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体现在哪些方面?

今天这篇,讲到底什么是「一个人的真正成长」?

01  我自己故事

我的成长大致是在十三岁时。

那时读初二,老师布置了一篇周末作文,题目是《我的母亲》。

花了周末整整一天半,也没想好怎么写。

后来大致这样写到:

三年前,一个冬日的周一下午,阳光刺眼。

我背着书包回家,门从里面被反锁。钥匙多扭了两圈,我才努力把门打开。

妈妈在家里自杀了,夕阳透过并不严实的窗帘,照在她冰冷的毛衣上。

在葬礼上来了很多人,其中很多人哭了,但我没有哭。

但是今天写作文的时候,眼泪大把大把往下流。

我突然想起以前妈妈对我很好。

每天早上 6 点,冒着寒风去拿鲜牛奶给我做早饭。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经常感冒,妈妈就陪着我去体育场踢足球。我射门,妈妈当守门员,有一次把她脸打肿了。

妈妈虽然只是初中学历,但对我很严格。让我每天读 50 页世界名著,所以我现在非常喜欢读书。

我现在非常想念妈妈,我现在才意识到自己没有妈妈了。

母亲离世前的几年,我是和母亲一起居住,父亲在外地工作,他们吵架近 2 年。

当时写这篇作文时,是我人生哭得最厉害的一次,后来基本没有哭过。

加载中…

 小说《我的米海尔》里有句话:

我要是石头做的就好了,坚硬而安宁,冰冷而又现实。

这是我人生,大多时候的写照。

为什么变成这样?问题答案没那么简单。 

02  为什么一个人很难成长?

十年之后,也就是在大学,才找到答案。

心理学中有一个基础概念,叫「心理边界」(Psychological Boundary)。

人其实只有两种主要情绪,处在边界之内叫愉悦,处在边界之外叫恐惧。而其它诸如开心、兴奋、焦虑、内疚等情绪都是这两者演化出来的。 

加载中…

 比如和自己朋友聊天会感觉很愉悦,而和一个陌生人聊天会感觉恐惧或焦虑。

看自己喜欢的美剧会感觉很愉悦,看哲学大部头比如《纯粹理性批判》会觉得如坐针毡。

那如何形成边界?边界就是一个人的「壳」。

「壳里」是舒适区,「壳外」是焦虑区。

什么叫「舒适区」?不是你感觉舒适就是舒适,而是能够持续稳定提供反馈的所有事物的总和。

用理论解释就是,算了不解释,直接看案例:

· 你放学回家打开房门,门后永远有一个持续爱你的妈妈,这就是持续稳定反馈,所以家就是你的「壳」。

· 父母的一辈子都在一家企业,每个月稳定会有收入到卡上,企业就是他们的「壳」。

· 一个女生持续买 Prada,这些包能够让她感觉很良好,包就是她的「壳」。

· 健身很辛苦吗?但如果能够持续让一个人获得良好反馈,他很感觉很爽,这也是「壳」。

· 我们刷手机,能持续稳定获得想要的信息,手机就是我们的「壳」。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会熬夜玩手机?NO,知乎上最戳心的回答是:

如果不是因为睡前花两个小时沉浸在舒适区中,年轻人哪里有精力去面对日复一日的种种焦虑。 

不过,「壳」会有碎裂的时候。

也就是在同一件事上,不再有持续稳定的反馈。

比如突然一天,觉得 Prada 再不能提供优越感;突然一天,发现辛苦健身,其实也没有改变什么。

这时,你会去寻找新的「壳」。

比如不买 Prada,那就每周去书店;不健身了,那就去玩滑雪。 

而有时候,「壳」会瞬间崩塌,让自己措手不及。

比如当年我推开门,门后再不会有一个稳定持续关爱的母亲。

一时间你无法去建立一个新「壳」,只能暴露在令人恐惧的世界中。

怎么办? 

03  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

什么是真正的成长。

山本耀司曾在一个采访里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

我要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不要做欲望的奴隶,自律可以令我们活得更高级。

够高级吧?但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这张图,邓宁·克鲁格效应。

加载中…

 (想想看,你在什么位置?)

什么是一个人真正的成长,毫无疑问,只有一个概念:

打破自我「边界」(刚刚说的壳),通过探索走向更大的世界。

· 你想要早起跑步,是不是需要打破你温暖被窝这个壳?

· 想去更好的公司,是不是需要舍弃舒适的娱乐,去学习?

· 想进步更快,是不是要打破已有的读书习惯?

这是鸡汤么?

NO,鸡汤是不具体的废话。请原谅我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具体探究:

一个人的成长,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

04 所有成长,都需要你暂时舍弃感知体验

 第一个方面:从「感知」到「认知」 

刚刚发现问题没有?所有破壳成长,都需要你暂时舍弃感知体验。

什么是「感知」?画出来大致就这样:

加载中…

任何事物都通过你自己好恶来做评价。

为什么我们习惯用「感知」去做判断?因为你的「生存本能」程序就设定了,大脑会倾向你做有短期收益,更利用生存繁衍的行为:

· 看到一个男生很帅,于是就过夜了,不考虑长期后果。因为「想让后代优越」的程序战胜了理智。

· 孩子一不听话就对他发火。因为「控制感」程序占领上风。

· 90% 的社群聊天模式,都是表达自我或表达赞叹。因为「自我存在感」和「社会归属感」是社交核心需求。而很少有人真正去听别人讲。

但「认知」就不一样了,认知往往需要追问为什么,需要去研究事物本质,以及你和事物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画出来就是这样。 

加载中…

有一次家庭聚会,一个边缘长辈说,「你妈当时就是太固执,给她说很东西不听。」

我看着他,冷冷问道:

「你们知道什么叫抑郁症吗?知道她当时很可能皮质醇含量超标了吗?抑郁症应该通过什么药物来治疗吗?什么叫固执?为什么一个人会固执?固执和情绪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长期负面情绪会导致抑郁?」

长辈再也没敢和我说话。 

05  你是不是以「信息」为食的生物?

