肯尼迪与幕僚坐在办公室里,所有人瞠目结舌。痛苦写在肯尼迪的脸上,他把拳头捏紧又松开,另一只手则捂住自己的嘴。如果爆发核战,他是要为此负责的,他拼命抓住救命稻草,严厉下令没有总统命令绝对不许开火。

赫鲁晓夫同样如坐针毡。不过他始终觉得肯尼迪是个没勇气的怂包,打算让舰艇继续前进,以便试试他的决心。不过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在关键时刻传回与罗伯特·肯尼迪谈话的消息,力图使赫鲁晓夫明白此刻美国人也是骑虎难下。

想必赫鲁晓夫经历了异常痛苦的思想斗争,终于,他下令,苏联舰船停止前进。多勃雷宁后来回忆说,这是他担任驻美大使 24 年间最难忘的日子。对于肯尼迪来说,地球一度停止了转动,现在又开始转动起来了。

联合国开始介入,代理秘书长吴丹给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写信,奉劝二位兄台彼此忍耐,各退五十步息事宁人。两人就坡下驴,想着是个挺好的机会,趁机寻找出路。肯尼迪在 25 日给赫鲁晓夫写信,希望恢复彼此信任。赫鲁晓夫也意识到事情得和平解决,于是在 25 日的中央会议上开始尝试说服他的同僚。

26 日,赫鲁晓夫给肯尼迪送去一封私人信件,言语之间情感充沛,他告诉肯尼迪自己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只有播下死亡与毁灭的种子之后才会结束。因此他许诺苏联可以从古巴撤走导弹,只要美国解除封锁,并保证不入侵古巴即可。当天晚上赫鲁晓夫建议主席团全体成员到大剧院看戏去,告诉大家安心睡觉,没什么值得担忧的。

赫鲁晓夫不仅同意撤走导弹,连提出的条件都如此简单,大大超出美国人的预期,真真是喜从天降。肯尼迪收到这封信简直热泪盈眶,所有人都觉得如释重负,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对这封信更是印象深刻,以至多年后他回忆起来,里边的每一个字依然忘不了。可惜肯尼迪猜对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尾,他终究还是没摸准赫鲁晓夫的脉。赫鲁晓夫的反复无常和机会主义在此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加载中…
「古巴导弹危机」书影

因为就在第二天,即 1962 年 10 月 27 日,赫鲁晓夫突然翻脸变卦了。该日上午,赫鲁晓夫通过莫斯科电台给肯尼迪送去第二封信,他一改昨日诚恳面孔,摆出义愤填膺之状,指责美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古巴离美国 90 海里所以不让苏联布置导弹,那美国人在土耳其布置导弹就考虑苏联人的感受了吗?要想苏联撤走古巴导弹,你美国人也得从土耳其把导弹搬走。

苏联的突然变卦,不仅是因为赫鲁晓夫的个人性格,也有现实因素的影响。美国人在土耳其的中导射程足以打到莫斯科。身处苏维埃心脏的苏共主席团向赫鲁晓夫施压,最终促成了这样的结果。

赫鲁晓夫的出尔反尔把冲突再次推向高潮,这一天是人类离第三次大战最近的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六」。正当肯尼迪咒骂赫鲁晓夫背信弃义时,美军 U-2 侦察机在古巴被苏联地对空导弹击落,驾驶员鲁道夫·安德森当场毙命。在美国政府眼中,苏联已经彻底摊牌,准备开打核战争了。

此刻白宫里炸开了锅,对如何应对赫鲁晓夫的反复无常吵成一团。参谋长们磨刀霍霍,他们向肯尼迪汇报,军队已经做好了作战的一切准备,部队开始向东南沿海集结,准备在 27—28 日向古巴发起攻击。60 架 B52 战略轰炸机在空中待命,其中 52 架装备了 196 枚核弹。地面上 271 架 B52 和 340 架 B47 轰战机可在 15 分钟内搭载 1634 枚核武器起飞。美国总共部署近百万人的兵力进入战备状态,战争就在眼前。

迫于舆论压力,肯尼迪在 27 日下午发布一份简短声明,驳回了赫鲁晓夫的提议。

加载中…
肯尼迪讲话

肯尼迪的拒绝声明让赫鲁晓夫情绪低落到极点。得知古巴击落美国 U-2 侦察机后,赫鲁晓夫气得破口大骂,他担心美国受不了这个侮辱选择强硬回击。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向赫鲁晓夫解释说是副司令格列奇科按照卡斯特罗的指示采取了行动,赫鲁晓夫大发雷霆,质问苏联的将军为什么要听从别人的命令。他下令苏联军队必须绝对服从莫斯科的命令,因为战争已经一触即发。

