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田园诗鼻祖」陶渊明:性本爱丘山

一、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如果立马要说出一位「最富诗意」的诗人,或许大多数人都会立刻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一出,恬淡闲适的心境立现。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一生中经历了三仕三隐,最终在 41 岁时选择了完全归隐的生活。

加载中…

他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诗人,是一位怪诞的醉汉,于醉酒间观照人世;是一位自足的农夫,在劳作时感受内心的愉悦。从他的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是与众不同的人生情趣、特立独行的人生抉择,面对浮躁多元化的社会,他的诗歌就是一剂让心灵回归平静的良药。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在陶渊明八岁时,家运已经衰落,日子比较贫苦。但是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他也爱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总之,在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陶渊明并不是一开始就想「隐居田园」,他也有一腔的宏图远志,想「大济苍生」,但最终还是决定与上层统治阶级彻底决裂。

二十岁时,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在这个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低级官吏,后来归家休息。二十九岁时,他出任江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之后他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心中以为「志意多所耻」。陶渊明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县令,在位八十多天之后,因为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辞官归田。

这一次的辞官,让陶渊明正式开始了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这个时候的他,思想已经比较成熟,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开始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这些传颂至今的诗歌。

加载中…

如果陶渊明一直在官场上,他的晚年或许能够衣食不愁,平安度日,但归隐之后的他,没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再加上农田受灾,房屋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老至更长饥」,最后在贫困中死去。但尽管物质上有所缺失,他的精神却是富足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后世的文人对陶渊明的评价很高,欧阳修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他的作品与精神,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在陶渊明的诗文作品中,田园诗和散文辞赋是最为人所熟知,也是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陶渊明的两首田园诗和一篇散文辞赋。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

(一)《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一作:误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的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地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在开始正式过上「归隐」生活后,写的《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为保持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组诗的第一首诗歌,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适俗韵」是指在官场中逢迎世俗、周旋应酬的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网:尘世的罗网。「三十年」应该是「十三年」,他从开始作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县令,前后一共十三年。所以「一去三十年」是「一去十三年」之误。这两句是说,自己不得已出去做官,一去就是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前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

加载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八句是写归隐之后的生活,好像诗人带着我们在他的田园里参观一番,他指东道西地向我们一一介绍: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

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一经诗人点化,都添了无穷的情趣。尤其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句,美好的田园画面仿佛一下子鲜活了起来,我们仿佛能从诗歌中听到狗吠声、鸡鸣声。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这首诗歌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流露出如释重负的轻松心情,而对景物的描写更是十分绝妙,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语言清新直白,质朴无华,意境却真实动人,全诗结构不着痕迹而浑然一体,令人读罢心灵也仿佛被荡涤。

(二)《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赏析:

这个八句短诗,在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荒,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然归来时天色已晚,但从「带月荷锄归」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不但不觉得疲惫,反而乐在其中。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为什么如此坚持?诗人在下面一句中继续陈述。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当他辞去彭泽县令选择归隐田园时,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诗人平淡中的坚持之心合盘现出。

从这首诗歌中我们能够明显看出,陶渊明描写田园风光的语言是鲜活有生命的。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劳动的辛苦与归隐的自豪并不冲突,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三、陶渊明的散文辞赋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满足。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加载中…

赏析:

《五柳先生传》采用正史纪传体的形式,并不注重描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首创。通过五柳先生这一假想人物的描述来用以自况的文章,抒发了陶渊明的志趣。文中描述了一个爱好读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率真自然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是赞语。正文又可分为四个小节,第一节自开头至「因以为号焉」,交代「五柳先生」号的由来,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

第二节自「闲静少言」至「欣然忘食」,写五柳先生的禀性志趣。接着写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五柳先生最突出的地方。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就与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有关。五柳先生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第三节自「性嗜洒」至「不吝情去留」,写「五柳先生」的饮酒嗜好。但嗜洒与家贫又是矛盾的,他不慕荣利,不能摆脱贫困,便「不能常得」到酒。这说明他不因嗜酒而失节。至于亲友请他吃酒,他却毫无拘束,一去即饮,一醉方休,又反映了他的坦率与认真,

第四节自「环堵萧然」至「以此自终」,写「五柳先生」的安贫与著文。他虽然居室破漏,衣食不足,但却安然自得,这正是他安贫乐道的表现。而「忘怀得失」又是他「不慕荣利」的性格使然。这些既与前文相照应,又收束了全篇。

本文赞语,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话来赞扬五柳先生,说「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也就是说五柳先生是黔娄一类人物。两句话非常精炼地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使古今两个人物相映生辉。

陶渊明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既表达了他对上古社会淳朴风尚的向往之情,又说明他是一位有着美好理想的隐士。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一读就懂,但内涵还需细细品味,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他的田园,他的思想,他的那份悠然,恰好能治愈我们置身于浮华世界的那份浮躁。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田园诗鼻祖」陶渊明:性本爱丘山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