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模型思维:什么样的知识见效快最值得学习?

模型思维,将巨人的秘籍变成基本功

什么是模型思维?

之前我去某大厂面试,有个问题让我印象很深刻,面试官问我:你觉得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激发起用户的好奇心?

我想了一会儿回答说:「所有的内容,对用户来说无非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户认知内的,认知内的很难再激起好奇心,除非颠覆认知,举个例子,《大话西游》之所以能那么火,就是颠覆了孙悟空无红尘杂念的形象。

另一种是用户认知外的,这种内容自带让人好奇的属性,比如年纪最小的亿万富豪,世界上最长寿的人这种,人们总是对不了解的事物充满求知欲,这就只需要进行数据分析,搞清楚用户对哪类内容感兴趣即可。」

面试官听完后微笑着点点头,他说这个问题,我是所有人里回答得最精炼的。

这就是模型思维的作用,什么是模型思维呢?

就是从日常接触的信息里,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思维模型),储存在大脑中,之后遇到同类或相似问题时,便可以直接调用。

那什么是思维模型呢?

一个概念、一个方法论、一种思维方式……一切可以提高你思维效率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思维模型。

因为我脑中积累了前几节说过的结构化思维,所以面试时我直接调用了结构化思维里的披萨法,将创作的内容切割成用户认知内和认知外这两块,然后再分别进行分析,就可以清晰完整地回答那个问题。

加载中…

积累思维模型的作用

提高思维效率

我举个例子,你可以很快就算出「5×8=40」,这并不是你一步一步算出来的,而是背出来的,因为你小时候背过九九乘法表,这个九九乘法表就是一个思维模型,让你遇到乘法运算时能很快得出答案。积累思维模型,就是给大脑准备了一个个「九九乘法表」,当你遇到相关问题时,便能很快搜索出答案。

让成功可复制

我们有时候偶然做成一件事,但是下一次却无法复制,因为我们没有去思考做成这件事的逻辑,没有去提炼思维模型。在复制成功上,有一个公司做得非常好,那就是麦肯锡。

咨询业,非常依赖咨询顾问的专业能力,而专业能力很强的顾问,需要长时间的实战和积累才能成长起来,所以咨询业是很难复制,很难做成规模的。

但是,就在这样一个行业中,麦肯锡却做得非常成功,在全球约有一百多家分公司,近三万名优秀的咨询顾问,全球年收入约 100 亿美金。

麦肯锡每年从全球各个顶尖大学的商学院,比如斯坦福、麻省理工,招来一大批年轻人。这群本身就绝顶聪明的年轻人,只要拥有了麦肯锡的秘密武器,很快就可以给比他们经验丰富得多的企业家们,提供战略咨询。

麦肯锡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呢?

首先,麦肯锡形成了一个案例库,里面有分类清晰的大量案例,都是麦肯锡自己服务过的项目,将每家企业成功和失败的原因都进行分析。

而且,麦肯锡还研发了很多分析方法论,让员工可以直接套用,比如著名的金字塔原理、MECE 法则、30s 电梯理论、九宫格分析法、七步分析法等等。

「案例库+方法论」就是麦肯锡提炼出来的一个个思维模型,也是它成功的制胜法宝。

其实不止麦肯锡,几乎所有大公司都有很多成形的,经市场验证过的,可以直接套用的方法论。所以我建议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毕业后尽量进入一家大公司,因为可以学到很多的「套路」。

 

应该提炼哪些模型?

我们每天会接触很多的知识,那哪些知识值得被提炼成模型储存下来呢?主要是以下三类:

1.重要概念:解释事物根本属性的知识。概念是我们进行思维操作的原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最值得提炼的概念是以下两种。 

①各个学科中使用频率特别高的概念,比如经济学里的边际成本、边际效用、沉没成本等。

②揭示本质的概念,举个例子,之前大家对「用户痛点」的解释是: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但是知名产品人梁宁老师却说:用户痛点是让用户恐惧的东西。仔细一想,特别有道理,人们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太多了,很多并不至于「痛」,顶多是没那么爽,所以解决用户的恐惧才是找到真正的用户痛点。

2.方法论:某类问题的最优解。

比如孔子早就告诉我们关于学习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比如苏格拉底早就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真谛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一万次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

3.思维方法:解决各类问题的思路。概念和方法论就像手机上的一个个 APP,可以解决对应的问题,而思维方法则像操作系统,决定了你能解决多少问题。

比如前几节我们介绍过的逻辑思维、结构化思维、系统性思维、第一性原理等。它们并不是只能解决某类问题,而是给所有问题都提供了解决思路。就像文章开头面试的例子,结构化思维并没有告诉我「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激发用户的好奇心」,但是我却用它思考出了答案。

这三类知识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有交叉的部分,这里为了更好区分,分为三类。

怎么提炼思维模型?