莫斯科的情报显示,美国正在准备进攻,如果还不达成和解,29 或 30 日迎来的就是大规模的进攻。赫鲁晓夫知道,必须采取决定性的行动了,他需要一个理由,一个台阶,一个不那么丢脸的由头,好让这一切尽快结束。

4. 秘密交易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肯尼迪坚信古巴击落 U-2 纯属意外,他相信赫鲁晓夫不会如此莽撞,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肯尼迪的幕僚无法接受赫鲁晓夫提出的用古巴导弹来交换土耳其导弹的要求,但对于肯尼迪来说赫鲁晓夫的要求并不意外,令他为难的是赫鲁晓夫竟然公开提出交易请求,这简直让美国下不来台。

此刻不光是一场军力的较量,也是一场面子的战争。对于肯尼迪和赫鲁晓夫来说都一样,肯尼迪要对美国人民有个交代,而赫鲁晓夫则需要照顾主席团的感受,丢了面子和输掉战争同样可怕。

「黑色星球六」的 10 月 27 日,每一秒都至关重要,因为下一秒迎来的可能就是蘑菇云。尽管肯尼迪的幕僚还在争吵,但肯尼迪已经打定了主意,他不会采取进攻,而愿意以撤走土耳其导弹为条件做交易。他努力说服了自己的幕僚,毕竟交易比流血划算得多。

于是肯尼迪领着手下开始给赫鲁晓夫写回信,为了避免公开谈论土耳其导弹问题可能引发的北约内讧,罗伯特·肯尼迪建议他的哥哥不要回应赫鲁晓夫第二封信中有关土耳其的问题,直接回复第一封信中解封古巴的要求即可。肯尼迪表示可以,如果赫鲁晓夫不接受那就回过头再谈也行。

加载中…
「握手」

时间不等人,晚上 7 点 45 分,罗伯特·肯尼迪把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叫到自己司法部办公室,当面把总统回复赫鲁晓夫的信交到他手上。罗伯特告诉多勃雷宁,几小时前苏联击落了 U-2 飞机,总统现在压力太大,留给政府做决定的时间只剩下 12 小时或 24 小时了。之前不是说解除古巴封锁就撤走导弹吗,现在总统同意了,你们赶紧撤吧。

多勃雷宁当然不傻,他问罗伯特那土耳其导弹咋办。罗伯特回复说这并非不能解决,只是不能逼着美国公开表态。如果总统单方面宣布撤走土耳其的导弹,那会导致美国失去对北约的领导。如果苏联同意撤走古巴导弹,美国可以在危机解除 4—5 月后也撤走导弹,毕竟得给美国点时间走程序。时间真的不多了,苏联必须在第二天做出答复。再重复一遍,时间紧迫,不能耽误。多勃雷宁一听就明白了,他知道这场交易总算给赫鲁晓夫争来点颜面。

27 日的夜晚对肯尼迪和他的顾问们来说充满了沮丧,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后来回忆说,那天晚上离开肯尼迪办公室的时候一度觉得再也看不到下个星期六的夜晚了。赫鲁晓夫则回忆说,空气里都开始弥漫着烧焦的味道。人们已经可以闻到战争的腥味了。

这是真正的不眠之夜。

加载中…
人类的一种表情:笑

10 月 28 日上午,赫鲁晓夫在莫斯科郊外的别墅里召开主席团会议,会场同样阴云笼罩,基本上就赫鲁晓夫一个人在说话,其他人的沉默好像在表达抗议,这一切都怪你赫鲁晓夫。正在此时,多勃雷宁有关与罗伯特·肯尼迪会谈情况的电报传了进来,当然还有肯尼迪给赫鲁晓夫的信。

所有人总算舒一口气,赫鲁晓夫终于找到了台阶,对手下的一个交代,以及保留颜面的方式。战争正在敲门,时间紧迫,赫鲁晓夫立即口述回复肯尼迪的信,同意对方的提议。靠人传递信件太慢,赫鲁晓夫决定让莫斯科电台把回信广播出去,确保肯尼迪第一时间收到回信,进而停止一切即将展开的轰炸。

中央委员会负责人伊利切夫带着回信从赫鲁晓夫的别墅拼命往莫斯科广播电台驶去,一路警笛鸣响开道。播音员出于敬业,请示说最好先试着读一遍,这样才清楚哪里需要重点强调。伊利切夫急得火烧眉毛,表示哪有时间给你,什么地方读错你再读一遍不就结了。回信就这样广播了出去。等外交部官员把信送到美国驻苏使馆时,广播里已经播完了。赫鲁晓夫在回信里说,为了世界和平,苏联决定撤走在古巴的导弹,希望美国也履行自己的诺言,不要再封锁入侵古巴。

