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准喀交恶,联盟解体——清准大战前传

本篇将介绍:清朝前期,喀尔喀—卫拉特联盟瓦解的过程,详解噶尔丹东侵的缘由。

1640 年(崇祯十三年),卫拉特蒙古、喀尔喀蒙古两大族群四十四位封建领主在塔尔巴哈台会盟,签署了《蒙古(喀尔喀)-卫拉特法典》,结成一个松散的政治、军事联盟,相约内部团结、共御外敌。

这个联盟所针对的,正是东扩的沙俄和不久前兼并漠南蒙古(今内蒙古)的清帝国。

加载中…
1662 年(康熙元年)东亚局势图

此时的卫拉特内部,是两部共主的状态。

准噶尔部、和硕特部为最大两部,其他零散小部都以它俩为尊。

加载中…
17 世纪中期卫拉特局势图

此时的喀尔喀蒙古分为左右两翼、三大部:

左翼(地图右边)为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
右翼为札萨克图汗部(地图左边)。

清朝初年,土谢图汗部为最大一部。

加载中…
17 世纪中期喀尔喀蒙古局势图

这里做个小说明。

卫拉特各部,「部名」与「首领封号」是不同的。

准噶尔部,上一任首领封号为「巴图尔珲台吉」,下一任为「僧格台吉」,再下一任就是噶尔丹的「博硕克图汗」。
喀尔喀,「部名」与「首领封号」是相同的,即爹的封号是「土谢图汗」,接班的儿子还是「土谢图汗」。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我们简单点说的话,可以这么理解:

喀尔喀各部的地盘和封号,是祖宗(达延汗)分封得来的,类似爵位,世袭罔替;
而卫拉特诸部的地盘,是各部自己打出来的,部名是固定的,沿革的首领们则各用各的封号。

蒙古大联盟建立后,在之后约二十年的时间内大致上还算团结,有效遏制了沙俄的蚕食。

然而,在此期间内发生了两件事儿,对联盟未来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腾机思叛乱

顺治二年(1645 年),多尔衮在全国推行剃发令,天下大乱。

由于喀尔喀各部每年都要去北京进贡,所以对关内的形势比较了解。

这时,车臣汗作为蒙古大联盟的加盟者之一,自恃背后有了倚仗,打算趁机摸一摸老虎屁股。

他认为可以趁着清帝国内乱,在其控制的漠南蒙古占点便宜。但是让他率兵正面来打,他又不太敢。

所以,车臣汗玩了一招阴的。

顺治三年(1646 年)四月,在车臣汗的唆使下,已经归附清朝的漠南蒙古苏尼特部宣布脱离清帝国,加入喀尔喀蒙古。其部落头领腾机思带领部族人马北上,进入车臣汗牧区。

加载中…
苏尼特部北上示意图

腾机思,博尔济吉特氏,黄金家族后裔。皇太极时期率众归附清朝,被安置于今天的内蒙古中部。

外行人看来,腾机思叛乱不过是个屁大点的事儿。

当时的漠南蒙古有几十个部落,这件事儿不过是其中一个头领带着几千部众外逃而已,能有多大损失呢?

然而你如果结合清帝国当时的内外局势,就会发现这实在是一个巨大阴谋的开端。

顺治三年,因多尔衮一系列弊政的实施,帝国境内已是遍地烽火。

孙可望、李定国开始经营云贵,永历帝在两广登基,郑成功在东南沿海誓师抗清,何腾蛟在湖南与大顺军合流后声势大振,北方各地因圈地、剃发、投充三大弊政引发的民变不下百起。

清军四处救火,关内形势如累卵之危。

车臣汗在这个时候煽动漠南蒙古部族叛乱,很容易引发连锁效应。

一旦清廷对此事不闻不问,那么其他漠南蒙古部族会争先效仿,毕竟人家与喀尔喀同出一脉,血浓于水。

这样的话,南北方都出事儿,清帝国的统治会瞬间崩溃。

虽然多尔衮这几年的施政有误,但他是个明白事儿的人,他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

所以,这件事儿他必须管,还得大管。

顺治三年(1646 年)五月初二,多尔衮命漠南蒙古军队于克鲁伦河畔集结;命多铎为扬威大将军,率八旗军自北京出发,全权节制北征的八旗、蒙古军队,征讨腾机思。

多铎此次带出去的军队共两万骑兵,是八旗军队的野战主力兵团之一,另外两支一支在阿济格手中,一支由多尔衮亲掌。

这两万人中有骑兵、重装步兵、重炮兵、火器兵,全员骑马机动。

多铎大军北上,先追腾机思的叛军,打了两仗,腾机思军大败,他的三个孙子、两个侄子都被清军斩杀。

腾机思兵败图穷,派人向喀尔喀蒙古各部求救。

土谢图汗派出两万人、车臣汗派出三万人救援腾机思。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喀尔喀内部还是相当团结的,这五万人基本是这两大部的全部家当。

