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的 10 号,央妈都会更新一组上个月的金融统计数据。这里面,有一对数据经常被提及,那就是 M2 和社融,它俩都是金融运行状况的重要观测指标,只是由于切入视角不同,两者的走势有时背离又有时趋同。
那么,这两个指标是什么意思呢?又有什么联系呢?
什么是 M2?
社会中资金数量是反映流动性的重要指标。按照货币变现的难易程度,可划分为 M0、M1、M2、M3 四个层次,它们的流动性依次降低。
M0 指的是流动中的现金。
M1 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M0+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因为活期存款可以随时提取,流动性仅次于现金,有些国家将它视同现钞货币,是成本最低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
M2 就是「广义货币」。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包含活期、定期)+其他存款。货币不仅仅是交易媒介,更是一种资产,它的主要功能不是交易,而是价值储藏。从这个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的其他存款,如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显然也是货币。因此这些存款也就应包括在货币供应盘的范围之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M0 与消费密切相关,它的数值高则证明老百姓手头宽裕、富足;M1 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 M0;而 M2 流动性偏弱,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
其实还存在 M3,但因为是考虑到金融创新的现状而设立的,暂未测算,所以不被常用。
M2 所代表的货币供给量有了,那么整个实体经济对于货币的需求如何衡量?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社融。
什么是社融?
社融,是社会融资规模的简称,是指实体经济(境内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从银行、信托等金融体系内获得的资金。可以是金融机构直接给的钱,比如贷款、保险赔偿金等;也可以是金融机构帮着联系搞来的钱,比如非金融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等。
虽然是中国特有的经济指标,不过社融基本上可以等价于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倡导的「信用总量」的概念,反映的是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
经济增长,本质上就是企业不断的扩大再生产,而要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求,就必须有足够的钱。从这个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出社融在一定程度能够代表经济走势。
社融由那些指标构成呢?
话说,江南有一家皮革厂,想要继续发展,于是从银行那里申请并获得了 100 万贷款。这里的江南皮革厂,也就是定义所说的「实体经济」。它从银行贷款的 100 万,就是一种社融规模。
在实际中,社融的构成并不是只有银行贷款,还包括了其它一些可以让实体经济获得钱的渠道。比如,还是这家江南皮革厂,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直接从银行拿到贷款,而是从一家信托公司获得了 100 万贷款,这 100 万信托贷款,也会计入到社融的统计当中。
如果说,江南皮革厂拿不到银行的贷款、也找不到有钱的信托,但是,养猪厂恰好有 100 万闲钱,于是通过银行把这笔钱借给了皮革厂,这叫委托贷款,即养猪厂委托银行把自己的钱贷给了皮革厂。这 100 万委托贷款也会计入到社融当中。
上面说的这些获得钱的方式,都可称之为间接融资。因为这些钱都不属于金融机构本身。银行贷款,他来自于储户的存款;信托公司的钱是来自客户;委托贷款的钱来自养猪厂,而金融机构就可以看作是一个中介机构。
社融当中,除了上面提到的间接融资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块,就是直接融资,就是我们最为常见的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等,它的特点是直接接触资金的所有者。
总的来说,社融包括以下指标,共分四个部分十个子项:
加载中…
另外,由于金融市场在不断的创新,随时都有可能有新的融资工具诞生,因此社融的口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未来比如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也可能会被纳入社融统计口径。
社融指标有什么用?
社融是央行在 2010 年 11 月开始研制、2011 年正式建立的指标。比起人民币信贷规模指标,社融指标可以更好地反映经济趋势、制定货币政策、推进直接融资。实际上,自 2010 年提出以来,社会融资规模便逐渐有取代 M2 之势。
作用 1:更好地反映经济趋势
当我们想知道整个经济系统的活力的时候,往往会看整个实体经济需要多少钱,也就是社会融资规模的大小。
这就像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如果突然食量变小了,很可能就是生病了;如果突然食量变大了,那么可能后面就会变成一个可怜的胖子。如果看社融存量的同比增速,如图 1 所示,我们会发现它与 GDP 和工业增加值都是高度相关的。
加载中…
另外,社融数据也是最透明的数据,金融机构放贷、股票和债券的发行等等都是有迹可循的,统计机构能做数据美化的空间特别有限,所以它是靠谱的经济指标之一。
作用 2:更好地制定货币政策
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一般有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两种,前者相当于直接调整利率,后者相当于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也就是印钱的数量)。社融数据囊括了部分影子银行业务,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可以更全面地反映融资需求和潜在风险。
作用 3:更好地推进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投资者直接跟融资者对接,「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直接融资的效率会更高,所以监管一直在努力推动直接融资占比的提高。
社融数据囊括了直接融资数据(股票和债券),监管可以看到其比例变化,自然可以帮忙更好地推进直接融资在社融占比的提高。
M2 与社融的关系?
社会融资规模与 M2 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个表示资产的需求(社会融资规模),一个表示资金的供给(M2)。
简言之,社会融资规模可理解为金融体系的资产、实体经济的负债;而 M2 则可理解为金融体系的负债、央行的资产(央行对国家的负债)。货币当局发行货币(以广义货币 M2 来表示),金融机构拿到货币来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货币则通过银行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未贴现票据)、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以及其它等渠道进入实体经济。
然而,间接融资体系使得社会融资规模与 M2 无法形成有效对应关系。理论上来讲,资产的运用和资金的来源应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但是间接融资中介的存在,使得这一对应变得比较复杂,严格的对应关系不会存在。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脱媒(即金融非中介化)的日益深化、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等,M2 与实体经济资金的相关性及有效性不断下降。而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重要性也开始日渐加码。