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人类的寿命是不是已经超出自然规律了?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而且相信不少的朋友,肯定心里都有答案,这不废话吗,肯定是有的啊。

其实,如果要真的深究这个问题,里面的关系其实还是有点复杂的。

如果先要为后面的内容定个性,做个总结的话,那么用三句话概之:

人类有机会延缓衰老吗?有机会!
人类可以延长寿命吗?可以!
人类寿命一直在延长,是因为现代生活延缓了衰老吗?不是!

人类的平均寿命,从工业时代开始,大概就以每年多活 3 个月的速率在持续保持增长。我们国家的趋势也类似,尤其是自从进入了和平年代以后,可以明显看到一个急剧的增幅,随后不管男女,都进入了平稳的增长趋势。

加载中…
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的预期寿命变化曲线,深蓝色为全球平均值,其余为各大洲平均值  图片来源:Wikipedia-ODogerall

就拿 1960 年出生的人,也就是联合国开始保存全球数据的最早年份,平均预期能活到 52.5 岁。如今,这个数字为 72 岁。

相比起人类数千年的历史,区区几十年的时间,有如此的增长趋势,不得不让人惊叹。

然而在数据保存时间较长的英国,这一趋势甚至更大。比如在 1841 年的英国,一个女婴的预期寿命只有 42 岁,男婴的预期寿命是 40 岁。而在 2016 年的英国,一个女婴有望活到 83 岁,而一个男婴,则是 79 岁。

但是,大家对未来人类的寿命,也不要过于乐观,因为事实上,我们人类可能已经耗尽了进一步让延长寿命的科技创新。

在 2018 年 9 月,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公布了一项数据,至少在英国,人类的预期寿命似乎已经停止增长。就算在英国以外,全球范围内的增长好像也都在逐渐放缓。

无论如何,这种我们观察到的稳定增长,是不是因为更好的生活条件延缓了我们衰老的速率造成的呢?去年,一篇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 上的论文对这个问题做了详细的论证,并给出了否定的结论。

加载中…

其中,研究人员用到的两个关键参数,分别叫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和生命均等指数(lifespan equality index,作者自译,目前未见统一翻译)。

前面的好理解,解释一下生命均等指数。简单来说,这个指数就是用来衡量,在一个族群中,不同个体的死亡年龄到底有多大的差异,如果族群中大部分个体死亡的年龄都类似(比如是因为衰老的规律,限制了寿命的上限,大部分人口差不多都是在 80 岁左右去世),那么这个指数就会很高。相反,如果死亡跟年龄没有关系,不同年龄的死亡风险的差不多,那么这个指数的值就会很低。

随后,研究人员用到了 9 个不同种族的人群数据,发现生命均等指数和预期寿命有很强的关联性,即:寿命越长的种族,生命均等指数也越高,反之亦然。

而且,这样的趋势,不是人类特有的。

当研究人员把调查范围扩展到其它灵长类动物身上的时候(比如,大猩猩,黑猩猩,狒狒等),居然发现了一样的趋势!

这就更有说服力了,说明这个趋势并不是因为人类有了科技,战争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才产生的,而是一种自然的趋势。

加载中…
不同生物的生命均等指数,底部灰色为人类,上方为其它不同灵长类动物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既然如此,那么不同物种,或者不同人类种族中的预期寿命差异,是因为衰老速率差异导致的么?

比如亚洲人和欧洲人的预期寿命不同,是因为两个人群的之间衰老速率不同。

根据数据模型的结果,研究人员得出了否定的结论。因为他们发现只要微调一下,代表了衰老速率的参数,就会严重改变之前发现的,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和生命均等指数之间的关联关系。

同时,衰老的速率调整,也无法产生不同种族和物种之间的差异性。

但是,有一些系列参数,却可以很好的还原不同种族/物种之间的差异性,那就是早期死亡率!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人类的寿命一直再持续延长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现代科技和生活条件延缓了衰老,而只是因为现代医学和抗生素等发明,大大降低了人类的婴儿、儿童和青年的死亡率(这些群体,在自然环境下,是相对死亡率最高的群体)。