今天的蒙古国才二百余万人,当时的车臣汗、土谢图汗的地盘也就今天半个蒙古国大小。

考虑到当时生活条件,这两部总人口能有三十万就算不错了。一次性派出五万骑兵,大概是能上马的男丁都来了。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顺治三年(1646 年)七月十三日,清军击败土谢图汗;七月十四日,清军击败车臣汗。

加载中…
红色为清军集结、进军方向,蓝色为喀尔喀、腾机思进军方向

这里并不是我不想详细说过程,而是几乎所有史料都是这么简单的几句话。

想想也明白,喀尔喀蒙古的军队是使用弓箭的冷兵器轻骑兵,而多铎军团则是多兵种混成军团。

两队对阵,清军用重炮轰击对方的骑兵群,马惊则军阵自乱。

然后重甲步兵列阵向前,清军重甲骑兵再从侧面冲过去,对方就可以结束游戏了。

就这么简单。

多铎本来打算一鼓作气,占领整个喀尔喀蒙古左翼。但由于国内战事吃紧,多尔衮叫停,大军班师。

此次北征,多铎军团战果如下:

斩首数千人,俘千余人,获驼千九百、马二万一千一百、牛一万六千九百、羊十三万五千三百有奇。

换句话说,顿顿烤羊肉,也够大军吃一个月的。

要是不知道前因后果,还以为他是去打草谷的……

此战过后,车臣汗、土谢图汗意识到,老虎的屁股是摸不得的,还是老实点好。

于是派人到北京进贡、谢罪。

但多尔衮是个得理不饶人的人,他觉得到自己的家奴跑到别人家里、自己的弟弟带人闯进人家家里、把家奴和主人按在地上打一顿、抢走不少东西、人家再上门赔礼道歉还不够,远远不够。

他要求什么呢?

命其擒叛部首领腾机思来献,或(喀尔喀蒙古)以亲信大臣来京为质,(否则)朝廷将遗偏师前往剿灭叛部。

这个意思就是,要么把腾机思给我抓来,要么把你们的兄弟子侄送过来当人质,不然我就继续派兵揍你们。

一听这话,车臣汗和土谢图汗也急呀。

腾机思这会儿并不在他们手中,蒙古草原那么大,去哪找人啊。

为了稳住多尔衮,他两就托同属喀尔喀蒙古但未参战的札萨克图汗去找多尔衮说情。

札萨克图汗派使臣解释,大致意思就是:腾机思叛乱,跑到我们这边。你们追到我们的地界,我们确实派人去了,但不是为了跟你打仗,而是去说和,看看能不能为大军提供点后勤补给。没想到你们上来就打,这事儿真的跟我们无关啊。

对于以上这份辩白,多尔衮答复:

来书不名,又尔我相称。

这个意思就是,我是摄政王,你是臣属之国,竟敢在文书中「你」呀、「我」呀的,不知道自己什么身份吗?

素知与尔无干,尔等欲前来分理曲直乎?尔果能议?

这个意思就是,我知道这个事儿跟你没关系,你来掺和啥?你几斤几两啊?这是你有资格议论的吗?

这就很不讲理了,好好跟你说话呢,你急啥?

一般人到这儿就恼了。

然后,就在多尔衮答复完扎萨克图汗的第六天,史料记载如下:

顺治四年五月初九,扎萨克图汗部俄木布额尔街尼、土谢图汗部泽卜尊丹巴胡土克图等员进贡方物。

……

没办法,拳头没人家大,不忍咋办?

