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潇洒孟浩然:睡到自然醒,闲来数落花

一、孟浩然潇洒浪漫的一生

孟浩然,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生于公元 689 年,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可以说是一个「富二代」,自小读书习剑。40 岁前一直勤勤恳恳读书,40 岁游京师考进士,未及第。一生仕途不顺,后隐居鹿门山,留世约二百余首诗,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一)心系桃源,漫游求仕

因喜欢陶渊明的诗,孟浩然从小内心就种下了学习陶渊明隐于山水间的种子,渴望世外桃源的世界。公元 711 年,23 岁时就和好友张子容去鹿门山过起了隐居生活。

加载中…

但第二年,公元 712 年,他的朋友先行醒悟过来:这么年轻就隐居,以后靠啃老过活吗?于是结束隐居生活,要进京去考取功名。孟浩然还写了一首《送张子容进士举》,送好友张子容去参加科考了。没有了朋友陪伴,孟浩然也选择了入世这条路,但内心还是有些不甘,不愿意象一个凡夫俗子那样走科考的寻常路。

公元 714 年,25 岁的孟浩然,负剑上路,开始长达数十年的游历交友历程。也就是在 25 到 35 岁间,他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这十年一路走来,拿着自己的诗做敲门砖,朋友交了很多,酒喝了不少,但想求官职却一直没有成功。

看着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都做了官:张子容首次参加科考就中了进士,张说是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韩思复是襄州刺史。连小老弟李白都在不断努力谋求上位,38 岁的孟浩然开始收拾行囊,赶赴长安,准备参加科考。

到京城的第二年,孟浩然参加了科考,可能是他的诗太清新脱俗了,不合乎考试标准,落榜了。这时候他的好朋友开始发挥作用,王维到处宣传他,逢人便讲孟浩然的诗作之美、文才之高。张说甚至在唐玄宗到他家里做客时,创造机会让孟浩然与唐玄宗「偶遇」。

只可惜他并没有把握住这次机会,还不经意间向皇帝表露了自己其实想归隐的内心。谋仕途的人却有一颗归隐的心,如此眷恋桃源,又怎能为国效力呢?如此一来,他的如仕之途也就没有了下文。

(二)寄情山水,踏雪寻梅

公元 729 年,40 岁的孟浩然离开长安返回老家襄阳,继续他的游历生活,入仕无门,那就继续圆他的隐士梦吧。直到 45 岁时可能迫于生计,又到长安找宰相张九龄求过仕途,还献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但依然没有成功。此后,彻底对仕途死心的孟浩然再未到过长安。

两次进京求仕无果后,孟浩然对入世再不抱希望,甚至开始放飞自我。46 岁时,孟浩然的老家襄州刺史韩朝宗赏识他的才华,觉得不做个官实在可惜,就准备向朝廷举荐他,可这时的孟浩然对仕途已然看淡,直接爽约,找李白喝酒去了。

虽然到最后他也没有实现内心的隐居梦想,但随性洒脱伴随着他走到生命的尽头。之后五年,孟浩然在襄州、荆州等地,过着做诗、游玩,与好友相见饮酒的潇洒生活。也因此流传下来许多经典诗作和典故。

比如「踏雪寻梅」讲的就是孟浩然常于雪天在苏岭山上骑着驴子找寻梅花的故事。明末张岱的《夜航船·卷一天文部·雪霜》中解释踏雪寻梅,说: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至今,鹿门山下的乡间还流传着:「忆昔孟老号狂客,寻梅不顾瘦驴疲。雪花梅花共徜徉,情高独得咏梅句。」

这样恣意潇洒的生活真是让人羡慕。直到公元 740 年,遭贬职的王昌龄路过襄阳,二位好友相见,激动高兴之余,喝酒自是少不了的。孟浩然正好得了毒疮,本来快好了,可随性的孟浩然哪管得了这些,又喝酒又吃海鲜,毒疮复发,不治而亡,年仅 51 岁。

