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清代的文艺青年:狂傲龚自珍,多情纳兰性德,小清新高鼎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清代文艺青年:龚自珍、纳兰性德和高鼎。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人们一直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各朝代擅长的文学体裁。以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清朝文学以小说成就最大,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加载中…

但是,清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文学集封建时代文学发展之大成,是古代文学的一个光辉总结。各种文体无不具备,蔚为大观,诸多样式齐头并进,全面繁荣。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样式,清代使之得到复兴;小说、戏曲、民间讲唱等新兴文学样式,在清代发扬光大。

郭绍虞教授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中论及清代学术之集大成时说:

「就拿文学来讲,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或制艺称,至于清代的文学则于上述各种中间,或于上述各种之外,没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的。」

一、狂傲的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 年),字璱(sè)人,号定盦(ān)(一作定庵),浙江临安(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líng)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一)爱国斗士的一生

龚自珍出生于杭州一个官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进士及第,为官清廉颇有声望。而且他们家人都极有文学修养,包括他的母亲段驯在内,都著有诗集、文集传世。

加载中…

在这样的家庭中,龚自珍从 8 岁起学习研究《经史》、《大学》。12 岁从外祖父段玉裁学《说文》。13 岁,作《知觉辨》;15 岁,诗集编年。可以说是少年得志。但是仕途上一直不太顺利。考了三次才中举,考了六次会试才中进士。

但因为字写的丑,被主考官曹振镛(yōng)以「楷法不中程」为由,在殿试中被排在了后面,这让龚自珍与进入翰林院的梦想失之交臂。

为了表达自己对朝廷取士不良风气的抗议,因为在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书法是非常看重的。清朝科考要求用「馆阁体」,要求字体乌、方、光、大,字体越是好看,就越容易入考官法眼。

龚自珍回到家中让自己的妻女苦练书法,后来个个都练得精通楷书,尤其是龚自珍的妻子何颉(jié)云书法尤佳。

龚自珍是一位爱国斗士。他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并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龚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比如,他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佛教中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的一家之谈。在史学上和文学上都有自己的主张。

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他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已经进入「衰世」,是「日之将夕」。所以他始终批判封建统治的腐朽,揭露封建社会没落趋势、呼唤改革风雷的风气。也正因为他屡屡揭露时弊,触动时忌,因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他又忤其长官,最后决计辞官南归。

1841 年春,龚自珍执教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三月,父亲去世,龚自珍又兼任了原由其父主持的杭州紫阳书院讲席。夏末,准备辞去教职,赴上海参加反抗外国侵略的战斗。但 1841 年 9 月 26 日,突患急病暴卒于丹阳,留下了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故事。

(二)作品赏析

1839 年,鸦片战争的前一年,48 岁的龚自珍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

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写就巨型组诗。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1.《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赏析: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加载中…

2.《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yīn]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译文: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

这首诗是龚自珍罢官南归,路过镇江时所写的。龚自珍在诗后自注,「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词万数。道士乞撰青词。」刚好遇见一个祭祀玉帝的大会。而主持祭祀的道士认识龚自珍,就求他作了这首青词。青词是一种写给神仙看的文体。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两句以比喻修辞格,表明只有依靠一场急风惊雷,才能打破在清朝统治下,到处呈现着的为时已久的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风雷」,比喻革命风暴。「风雷」之上冠以「恃」字,表明挽救危亡,振兴国家,急风惊雷而外,别无他途,足以见出诗人的敏锐眼光和斗争梢神。「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

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骨,虎背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liè)长鸣,万马齐喑。」对于「万马齐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诗人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诗人于 1810 年到北京做官,满怀经世之志、治国之略,但是仕途的失意。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两句,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天公」,即玉皇,亦即世俗所谓老天爷。诗人揭露时弊,忽然就劝起老天爷来了,诗人是借「道士乞撰青词」之机,用民间迷信活动来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不拘一格」,充分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远大的目光。

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虎视耽耽,奴役中国民族、灭亡中国国家之心不死,瓜分风潮,迫在眉睫,要拯救暴风中破船似的中国,非有各方面的大批人才,是无济午事的,所以诗人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而降大批人才,共挽即倒的狂澜,将倾的大厦。「劝」字,颇具积极意义。它是奉劝,而不是乞求,表现了诗人处于踞离临下的地位,也显示出诗人变革的信心。

