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谈一个财务专业非常普遍却又是令人困惑的问题:为何大学里学的财务与实际做的财务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在一家上市公司做全球首席财务官,所以我可以说一直在财务实务的第一线工作,特别是以上市公司的年报为最终产品,由此引发的经营目标设定到财务指标跟踪考核,可以说我过去二十年碰到的财务实务与知识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财务场景问题。
同时,业余时间我还作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客座教授给大学生上财务课,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财务学习内容有很深刻的理解,从中做了一些概括性的思考,本文就以我过往的一些思考,结合一些具体案例,给大家剖析一下大学里学的财务与企业里实际做的财务到底有什么区别。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区别非常大,甚至,有时我用自己发明的铁轨理论来描述这种区别,即所学的与所做的似乎是两条永不交叉的平行线,学习与实务,理论与实践完全不交合。
具体而言,我认为大学里学的财务知识以概念为主,书本概念有以下三种特点:概念简单化、概念抽象化、概念刻板化。
先说概念简单化,作为一门学科去学与作为一门实务在做,一个本质区别是学习只需要掌握概念。
于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概念,学校教学一般会以最简化的模型展开,这从本质上就注定了大学里所学的财务在外延上就狭窄了许多。具体而言,概念的简单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实体效应,另一个是期间效应。
什么是实体效应?
我们在学财务的时候,第一个章节一定会讲到财务这门学科的四大假设,即以可量化的货币为计量单位的货币假设,以一定经营期间为考核周期的期间假设,以某个经营实体为研究对象的实体假设,以及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假设,这其中的一个假设就是会计实体假设。
几乎所有的入门教科书,在所有的会计理论讲述时,都是以一个简单实体的假设为单位的,比如书上做的练习题都是以「ABC 公司」、「某商贸公司」等为讨论对象的,这有点像初中生学物理时,会把一个物体简化成一个点,这样方便理解力的作用大小与方向对其产生的影响。
大学四年本科一路都是这样学过来的,以至于毕业后入职一家公司做财务时,也下意识地带着这样的简化概念在做账,结果,做着做着就出问题了。
这样讲比较抽象,我们来看一个实际案例。
小张毕业后加入了一家阿尔法集团上海的子公司工作,阿尔法集团就像华为、可口可乐与海尔一样,是一个在全球设有许多子公司的跨国集团公司,小张所在的阿尔法上海公司与他们的兄弟公司,阿尔法曼谷公司一样,都是隶属于阿尔法柏林德国总公司下的全资子公司。我用图表示如下:
加载中…
最近,出于产能置换与整合的需要,总部负责运营的副总裁决定将一条阿尔法曼谷的生产线转移到阿尔法上海公司,转运过程中,有如下的一些交易数据:
设备原值 1000 万(从阿尔法曼谷转到阿尔法上海)
累计折旧 600 万 (按 5 年摊销,已使用了 3 年)
账面净值 400 万
转移的运保费 20 万(由上海公司承担)
小张是学财务的,而且经过三年寒窗苦读,考到了一张淘汰率据说不比哈佛、耶鲁等藤校高的 CPA 注册会计师。这样的账务对小张是了然入心,手到擒来。
按会计准则,运费与保费是设备达到生产使用状态所必需发生的费用,所以这 20 万的运保费连同设备的净值 400 万一起作为资产的基数入账,然后按照新购置的设备的 5 年摊销政策,每年可计提 84 万的折旧费用(420 万 / 5 =84 万 )。
同事小李看到了,表示不能再摊 5 年,因为在泰国那边已经用了 3 年了,只能再摊销 2 年,应该是一年折旧费 210 万(420 万 / 2 =210 万 )。两个人争执了好久,最后来到王经理的办公室,王经理却说:你们俩都不对,入账的固定资产应当按 400 万而不是 420 万计。
小张小李表示不解,会计准则不是说运保费可以资本化的吗?王经理接着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设备仅仅从集团一个子公司搬运到另一个子公司,就可以发生资产增值,这样符合逻辑吗?
小张小李仔细一想,唉,也对,这资产不能因为在集团内兜了个圈,就平白无故地增值,那这 20 万的运保费该如何处置呢?