加载中…

这个结论,其实以前也有一些其它的研究有类似的观点。

比如研究古罗马人口统计学的主要学者、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学家 Walter Scheidel 就曾说过「预期寿命和真实寿命之间有一个基本的区别,据我所知,人类的寿命——与预期寿命相反(这是一个统计结构),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预期寿命从计算上的意义,就是一个平均值。假设你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活不到周岁,而另一个活到 70 岁,他们的平均寿命是 35 岁!虽然这在数学上是正确的,但这并不能提供我们全部的信息。

但残酷的现实是,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儿童的存活率一直很低,而这种情况在今天的许多国家仍然存在。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只能活到 30-35 岁。

但如果我们回到古代,对于那些从脆弱的童年时期幸存下来的人来说,情况真的如此吗?

那些超过 35 岁的人,真的会被当时的人普遍认为是「老」人吗?

答案未必如此。

对于上面这种猜测,其实在很多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就能提供相关的佐证,如果一个人在三十多岁就真的被认为是衰老的晚年,古代的作家和政治家似乎并没有领会到这一点。

比如,在公元前 7 世纪早期,希腊诗人赫西奥德(Hesiod)就写道,男人应该「在 30 岁以内结婚,且不要超过 30 岁」。

比如,古罗马的一种政治职位,甚至不允许一个年轻人在 30 岁之前担任。在奥古斯执政时期,要成为执政官,你甚至必须年满 43 岁,这比美国总统最低年龄限制(35 岁)可还要高出 8 岁(奥古斯都本人享年 75 岁)。

所以在古代,人们似乎能活得和我们今天一样长,唯一的差别是这种现象到底有多普遍的问题。

早在 1994 年,有一项有趣的研究调查了《牛津古典词典》(Oxford Classical Dictionary)里面收录的所有生活在古希腊或古罗马的男性,把他们的死亡年龄与更近时间出版的一部词典中列出的男性死亡年龄进行了比较。

大概统计数据如下:

在总共 397 名古人中,有 99 人死于谋杀、自杀或战斗。

在剩下的 298 人中,公元前 100 年之前出生的人平均寿命为 72 岁,而公元前 100 年以后出生的人平均寿命才只有 66 岁。

而 1850 年至 1949 年间死亡年龄的中位数是多少呢?答案是 71 岁。

当然,对于古罗马,普遍的共识是穷人和罗马精英的生活方式存在巨大差异。无论是生活条件、获得医疗治疗的途径,甚至就是普遍的卫生—这些明显在精英阶层中都更好。

2016 年,一位古罗马研究学者加发表了她对 2000 多具古罗马骸骨的研究,这些骸骨都是埋葬在普通坟墓里的工人阶级。

这群人的平均死亡年龄只有 30 岁,从这些人的骨骼也能看出。许多人受到了劳动创伤的影响,也患上了我们认为与老年有关的疾病,比如关节炎。

加载中…

虽然知道了我们人类近年来寿命的持续延长,可能并非延缓衰老导致,那单纯从个体来说,人类有没有办法能延缓衰老呢(即便延缓了,也不一定活得就比别人长)?

答案是——有!

而且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可能还会让人大家背脊发凉呢。

大家可能都听过「血腥玛丽」,但其实历史还有一个更残暴的伯爵夫人,因其犯下的血型罪行,被冠有「血腥伯爵夫人」,「女德古拉伯爵」的称号,她就是出生在 1560 年的是匈牙利的伯爵夫人——伊丽莎白·巴托里。

加载中…
图源网络

传说一位伯爵夫人为了让自己永葆青春,只用纯洁少女的鲜血沐浴,且每次沐浴前都要喝下至少半升的血液,甚至管这叫「内洗」。每洗一次澡,至少要杀掉 2 名少女,据传在漫长黑暗的 50 年里,超 650 名少女被杀害,几十年来,古堡附近失踪的女孩儿越来越多,直到有一位逃出来的少女指控她监禁及杀人之后,她才开始被调查。

至于血腥玛丽到底是谁,其实有很多版本的说法,但其中真有历史诉讼案的,就是这位出生于 16 世纪的伊丽莎白·巴托里伯爵夫人,据说她虽常年用鲜血洗澡,身上总带着浓烈的血腥气,可这位「血腥玛丽」直到 60 岁仍容颜不衰,甚至还有年轻诗人因得不到女王垂帘而举剑自杀。

年轻的血液真能抗衰老吗?