全诗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战斗姿态,对清朝当政者以讽荐,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国家未来命途的关切,和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具有很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多情的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 年 1 月 19 日—1685 年 7 月 1 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léng)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加载中…

(一)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17 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18 岁考中举人。19 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22 岁考中进士。

这一时期的纳兰性德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lù)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比他年长一岁的康熙对这位才子很是欣赏,将他提拔为自己身边的一等侍卫,常常邀请他一起品茗煮酒,吟诗作对。他曾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虽然常常随王伴驾,拥有被世人艳羡的出身、才华和前途,但纳兰性德的内心始终充满了悲伤与忧愁。有人说就是因为在皇帝身边当了近十年的侍卫,纳兰性德才感到极度压抑。后来,他父亲的政敌索额图当了领侍卫内大臣,成为纳兰性德的顶头上司,他在父亲和索额图的夹缝中生存,常常「惴惴有临履之忧」。

30 岁时,便因病英年早逝,被葬于海淀区上庄乡上庄村北,皂甲屯西一处台地上。

纳兰性德 24 岁时将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 349 首,合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高度评价。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被后人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

(二)作品赏析

1.《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一作:泪雨零/夜雨霖)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译文:

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处该多美好,那样就不会有现在的离别相思凄凉之苦了。

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想当初唐皇与贵妃的山盟海誓犹在耳边,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生不得怨。

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

赏析:

这首《木兰花令》常被我们当做爱情诗来读,但他实际上是模仿古乐府的决绝词,写给一位朋友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初相遇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时光,都是快乐的。即使偶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甘心消受,因为抱着憧憬,所以相信一切只会越来越好。

「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用汉朝班婕妤(jiéyú)被弃的典故。扇子是夏天用来驱走炎热,到了秋天就没人理睬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又将词情从美好的回忆一下子拽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二句:因为此词是模拟女性的口吻写的,所以从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责与悔恨。纳兰不是一个负心汉,只是当时十多岁的少年还没主宰自己的命运。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太真外传》中记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在马嵬坡无奈处死杨玉环。杨玉环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明皇后来在途中听到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女子将二人比作明皇与贵妃,可是你又怎么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纵死而分离,也还是刻骨地念念不忘旧情。

整首诗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女子的哀怨之情却持久的缠绵在读者心中,久久不曾消退。而这「闺怨」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闺怨」只是一种假托,词人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与朋友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加载中…

2.《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yú)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guō)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赏析:

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

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充分表现出来。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纳兰性德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差,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

三、小清新的高鼎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高鼎留下的人物事迹和史料并不多,所以现在研究高鼎其人,都是从一些历史材料中的只字片语猜测而来。留存下来的笔墨为《拙吾诗稿》。

(一)「不合时宜」的诗人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内有农民起义军反抗清朝统治,外有多个西方侵略者危害国家利益。这是中国封建历史最黑暗的时代。从赔款割地到开放通商口岸,出租领土,最后到直接割让地界。一项项屈辱的条款,压弯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受大环境的影响,那个时候的文学作品多数表现对祖国河山的忧虑,对外国侵略者的痛恨,亦或是对人民的同情。然而高鼎身处在那个时代,写出来的诗却十分清新,并不符合当时的时代。

比如他最有名的诗作《村居》,就是作者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时,写的一首特别「不合时宜」的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加载中…

(二)作品赏析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草长莺飞二月天」写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天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村中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主要写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加载中…

春景既然如此动人,生活在这如画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诗的后两句,由景及人,诗人饶有情致地写了一个群童放风筝的场面。天气实在太好了,连平时爱在外贪玩的小学生们也一反常态,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赶紧放起风筝来。「散学归来」用一「早」字,说明连孩子们也让这风和日丽的气候给打动。

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写的静态,后半部分则添加了一个动态。物态人事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诗在村居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完美和谐地得到了统一。

但诗中的恬静祥和,只是作者眼前的短暂幻像,人生更多的是无奈与彷徨。高鼎的其他诗作中,透露出的多为羁旅之苦与落寞之痛。比如他的《早行》:

一叶西风里,催程曙色微。

水流残梦急,帆带落星飞。

宿鸟未离树,寒潮欲上矶。

江湖无远近,莫问几时归。

一句「江湖无远近,莫问几时归。」写尽了漂泊的无奈与匆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清代的文艺青年:狂傲龚自珍,多情纳兰性德,小清新高鼎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