后来双方为这个事儿继续扯皮,多尔衮不断骂,喀尔喀蒙古不断进贡、不断道歉、不断解释,双方一直纠缠到多尔衮病逝。

顺治帝亲政后,喀尔喀蒙古再次上门道歉,并交出了叛乱的腾机思及其部众。

顺治帝赦免腾机思及喀尔喀左翼的罪行,将腾机思重新安置于漠南蒙古故地游牧。

这件事儿对卫拉特—喀尔喀联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方面,卫拉特入盟的目的是抗击沙俄;喀尔喀入盟的目的既是北抗沙俄,还是南防清帝国。当然,如果能凭借联盟的力量重新占据漠南蒙古更好。

而现在,有了联盟还是被清帝国上门一顿胖揍,挨完揍还得上门赔罪,赔罪的同时还得挨骂,挨骂的同时也得进贡。

这简直把成吉思汗、达延汗这些老祖宗的脸都丢干净了。

别说占人家便宜了,差点连老本都赔进去。

另一方面,顺治帝亲政后,在东北将入侵的俄军剿杀殆尽,显示了清帝国的实力;又赦免了腾机思,宽恕了喀尔喀蒙古的罪行,显示了顺治帝的胸怀。

综上,清帝国是一个包容性强、战斗力猛的大靠山。

面对这种局势,土谢图汗和车臣汗就开始琢磨了,与其跟一群矬兄弟报团取暖,还不如去抱清帝国这条大腿。

既能保证自己的安全,还能借助其力量抗击沙俄。

所以,此后喀尔喀蒙古左翼一心一意地投入了清帝国的怀抱,成为清帝国的忠实盟友,并将扩张方向转向了右翼,即札萨克图汗方向,两翼屡次发生战争。

这里,就引出了我们要说的第二件事儿,喀尔喀蒙古内乱。

喀尔喀内乱

说起喀尔喀的内讧,其源头还在顺治帝身上。

在顺治帝原谅了喀尔喀左翼和腾机思的「罪行」后,喀尔喀左翼已经成为清帝国的藩属,右翼的扎萨克图汗也于 1657 年(顺治十四年)遣使来朝,与清帝国确立了朝贡关系。

这个「藩属」,并非清朝的领土,喀尔喀各部只是进贡,但不交税、不出兵、不受清朝直接管辖。

以上情况,看似与之前没啥不同。

但是,对付这种爱惹事的藩属国,中原王朝是有着丰富经验的。

1655 年(顺治十二年),顺治帝效仿汉朝的推恩令,「众建诸侯以少其力」,将喀尔喀原本的「三部」分为「八部」,即「八札萨克(蒙古语意『部』)」。八扎萨克均进「九白年贡」(白驼一、白马八),清廷照例赏赐,成为定制。

这其中有什么玄机呢?

现在,你把自己想象成原三大部之一的「札萨克图汗」。

之前,你管理自己的这一摊,你的二弟、三弟都在你的地盘内,都得听你的。

某天,你认了顺治当大哥,过年过节给人家送点东西。

这时候,顺治对你二弟、三弟说,「鉴于你两表现不错,我决定,你两今后可以各管一摊。以后过节送东西,你们两也各准备一份,跟札萨克图汗一起来吧。」

你的二弟、三弟会怎么想?以后还会认你这个哥哥吗?

也就是说,顺治的这个政策,让喀尔喀蒙古产生了一些新的、名义上的「部族头领」。虽然此举并没有改变喀尔喀传统三大部的统治架构,但却足以激起这些新贵们内心的斗争精神。

顺治老大都说我能自立了,你凭啥不给我地盘?

内讧的种子由此埋下。

而喀尔喀内讧,就不能形成合力,就得找人当裁判,就没工夫管别的地方,这些对当时内部尚不稳定的清帝国都是有益无害的。

但是,我还是要说一句,真他妈坏!

17 世纪 50 年代末(顺治后期),喀尔喀蒙古右翼率先内讧。

札萨克图汗联合卫拉特蒙古的一部打了同属右翼的另一部,挨揍的一部跑到了土谢图汗那里避难,土谢图汗将部众、兵马照单全收,全部纳入了自己的统治。

1662 年(康熙元年),右翼再次发生内讧,上次联合的两方因为分赃不均等原因互殴。土谢图汗以「调停」的名义出兵,大肆抢掠右翼的人口牲畜。

客观而言,土谢图汗的所作所为是一种背叛行为,背叛了《喀尔喀—卫拉特法典》所确立的「内部团结、共御外敌」的宗旨,所谓的联盟已经名存实亡了。

这种行为,让此时同属联盟的准噶尔部头领僧格台吉很不满。

说好的不内斗、一致对外,你土谢图汗却投靠清帝国、对同族开刀。

作为报复,僧格开始出面干预喀尔喀右翼的内乱,将准噶尔的势力向东扩张。

1666 年(康熙五年),准噶尔首领僧格以武力为后盾出面调停喀尔喀右翼内乱,内乱平息后僧格以自己的名义册立「成衮」为新一任札萨克图汗。

之后,成衮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僧格的侄孙,两家成了亲家,也是事实上的准盟友。

加载中…
1666 年局势图,黑色虚线为各部大致分界线,不同颜色的圈代表各部的位置,箭头为各部扩张方向

僧格的举动让土谢图汗也不满。

在他看来,喀尔喀右翼内讧,是喀尔喀内部的事儿,你一个卫拉特的王公跑来主持公道,我们喀尔喀诸王公的脸往哪放?