嘿,你别说,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早在 1960 年前后,就有科学家发现,如果把老年老鼠的血管和年轻老鼠的血管连通起来,让年轻老鼠的血液流入老年老鼠体内,一段时间后,老年老鼠似乎真的就焕发了青春,寿命也有显著的延长。

加载中…
向年老老鼠注入年轻小鼠血液后,其寿命延长  图源网络

至此,对这方面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过,因为这背后潜在的市场太大了。相关的研究论文,能找到很多。

加载中…

甚至,从 2010 年以来,一批创业公司就开始提供「年轻血液」的服务,顾客可以直接购买和植入年轻血液(或血清),一次输血费用大概在 8 千美元。

那我是建议大家去换血么?

当然不是。

加载中…
图源网络

因为很快这项业务就被 FDA 叫停了。原因也很简单:

有没有副作用,不知道;
到底是年轻血液里的什么成分起到的效果,也不知道。

那为什么我要提这一茬呢?

因为换血抗衰的机理,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被表明可能与运动有关!

比如在有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发现,将大龄老鼠分为 A、B 两组,在 A 组老鼠的笼子里放上一个运动的转轮,逼它们经常去跑跑步,而 B 组老鼠就不管,任由它们懒下去,一段时间后,A 组老鼠的健康状况要明显好于 B 组老鼠,尤其是其大脑的反应,很多能力甚至恢复到了年轻老鼠的水平。

加载中…
经过运动后的 A 组老鼠健康状况变好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更令人惊讶的结果是,研究人员还发现,当把 A 组老鼠的血浆输入到 B 组老鼠体内后,一段时间,B 组老鼠的大脑改善程度居然也和亲自运动过的老鼠差不多!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人在家中坐,枸杞天上来?」

这结果一出,立刻指明了一个方向,那就是有可能是因为运动而激活了血液里的某种抗衰老物质,才得以使这种抗衰老的能力获得转移的效果。

接下来,一番折腾,最后还真给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名为 GPLD1 的蛋白。

这是一种由肝脏产生的,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的蛋白,他们发现这种蛋白的含量,在 A 组和年轻老鼠体内都更高,而且这种蛋白在长期运动的老年人体内也会升高。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让 B 组老鼠的肝脏过量产生这种蛋白,也确实有抗衰老的作用。

看到这儿,大家是不是要颅内高潮了?

想一想,以后可以躺在床上喝着肥宅快乐水,刷着美剧,只要时不时打一针 GPLD1,就能青春永驻……

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加载中…
图源网络

但是呢,其实这个结果,离最终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有很多明显的遗漏至少还没有解决。

比如:

起抗衰老作用的只是 GPLD1 吗,会不会要依靠血液中的其它成分?
过量的 GPLD1 是否会对身体产生其它副作用?
即便 GPLD1 能够恢复大脑的功能,但它会不会加速其它器官的衰老呢,比如肝脏?

所以,想象很丰满,但面对骨感的现实,大家还是辛苦点,多运动吧,毕竟钱还省了,不香么?

主要参考资料
Colchero F, Aburto J M, Archie E A, et al. The long lives of primates and the 『invariant rate of ageing』hypothesi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12(1): 1-10.
Horowitz A M , Fan X , Bieri G , et al. Blood factors transfer beneficial effects of exercise on neurogenesis and cognition to the aged brain[J]. ence, 2020, 369(6500):167-173.
https://wikioo.org/cn/paintings.php?refarticle=9EDF24&titlepainting=Erzs%C3%A9bet%20B%C3%A1thory&artistname=Istvan%20Csok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517426a
https://www.theverge.com/2019/3/26/18280967/young-blood-food-drug-administration-health-aging-longevity-parabiosis-science
https://foxhoundstudio.com/blog/fitness-lifestyle/what-happens-if-you-lose-weight-without-exercising/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人类的寿命是不是已经超出自然规律了?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