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利沙沙·曼德拉哟
自由已在您手中
给我们指出一条自由的路吧
在这片非洲的大地上
啊曼德拉哟
曼德拉说现在自由啦
走我们自己的路吧
我们会自由的
在这非洲大地上
—歌曲《豪利沙沙·曼德拉》
纳尔逊·曼德拉 1918 年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一个大酋长家庭,曾任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以下简称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主席,南非非国大执委,德兰石瓦省主席,全国副主席。他成功地组织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1962 年 8 月,曼德拉被捕入狱,在经过长达 27 年的铁窗生涯后,于 1990 年被无条件释放。1994—1999 年,曼德拉任南非总统。他是南非首位黑人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
2013 年纳尔逊·曼德拉去世,洛杉矶的社区图书馆和超市里到处能看到曼德拉的画像,洛杉矶处处纪念曼德拉的时候,我们的课程也讲到曼德拉。在 Mr. Buccieri 的「曼德拉」课上,我发现很多同学对曼德拉十分敬仰,不少同学看过他的自传《漫漫自由路》,曼德拉、甘地和马丁·路德·金是他们心中的英雄。这节课,Mr. Buccieri 给我们布置的课后写作任务是:为什么曼德拉被广泛纪念?
一开始我觉得这个题目很容易,只要罗列一下曼德拉的丰功伟绩就行了,但 Mr. Buccieri 说这是一篇历史论文,学生需要在阅读多方文献的基础上学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学会自己去探索、评价曼德拉这位历史人物。
我听懂了 Mr. Buccieri 的要求,他希望我们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那么为什么曼德拉被广泛纪念?我开始了我的考察。
一、美国教材中的曼德拉
美国历史教科书封面上印着曼德拉的照片,教科书中「历史中的人物」这个栏目对纳尔逊·曼德拉也进行了简单介绍。
纳尔逊·曼德拉
纳尔逊·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他被训练成藤布族的统治者,之后接受了西式教育。1952 年,曼德拉成为非洲国民大会的领导人之一,开始,非洲国民大会提倡消极抵抗,随即发起了一些暴力活动,导致曼德拉被捕入狱。
监狱生涯中,曼德拉的声誉在非洲和全世界不断壮大。最后南非政府同意释放曼德拉并同意进行自由选举。1994 年,曼德拉成为总统。
书中第十五章「非洲和中东(1945—)」涉及了曼德拉。这章的第一节是「非洲独立」,有四个段落:「走向独立」「新国家」「新希望」和「现代非洲的社会与文化」。在「走向独立」这个段落中,和曼德拉有关的内容不多。
南非被少数白人统治阶级所统治,这些白人在南非已定居数百年。像南非这样的国家在非洲并不多见。1912 年南非黑人组建非洲国民大会,开始有组织地反抗白人统治。他们的活动起初获得了一些成功。但事实上,白人统治阶级进行了更多的镇压。因为那些南非白人——17 世纪和 18 世纪定居者的后代,决定维护白人对南非的统治。20 世纪 50 年代,他们强行通过了分离白人和黑人的法案。这个法案是一个系统的种族隔离工程,被称为「apartheid」(当地语言的「隔离」之意)。尽管黑人立场鲜明地反对种族隔离法案,可是白人政府强烈镇压这些反抗。1960 年,警察向在沙佩维尔和平游行的居民开火,造成 69 人死亡,其中三分之二的人致命伤在后背。1962 年白人政府逮捕了非洲国民大会的领导人曼德拉,非洲国民大会呼吁非洲人武装抗争。
而「新希望」这一段主要围绕曼德拉展开。
南非民主运动的结果特别具有戏剧性。1994 年,纳尔逊·曼德拉——这位在监狱度过将近 30 年岁月的人,被选为了南非共和国的总统。
1962 年曼德拉因为他在非洲国民大会的行动被捕,并宣判终身监禁,之后的 27 年他在一座安全级别最高的监狱中度过,这座监狱位于南非海岸的一座小岛上。
1985 年 1 月,南非总统给曼德拉提供自由,但需要曼德拉接受一定的条件。那时曼德拉已经 67 岁,在监狱已经待了 23 年。曼德拉拒绝接受带有条件的自由:「只有自由的人才能谈判,身陷牢笼的人没有谈判的资格。你们的自由和我的自由是不可分割的。」
在这期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84)主教德斯蒙德·图图和其他人都致力于释放曼德拉以及废除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经济制裁的国际压力导致南非进行改革,种族隔离政策在逐步解除。1990 年,曼德拉终于被释放。
