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像《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样的畅销书,只适合拿来当做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启发物」?
为什么说通过碎片阅读获得「懂了」的感受,距离「真懂」还很远?
什么叫做「缺乏对道理运用的需求」,这「需求」具体指的是什么?
巴菲特这些有钱富人,为什么都有阅读的习惯?
如何为自己营造「进步的刚需」?
这些问题,都能够在本文中获得解答,我也相信,其中会有不少能够启发到各位的内容。
这篇干货很足哦,希望这篇文章的内容能帮到大家,一定要看完!
「道理我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相信这句话,大家都听过,而这种现象,到现在依然普遍存在。
那为什么我们能懂道理,却最终无法落实到实行呢?
其一,道理未必真懂。
举个例子,对于没有学过牛顿三定律的人,你用通俗的方式,给对方解释一遍,对方也是能够听得懂的。
但这种对「牛顿三定律」的懂,能帮助他去解具体的力学问题吗?
这也是我开篇提到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像《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样的畅销书,只适合拿来当做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启发物」?
因为能够通俗的解释某个概念,并且让不懂的小白都「能懂」的人,顶多只能说明,给出解释的那个人是真懂了。
但看的人是否真的「懂了」,是十分有待商榷的。
畅销书能够通过举例、打比方等等方式,深入浅出的给你教授复杂的概念和理论,这是作者的本事。
但如果一个知识,只有通过精彩的演绎,你才能够听得懂,这暴露出来的是你的理解力局限,因为不能够进行「精彩演绎」的知识,你是无力去理解的。
而就知识本身的结构而言,那些底层的知识、背景部分的知识,其大部分都是枯燥的,缺乏演绎空间的,则此时,这些知识跟你是无缘的。
如果我们无法做到对底层知识的学习,无法做到对背景知识的理解,那么,在运用层面上,贯彻执行就一定会是坎坷的。
因为,「真懂」,就必定伴随着「条件式」的,所谓条件式,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这个,在什么情况下,该用那个」。
具体知识往往对应现实的复杂情况,在运用的时候,就需要不断进行条件式划分,而具体进行条件化划分,叫做分类讨论思想。
能够做到准确的分类讨论,其背后所需要的就是各种细化的枯燥的背景知识和理论。
学生时代,我们学习一个知识或者概念,尚且都需要做那么多的练习、辨析、查漏补缺,并且即便付出这些努力了,很多人依然不能说,真的懂了。
现在,就是别人说的一两句话,你能听懂,就当真自己懂了?
不是的,很多时候,你能懂,只是因为别人想让你懂。
其二,缺乏执行的需求。
什么叫「缺乏执行的需求」?
比如说,通过《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们学会了「主题阅读」这个方法,也确实觉得很有用,但现实就是,你很少有「主题阅读」的需求,很多人所做的最多的阅读活动,就只是自由的网上冲浪,大部分看书的目的,可能也只不过是为了消遣。
如果你所有的阅读活动也是如此,那其实就是对「主题阅读」缺乏执行需求。
一般来说,对「主题阅读」具有执行需求的表现,可能是这样的:
你认为自由冲浪的方式纯粹浪费时间,你想要有一种方式,让自己在冲浪之后有所收获。
你看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消遣,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想要增进对某一个主题的理解。
像我一样,你带着写作的任务,想要深入研究某一个主题。
这些都是对方法有需求的情况。
从而,你也就能明白,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我们接受了那么多的道理,但无法改变生活,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缺乏对那些道理的应用需求。
今天我听到 ABCDEFG 总共一万个道理,但我目前就正好缺乏对这些道理的应用需求,因为我一整天就光顾着收集这些道理了,哪顾得上去实施……
所以,这现象看起来,就容易让人产生「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的感慨。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1、不必抱怨
你「看懂」一个道理,可能三分钟都不需要,但是如果真的想要用道理来改变生活的话,背后实践的时间,就真的不好估计了。
比如,有人说「多少天就可以养成某某习惯」,你看到这个建议只需要两秒,但是践行这个建议就真的需要很多天。
接受道理,毕竟是简单的一个过程,而执行,却可能意味着不同的时间长度。
就此看,我们接收到的绝大部分道理,其实都会被视为「无用」,因为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度的,绝大部分的道理,根本无法得到实践的机会。
懂了那么多道理,其中绝大部分道理注定没有机会去改变我们一生的。
所以,不必为此焦虑,也不必抱怨,只要你找到那么一两个足以改变我们一生的道理,去执行就够了。
2、创造执行的需求
这一部分,我们还是以阅读这件事来举例。
我们都知道,阅读是一件好事,很多人想法设法让自己养成阅读的习惯,但从最终结果看,其中一半的人失败了。
而失败的人里,有一半以上会纠结——为什么知道「阅读是一件好事」的道理,却无法能够真正的实行?
