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亦苏走错了一步棋。
不是普通的下棋,是人生的棋。不是在二十六岁时走错的,是在四十六岁时走错的。
选择官场仕途作为自己终身奋斗领域的史亦苏在自己临界没有回旋余地的四十六岁时,走错了一步至关重要的棋。
人通过不同的领域体现人生价值。有人务农,有人做工,有人经商,有人从戎,有人做学问,有人献身艺术,有人专事服务业,有人迷恋体育,有人投身官场……
在这众多截然不同的领域中,只有官场和体育两个领域最相似:它们的投身者前赴后继而真正能登上权力顶峰或拿到奥运会金牌者可谓寥若晨星。
体育和官场是人类诸奋斗领域中最容易令参与者抱恨终身的两个领域,承受能力不强者当对此二领域敬而远之。
史亦苏从上小学起就迷恋班级里的准官场,班上那十个左右的诸如班长组长学习委员之类的「官职」被小小年纪的他掰碎了琢磨和谋取。
其实,用「天真」这个词汇形容少年儿童是个误区。天真只能用来形容某个人,不能用来形容某个年龄层。有的人享年九十八岁时还天真,有的人从进幼儿园小班起就老谋深算。
史亦苏在小学班级「官场」里表现出了游刃有余的才能,他觉得干什么也没有管人给他带来的快感大。他酷爱少数人坐在一起制定一个决定,然后让多数人去执行。
上初中时,史亦苏决定将自己的人生赌注押在官场领域,他认为其他领域不能使他在体现价值的同时给他快乐。他看清了自己只有在官场搏击才能进入如鱼得水的境界。他认定只有通过从事喜欢的职业挣钱才是完美理想的人生,通过不喜欢的职业挣钱不完美。
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史亦苏到省文联资料室工作。他给自己定的指标是至少三年上一个台阶。史亦苏所谓的台阶指的是官阶,具体说就是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副局级、正局级、副部级、正部级……
史亦苏给自己五十五岁时定的远景目标是国家文化部长或全国文联书记,如果能超额完成任务更好。
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史亦苏才发现官场是一个高手辈出小巫见大巫天外有天的领域,他在学校「官场」里练就的功夫是名副其实的小儿科。
好在史亦苏悟性不低,几年下来在仕途上没有犯质的错误。他在省文联要谋取的终极职位当然是贵为正局级的文联一把手。
他用心观察分析了全文联所有处级职位,发现文联历任一把手无一例外是由作家协会秘书长的职位上提拔起来的。
史亦苏由此断定,作协是文联诸协会中最重要的协会,虽然同为正处级,但作协秘书长的含金量显然比音协舞协曲杂协等高多了。
史亦苏略施小计就从资料室调到了作协。经过如下:
史亦苏有在单位的公共厕所里大便的习惯。此举好处有三:
一、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躲在隔板后边获取信息,不少人有一边方便一边说话的习惯;
二、身在单位却可以节省八小时以外属于自己的时间;
三、节约家里的用水量。日积月累,集腋成裘。
一天史亦苏在单位大便时,听到了作协两位工作人员的交谈。大意是最近作协拟在郊区开一次规模不小的会,光是与会的著名作家就有八十人之多。不巧的是近日作协的工作人员生孩子的生孩子,生病的生病,人手忙不过来。
蹲在便坑上的史亦苏认为自己从资料室跳槽到作协的机会来了。他甚至连屁股都没怎么认真擦,大便也顾不上放水冲,提上裤子就奔作协的办公室。
作协秘书长叫董雨生。另有两位副秘书长,一位叫葛鸣,一位叫谢华国。史亦苏进作协办公室时屋里只有谢华国。
史亦苏对谢华国说:「谢老师,听说作协要开会,人手不够,我可以去帮忙吗?」
谢华国对资料室新来的这位瘦小的大学生挺有好感,觉得他谦恭。
谢华国说:「你们室主任同意吗?」
史亦苏说:「我去同他说,我们室不忙。」
谢华国说:「如果他同意,我们当然欢迎。」