1993 年,总统 F.W.德克勒克同意举行民主选举,这在南非历史上是首次民主选举总统,1994 年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个黑人总统。在总统就职演讲中,曼德拉表明了他对团结和睦的希望:「我们立下誓约,要建立一个让所有南非人,不论是黑人还是白人,都可以昂首阔步的社会。他们心中不再有恐惧,他们可以肯定自己拥有不可剥夺的人类尊严——这是一个在国内及与其他各国之间都保持和平的美好国度。」
美国教科书的附录中有「一手资料图书馆」,其中就有纳尔逊·曼德拉 1964 年庭审演讲的节录,这次庭审后他被宣判终身监禁。
当(南非)白人们享受着达到世界最高水准的生活时,南非的黑人却生活在贫穷和不幸之中,40% 的黑人生活在没有希望、过度拥挤、容易干旱的隔离区。那里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过度耕种,根本没法供养这些人。30% 的黑人是白人农场里的劳工和雇工。另外的 30% 生活在城市里,他们的经济和社会习惯使他们的生活接近白人的生活标准。但在约翰内斯堡 46% 的黑人家庭无法挣到足以维持家庭生存的钱,非洲人的抱怨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比白人穷,而是白人制定了法律来维持这一现状。我已经把自己献给了非洲人民的解放事业。我为反对白人统治进行了斗争,我也为反对黑人统治进行了斗争。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但是我的主啊,如果需要,我愿意为我的理想而死。
二、为什么是曼德拉而不是德克勒克?
教科书上写着:「南非民主运动的结果特别有戏剧性。1994 年,纳尔逊·曼德拉——这位在监狱度过人生将近 30 年岁月的人,被选为了南非共和国的总统。」为什么是曼德拉而不是废除种族隔离的白人德克勒克被选为总统?
从历史事实而言,曼德拉不是终结种族隔离的第一大功臣,在狱中的 27 年曼德拉并没有直接领导非洲国民大会,废除种族隔离的是白人总统德克勒克而不是曼德拉。是德克勒克不顾议会内「右翼」集团的反对,宣布释放入狱 27 年的曼德拉及其他政治犯。1991 年,德克勒克又宣布废除《土地法》《集团住区法》等名目繁多的种族隔离法律,南非种族主义统治的法律支柱随之崩塌。1993 年,南非议会以压倒性优势通过新宪法,将原本属于白人的权利扩大至全体南非公民,标志着白人垄断南非立法机构的历史终结。尽管同年,曼德拉和时任南非总统的德克勒克分享了诺贝尔和平奖,但德克勒克并没有被广泛纪念,被广泛纪念的是曼德拉。这是为什么?
我仔细思考着这一问题,突然想到一个词:「肤色政治」。日俄战争结束后,曾经有中国人为日本人欢呼,仅仅因为日本人是亚洲人,日本击败俄罗斯的举动证明了亚洲人有击败欧洲人的实力。而在二战期间,日本利用亚洲人的这个心理,提出了一个叫作「大东亚共荣圈」的政策试图赢得亚洲人民的支持。
曼德拉的肤色使他赢得了黑人选民的支持。众所周知,数百年来,黑人受到了白人不平等的对待,他们希望有自己人能够领导他们,反抗白人的暴政。
曼德拉是整个黑人世界的英雄。在非洲,黑人反抗白人的殖民统治也是二战之后的一个趋势,20 世纪 60 年代正是非洲国家纷纷独立的时代,仅 1960 年这一年独立了 17 个非洲国家。在美国,黑人是第三大少数族裔,美国的黑白冲突一直是整个国家最为严重的种族冲突,与巴西的包容政策不同,即使是黑人奴隶获得自由之后,美国白人对黑人也采取了种族隔离的政策。1962 年当曼德拉被投入罗本岛监狱时,也正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1963 年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美国民权运动走向最高峰。
在这种黑白之争的全球背景之下,曼德拉被捕入狱引发了非洲国民大会乃至全世界一系列要求释放曼德拉的游行示威,使得全世界认识了曼德拉。曼德拉获得了全球的声誉和超过 100 项的奖项,其中包括 1993 年的诺贝尔和平奖。2009 年 11 月,联合国大会为了表彰曼德拉为和平与自由做出的贡献决定从 2010 年起将每年 7 月 18 日定为纳尔逊·曼德拉国际日。
所有提到曼德拉为何值得纪念的文章必然提到曼德拉在监狱里被囚的 27 年。尽管曼德拉说「在狱中有件事深深困扰我,我不经意向世界展示了一个错误形象,被人当成是圣人」,可是正是这 27 年时间使他从黑人世界的英雄变成了全球「自由、平等、人权」的象征。
我在我的作业纸上写道:「曼德拉之所以被纪念是因为他的肤色、他的全球声誉和他的象征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象征意义。」
三、曼德拉象征了什么?