 第二个方面:从「崇拜资源」到「渴求信息」 

为什么多数人都喜欢用「感知」?因为只需要少数信息。

比如:

1、咋得痤疮了?最近肝火有点旺啊!

2、痤疮成因复杂,一般因为内分泌变化导致睾酮水平提高,睾酮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皮脂腺发育,从而分泌大量的皮脂。同时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造成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毛囊中多种微生物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分解皮脂生成游离脂肪酸,同时趋化炎症细胞和介质,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 

「感知思维」是不是比「认知思维」容易很多?

有一次和朋友对话,我表达了一个观点:

人类物种大体可以分为两种,x 和 y 类。

x 是大多数人,他们总喜欢躲在什么地方,靠吃「资源」为生,安稳度过余生。 

加载中…

y 是异类,它们是靠「信息」为生的生物,为了探索未知世界而努力。

加载中…

 想想当年在原始部落,我们蜷缩丛林一个角落,多数人(x)靠着稳定资源就能活下去。

而少部分人(y)因为种种原因,踏上了探索新家园的道路,路上充满了危险,靠「资源」是不行的。

唯一值得依赖的,就是「信息」,他们需要靠「信息」去降低未知领域不确定性。

加载中…

 

为什么你找工作,父母总想通过各种关系来让你进入某个稳定企业?

因为他们是 x 类人,他们生活的年代什么都是以「资源」为核心。

为什么你越来越热衷读书、和优秀的人交流、学习更多技能?

为什么投资者、创业者、刚去新公司的人、开始养育孩子的父母…如此需要信息?

因为需要降低不确定性。

所以人为什么要读书?是因为人丑就要多读书么?

NO,因为少数人就是吃「信息」的生物。 

06  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

 第三个方面:从「自我视角」到「更大尺度视角」 

什么是「大尺度」?

你爷爷那一代人,能联系的人最多十几个;父母那一代人,手机通讯录里有上百人;而现在很多人能在微信中调度上千人。

大家对于社会关系的思考尺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再讲一段自己故事:

我 19 岁大学时,每个月生活是 500 块。

但是每个月电话费就会有 150,和女朋友见一次会至少花掉 100 多,每月生活费基本就剩 200 块。

怎么办?除了贫穷,还有无尽的痛苦、自卑和焦虑。 

我去餐厅当服务员,也向新生推销字典,发过传单,挣了一些零花钱。但这并没有帮我解决什么问题,尤其是精神的束缚。

还好高中同桌毕业时留给我两本书:叔本华《作为意志的表象的世界》,周国平《周国平文选》。

最终成为我大学四年最大慰藉。

此后我也常去图书馆,看尼采、弗洛伊德、周国平等等。我理解了什么叫抑郁症?什么叫人格或自我意识?理解了人原本就是孤独的。

即便我很穷困,但对自卑和孤独无所畏惧。

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永远用更大尺度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自己走不出来,那就用哲学家研究整个人类的视角,去看待事物本质。

有一个叫「现实俱乐部」(Edge)的组织,成员包括纳西姆·塔勒布、凯文·凯利、史蒂芬·平克、比尔·盖茨等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他们每年会探究一个人类命运的大问题。

这些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会怎样去思考?也就是切换「更大尺度」的视角。

比如为什么七八十年代贫乏年代,夫妻会生很多小孩?而现代人却只生一到两个,发达地区生育率都很低?

这个问题用人口、经济,不同地区情况等很多变量都难以解释。

但「更大尺度」解释是,这是生物繁衍策略的共同问题: 

当一个物种处于生态位的更高处,也就是能够掌握和控制大量资源,他们更倾向使用 K 策略,也就是优生优育。

而一个物种处于生态位低处,更倾向使用 R 策略,则靠数量取胜。

老虎、大象、鲸鱼这些物种都是 K 策略,K 策略能够保证整个物种对于资源的传承和控制。

而蚂蚁、昆虫、鱼类很多使用 R 策略。

K 策略和 R 策略的原则在企业也同样适用,比如苹果每年只发布一款 iPone,而处于生态位下端的企业,则一年要发布很多手机。

加载中…

一句话总结,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

因为我们的视角常常局限在「自我」狭小的视野中。

07  结语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是在 1845 年 7 月 4 日,美国 69 周年独立日那天选择去瓦尔登湖畔隐居。

用他自己的话说:

「每个人都应该迎来自己精神独立的那一天。」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画如此篇幅去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我的故事并不特殊,相信你也并非一帆风顺。

x 类人群如果遭遇挫折,更多选择退回避风的「壳」里。

但如果你是那少部分的 y 类人,希望你从此觉醒,放下「不敢犯错」的包袱,放下「沉醉自我」的巨婴心态。开启精神真正独立的时刻,勇敢去探索世界。

有句话这样说:

大部分人都不好不坏,平庸乏味,跟一次性塑料饭盒一样。

对这种长方形塑料,你连闻一闻的兴趣都不会有。

他们的刻度永远都在一个正确的正中间,永远不犯错,永远不会失败,最终出来一个光溜溜的东西。

但伟大来自不正确,伟大是从错乱中来。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定要创立「超脑连接社」的原因。

我一生都在探索「信息」,第一份工作是数据分析师,后来是产品经理,后来是写作者。

我因为「信息」而重生,也希望能够引领大家,真正去掌控「信息」。

如果你只做力所能及的,将永远不会成长。

反正都要死,为什么不兴奋地活。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体现在哪些方面?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