王经理接着问他们这样一个问题:假设这些设备是从我们阿尔法上海公司的 A 车间转到 B 车间,中间发生的搬运费该如何处理?两人异口同声的说:这个属于不能带来设备性能提升的费用,应当作为期间费用全算到当期的费用里。
王经理:很好,为什么换成子公司与子公司的转移你们就不会做了呢?因为你们大学里学财务的时候只知道公司就是会计实体。
是的,没错,阿尔法上海是在浦东新区的某个工商局注册成立的独立法人,是一个标标准准的会计实体,但是,从集团层面看,阿尔法上海公司与所有的生产型子公司一样,都属于阿尔法集团的一个生产车间,如果我们以阿尔法集团为一家会计实体,那么它属下的所有子公司的关联交易都该用集团作为唯一会计实体的视角重新校正。
小张还是不明白,那我们上海公司自己不是作为法人公司也会出一个完整的报告吗?难道上海公司的报告不应该将费用资本化吗?
王经理:没错,上海公司的报告是可以,也应当这样做的,但是,我问你一个问题,我们上海子公司作为单独的法人做出来的财报都有哪些读者?
小张小李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平时只顾埋头做报表,很少去想读者是谁的问题。
王经理接着说道:关于集团报表与单体报表孰轻孰重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讲。现在先给你们一个明确的概念:以前在学校里学财务时,是默认当下所在的公司就是报表实体单位的。
但实际工作中,你会发现凡是上了点规模的公司,在全球有子公司,在国内不同城市设公司的,其实都是以全局一盘棋的方式按集团一个报表单位在做账的。在子公司层面成立的假设,在集团就不见得成立了。
小张小李离开王经理的办公室时,不由自主地感慨道:要不是王经理的这番点拨,一直蒙在鼓里也不知道。原来实务与理论完全是两回事,读大学时,我们将法人公司作为唯一的会计实体来学习账务会计处理的,看来以后要重新审视所有的集团内部交易了。
上面这个案例是大学财务学习过程中概念简单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大学财务与实务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概念抽象化,学校里学财务的时候重点在于掌握概念的核心意思,但在实务中,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流程下会产生不同的资源消耗属性。这时,学校所学的标准模型就未必适用了。
我们还是以实际案例来讨论,还是以阿尔法上海公司为例,假设阿尔法上海生产的产品是百分百为智能手机配套的,在生产过程中公司会购买很多模具,而且电子产品检测的模具精细度要求很高,所以会很贵,一套模具十几万是常有的事。
于是,问题就来了,一套 10 万元的模具该如何做账务处理?教科书里好像很少讲得这么细,好像只有一个低值易耗品的概念,像榔头、电锯等,单价顶多几百元的,都可以一次性记入当期费用中。但是十万元一套的工具,好像不该纳入低值易耗品的概念之中。
但是进行资本化处理,下一个问题便冒了出来:该分多少期摊销呢?好,再去翻教科书:噢,根据使用寿命。这个模具因产品而异,智能手机每年都要更新换代,为今年的 iPhone13 配套的模具放在明年的 iPhone14 就不适用了,那就按一年摊吧,一年十万的费用,每个季度摊到 2.5 万的工具费。
如果一个人仅凭大学学的财务能做到这样的分析,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这样的处理方法还是挺粗糙的,就以 iPhone 为例,苹果一年卖出 2 亿支手机中在不同的季节呈明显不同的周期性变化,就以 2020 年的数据为例,苹果手机 Q1 到 Q4 季度的销量大概呈 15%,15%,30% 和 40% 的期间分布,从资源匹配性法则,产生的销售收入中应当计提与产生该部分收入相匹配的资源消耗费用,所以模具费的摊销在四个季度中也应该与销售的期间分布相匹配,即一套十万元的模具费在全年四个季度的分摊应当是 1.5 万,1.5 万,3 万和 4 万的比例。
上面讲的只是一套模具的费用,似乎觉得差别不大,我研读过一家苹果公司的专业配套厂的报表,他们一年的模具费用好几个亿呢,以 1 个亿的费用基数来看,如果只以简单的一个季度 25% 的费用来计提模具费用,就会出现低谷期补贴高峰期的问题,对于低谷期因为销量不足本身就很困难的利润压力,再加上这种不精确的跨期补贴,这样做出来的财务报表会不必要地让投资者捏一把汗,因为财务结果的呈现不精准而形成投资者误判进而大幅度抛售公司股票的情形比比皆是,所以,费用的分摊并不是随随便便拿个标准公式一除就行的。