孟浩然在 40 岁时写了一首《自洛之越》,也许是他一生最好的注解和总结: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这首诗首联总结自己勤勉失意的一生,尾联表明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诗人辞别洛阳前往吴越,目的纯粹是为了去寻求名山佳水,想在自然山水中忘掉世俗,找到归宿。孟浩然虽然一生布衣,但心中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一直存在,并且延续到晚年。但这首诗却干净利落地摈弃尘俗,不论功名,是他特定时期真实心情的写照。

(三)清新自然,天然去雕饰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他的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也偶有愤世嫉俗之词,但更多的是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诗不事雕饰,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

房日晰先生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一文中指出:「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大致有三: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彩的淡,没有绚丽色彩的描绘。」

孟浩然的诗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著名学者陈贻惞曾说:「李、杜、王维都很敬仰孟浩然。」李白、王维都是孟浩然的朋友,诗歌唱和,相互影响是可以肯定的。杜甫与孟浩然有无交往,还没有实证。不过,杜甫受孟浩然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崇儒、追求仕进的思想是一致的。杜甫特别钦佩孟浩然的诗,比如,他的《岳阳楼》应当是受到了孟浩然《洞庭湖》诗的影响。

他也直接影响了襄阳诗人的成长,比如张继、朱放、鲍防、席豫等,他们的作品都受到了孟浩然的影响。

南宋诗最高成就的体现者——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的尤袤、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四人,单单是学习孟浩然的诗格、诗境与诗风,在他们那里也出现了一个高潮。

二、李白、王维写给孟浩然的诗

如果孟浩然说自己的朋友圈在大唐文化界排第二,估计没有人敢说自己排第一。

那时候的诗坛,有「南李北王」之说。李是李白,王是王维,比他们大 12 岁的孟浩然跟他们都是好朋友。

吟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人」李白,却对孟浩然满是崇敬,他一辈子给老孟写过 5 首诗,都是直抒胸臆。在《赠孟浩然》一诗的开头就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后来饱醮感情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更是被戴建业老师认为是「人类最好的诗歌之一」。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

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

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并不是我们在元宵节燃放的烟花,而是湖北武汉独有的现象。因为武汉是百湖之市,三月的春天,水蒸气造成湖面上雾蒙蒙一片,李白把它比作「烟花」。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把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加载中…

孟浩然与王维也是一对忘年交。与王维的仕途顺畅相比,孟浩然当真是时运不济,始终过不了科举考试这一关。当年 39 岁的孟浩然,科举不中,留在长安寻求出仕的机会,与王维结交。

王维不像李白那样张狂、感情外露,而是属于情感内敛型的,所以他写给孟浩然的诗也没有李白那种直白地表达倾慕之情,而是充满了满满的关怀之情和浓浓的禅意。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

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赏析:

这首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细细品位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山水、自寻其乐之情。

当然,被两位大咖老弟喜欢的孟浩然,自己也是有真功夫的。

三、「玩」出来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一人

(一)妇孺皆知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赏析:

《春晓》是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时所作。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但戴建业老师说,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大男人早上醒来想的是花园里的花掉了几朵」的事,直夸孟浩然有闲情逸致。

诗人的确在说春天,但他没有去直接描写花花草草,而是通过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加载中…

清代诗人施补华说:「诗犹文也,忌直贵曲。」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

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

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二)不卑不亢的干谒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也作临)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也作吞)

欲济无舟楫[jí],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徒,也作「空)

译文:

秋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出来,这本身已具浓郁的诗意。

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成为山水杰作。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加载中…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岳阳城」,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达官贵人求助。公元 733 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三)愁绪满屏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赏析:

公元 730 年孟浩然离开家乡赶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宿建德江》应当就是在其漫游吴越时写下的。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首句中「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加载中…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

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孟浩然,他不似李白富有想象力,也不似杜甫深感世事艰辛,不像王维那样参禅悟道,他只是睡到自然醒、闲来数落花,只是和友人吃鸡话桑麻,只是骑驴寻梅花……就像戴建业评价的那样「他一生中没有干过一件正经事,全部都是玩,但是他真的是天下潇洒浪漫之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潇洒孟浩然:睡到自然醒,闲来数落花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