其实,很重要的失败原因,就在于:我们只是因为觉得一件事「好」才去做,而不是因为我「需要」。
要知道,一个人能否养成一个习惯,从最终的结果看来,重要的不是这个习惯是「好」还是「坏」,而是他是否真正需要这个习惯。
就此而论,其实当我们想要养成一个习惯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并不是让自己强加的去培养习惯本身——这种方式,我们都无数次的尝试过,但是效果甚微,不是吗?
真正有用的方式,反而是要去开发我们的真实需求:当我们产生某个需求,而某个习惯正好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养成某个习惯,自然不是难事。
就阅读本身而言。
对于普通人来说,大学是你唯一进行大量阅读的机会窗口,过时不候。
进入社会,若非工作性质关系,真的鲜少有人会拥有大量的机会再去做漫无目的的大量阅读。
有些人看到公众号或者博主推荐书单,会形成这世界到处有人在非常自律的阅读的错觉——但要清楚,博主们之所以进行阅读,那是因为他们的工作需要输出。
对于他们来说,输出是刚需,则输入相应也就变成了刚需。
对于普通人而言,进入社会后,还能继续维持阅读的,估计都得用上「坚持」两个字,这个「坚持」估计,靠的是一种对阅读的「情怀」。
经常有人举例巴菲特这类有钱富人都爱读书的例子,巴菲特们为什么爱读书?说白了,那也是因为通过阅读扩大认知边界,是这些有钱富人赚钱的刚需。
他们的阅读输入:
一来锻炼脑子灵敏度,这是他们一辈子都得干的事;
二来,也是在不断的接收各方面信息,你看巴菲特就不是单纯的阅读,他不会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小说这些类别上,他会看大量的财报,一个只是拥有单纯阅读习惯的人,是不会去看各种枯燥财报的……
单是这点,我们也能看出,巴菲特的阅读,并不只是简单「阅读习惯」,而是一种需要,他会阅读特定的内容,从而获取特定的信息。
而我们很多人,所谓的「阅读习惯」为什么难以建立?就是因为,你当真的是为了建立阅读习惯而建立阅读习惯。
普通人进入社会,工作赚钱的时候,真的有「阅读」的刚需吗?
没有的,这就是很多人的所谓阅读习惯,还需要去「培养」的原因。
话又说回来了,那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自己应该培养一个阅读习惯?这是因为别人都说阅读好,所以都想自己去培养一个。
他们让自己去养成一个阅读习惯,需要一个很明显的自我说服的过程,或者是需要来自于他人案例的影响,比如巴菲特们的。
但是对于那些真正在阅读的人来说,他们并不是让自己去养成一个阅读的习惯,本质上,是他们「需要阅读」,阅读这个行为,跟他们的收入某种程度是挂钩的,所以他们能够做到不止不停。
你觉得那是人家养成的习惯,羡慕不已,其实那只是人家工作的一部分。
从来没有人觉得「每天去工作」是一种「习惯」吧?但是,「每天去工作」,难道就真的不可以看成是一种「习惯」吗?
其实想来,这是可以的,「每天去工作」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习惯,但是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一项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养成」的习惯,从来没有会问「怎样养成每天去上班的习惯?」
为什么不会问?
就只是因为,每天去工作这种「习惯」,不需要「养成」,是我需要这份工作啊!你不给我工作,我还得跟你急!
说了那么多,我们应该也能明白,如果你真的想要让「读书」变成你的习惯,最好的办法并不是让自己强加的培养阅读习惯,而是要去开发自己的需求,甚至让阅读变成是一种「刚需」。
如何把阅读变成「刚需」?