谁能忽视象征的力量呢?
2014 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也是一样,她并非是一个能改变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利班走向的人物,但她却是欧洲人心目中的和平主义者,一个反抗塔利班的象征。
那么曼德拉象征了什么?象征与真相是什么关系?
在课堂上,很多同学将曼德拉与甘地和马丁·路德·金并提,把他看作「非暴力不合作」的英雄,「圣雄甘地第二」。
神学家约翰·希克说:「在耶稣的那些妇孺皆知但事实上被轻视的话中,他要求我们爱仇敌,别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这样的回应拒绝陷入相互歧视、仇恨和暴力的恶性循环之中。历史的教训不是说这已被试过而且失败了,而是失败在于不去试它。我们已多次瞥见付诸实践的非暴力,从中可认识到它的力量。我们已在马丁·路德·金的工作中看到它,也在新南非由尼尔森·曼德拉发起的和解精神中看到,也已在许多地方性行动中看到。」甘地指出:「一些愚蠢的印度人热衷于扔炸弹,但是如果在印度的所有英国人被杀死了,杀人者就会成为印度的统治者,印度不过是更换了主人。当英国人离开后,扔向英国人的炸弹就会对准印度人。」马丁·路德·金说:「有人向我介绍甘地的生平与教导。当我读他的著作时,被他所倡导的反暴力原则运动深深吸引。甘地所主张的『爱之真理的力量』意义深远。我愈深入甘地的哲学,我对于爱的力量的怀疑也愈消失。通过甘地非暴力原则的方法与运作,我首次了解基督教爱的教义,是受压迫人民争取自由最有效的武器。」[1]
曼德拉被赋予了「非暴力不合作」的象征意义,但实际情况是什么呢?
尽管曼德拉的大量对外演讲都说明他似乎想通过非暴力手段来帮助南非的发展,他那些演讲也十分有名,他说的话也十分有鼓动力,这一切似乎都「证明」了曼德拉是一位主张非暴力用爱取代恨的英雄,但曼德拉不是因为「非暴力不抵抗」被囚禁的,曼德拉入狱是因为「暴力抗争」。
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历史悠久。1948 年以马兰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上台后种族隔离开始「法制化」,1950 年的《人口登记法》给每一个公民都贴上了标签——白人、有色人、亚裔人、华人或黑人,规定非白人在其所属的隔离区之外居住或工作都是非法的。接着,南非当局颁布了《集团住区法》和《公共场所隔离保留法》,规定城市中一个住区只能居住一种民族,白人得到了主要的居住区和商业区,350 万非白人失去了原来的家园和事业。各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包括交通、教育、娱乐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甚至公共厕所。再接着,南非当局颁布了《通行证法》,规定黑人在各隔离区之间通行必须出示通行证。对黑人自由最严重的限制是 1956 年的选举法,黑人和有色人被剥夺了投票权。为了使隔离制度永久化,1959 年起南非当局
实施了「黑人家园计划」,强行把黑人按部族划分为十个「独立国家」。「黑人家园」的面积仅占南非国土的 12.7%,但全国绝大部分黑人都被集中在这儿,他们被剥夺了南非国籍和受南非法律保护的权利。
1961 年,一个新的黑人组织「民族之矛」的成立成为南非新闻媒体的头条。他们在成立宣言中发誓,不惜任何代价争取全南非人民的平等和正义。1961 年 12 月 16 日是南非的公共假日,他们发动了大规模的行动破坏政府设施来纪念 1838 年纳塔尔省的「血河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白人居民布尔人击败了非洲原住民祖鲁人)。「民族之矛」的创始人和总司令是纳尔逊·曼德拉。「我是『民族之矛』的创始人之一。在 1962 年被捕之前,我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无论如何,我不否认我策划了破坏活动。我这样做不是出于妄动,也不是由于我喜欢采取暴力。我制订破坏活动计划,是经过对政治形势的冷静而严肃的估计。这种形势产生于白人对我的人民多年的暴政、剥削和压迫。」
曼德拉在他的自传中写道:「我们一次又一次使用我们武器库内所有的非暴力武器,例如演讲、派代表团、威胁、游行、罢工、自愿坐牢,这些武器都没有效果,因为都遭到铁拳的打击。压迫者确定斗争的性质,被压迫者常常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去揭露压迫者。也就是说,发展到一定时刻,只能以火救火。」
曼德拉说过,他不是甘地的信徒。印度有三个领袖:静坐的甘地,暴力的尼赫鲁和代表「不可接触者」的安培多伽尔。没有后两者就没有甘地的成功。
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曼德拉没有入狱,曼德拉会像甘地那样倡导非暴力不合作吗?曼德拉在被囚禁之时他的第一任妻子温妮·曼德拉甚至成立了一个恐怖主义黑帮,叫作曼德拉俱乐部。
曼德拉从不讳言非暴力主义不是他的信仰。他一再强调:「不能把非暴力看作一种神圣不可违背的原则,而应当把它看作一种根据形势需要而使用的战略战术。」换而言之,曼德拉并不忠于非暴力不合作,他只是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之下,使用非暴力不合作可以给南非黑人运动带来最多的利益而已。