史亦苏回资料室找到自己的顶头上司,说作协开会人手不够想让他去打下手,不知主任能否同意。
主任问:「你想去吗?」
史亦苏说:「我觉得这是一个锻炼的机会,将来咱们室举办会议时,会务这一套我就能派上用场了。」
主任点头批准。
史亦苏如愿以偿地成为作协举办的作家会议的会务工作人员。从打印开会通知到抄信封挂号邮寄到再上一道保险电话通知,从同承接会议的宾馆的讨价还价到分房间签到发放纪念品,史亦苏忙里忙外将生性属于鸡蛋里挑骨头的作家们伺候得舒舒坦坦交口称誉,喜得作协董秘书长合不上嘴,连连夸奖谢副秘书长眼力好。
史亦苏借此机会还认识了不少叱咤文坛的大牌作家,他那在作家面前毕恭毕敬聆听教诲的模样着实让以诲人不倦为己任的作家喜欢得不得了。
史亦苏清楚,欲坐文联头把交椅,不在作家中有口皆碑是万万不能的。
会议尚未结束,谢华国就向董雨生建议将史亦苏调到作协来。董雨生和葛鸣投赞成票。董雨生担心资料室主任不放人,他走上层路线,向也来参加会的文联一把手游说。一把手早就在会议期间喜欢上了史亦苏的才干和人品,当即拍板。
当谢华国向史亦苏宣布这一消息时,没想到史亦苏说:「我很想来作协,但你们就凭这么一次会就调我是不是有点儿草率?万一我挑不起这副担子呢?我看这样,你们借调我三个月,就算试工。三个月后,如果你们满意,就正式调我。如果不满意,我还回资料室。」
谢华国瞪大了眼睛,对史亦苏刮目相看。文联的人都知道作协是比资料室香一百倍的部门。「欲将取之必先与之」这一古代兵法被史亦苏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个月后,史亦苏正式调入作协。
史亦苏在作协的第一个猎取目标是作协副秘书长的职位。
作协副秘书长编制是两个,目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谢华国和葛鸣同为五十岁,退休还得十年。死亡的可能不大,史亦苏十分注意他们每次体检的报告单,基本没病。近期在本协会提升的可能亦不大,因为文联一把手还有四年才到退休年龄,而身为省政协常委的文联一把手可以在「群众团体」多干一年的新规定更是给了史亦苏当头一棒。这就是说,现任文联一把手还得浪费五年时间!五年后,文联一把手才能让出位置给董雨生,董雨生才能依次让出位置给谢华国或葛鸣。在没有意外的前提下,史亦苏才能踏上他仕途的第一个台阶——相当于副处级别的作协副秘书长。而史亦苏给自己定的计划是三年上一个台阶。
史亦苏一边勤奋工作一边想计策。一次谢华国随作家代表团出国访问,史亦苏甚至祈祷飞机失事。
谢华国没有摔死,文联老干部处处长却因突发性脑溢血死了。老干部处处长在文联虽然是最不重要最没有发展的一个职位,但却是正处级。史亦苏灵机一动,他给葛鸣出主意,建议他谋取老干部处长这个正处的空缺。已经苦熬了八年副处还看不到正处曙光的葛鸣如梦初醒,他万分感激史亦苏的提醒,在老干部处处长尸骨未寒还没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时,他就迫不及待地找文联一把手谈话袒露心声。
葛鸣出任老干部处处长后,作协副秘书长的位置空出来一个。史亦苏清楚在讲究论资排辈的作协自己补缺的可能并非板上钉钉,他不能掉以轻心。
史亦苏先找董雨生谈话,虔诚地向董雨生征求对他来作协后工作的意见。当董雨生对他大加赞扬后,他谨慎却坚定地表示自己愿为作协做更大的贡献。董雨生当然明白这「更大的贡献」的含义,当即表示向上边力荐。史亦苏又将同一内容的戏在文联一把手的办公室重演了一遍。
当谢华国看到任命史亦苏为作协副秘书长的文联 × 字 ×× 号文件时,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哆嗦。谢华国对史亦苏出任副秘书长并不感到意外,他感到不寒而栗的是办公桌就在他对面的史亦苏竟然能对他守口如瓶不透一丝自己将出任副秘书长的风声。