然后他也开始报复。

第一招,你联姻,我也联姻。

卫拉特的准噶尔跟喀尔喀的扎萨克图汗联姻,土谢图就去找卫拉特的另一大部和硕特联姻。

土谢图汗将女儿嫁给了和硕特部鄂齐尔图汗的外甥为妻,两家也结成了亲家。

第二招,僧格册立的「汗」,我不认。

土谢图汗认为成衮的汗位来自于僧格的册立,既不是喀尔喀诸王公会盟确立的,也不是蒙古传统继承制度下产生的,长期不承认成衮的汗位。

长期到啥份上呢?

一直到成衮死,土谢图汗都不承认其汗位。

第三招,抢来的东西,我不交。

经过长达十年的内讧,此时的喀尔喀右翼已经是一片萧条,人丁稀少,逃跑的人口、牲畜大部分被土谢图汗据为己有。

成衮上台后,就向土谢图汗索要右翼的逃人和资产,土谢图汗拒绝交出。

他拒绝交出的理由也很搞笑。

土谢图汗的逻辑是,成袞的「汗位」是非法的,那么成袞的札萨克图汗部此时就处在无政府状态,所以自己先代合法也是虚拟的「札萨克图汗」保管这些人口和资产,等虚拟变成了现实,他再交人、交东西。

成衮没办法,又跑去找僧格求援。

可是不巧,1670 年(康熙九年),僧格被异母兄车臣台吉毒杀,噶尔丹此时还在西藏留学,准噶尔群龙无首,处在分裂的边缘。

就这样,成衮的靠山也没了。

可怜的成衮是求天天不应,求地地不灵。天地都不好使,只好求佛祖了。

不开玩笑,这是真的。

成衮派人去拉萨,求五世达赖出面调解。

当时的喀尔喀与卫拉特各部均信奉藏传佛教,而五世达赖为藏传佛教的宗教领袖,这招看似是有效的。

然而,土谢图汗又祭出他的大招,「本土活佛」。

先做一个名词解释。

藏传佛教认为,「生」是灵魂附着肉体的过程,「死」是灵魂逃离肉体的过程。

所以,活佛虽然肉体死去了,但是其灵魂会负在一个新生儿身上重生,这个过程的学名叫「灵童转世」。

17 世纪初(明末),喀尔喀蒙古各部共同从西藏迎来了一位高僧传教,其驻所在土谢图汗辖区。

1634 年(崇祯七年),这位高僧圆寂。

按照教义,高僧的灵魂是不灭的,这就需要转世。

当时的土谢图汗叫衮布,就是上文抢东西的那位土谢图汗的父亲。

衮布主持了这次「转世」过程。

1635 年(崇祯八年),也就是高僧圆寂的第二年,衮布的一个老婆生下了一个孩子。

衮布老兄抱起孩子一看,当即大惊失色,惊呼:「这就是『灵童』啊!」

就这样,衮布的儿子就成了转世的活佛,也就是喀尔喀的本土活佛,从而使土谢图汗部成为了全喀尔喀的宗教中心。

由上面内容可见,衮布老兄主持转世的关键步骤,大概率是在床上进行的。

这个转世灵童全称为「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其中,「哲布尊丹巴」意为「圣贤尊者」,「呼图克图」意为「长寿之人」,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永生的圣贤尊者」。

这样,在成衮要求五世达赖主持公道的这个节点,土谢图汗就把自己的活佛弟弟(他两都是衮布的儿子)搬了出来,表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按照本土活佛的意愿做的,对五世达赖的说和、调解置若罔闻。