1985 年,南非总统博塔向曼德拉提出条件,只要曼德拉公开宣布放弃武装抵抗推翻政权,那么就可以让他立即出狱,曼德拉拒绝了,这一年,他 67 岁,入狱 23 年。我想对于全球黑人而言,这次拒绝实在是一个「黑人英雄坚持抗争」的象征。
当曼德拉同意与南非白人政权谈判,曼德拉获得了「圣雄甘地第二」的称号,对此,曼德拉一方面表示高度尊崇圣雄甘地,另一方面却又委婉而又意味深长地反驳:「尼赫鲁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不管曼德拉如何反驳,他都成了宽容、和解的象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人民纪念的并不是曼德拉这个人,而是他象征的精神。
对于反抗种族歧视、热爱自由平等的人,曼德拉 27 年的囚禁让他成为一个象征,象征着「为自由平等而抗争」,而曼德拉出狱后选择宽容与和解,又使曼德拉「对话、宽容、和解的世界精神和道德形象」闪耀在全世界。
1990 年 2 月 11 日,在被囚禁 27 年后,曼德拉走出监狱大门。当外界担心一场「复仇」不可避免时,曼德拉选择了宽容与和解:
当我走出囚室、迈出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他告诉一些激进的黑人组织:现在不是要把白人赶入大海,而是把你们的武器扔进大海。曼德拉写道:「我从不是(圣人),而是一名不断努力的罪人……在那漫长而孤独的(被囚)岁月中,我对自己的人民获得自由的渴望变成了一种对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渴望……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
曼德拉在总统就职仪式上的致辞,在介绍完各国政要之后,他说虽然他深感荣幸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他被关在罗本岛监狱时,看守他的三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他邀请他们站起身,以便他能把他们介绍给大家。在场所有来宾以致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了。
当曼德拉成为总统,他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处理种族隔离时期众多的严重侵犯人权案。如果严厉清算白人官吏、军警犯下的罪行,500 万白人必定会强烈反弹,他们一直对黑人获得政权后自身的处境非常担忧;然而如果一笔带过,根本不对这段历史进行清理与反思,数千万黑人则很难接受。在图图大主教和白人执政时议会中反对派议员伯莱恩的努力下,南非创造了因人而异、因罪而异的大赦方式,成立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1995 年,南非议会通过《促进全国团结与和解法案》。大赦的前提是必须弄清真相,责任人必须公开承认罪行并表示忏悔。
以上的一切树立了曼德拉宽容、和解的象征地位,2009 年 11 月,联合国大会决定从 2010 年起将每年 7 月 18 日定为纳尔逊·曼德拉国际日,这也正是因为曼德拉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加拿大学者丁果在《曼德拉为何能成为世界领袖典范》中指出:
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民主、人权、自由是普世价值,我们在北美的生活体验证明,美国、加拿大的制度模式和生活方式,绝对是世界上比较好的,但是当这种价值观和制度体系朝外推广的时候,就引发了很多的对抗。一句话,美国总统对待亚洲人、非洲人,是否像对待他自己国家的选民那样谦卑?在冷战的时代,两军对垒,两个阵营对垒,当然不会出现全球公认的世界领袖。但是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全面展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 20 年中同样没有出现全球公认的政治领袖。唯有曼德拉,超越了冷战的惯性,超越了历史的恩怨,跨过了东西南北对立的鸿沟,赢得了全球的尊重,确立了 30 年来唯一一个世界领袖的道德公义形象,名副其实地成为「第三种模式」,值得世界仿效。[2]
曼德拉「确立了 30 年来唯一一个世界领袖的道德公义形象」,尽管从历史事实而言,曼德拉统治下的南非共和国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和谐美好。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耻》就是描写南非在种族隔离废除之后的种族冲突的。
废除种族隔离之后,南非的诸多地区依旧有严重的种族冲突,由于经济等原因和害怕黑人报复,南非白人人口比例从 14.2% 下降到 9%。
曼德拉推行的《振兴黑人经济法案》等优待黑人的政策更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种族隔阂(黑人在南非是主体民族,另外有 9% 的白人和 10% 的亚裔)。根据南非农场主协会公布的数字,从 1994 年到 2010 年,共有 3000 多名白人农场主遭谋杀。
可见,曼德拉成为总统之后的南非,种族隔阂依旧是大问题。在曼德拉卸任之后,这一问题更加明显。2012 年南非「非国大」庆祝大会上南非总统祖玛高唱《射杀布尔人》就是一个例子。