不错,的确有在传出某某人将出任某某职位后觊觎该职位的其他人努力告状将那人的好梦化为泡影的前车之鉴,但谢华国认为自己同史亦苏的关系非同一般,是他谢华国最先倡议调史亦苏来作协的,而且他所处的地位根本不可能对史亦苏出任副秘书长构成任何威胁。谢华国只能由此作出史亦苏对副秘书长这个职位看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样的判断。
即使在官场里,「官迷心窍」也是个贬义词。一眼就让人看出官迷心窍的人往往事倍功半,倒是表面看上去不想当官的人更容易平步青云。
史亦苏出任作协副秘书长后,看出谢华国对他开始疏远。史亦苏略施小计就化敌为友。史亦苏编造了一个家中失窃的谎言,然后向谢华国借数额并不大的钱。把朋友变成敌人和把敌人变成朋友的方法是同一个:向他借钱。谢华国看到史亦苏遇到经济困难后在这么多同事中只向他借钱,这只能说明史亦苏认为在单位他谢华国是最可信赖的人。谢华国于是大为感动甚至自责自己小肚鸡肠。史亦苏既花了谢华国的钱又融解了两人之间的芥蒂。
史亦苏在副秘书长的位置上一干就是五年,表面泰然自若实际上心急火燎的他最爱看墙上的挂历数日子。史亦苏好不容易熬到了文联一把手退休的日子,正当他准备在作协秘书长升任文联一把手而他也顺理成章地升任作协秘书长时,一个晴天霹雳将史亦苏打懵了:上面委派了一个新的一把手。这意味着董雨生不能给他史亦苏让出秘书长的正处位置了。新任一把手的年龄虽然距离退休只有三年,但史亦苏不敢再将赌注压在这儿了,万一上面再派人来呢?史亦苏精确地计算了董雨生的出生日期,董雨生还有五年才到六十岁的退休年龄。五年!史亦苏作出了不能在作协一棵树上吊死的决定。
急于当「正处」的史亦苏将文联所有正处职位像梳子梳头那样过了一遍,他听说《风华正茂》编辑部主任要调走。史亦苏立即施展能量活动出任《风华正茂》编辑部主任。在文联口碑甚佳的他如愿以偿。
在作协工作多年比史亦苏资格老的秦文民由此补了史亦苏的缺升任作协副秘书长。
根本不懂编辑业务的史亦苏到《风华正茂》走马上任后,深知编辑部原班人马对他这个外行不服气。他精心处理自己和他们的关系,将编辑部却也弄得风平浪静四平八稳。数年后,史亦苏的一次失误使他和编辑部副主任刘祖德的关系迅速恶化。
省工会将刘祖德确定为省五一劳动奖章候选人,当工会工作人员来《风华正茂》编辑部向史亦苏征求单位意见时,史亦苏的潜意识里认定刘祖德获得此荣誉后对他的主任位置有威胁。
史亦苏在对工会工作人员大加赞扬刘祖德后,漫不经心地仿佛脱口而出地说刘祖德在数年前曾因闹离婚导致妻子自杀而受过一个处分,他说完后赶紧改口说这事不应该影响刘祖德获得劳动奖章。
事后刘祖德从二渠道得知自己未获得劳动奖章的原因后,立即将史亦苏打入小人的行列,从此两人的关系每况愈下。
这是史亦苏到文联后第一次树敌,尽管事后他后悔莫及,但当时他不知怎么搞的走火入魔认定自己只能背水一战捍卫正处交椅。刘祖德从编多年,是在本省文坛享有盛誉的著名编辑。当他和史亦苏的矛盾公开化后,实行聘任制的编辑部主任史亦苏拒聘刘祖德。原以为刘祖德遭解聘后会和他展开殊死较量的史亦苏万万没有想到,对手接到解聘书后连面都没和他照一走了之,到本省一家出版社办的刊物出任编辑部主任。史亦苏内心极其失落,他从骨子里感受到了刘祖德对他的不屑一顾和蔑视,刘祖德分明是认定史亦苏没有当他刘祖德对手的资格。
史亦苏和刘祖德关系恶化的原因在文联不胫而走后,史亦苏的名声一落千丈。再加上刘祖德去那家刊物后大施拳脚导致该刊物印数直线上升并在客观上逼得《风华正茂》印数直线下降,使得文联上上下下都对史亦苏嫉贤妒能、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竞争实际上是竞争人才的时候,为了一己私利驱走能人将人才拱手奉送给竞争对手刊物的做法颇多微词。
更令史亦苏始料未及的是,文联一把手退休后,董雨生升任文联一把手,对当官没有什么兴趣的秦文民竟然得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