到这会儿,土谢图汗可谓是志得意满。

准噶尔内乱,无暇东顾;
喀尔喀右翼衰落,打不过他;
五世达赖成了摆设,他有自己的活佛。
而且土谢图汗对清帝国一直十分恭顺,算是背后还有靠山。

看似没人治得了他了。

就在这时,一个治得了他的人登场了。

他的名字叫绰罗斯·噶尔丹。

关于噶尔丹扩张的情况,在本专栏之前章节我已经详细说明过,这里不再赘述。

加载中…
噶尔丹东侵之前的扩张示意图

我们这里单说说噶尔丹与土谢图汗之间解不开的冤仇。

有些人呢,天生就是仇家,不仇都不行,噶尔丹与土谢图汗就是如此。

噶尔丹是五世达赖的学生,师生情谊十分深厚;

而土谢图汗对五世达赖爱搭不理,努力抬高本土活佛地位。

这是第一仇。

札萨克图汗成衮是僧格的亲家,自然也就是僧格胞弟噶尔丹的亲家;

而土谢图汗始终不承认成衮的地位,并占了人家的人口、地盘。

这是第二仇。

噶尔丹上位不久就攻击自己的邻居兼丈人和硕特部,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汗与土谢图汗是亲家,土谢图汗派军队救援,但是走到半道鄂齐尔图汗就被生擒(《清史稿》记载其被杀)。

这是第三仇。

有此三仇,双方自然是不共戴天。

其实呢,在噶尔丹刚刚上台那会儿,双方的实力差距并不是太大。那会儿的准噶尔大概也就二、三万骑兵,土谢图汗也有三万。

虽说准噶尔军的火器装备水平要高一些,但土谢图汗还有盟友车臣汗与卫拉特的和硕特部,并不算吃亏。

然而,到了 1687 年(康熙二十六年),噶尔丹已经将之前的准噶尔汗部升级为准噶尔汗国。

其实际控制地域超过四百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两个半新疆的面积;国内人口三百余万,火器装备率超过 50% 的常备骑兵军团五万人。

这种体量、这个控制范围、这样的军队,西伯利亚的俄国人见了都得叫爸爸。

加载中…
1687 年(康熙二十六年)形势图

此时的土谢图汗显然不是噶尔丹的对手。

当年,噶尔丹还特意派人警告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毋得违扎萨克图汗号令,违者即为叛教。」

噶尔丹之所以要在此时发出警告,因为这会儿的札萨克图汗刚刚换人了。

上面那位可怜的成衮死后,他的儿子沙喇接班,成为新一任札萨克图汗。

新官上任,岁数又小,噶尔丹为防土谢图汗搞事情,所以警告他一下。

然后,土谢图汗就干了下面这件事儿。

《皇朝藩部要略》载:「康熙二十六年,土谢图汗恶沙喇附噶尔丹,追杀沙喇,复追斩噶尔丹之弟多尔济札卜,进屯喀喇额尔奇克、察罕额尔齐克,与噶尔丹相距。」

翻译一下就是:沙喇接班后,继续奉行他爹的政策,结盟准噶尔。土谢图汗对沙喇的政策很生气,就于 1687 年派军队主动攻击扎萨克图部,杀死沙喇。当时噶尔丹的弟弟也在扎萨克图部军中,土谢图汗顺道把他也杀了。

之后土谢图汗没有退军,而是试图兼并喀尔喀右翼,与准噶尔汗国成了邻居,还陈兵准喀两国边界。

加载中…
土谢图汗进军方向,黑色虚线内为准噶尔汗国实控地区

听完以上描述,你再看看上图,对比一下两者的地盘,是不是感觉土谢图汗疯了?

人家噶尔丹现在这么强大,不上门找你算旧账就不错了,土谢图汗怎么还会主动上门找事儿、再添新仇呢?

土谢图汗的失心疯病源,还得从之前讲过的雅克萨之战说起。

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清俄在雅克萨正式开打。

当时雅克萨的主要兵力、粮食补给地是尼布楚,尼布楚的后方是色楞格斯克,色楞格斯克的后方是沙俄当时在西伯利亚最大的据点,叶尼塞斯克。

尼布楚在车臣汗属地的北界,色楞格斯克则直接建在土谢图汗的辖区之内。

加载中…
雅克萨之战两军行进图:蓝线为俄军的进军、补给方向;红线为清军、喀尔喀蒙古军进军、补给方向

康熙帝从宏观层面看到了土谢图汗的地缘优势,就给了他一点恩惠(康熙派人主持喀尔喀左右翼调停,实则偏袒土谢图汗),要求土谢图汗出兵北上,切断俄军自叶尼塞斯克向雅克萨方向的补给;要求车臣汗断绝本部落与尼布楚俄军的贸易。