只有经过提炼和编码的才可以叫做思维模型,不然只是知识。

关于提炼思维模型的方法,一共分为三步:

(小提示:对于前人已经提炼好的模型,直接用第三步编码即可。)

第一步:用创造者思维模拟知识的产生过程。

第二步:提炼出更本质的、通用性更强的模型。

第三步:将模型编码存入知识系统。

这里用我自己的一个例子进行解释说明:

有一段时间,我听到身边好几个人都在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

平常遇到这种传播很广的现象,我都会进行分析,这次也不例外。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只要抓住机会,人人都能致富。只是换了个说法,就将一个老掉牙的道理变成流行语,我觉得很有意思,于是试着提炼它背后的思维模型。

第一步:用创造者思维模拟它的产生过程

这句话是将抓住机会致富这个道理,用「猪被大风吹上天」这样形象化的方式展示出来,既有了更强的画面感,同时用例子进行说明,更有信服度,所以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

第二步:提炼出本质的、通用性更强的模型

于是我从中提炼出了思维模型:形象化的文字更有记忆点、更容易传播。

第三步:将模型编码存入知识系统

在第一节中就介绍过的五问刻意联系法,其实就是对知识进行编码的有效方法,这里进行详细讲解,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每提炼一个模型都问自己五个问题:

第一问:这个模型的定义和核心内容是什么?只有理解了知识的准确定义才是从本质上理解了这个知识。

第二问:这个模型解决了什么问题?能解决某类问题的模型才有提炼意义。

第三问:这个模型可以用哪些熟悉的事物解释?至少想三个,最好是不同领域,用熟悉的事物解释陌生的知识,可以让新知识更快融入自己的知识系统。

第四问:这个模型和知识系统内的哪些模型有联系?将新模型和旧模型进行联系,可以帮助我们强大知识系统。

第五问:这个模型我可以用在哪些地方?至少想三个,最好是不同领域,提前给知识设计好用法,之后遇到问题时就能像踩刹车一样自动触发。

用五问刻意联系法将「形象化的文字更有记忆点、更容易传播」这个思维模型进行编码:

1)这个模型的定义和核心内容是什么?

形象化的意思是将文字转换成有记忆点的图像。

2) 这个模型解决了什么问题?

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可以让文字更容易被记住,当然,传播起来也会更容易。

3)这个模型可以用哪些熟悉的事物解释?

难怪各种护肤品要起名叫「小灯泡」、「小绷带」、「紫熨斗」、「绿宝瓶」、「小蜜罐」,而不是叫某某精华。

难怪明星要取各种外号,比如张艺兴—「小绵羊」,李晨——「大黑牛」,林更新——「林狗」,科比——「黑曼巴」。

难怪要说「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而不是说合作共赢模式。

「拆掉思维里的墙」就比摆脱思维定式更容易传播……

4)这个模型和知识系统内的哪些模型有联系?

运用逻辑思维将「形象化」和知识系统内其他有助于记忆和传播的模型进行联系。(可以运用逻辑思维中的抽象概括、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进行联系)

5)这个模型我可以用在哪?

我之后要写一篇关于迁移能力的文章,取标题的时候,不直接出现「迁移能力」四个字,而是写:要做棍子而不是碗。

大家看到我的文章中有很多的分析图,也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五问刻意联系法虽然有刻意两字,但其实非常容易养成习惯,只要刻意使用几次,之后遇到模型就会主动去思考联系。

从哪里积累思维模型?

毫无疑问,思维模型最集中的地方就是书籍里,特别是在那些经典书籍,前人以及提炼了大量的精华喂到我们嘴边,我们直接食用即可。

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提炼模型,比如会议中同事提出的优秀提案,TED 里的精彩演讲,或者是朋友忽然提出的一个「good idea」,甚至电视剧、电影中富有哲理的故事。。。

罗振宇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人给他出了一个难题:如果要解读《新华字典》,他会从什么角度进行讲解?

要讲解一本小说很容易,讲讲时代背景,故事梗概,经典情节,蕴含哲理就差不多了。要讲解一本干货书也容易,提炼里面的精华内容和案例就行了,可是这字典,要重点没重点,如何讲?总不能把上万个汉字都讲一遍。

罗振宇思索后回答,他会先讲《新华字典》的存在解决了什么问题,然后从字典的起源、发展、直至今天完善的字典,经历了哪些里程碑事件,历任主编进行重编时是怎样想方设法地在这部巨著中留下自己的一笔,以后的字典会发展成什么样,讲解完,甚至不用翻开第一页。

听完这个故事,我对罗胖的思维能力又多了几分敬佩。他看待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总是超越大多数人。

我有个习惯,当看到或听到一个让我有感触的东西,我都会试着去提炼其中的思维模型。

罗胖非常善用我们前几节讲过的第一性原理,从事物的起源去了解事物,所以我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了给他人介绍熟悉事物的一个方法:「发展史+里程碑事件」。

你会怎么在合作伙伴面前介绍你的同事或者下属?介绍一下姓名和职位?我从前同事身上学到的一个好方法,有次饭局他向合作公司的老板介绍手下一个小朋友,是这样介绍的:这是我们部门的小张,可厉害了,网感非常强,写了好多爆款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简单的一个介绍,既让下属露了脸,又让对方公司知道自己公司人才济济,同时下属心里也会对自己心生感激,一举三得。

于是我提炼了这个介绍模型:「基本信息+个人亮点」。

总之,一切让你觉得很厉害的事物,都可以试着去提炼背后的思维模型。

那怎么将各个领域的模型形成系统,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十的学神水平呢?在下一节我会进行详细叙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模型思维:什么样的知识见效快最值得学习?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