说到标准,正好最近在读托德·罗斯的《平均的终结》一书。书中讲到了用全美国年各龄段不同地区的妇女的身体数据演算出一个平均数的标准美国成年女性的身体数据,结果发现在身高、三围、体重等十项重要参数中,居然没有一个人是全部符合这个所谓「标准美国女人」的身材标准的。
每个人都是具体的,他们与标准的差距并不是小到可以忽略的,同样,每个公司也是具体的,他们所在的地区,所属的行业,受宏观政策波动的影响,甚至细到用 SAP 还是手工记账,都会造成账务处理上无法用一个简单标准来套用。
大学财务学习的概念比较抽象,根据匹配性原则,收入与相应的费用应当匹配,回答到这里就得分了。但在实务中,怎么个匹配法呢?太过抽象会让我们失去对实务本质的精准把握,只有还原到具体的场景中,才能给出相对更合理更精确的处理方法。
学校财务学习与实务的另一个重要差别是概念刻板化,财务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学习中都了解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我在面试这些学生时,大部分还能回忆出两者的区别,比如前者是基于历史信息,后者更侧重于对未来信息的预测;财务会计报表主要给投资者与审计师看,而管理会计报表更多是给企业管理层作分析决策用的。
以上这些从概念上讲都对,但在财务实操中,如果仅以这些差别和特征作为评判标准,就会发现自己完全无法胜任一个财务人提供有价值的财务信息的角色。
我们还是通过一个案例来解读,还是用上面的阿尔法上海公司。阿尔法上海公司所在的开发区给了它一些投资优惠政策,因为阿尔法上海公司的投资规模很大,为鼓励阿尔法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测试设备,开发区对进口的设备给予 20% 的现金返还,比如说一台 100 万的设备,公司在获得 20% 的补贴后等于以 80 万的折扣价买到了设备,所以在计提折旧时相应的折旧基数也会降低,每期的折旧费用也会低一些。
这就是财务报表的处理方法,原本一年 20 万的折旧费用(100 万/5=20 万),现在只需要 16 万(80 万/5=16 万)了。在一次集团内部子公司绩效考核会议上,负责营运的副总裁提出了质疑,上海公司的报表要重做,应当将 16 万折旧还原成 20 万,因为泰国公司生产同样的产品却没有得到当地政府的补贴,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同等比较,不然就是拿苹果与桔子在做比较。
参加会议的小李和小张又傻眼了,这个报表做出来的数字是审计师审过的报表,又没有错,怎么可以随便改呢?是不是这个不懂财务的总裁太霸道了?
王经理听到他俩的谈话后就给他们说了下面这番话:你们都学过管理会计报表的作用,但没有真正明白它的本质,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是给内部管理层用的,所以它不在乎这个报表的数字对与不对,更在于它是否有用,就拿我们测试设备的折旧算法而言,财务报表依据做账的准则,有明显的对错之分,但管理会计报表是给经营作分析用的,有些与经营无关的信息要剔除后才能做出更合理的评价,除了政府补贴,还有汇率影响,所得税税率的不同,都要剔除了才能考核出各个厂长的真正管理水平。
如果我们的利润是因为有利的汇率波动造成的,就不该成为总部考核我们工厂的考量标准。如果扣除汇率影响,我们因为浪费过高反而没有达到成本目标,那么我们不但不应该获得上面的肯定,反而应当是批评。
最近奥运会看了吗?奥运会我们中国跳水队几乎包揽了所有金牌,这是怎么做到的?因为我们在训练时,比如三米板跳水,我们的教练组会把跳板有意调低一些来增加难度,你能说这 2.9 米的跳板不符合 3 米板的比赛标准吗?符合标准是财务会计的考虑,有价值的经营信息才是管理会计看重的。
与此类似的例子,总部在考核我们的管理会计报表时,要求我们将测试设备的折旧年限从 5 年缩短到 3 年,为什么?这就是快马加鞭,让我们在人员效率与机器利用率上做优化改良,在折旧年限缩短的情况下成本依然具有竞争力,这与国家跳水队将跳板压低 10cm 有异曲同工之处。
听完王经理的这番话,小张与小李才算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会做财务,一个好的会计一定要在实际工作场景中根据不同的场景需要进行灵活切换。财务会计因为对外述职的需要,必须按通行的财务准则来记账,而管理报表则完全可以根据战略目标的需要做各种调整,现在终于有点明白王经理常说的那句话:学财务的未必会做财务。看来还得沉入到具体的场景中好好琢磨,一点点积累自己的专业实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