土谢图汗随后派自己的弟弟西第什里率八千骑兵游弋于贝加尔湖南侧,持续两年之久。康熙二十六年,自沙俄本土赶来约一千九百人的军队经过这里时,西第什里率军包围了俄军驻扎的色楞格斯克,有效拦截了俄军东进。

当时清军在黑龙江流域的常驻军不过二千人,如果支援的俄军顺利东进,很有可能重占雅克萨,对之后的尼布楚谈判不利。

我讲上述事情的目的,只是为了说明一个事实,土谢图汗为康熙帝,是出过力的。

不幸的是,土谢图汗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在土谢图汗看来,他是康熙的小弟,康熙是他的大哥。

大哥跟俄国人掐架,小弟帮大哥踹了俄国人一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样,一旦自己跟别人打架,大哥也会甩开膀子帮他打的。

出来混,总得讲点情义嘛。

所以,他就有了底气,以前不能打、不敢打的现在可以打,不需要在乎对方是否强大。

于是,他出兵打了札萨克图汗,并杀了噶尔丹的弟弟。

然而,土谢图汗并不了解康熙。

康熙这个人,确实重情义。

他这一辈子,跟着他混的重臣、将军、王公,只要是没明着起兵叛乱的,不管对方犯多大的错,他没杀过一个(除了索额图,其因教唆太子谋逆而被赐死),连鳌拜康熙都没杀。

即便是曾经跟他作对过的,像反复反叛的王辅臣、台湾郑氏后人、噶尔丹的儿女等等,这些人最后都在他的股掌之中,但是康熙也都没杀,并妥善安置了他们。

康熙帝这些仁义的举动,既是因为其本身的性格,也是因为这些人于大局无关。

然而,一旦某人某事牵涉到了国家利益,那么康熙帝讲的就不是情义了,而是权谋。

事实上,对土谢图汗的举动,康熙帝非常不满,因为这破坏了他的预定计划。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时,康熙被俄国人的反复无常彻底激怒,他最初给前线将领的命令是:「(俄军)当速降,如不降则尽诛之。若得雅克萨城,即往尼布楚。」

也就是说,康熙这次不但打算攻占雅克萨,还计划连尼布楚一并拿下,将入侵者斩尽杀绝。

然而,就在雅克萨战争进行期间,他收到了土谢图汗杀死噶尔丹弟弟的消息。

这让康熙帝十分震惊。

此时的沙俄与准噶尔交往密切,但未正式结盟。

如果噶尔丹借口弟弟被杀一事攻击喀尔喀,而清俄已经在东北开战,清、喀又是宗藩关系,那么准、俄想不结盟都难。

如果将这两方势力进入了同一战壕,俄军便可获得他们之前在西伯利亚所欠缺的兵员和粮食,而准噶尔则将获得沙俄的火器支援,那时清军所面临的的处境将倍加艰难。

更危险的是,俄、准两者一个在北、一个在西,对清帝国形成战略钳击的态势。如果一个自东北进攻,一个自蒙古高原南下,届时清军必然首尾不能相顾。

加载中…
康熙二十六年态势图

「兵者,诡道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此时康熙帝的决策如果稍有疏失,帝国将腹背受敌。

所以,在「敌已明、友未定」的情况下,康熙帝紧急叫停了对雅克萨的攻击,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并在不久之后撤围,允许城内俄军残部返国,取消了攻击尼布楚的计划。

康熙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稳住俄国人,不要撕破脸,以防俄准联盟成型。

就在康熙帝运筹帷幄的同时,一个人的怒火在燃烧。

不用说大家也知道,这个人就是噶尔丹。

虽然噶尔丹自己并不是什么善茬,也没少干侵略别人的事儿。但这次,他是有理由愤怒的。在土谢图汗之前的一系列操作中,他确实是受害者。

恶人受了欺负,自然是不会忍的。

然后,噶尔丹就发起了他的报复行动。

康熙二十六年九月初,噶尔丹以土谢图汗杀其弟为由,宣布起兵复仇,东征喀尔喀。

当年九月二十五日,土谢图汗遣员疏报康熙:

噶尔丹分兵南北两路来攻,我部人心惊惶,是以率兵迎敌。并(噶尔丹)扬言所借俄罗斯兵将至。

自作孽,不可活。

喀尔喀的末日即将到来。

参考资料:《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最后的游牧帝国》(【日】宫脇淳子)、《清史稿》、《清圣祖实录》、《康熙起居注》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准喀交恶,联盟解体——清准大战前传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