肯尼迪收到回信如释重负。抄对手作业,他也采用了广播的方式,「美国之音」迅速把他的信件播了出去。他表示欢迎赫鲁晓夫撤走导弹的决定,赞扬其具有「政治家风度」。同时他叮嘱白宫不要用「失败」或「投降」等字眼羞辱赫鲁晓夫。

事情到此刻终于初步解决。

5. 哀怨难消

外交的本质是妥协,妥协的同义词是交易。

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关键时刻都选择了采用外交手段解决冲突,或许只有站在权力巅峰的人才能切身体会那种感觉,尽管身边的将军们极力撺掇诉诸武力,可两位核心还是在最后关头选择了克制。因为想到有可能爆发的全面热核战争,对于全人类都是灭顶之灾,而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将成为最后一任总统和领导人,所以,最后一刻的退缩何尝不是理智的表现?

交易是完成了,可肯尼迪要求严守机密,双方都没法对外透露。好的是大家都遵守了协定,苏联撤走了古巴的导弹。美国也在后来的 1963 年 1 月宣布撤出土耳其和意大利的「木星」导弹,并最终在 4 月 25 日全部撤离完毕。这个缓冲的时间差给了美国人体面,而赫鲁晓夫则吃了点暗亏,他没法向他的盟友解释,怎么这么轻易就撤走古巴的导弹。

当然,最觉得受伤的还是卡斯特罗。

整个事件中卡斯特罗都勇猛无比,在黑色星期六那天,美苏双方都紧张到了极点,卡斯特罗却一个劲撺掇赫鲁晓夫,别等美国动手,那多被动啊,咱们主动用核弹轰他们。卡斯特罗把赫鲁晓夫吓得不轻,他没想到卡斯特罗竟比自己还虎。不过卡斯特罗的意见并不足以左右局势,在美苏这场两极博弈中古巴终究仅能扮演棋子角色,只是卡斯特罗不愿承认罢了。

加载中…
「猛男」卡斯特罗

当 10 月 28 日听到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广播回信时,卡斯特罗意识到自己遭到了背叛。他破口大骂,拿脚猛踢墙,甚至打破了一面镜子。他把赫鲁晓夫的行为斥责为投降主义,一连 4 天不愿见苏联大使。尽管赫鲁晓夫给他写信辩解,可卡斯特罗的回应基本就是我不听我不听,他不停埋怨赫鲁晓夫没有看到古巴人流下的眼泪。

鉴于苏联与古巴关系恶化,赫鲁晓夫只得派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前去安抚,米高扬去了之后把嘴都说干了。赫鲁晓夫给他说需要多久就住多久吧,得把这个盟友稳住,结果米高扬硬是住了 3 个礼拜,连老婆死了都没回去。后来没办法,苏联只得在古巴留下 3000 人的军队以示支持,等 11 月 20 日肯尼迪结束隔离古巴,这事才算告一段落。

6. 尾声

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之后,美国解除了对古巴的军事包围,可却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经济封锁。开始的时候还有苏联鼎力相助,可后来的结局世人都知道,苏联老大哥最后竟然垮了,古巴也就彻底失去了经济支援,GDP 一度滑落至之前的 35%,恐怖的饥饿肆虐奔跑在这个多灾的岛国。

颇有意味的是,苏联正式从历史消失的那一年,即 1991 年,也是古巴共产党召开四大的时候,卡斯特罗宣布,古巴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或许每个领导人对历史的敏感度不一样。

热带地区的太阳总是让人昏昏欲睡,难以想象古巴人民是如何度过这漫长的时光的。直到千禧年也过去了 10 年,古巴终于在 2010 年迎来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卡斯特罗于 2016 年去世,在他离开的前一年,总算和奥巴马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美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封锁终于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卡斯特罗在临走之前把权力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劳尔·卡斯特罗,用中国的古话这叫兄终弟及。他留下的古巴,人均月收入仅 30 美元,可是基尼系数只有 0.2,这或许得用另一句中国古话来解释,就是至圣先贤们所谓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吧。

 

本文作者:三毛迷,血钻故事研究员,重点研究方向:东亚,中东。

 

部分参考书目:

赵学功,《十月风云:古巴导弹危机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Mark White,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Macmillan 

罗伯特·肯尼迪,《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

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东方出版社

格瓦拉,《古巴革命战争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有哪些令你细思恐极的冷知识?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