曼德拉统治下的南非不仅仅有种族冲突的问题,还有艾滋病流行的问题。1991 年南非孕妇的艾滋病率为 1.7%,但在曼德拉统治时期疯狂增长,到曼德拉卸任的 1999 年已达到 22.4%,在 2010 年达到了 30.2%。如此高的孕妇艾滋病率大大缩短了南非的人均寿命。根据南非种族关系研究所在 2009 年的调查,南非黑人的预期寿命为 48 岁,白人为 71 岁(只有 0.3% 的南非白人是艾滋病患者),在南非政府绞尽脑汁地想提高黑人在南非的地位时,黑人却平均比白人少活 23 年之多!南非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 0.7%,但艾滋病患者却占世界的 17%。目前南非全国有艾滋病患者 550 万,每年死于艾滋病的人数都在 30 万以上,甚至曼德拉的孙子也死于艾滋病。
曼德拉统治下的南非还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处于失业状态,失业率居高不下。非洲国家在 21 世纪显示了极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然而南非在曼德拉在任期间的经济增长只有 4%。考虑到新的共和国成立之后,西方国家就立刻解除了经济封锁,这个经济增长只能说是微乎其微。因为在西方对南非进行经济制裁之前,南非的经济增长率是惊人的高,南非的 GDP 占了非洲总 GDP 的四分之一以上。而现在南非的经济地位在非洲正逐步下降。
当我查看资料时,觉得曼德拉的「象征」与「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曼德拉本人说过:「人类谈及自己时会流于夸大,而我将留给历史学家和专家去夸大其词。」
《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第一章「被历史致残:英雄的塑造过程」指出:
英雄化是一个退化的过程(可以类比地质学上的石灰化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我们的教育把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了虔诚的、完美的造物,他们没有矛盾,没有痛苦,也就没有了人情味,自然也失去了可信性。英雄化就是这样扭曲了凯勒和威尔逊(以及其他许多人)的生平,以至于我们不能如实地想象他们。
老师们抬高了海伦·凯勒的形象,他们用这位失明又失聪,但身残志坚的女孩的事迹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生。每个五年级学生都知道这样一幅画面:安妮·沙利文在一个水泵旁把「水」这个字拼写到海伦的掌上。迄今描写海伦生平事迹的电影和幻灯片已不下十部,每一部都在说着同样的陈词滥调。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发行的一部教育片最后总结说:「海伦·凯勒和安妮·沙利文带给整个世界的礼物就是不断地告诫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多么奇妙,有那么多人在教我们认识它;没有哪个人是不值得帮助或无法帮助的,一个人对我们的最大益处就在于帮助他人发挥其真正的潜能。」
历史学家和制片人从海伦·凯勒身上得出这样空泛的格言,而无视她的真正生平,并把她特意告诫我们要从她身上学习的那些东西扔到一旁。凯勒顽强地学习说话,但历史却让她再度无言。结果,我们其实对她知之甚少。
凯勒生于 1880 年,1904 年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卒于 1968 年。忽略她 64 年的成年生活,或者只用一个「人道主义者」对它进行概括,那是以一种省略来说谎。[3]
我非常感谢 Mr. Buccieri 布置我们写「曼德拉为何被广泛纪念」,借着这样的写作训练,曼德拉对我而言不再是一个英雄符号,不再只是他的英雄事迹。
四、为什么曼德拉成为美国英雄?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政府将曼德拉和他领导的「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列入恐怖分子和恐怖组织名单。尽管之后曼德拉领导反种族隔离斗争得到了世界公认,并担任了南非总统,但曼德拉的名字一直留在美国的恐怖名单上,直至 2008 年总统布什签署一项法案将曼德拉及其他非洲民族会议(ANC)领导人从恐怖主义观察名单上除名。2013 年曼德拉去世,美国多任总统同时出席葬礼,「是迄今为止,美国出席外国政要葬礼的超规格阵容。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这强烈地表达了美国政府对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人权斗士的追悼之意」。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甚至宣布了一个在美国历史上十分罕见的决定:为曼德拉这位外国人降半旗志哀。曼德拉戏剧性地成了美国英雄。
为什么美国到处张贴曼德拉的图片?在完成「曼德拉为何被广泛纪念」的作业之后我觉得「为什么曼德拉如此被美国纪念」也是一个值得去思考的问题。仅仅是因为曼德拉代表了平等、自由、宽容、和解吗?