1、你得先变成好的输出者
第一阶段:去创作,最直接的输出需求,对输入会产生最直接的输入需求。
关键是要做好。
随便写点东西,然后因为没什么反馈,就放弃,这样的人是无法创造阅读需求的。
要想产生「需求感」,第一阶段就是需要把自己能够输出的,统统输出,做到掏空自己—-第一次改变的动力,来自于面视自己空虚的灵魂程度。
要知道,写作其实就是一种反思,当你真正开始让自己写点严肃的内容,发现文思枯竭的时候,你才会知道自己原来懂的并不是那么多。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告诉我们,如何让自己产生对知识的需求感,方法就是:用。
用时方恨少——恨少,就产生了需求。
没有那种绞尽脑汁的纠结和捉襟见肘的枯竭感,就不能体会自己对知识饥饿的那种眩晕。
这个阶段,你会发现,你很需要阅读来补充自己的知识。
第二阶段:你需要拼命把自己的作品打造好,你得想方设法让自己涨粉,因为只有做到有人关注你,你才会越来越在意自己的内容。
有的人建议,写东西就不要博关注……因为博关注会影响人的心态,会让自己患得患失,但是我的建议正相反,既然认真写东西,你就可以博关注。
有着博取关注的心,才会逼着你们不断去创作出好作品。
因为谁也不能否认,一个人对他人关注的需求,本身就是一种极强大的动力。
当然,博关注是可以的,但一定不要走歪路,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才是正道—-因为只有坚持内容为王,才会倒逼着你去提高内容质量,这样才会有更强大的动力去提高输入的质量和频率。
这个阶段,你的阅读会变成一种更为强烈的需要,你会增加阅读的针对性和质量。
第三阶段:有机会的话,让输出变成你的工作。
前两个阶段走的好的话,很多人会来到第三阶段,就是靠着这份输出你可以养活自己,你考虑把它变成一份工作,或者最次的,也是一份需要很认真对待的坚持,比如副业。
到了这个阶段,你还会考虑如何养成阅读习惯吗?
不存在的,阅读已经融汇到你的生活点滴之中,那些没办法输出的时刻,那些灵感枯竭的时刻,那些有关生存的时刻,都是最为强大的动力。
这时候,不是你要养成阅读习惯,而是没有阅读根本就不行,这种时候,阅读这种行为,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你的刚需。
这份工作,你做多久,你的刚需,就会存在多久。
巴菲特,能够一辈子阅读,那是因为他一辈子都「需要」阅读。
大作家们,能够一辈子阅读,那是因为他们「需要」一辈子的阅读。
别羡慕,如果阅读是你一辈子的需要,你可以做到跟他们一样。
2、在现有的岗位上精益求精。
创作是最明眼可见的,但世上也不止这一种方式可以把阅读发展成为刚需,实际上,这世上大部分的岗位,都可以。
方法就是在你的岗位上不断精益求精。
一个职场小白,每天的工作磨洋工,回家之后空虚,在网上看到有人说读书好,才会感觉要养成读书习惯,但这种感觉是随时会消失的,可能来源于一次加班,觉得再看书太累,或是有个更有趣的东西,分去了注意力。
但如果你认真对待工作,有朝一日晋升更高的位置,或者有经验了出来创业,需要管理员工,需要学习怎么带团队、怎么开会效率高、怎么沟通、怎么和别的公司展开合作……
当这些以前没遇到,但是又必须处理的工作上的难题出现的时候,无论是课程还是阅读,你是不是需求就突然出现了?
实际上,很多事情、很多工作岗位,一旦层次和级别上升,真的想要继续精益求精寻求突破,就没有不需要学习的。
通过跟周围人学、交钱学,还有最常见的通过阅读来学习。
往往也是这些时候,阅读是最容易见到效果的,看完就可以拿去时间,接着看到收益,就更激励的你去阅读。
——但反而到了这个阶段,是否阅读本身已经不重要,因为阅读只是一种形式,你真正的刚需,其实是学习,你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
当你的工作层次达到了不得不依赖学习才能更进一步,你又何必在乎自己是否通过书本阅读呢?
实际上,你可以通过一切方式阅读,因为你有了进步的刚需。
最后,总结几点:
1、有些道理,你看起来懂,但未必真能懂,你感觉自己听懂了,那是因为别人想让你觉得你懂了,但是否真的懂,那是另外一回事。
2、真正弄懂一个道理或者理论,往往需要去掌握道理或者理论背后的那些枯燥的部分,背后底层知识和背景知识,是在为具体知识应用场景中的分类讨论提供条件。
3、道理接受起来只需要很短的时间,但是执行需要很长的时间跨度,这注定我们这辈子接收的绝大部道理,都无法在我们有限的人生得到执行,所以「大多数道理,注定无缘改变我们一生」。
4、不要抱怨,大部分道理无法改变我们一生,重要的是,有一两个能够改变我们一生的道理,足矣。
5、想让道理得以执行,真正需要做的是,创造执行的需求。
6、例子上看,巴菲特们、作家们的阅读,不只是因为阅读是他们的「习惯」,更因为阅读是他们的需求,甚至是刚需。
7、以说服自己的方式去养成一个习惯,这是本末倒置的方式,你真正需要开发的是自己需求,如果那个习惯正好可以满足需求,则所谓「习惯」则自然能成。
8、让阅读成为刚需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进行创作,想办法走的是写作者路线,对很多人来说,这可以是一个副业路线;
一种是在本岗位上精益求精,让自己进入更高的层级,更高的层级能成为倒逼学习的刚需。但无论如何,阅读都将成为你满足刚需的其中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