2004 年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曼德拉成为全球性的标签,知名度仅次于可口可乐。《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中也提到:「我曾经多次在我的第一次课上问过几百个大学生(多数是白人),在他们心目中谁是美国历史上的英雄,结果,他们并没有选择教科书告诉他们应该选的那些美国历史人物,有些学生甚至选择了外国人,不管是男是女,比如,甘地、特蕾莎修女、纳尔逊·曼德拉……」[4]
《圣经·旧约》中记载了犹太男孩大卫挑战腓力士巨人歌利亚并取得胜利的著名故事,美国人心目中最经典的英雄模式就是「大卫对抗歌利亚」的模式。
「美国文学名著中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凭自己的意志与力量,与大自然斗,与社会传统斗,与社会丑恶斗,并自其中找到和实现了人生价值。」[5]美国电影电视剧的核心也常常是英雄。美国电视学者哈尔·希梅尔斯汀认为:「英雄是从想象与象征的文化谱系中抽象出来的,他们为人们提供了试图效仿的典范。在电视情节剧中,这些社会典型作为形象或符号发挥着作用。」[6]
曼德拉成为「美国英雄」,是因为他符合「大卫对抗歌利亚」的模式,他是「小小大卫」,对抗的是巨人—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曼德拉不屈服地抗争直至最后取得了胜利,成为南非总统,找到了宽恕和解的价值。
那么为什么美国人心中最经典的英雄模式是「大卫对抗歌利亚」的模式呢?我想美国赢得独立战争正是「小小大卫」对抗「巨人歌利亚」的胜利,因此自然而然,美国人会通过这种「英雄模式」来纪念自己的开国历史和开国英雄,美国文学和影视以及现实生活中会不断出现这样的英雄。
美国一家公司曾与媒体联手,以「谁是你心中的英雄」为题,对民众进行调查,让民众选出心中的 20 位英雄。在「生活中的英雄」中,休·汤普森位列第二,他 1967 年参军赴越南作战,为了使美军包围圈里的九个越南平民免遭屠杀,他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战友:「你们开枪,我也开枪!」他的行为在当时遭到非难并受到官方调查,但后来五角大楼授予了他越战纪念章。位列第九的是黑人女士罗莎·帕克斯(Rosa Park),1955 年 12 月 1 日,帕克斯乘坐拥挤的公共汽车下班,疲惫的她坐在白人专座上并拒绝为一个粗暴的白人男性让座,她因此被送上法庭,后来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黑人民权运动。
无论是休·汤普森还是黑人女士罗莎·帕克斯,无论是马丁·路德·金还是曼德拉,他们都是对抗「歌利亚」的大卫。
——————————
[1] 王晓纯,吴晚云主编《大学生 GE 阅读》(第 6 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第 142 页。
[2] [加]丁果:《切问与近思:当代公共知识人访谈录》,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第 305~306 页。
[3] [美]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马万利译,刘北成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第 11~14 页。
[4] [美]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马万利译,刘北成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第 17 页。
[5] 王向远:《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 179 页。
[6] 潘桦主编《当代经典美国电视剧叙事案例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第 38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